簡介:1,碩士研究生藥理學講座,神經退行性疾病及其防治藥物的研究進展,2,19112004,3,1994年11月5日,離任5年的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在致美國人民的一封公開信中,公布了自己患ALZHEIMER’SDISEASE這一消息。,“我最近被告知我已經成為遭受阿爾茨海默氏病折磨的數百萬美國人中的一員我的夫人南希和我都認為應該將其公之于眾,希望藉此提高公眾對該疾病的認識。我將和我深愛著的南希及家人一起在生命的旅途上繼續(xù)行進,我打算多享受些大自然的樂趣并與我的朋友們和支持者們保持聯(lián)系”,4,1概述,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是一類慢性、進行性神經疾病。不同類型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變部位和病因雖然各不相同,但大腦特定區(qū)域的遲發(fā)性神經細胞退行性病變、細胞丟失是它們的共同特征,因此統(tǒng)稱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老年性癡呆ALZHEIMER’SDISEASE,AD,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ARKINSON’SDISEASE,PD)亨廷頓病HUNTINGTON’SDISEASE,HD脊髓小腦共濟失調(SPINALCEREBELLARATAXIAS)齒狀核紅核蒼白球丘腦下核萎縮DENATATORUBROPALLIDOLUYDIANATROPHY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脊髓肌萎縮癥(SPINALMUSCLARATROPHY)可傳播性海綿樣腦病CREUTZFELDTJAKOB病(CJD)及新變異型CJD,5,神經退行性疾病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復雜,迄今尚未闡明,因此這類疾病的治療一直是個難題。近十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及行為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研究手段的迅猛發(fā)展,神經退行性疾病病因和病變機制的研究有了許多新的發(fā)現。這些研究結果不僅為這類疾病病變機制的闡明提供了大量資料,同時也為尋找相應的治療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作用靶點。,6,2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分子遺傳學遺傳因素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10年,已經闡明多種神經退行性疾?。ㄈ鏏D、PD、HD、ALS等)的突變基因位點及其基因產物。神經細胞死亡的機制近年研究發(fā)現,引起神經細胞死亡的機理主要有氧化應激機制、線粒體機能障礙機制、興奮性毒性機制、炎癥機制及細胞凋亡機制等。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最終導致神經功能失調和細胞死亡。導致神經病理變化的主要致病原因近年來采用組織化學方法在人腦中陸續(xù)發(fā)現不溶性沉積物(包涵體),如LEWY體(LEWYBODIES)。進一步研究發(fā)現,這些沉積物是由某些蛋白質異常積聚或淀粉樣化形成的,是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如表1所示)。,7,不同類型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AD、PD、HD、ALS等,8,老年性癡呆癥ALZHEIMER’SDISEASE,AD,阿爾茲海默病是發(fā)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種慢性進行性退化性腦變性疾病,以進行性記憶減退、認知障礙、人格改變?yōu)橹饕卣鳌?907年由德國巴伐利亞州精神病醫(yī)生和神經解剖學家ALOISALZHEIMER最先報道。他描述了一個51歲女病人的大腦皮層內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粟粒狀病灶,伴有進行性癡呆(病人有進展性妄想狂和短期記憶力缺失,最后明顯癡呆,直到死亡歷時5年)。曾經有一個時期,65歲以前由于神經系統(tǒng)變性造成的癡呆病例稱作早老性癡呆(PRESENILEDEMENTIA),即ALZHEIMER病。65歲以后由于神經系統(tǒng)變性造成的癡呆病例稱作老年性癡呆(SENILEDEMENTIA)。