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高清海教授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哲學界公認的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革和哲學觀念變革的最有力的推動者,他以哲學改革和觀念變革的方式參與和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偉大事業(yè)。高清海教授一生的哲學研究大體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系統(tǒng)地總結歸納這三個時期的主要思想成果,也就是高清海教授哲學觀的三大發(fā)展階段對“教科書哲學”哲學觀的反思階段;“人是哲學的奧秘”階段以及“類哲學”階段。高清海教授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tǒng)學習和研究認識到“教科書哲學”本身存在的內(nèi)在缺陷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精神的“遮蔽”,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一書是他早期哲學觀的主要成果。“實踐思維方式”的提出開闊了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視野,由此產(chǎn)生了對實踐主體的極大關注,這就是高清海教授的“人學觀”,也是他中期的哲學觀?!邦愓軐W”的提出,既是其自身哲學生命和生命哲學的又一次升華,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脈相承的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的重要體現(xiàn)。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視角出發(fā),以高清海哲學觀的發(fā)展歷程為基本著眼點,對“教科書哲學”、“人與哲學的關系”及“類哲學”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述,并分析評價了高清海哲學觀在當代中國哲學發(fā)展中的地位。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7
大小: 1.7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山西大學2011屆碩士學位論文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語境分析及哲學意義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學科專業(yè)研究方向培養(yǎng)單位學習年限張毓強范莉講師外國哲學認知哲學哲學社會學學院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二。一一年六月目錄中文摘要IABSTRACTIII引言L第一章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認知思想來源211一元智能認知理論一212三元智能認知理論一613多元智能認知理論一8第二章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認知語境1321多元智能理論認知語境的結構1322多元智能理論認知語境的工作機制1423多元智能理論認知語境的再語境化19第三章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知研究的哲學意義2431多元智能認知理論推進認知科學理論進展2432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知語境分析充實認知哲學方法論2733多元智能認知研究促進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融合29結J;吾3L參考文獻33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36致謝37個人簡況T38承諾書一39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40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9
大?。?1.8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由于科學哲學家們從各自的理論和觀點出發(fā)討論不可通約性問題,以致三十多年來,不可通約性問題成為科學哲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本文主要通過對庫恩不可通約性理論的探討以及對科學哲學家們的理論和方法的比較研究,不僅從科學哲學領域中探討,更將其置于文化范圍內(nèi)做了一番審視,這種審視也許對理解不可通約性及文化相對主義有新的啟發(fā)。庫恩思想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對科學的本質的把握,帶有歷史主義的視角。歷史主義成為庫恩思想的大背景,特別是其中對于不同歷史時期和歷史事件如何評價的觀點,表現(xiàn)出理性歷史化的趨勢,對于庫恩提出的不可通約性有重要的影響。庫恩的不可通約性理論強調不同的范式?jīng)Q定了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世界觀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通約的,這樣就不存在著一個超然的標準來決定理論的優(yōu)劣取舍。當庫恩提示我們,不可通約就是不可翻譯性時,我們找到了不可通約性與文化的溝通點。我們看到科學是文化中的一種形式,完全具有文化中所共有的特點,那么我們對于科學中所反映的文化的一些特征,就不足為奇了。對文化持不可通約的態(tài)度,造成的理論后果是文化相對主義,這是一種對待不同文化此文化與彼文化,文化與亞文化的態(tài)度。從庫恩思想的背景歷史主義,到科學的封閉性特征,再到世界觀的差異導致的不可通約性以及不可通約性中表現(xiàn)出的與文化的關系,我們就不難看出不可通約性就是文化相對主義。當本文在展示文化中的不可通約性的時候,也就是展示文化相對主義的合理性存在的時候,但并沒有忘記相對主義自身的相對性。在全球化日益嚴重的今天,許多問題已經(jīng)不容拒絕地成為不同的文化共同所關注的問題,文化相對主義同樣也受到了挑戰(zhàn)。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84