近年來研究認為早老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兩者的病理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總稱為ALZHEIMER型老年性癡呆(SENILEDEMENTIAOFALZHEIMER’STYPE,SDAT),簡稱AD。,21老年性癡呆AD的研究進展,9,AD在西方是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前三位分別為冠心病、癌癥和中風。目前,美國有約400450萬人患有AD,每年因AD死亡的人數約10萬,每年的醫(yī)療費用超過800億美元。預計到2050年,將有1600萬美國人患上這種病。我國有關AD的流行病學調查尚不完善,一般認為65歲以上人群中癡呆的患病率約為4,發(fā)病率為0612。據估計,我國AD患病人數已超過500萬,約占全世界總患病人數的1/4;北京市65歲以上老年人癡呆患病率為7。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劇,預計到2050年,我國AD患者將超過3000萬,預期醫(yī)療費用將超過1萬億。AD主要病理改變?yōu)槔夏臧逽P、神經原纖維纏結NFT及大量神經元喪失,主要發(fā)生在前腦基底、海馬和大腦皮層。AD的病因復雜,目前尚未明確,但有以下幾種學說與AD發(fā)病有關。包括基因學說、膽堿能學說、傳染學說、鋁中毒學說、自由基學說、炎癥學說、鈣超載學說、代謝紊亂學說等。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遺傳和衰老是與AD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因素。,10,近1015年,有關AD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取得了明顯進展,通過基因連鎖技術對家族性AD(FAD)進行研究的結果表明,至少有4種基因與FAD的發(fā)病密切相關。Β淀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基因位于第21染色體21Q213Q2205,該基因和FAD及DOWN綜合征21三體都有關。目前已發(fā)現至少有12種錯義突變,分別和早發(fā)型或晚發(fā)型AD相關。載脂蛋白EAPOE基因定位在19號染色體19Q12Q13,人類APOE具有多態(tài)性至少已知有Ε2、Ε3、Ε4三種類型,其中Ε3型可與TAU蛋白和微管相關蛋白MAP2相結合,被認為是生成淀粉樣斑的分子伴體。APOEΕ4基因是晚發(fā)AD60歲以上起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有近2/3的AD患者至少有一個APOEΕ4等位基因。,211基因學說AD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11,早老蛋白1也叫早老素1,PRESENILIN,PS1基因近年來從早發(fā)型AD的連鎖分析研究中發(fā)現,在染色體14Q上有與AD相關連鎖的PS1基因14Q243?,F已闡明了PS1基因組的結構,并已發(fā)現至少有35種錯義突變與FAD相關。早發(fā)型AD起病年齡多在4050歲之間,但也有部分病人起病于20~40歲。早老蛋白2(PS2)基因近年從PS1基因克隆研究中,發(fā)現1號染色體上的PS2基因也和AD的發(fā)病機制相關,并發(fā)現其編碼的多肽可讀框中,含448個氨基酸,和PS1基因蛋白相似。該基因的突變與祖先來自德國黑森州VG家族性AD患者有關。遺傳因素是AD發(fā)病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其他非遺傳因素亦起著重要作用。,12,,,,,70年代初發(fā)現膽堿能系統(tǒng)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隨后經過大量的研究證實AD患者膽堿乙酰化酶CHAT、乙酰膽堿酯酶ACHE和乙酰膽堿ACH合成、釋放、攝取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損害,伴膽堿能神經元缺失和變性,進而提出AD的膽堿能損傷學說。但膽堿能損傷并非特異,其他原因所致癡呆也可造成,故膽堿能受損可能是多種原因所致癡呆的共同的歸宿。膽堿能假說被藥理學家接受后開發(fā)出膽堿酯酶抑制劑,反過來證明了這一假說的正確性。到目前為止,調節(jié)膽堿能系統(tǒng)功能仍然是臨床治療AD藥物的作用主流。,212膽堿能學說,13,,,,,為數不少的研究者認為AD可能類似于KURU及CREUTZFELDTJAKOB病,是由朊病毒PRION引起的。朊病毒是一種缺乏核酸的蛋白性傳染顆粒,由于某種原因,朊病毒的正常形式經過復雜的過程轉變成不正常的蛋白形式。在AD中可出現嚴重的病理改變嗜銀、嗜剛果紅的淀粉沉著斑,這種斑被命名為KURU斑。使人們有理由相信病理改變相似性是AD中朊病毒感染證據。但直至今日,尚未從AD腦中真正分離出病毒。,213傳染學說,14,,,,,研究表明,遺傳、年齡、環(huán)境等因素,可使炎性蛋白質和小膠質細胞活化。在AD患者,神經元的損害大多因機體對病原體的炎癥反應,而非因病原體本身所致。炎癥反應既對病變區(qū)的病原體碎片,也對周圍旁觀神經元造成損害而產生更多病灶,形成一個不斷加強的自身毒性環(huán)路,由病變局部的膠質細胞產生并維持。膠質細胞吞噬外源性AΒ,但不產生分解反應,它們在吞噬后被激活,產生各種炎性介質,如炎性補體C1A、C3、C4,細胞因子如IL1、IL6、IFNΓ、TNFΑ等,造成AD的慢性炎癥并能促進APP合成,導致AΒ大量產生而在腦組織中沉積。通過免疫組織化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手段對AD及未患AD尸體腦組織進行研究發(fā)現,AD腦內炎性反應的中心是AΒ、NFT及神經元退行性變。,214免疫炎癥學說,15,,,,,鋁中毒學說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長期接觸或高鋁飲食者,AD的患病率明顯提高。AD患者腦中鋁含量往往是正常對照組的4倍。鋁在腦內以硅酸鹽形式存在,能夠促進AΒ的沉積和神經元纖維纏結NFT,阻抑蛋白質的合成。但也有不同的實驗結果,一些研究表明,鋁所造成的NFT和AD患者大腦內的NFT病理結構不盡相同,也有認為AD患者血清及腦鋁并不升高。自由基學說由于腦含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兒茶酚胺,進行著較高水平的氧化代謝。故是自由基最易侵襲的靶器官,而腦內自由基清除形成保護劑的水平相當低。腦老化過程中,神經元細胞膜上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而產生大量自由基,損傷細胞膜、細胞器。以線粒體的損傷最為嚴重。但究竟AD腦中自由基增加是引起AD病因抑或是AD發(fā)病過程中的結果,雖未有定論,但趨向于“因果同一”的觀點。,215鋁中毒學說和自由基學說,16,,,,,鈣超載學說正常生理性鈣濃度是維持神經元的正常功能所必須的,如葡萄糖代謝降低則會引起CA2內流增加。AΒ過度產生則會引發(fā)細胞內CA2濃度升高,導致神經細胞功能紊亂。過高的CA2水平激活一系列與細胞毒性有關的酶,引起細胞結構區(qū)的破壞,并促進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導致細胞進一步受損,為AD神經變性病變提供最后共同通路。代謝紊亂學說人體衰老、機體能量代謝下降,導致腦功能不足。通常在正常情況下所有組織均可合成APP。在AD患者則易發(fā)生AΒ沉積,進而形成老年斑和NFT。另外谷氨酸是腦內興奮性氨基酸,在學習記憶、突觸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若腦內谷氨酸升高使其受體過度激活,CA2內流增加,細胞內鈣超載致神經元死亡,并可使TAU蛋白產生類神經纖維纏結的聚合物。,216鈣超載學說和代謝紊亂學說,17,人們通過腦病理研究發(fā)現,老年性癡呆AD患者腦組織內Β淀粉樣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明顯增多,并形成大量的老年斑?,F有大量的實驗結果和臨床資料表明,AΒ是各種原因誘發(fā)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217Β淀粉樣蛋白AΒ與AD,18,1853年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發(fā)現,大腦皮層含有一種球狀斑,斑的中心是一種細絲樣物質,周圍是一些不正常的神經突。他認為細絲樣物質是一種淀粉樣物質,并命名為“AMYLOID”。1907年ALZHEIMER第一次報告了老年斑是進行性癡呆的病理基礎。由此,這種以老年斑為病理特點的進行性癡呆稱之為ALZHEIMER病。到本世紀80年代,對AMYLOID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1984年,GLENNER和WONG從AD患者的腦膜血管壁中首次分離出了AMYLOID。他們發(fā)現這種物質的三維結構呈Β型折疊,從而稱“ΒAMYLOID”AΒ。1985年MASTERS和BEYREUTHER從老年斑中心分離出來了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與AΒ具有相同的分子量和氨基酸序列,并且能與相同的抗體結合,從而證實了老年斑中心也是由AΒ組成。,19,1987年KANG等在21號染色體長臂中段發(fā)現了一個基因,它含有AΒ的全部密碼,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被稱為AΒ前體蛋白APP,由695~770個氨基酸組成,是一種跨膜糖蛋白。APP有二條代謝途徑。原發(fā)途徑是在Α分泌酶ΑSECRETASE作用下,在APP第16位的賴氨酸上進行裂解并產生可溶性的ΒAPPS,ΒAPPS具有神經營養(yǎng)和促神經細胞發(fā)育作用,可通過降低細胞內的CA2濃度起到神經細胞保護作用。另一條途徑是在Β分泌酶ΒSECRETASE和Γ分泌酶ΓSECRETASE的作用下裂解產生140或142個氨基酸的AΒ肽,即AΒ40和AΒ42個氨基酸的AΒ肽即AΒ40和AΒ42。,20,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ANDITSMETABOLITES,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2004,21,用不同的蛋白酶抑制劑可分別阻斷AΒ40和AΒ42的生成,提示Γ分泌酶可能有二種不同的形式。Γ40分泌酶是一種半胱氨酸分泌酶;Γ42分泌酶是一種絲氨酸蛋白分泌酶,二者分別產生AΒ40和AΒ42,它們均是神經細胞的正常代謝產物。在正常情況下腦組織以生成AΒ40為主,而在AD時,AΒ42升高。AΒ42是一種不溶性的肽,它比AΒ40更容易導致淀粉樣物質的生成。已有大量的研究證明,AΒ42增加與AD發(fā)病密切相關,主要引起腦組織形成不溶性的淀粉樣沉積,即AD特有的病理改變。同時,研究也已證明,AΒ42是淀粉樣斑塊中的主要成份。,22,目前已證實,AΒ具有神經毒性作用,它通過破壞膜的完整性及增加細胞內離子的滲透性導致細胞損傷。不溶性的AΒ聚集可能在細胞膜上形成非特異性的離子通道,并引起細胞內CA2濃度增加。AΒ還可阻滯膜的NA/KATP酶的活性,NA/CA2交換增加,并導致細胞內CA2濃度增高。另外,AΒ可使細胞膜磷脂超氧化,從而抑制磷酸化過程并減少ATP的形成及降低細胞內的PH值,最終導致細胞損傷和死亡。AΒ增高可引起斑塊沉積,還可能激活小膠質神經細胞,而觸發(fā)炎癥反應,引起神經退行性變。在正常情況下,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淀粉樣沉積物,對減少和防止斑塊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AD情況下,不溶性AΒ過度產生,可造成AΒ生成和吸收、降解之間的平衡產生紊亂,從而促進斑塊形成。,AΒ級聯(lián)效應假說(THEAMYLOIDCASCADEHYPOTHESIS),,,AAFTERPROCESSINGOFAPPBYΒANDΓSECRETASE,AΒISSECRETEDANDBAGGREGATESINTOFIBRILSTHATDEPOSITINSENILEPLAQUESFIBRILSANDPLAQUESCANINDUCENEUROTOXICITYCDIRECTLYORDINDIRECTLY,EGBYTHEFORMATIONOFNFTSEAPOSSIBLETREATMENTCONCEPTISIMMUNIZATIONWITHAΒ,WHICHCANINDUCEANFCRECEPTORMEDIATEDCLEARANCEPROCESSBYPHAGOCYTICMICROGLIACELLS,24,THECASCADEISINITIATEDBYTHEGENERATIONOFAMYLOIDΒ42AΒ42INFAMILIALEARLYONSETAD,AΒ42ISOVERPRODUCEDOWINGTOPATHOGENICMUTATIONSINSPORADICAD,VARIOUSFACTORSCANCONTRIBUTETOANINCREASEDLOADOFAΒ42OLIGOMERSANDAGGREGATESAMYLOIDΒOLIGOMERSMIGHTDIRECTLYINJURETHESYNAPSESANDNEURITESOFBRAINNEURONS,INADDITIONTOACTIVATINGMICROGLIAANDASTROCYTESTAUPATHOLOGY,WHICHCONTRIBUTESSUBSTANTIALLYTOTHEDISEASEPROCESSTHROUGHHYPERPHOSPHORYLATEDTAUANDTANGLES,ISTRIGGEREDBYAΒ42,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2004,25,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AD的主要病理改變之一),是引起神經元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異常過度磷酸化的微管相關蛋白MAPTAU。微管是神經細胞中參與胞體與軸突營養(yǎng)輸送的通道,是細胞骨架的重要成分,由管蛋白和MAP組成,TAU是MAP的主要成分。在AD腦中,異常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顯著增高,它聚集成雙螺旋絲PHFS形式,喪失了促進微管組裝的生物活性,導致細胞骨架的結構異常和神經細胞死亡。另外,TAU蛋白也是神經纖絲NT及老年斑中的營養(yǎng)不良突起的主要成分。,218TAU蛋白與AD,26,正常的TAU蛋白是一種含磷的蛋白質,主要分布于人類大腦的額葉、顳葉、海馬及內嗅區(qū),軀體感覺及運動區(qū)的皮質均有分布,外周神經系統(tǒng)含量也較豐富,而小腦中較少。人TAU蛋白主要定位于神經元軸突內。研究證明,海馬、內嗅區(qū)回路之軸突內的PHFTAU病理變化決定癡呆的臨床表現,同時也是老年癡呆中發(fā)生各類記憶功能障礙的解剖學基礎。近年來,TAU在AD病理變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研究取得了明顯進展。,人類TAU蛋白基因位于17號染色體長臂上,長度在100KB以上,有16個外顯子。TAU蛋白有6種變異體,分子量在48~67KD之間,它們是來源于同一單基因的不同MRNA剪輯產物,它們的區(qū)別在于C末端有3或4個微管結合區(qū)以及N末端有0、1或2個插入序列。,已發(fā)現的21個異常過度磷酸化位點主要集中在N末端SER198~THR217和C末端SER396~SER422至微管結合重復區(qū)。有研究證實,完整的TAU蛋白分子包括含有3~4個微管結合重復區(qū)的TAU的6種變異體,它們的聚合作用可被外顯子E2和E3所促進。,ASCHEMATICREPRESENTATIONOFTHETAUPROTEINDOMAINSANDITSPHOSPHORYLATIONSITES,INDICATINGTHEHYPERPHOSPHORYLATEDSITESRECTANGLESINREDFOUNDINPAIREDHELICALFILAMENTSINADTAUHYPERPHOSPHORYLATIONSBLOCKITSCAPACITYTOMODULATECYTOSKELETALDYNAMICSANDPROMOTETAUSELFAGGREGATIONINTOPHFSANDTANGLESTHEMICROTUBULEBINDINGREPEATSAREDENOTEDBYR1THROUGHR4BSCHEMATICREPRESENTATIONOFTHEAMYLOIDPRECURSORPROTEINMAJORDOMAINS,INDICATINGTHESEQUENCEOFTHE4KDAAΒPEPTIDEINORANGECLEAVEDBYSECRETASES,30,,,,,AD的病因甚為復雜,多因異質是其病因學的基本特點。各種假說雖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均有其局限性,不能全面解釋AD復雜、廣泛的神經系統(tǒng)病理變化。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AD的發(fā)病與機體衰老有關,二是遺傳因素在多數AD發(fā)病中是重要因素。AΒ學說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許多研究表明AΒ是在機體衰老基礎上產生的結果,同時正是由于AΒ在腦內的大量聚集而導致AD發(fā)生。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對AD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的認識必將更加深入。,31,,,,,帕金森?。≒ARKINSON’S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痹PARALYSISAGITANS,SHAKINGPALSY,是一種常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震顫、肌強直和進行性運動徐緩。PD的患病率僅次于AD,主要發(fā)生于中年以上人群,65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為2。PD的病理學特征是黑質致密區(qū)內多巴胺能神經元退行性改變及胞漿中出現球型嗜酸性顆粒LEWY體。但造成這一損害的原發(fā)機制尚無定論。PD的病因有遺傳因素,也與環(huán)境因素有關。在PD病人中,大約有510有家族史。在它們的近親中,PD發(fā)生率比其他人高214倍。,22帕金森病AD的研究進展,表2PD研究的里程碑,33,221神經毒素MTPT的發(fā)現及其對PD發(fā)病機制的貢獻,1983年春,美國圣荷西市地區(qū)醫(yī)院精神科1周內連續(xù)收了3位全身僵硬,活動受限,年齡25歲的年輕人。家屬稱他們在較短時間無明顯誘因出現面目呆滯、不能說話或說話不清和四肢僵硬、行動不能。當時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癥而收住院。當時該院神經科主任(現為美國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長)JWILLIAMLANGSTON博士被請去會診,發(fā)現病人形如“僵尸”,但能通過緩慢書寫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與人溝通。說明這些病人頭腦清晰,不是重癥抑郁患者。LANGSTON博士將他們診斷為帕金森綜合征,給予左旋多巴制劑后,病人一個一個奇跡般“活”了過來。令人迷惑的是,一般老人才患帕金森病,但這幾位病人才20幾歲,又幾乎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區(qū)發(fā)病。LANGSTON博士發(fā)現,這些病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使用毒品海洛因,而且都在舊金山附近買毒品。,34,LANGSTON博士經研究發(fā)現,他們所購毒品均為人工合成,并因合成過程中溫度控制不嚴而生成了吡啶類化合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氫吡啶(MPTP),這些化合物注入動物體內可以出現帕金森病的表現。這一重要發(fā)現,不但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環(huán)境因素可能在PD的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使我們有了研究PD的最好模型,而且使我們對外源性或內源性毒素如何選擇性破壞中腦黑質DA能神經元而導致PD有了進一步的認識。MPTP首先在腦內星型膠質細胞或五羥色胺能神經元中,在單胺氧化酶B的作用下生成活性離子MPP,然后被DA能神經元膜上的DA轉運載體(DAT)選擇性地轉運入DA能神經元內,并依濃度梯度進入線粒體而抑制呼吸鏈復合物I,引起ATP合成減少,最終導致細胞死亡。當使用MAOB或DAT抑制劑后,MPTP引起的神經毒性作用可被完全阻斷。,35,雖然MPTP可以引起DA能神經元的選擇性破壞而出現類似PD的臨床征候群,但自然界并不大量存在MPTP,它必須經過人工合成而產生。因此,MPTP本身應不是導致我們臨床所見PD的原因。但自然界存在許多與MPTP結構相似的毒物,如居住或工作環(huán)境中的殺蟲劑、殺草劑等,常與這些化學物質接觸均可能增加PD發(fā)生的危險。此外,與PD有關的有害物質包括某些微量元素、氰化物、油漆稀釋劑、有機溶劑、一氧化碳及二硫化碳等。少數調查發(fā)現PD病人有與某一特定農藥的過多接觸史,如有機氯、氨基甲酸酯、百草枯等,也有發(fā)現,PD病人死后腦組織中含有較高濃度的農藥氧橋氯甲橋萘(DIELDRIN)。,36,222Α突觸核蛋白(ΑSYNNUCLEIN)和PARKIN基因與PD,Α突觸核蛋白(ΑSYNNUCLEIN)GOLBE等報告一個家族四代中有60人患有PD,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經家系連鎖分析,致病基因被定位于4號染色體長臂的4Q2123,隨后該基因被克隆,稱為ΑSYNNUCLEIN。已知該基因有6個外顯子,第三號外顯子的第209核苷酸位點的G被A替代,導致所編碼蛋白質53位的丙氨酸被蘇氨酸取代是導致該家族性PD的致病原因。另一個第一號外顯子第80位核苷酸位點的G被C取代與在德國發(fā)現的一個大家族性遺傳性PD連鎖。但多個研究單位對不同國家的人群包括中國PD病人的ΑSYNNUCLEIN基因進行分析未發(fā)現有任何變化,提示該基因突變只與少數家族性PD有關。對多數PD患者,不能通過檢測該基因突變來診斷PD。但后來發(fā)現PD特征性病理表現路易小體以及路易神經軸束中存在大量ΑSYNNUCLEIN,但這些患者并不存在該基因突變。,37,隨后,大量證據表明,ΑSYNNUCLEIN是多系統(tǒng)萎縮(MSA)特征性小膠質細胞胞漿內包涵體、彌漫性路易小體病、路易小體癡呆和老年性癡呆路易小體型的路易小體中的主要成分。2000年,有人將人野生型ΑSYNNUCLEIN基因轉入小鼠胚胎干細胞,發(fā)現所產生的轉基因小鼠腦皮質、海馬和中腦神經元中存在含ΑSYNNUCLEIN的包涵體。而同時,有人將人野生型ΑSYNNUCLEIN轉入果蠅后,發(fā)現果蠅不但出現運動行為障礙,而且有DA神經元選擇性變性和死亡,同時出現類似于路易小體的包涵體。這些結果說明ΑSYNNUCLEIN在神經元變性死亡中起關鍵作用。目前尚不清楚ΑSYNNUCLEIN的確切功能,但有研究顯示它可能與神經元的發(fā)育、可塑性及突觸小泡的轉運有關。,38,PARKIN1972年YAMAMURA等首先報道一種少見的以運動遲緩和肌張力增高為主要表現的早發(fā)性PD,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下。YOKOCHI等病理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1-06
頁數: 72
大?。?1.15(MB)
子文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