大?。?4.4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學校代碼10530學號200601020024分類號B24899密級碩士學位論文呂柟哲學思想研究呂柟哲學思想研究學位申請人王愛紅指導教師陳代湘教授學院名稱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學科專業(yè)中國哲學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二零零二零零九年五月十日湘潭大學湘潭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湘潭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涉密論文按學校規(guī)定處理。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導師簽名日期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0
大?。?2.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李道純中和哲學思想及其丹道研究姓名岑孝清指導教師牟鐘鑒院系部所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專業(yè)宗教學完成日期2009年3月觀的思想意義;二是化生生不息宇宙整體為“神通致和“的心靈境界,具有從人的思想建設方面維護宇宙整體觀,并進一步凸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意義。“神通致和’’心易論是反映宇宙整體的動態(tài)性與規(guī)律性的哲學觀點。李道純“守中致和”的丹道論是對煉丹及其過程的反映,它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精、氣、神、性、命丹道五要素,將傳統(tǒng)的黃老、周易、爐火三理法進一步綜合,圓融于心性丹道之中,并在歸根復命、性命雙修等法則基礎上,將“守中致和”法則提升到根本法則的高度,認為“中’’與“和“相即一體為金丹“O“。這是其超越以往丹道理法之處。李氏的丹道論關注人的身與心、情與性等實際的生命活動狀態(tài),認為身心和合、性情和合是虛心、保力、固命等丹道修持目標的重要條件。這是對丹道要素的發(fā)展,有開拓“人身丹道“的意味。同時,李氏的丹道論以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等理則來論述丹道要素及其關系,這是較先前丹道理法高明之處。李氏丹道論的“守中”即虛心而執(zhí)守靈明靜定狀態(tài),“致和”即復歸而與道玄同,“守中致和”實際是人們直覺把握整體的一種獨特意識活動,屬于人的精神境界。李道純對該時代道儒佛三教關系有著深刻的認識,認為“三教同源一理“。其三教思想關系實是以“虛和三教”為根本旨趣,提供的是一種“求同調異“方法論,賦予了中國傳統(tǒng)“和而不同“文化精神的獨特內(nèi)涵。李氏的中和哲學思想既綜合了南宗“先命后性”與北宗“先性后命”的丹道義理,更是堅持和發(fā)揚了道教“陰陽中和“思想,綜合了“至正中和”與“因緣中和”等中國中和思想,維護和鞏固了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187
大?。?10.1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道家自然主義哲學,感于“天道”智慧,明確“自然”旨趣,指向“人道”關懷,既是一種自然思辨的哲學,又是一種人文關懷的哲學,無論是從精神實質上,還是具體方法上,都能夠為現(xiàn)實人生提供方向性指導。道家崇尚人的自然本性,痛心人的現(xiàn)實異化,旨在通過人性的復歸運動,實現(xiàn)人的境界升華。道家的人性復歸運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化入“嬰兒”,歸于“無待”,也不是二維性質的循環(huán)往復,而是人們在充分體認自然規(guī)律,尋找道德存在,明確人生本質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具有超越性質的價值活動,其運動過程是曲折前進的,其發(fā)展趨勢是螺旋上升的。人性的復歸運動,本質上是一種和諧精神的回歸,其人性追求是自然無為的,其人生情懷是寬宏厚重的,其人格模式是和諧健全的。道家有關自然人性的論述,對我們當今面對現(xiàn)實問題,協(xié)調社會共識,塑造和諧人格,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道家自然哲學觀,內(nèi)在地包含處于源頭地位的本體論,作為思維方式的認識論,指導教育實踐的方法論,以及成就人生境界的實現(xiàn)論,對應于人格塑造的緣起、原則、保障以及實現(xiàn)等各個方面,構成一個內(nèi)容合理,邏輯嚴謹,框架有序的論證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道家自然主義本體論,關注的是有關天地人倫的基本問題,通過層層遞進的剖析,完成一個從自然規(guī)律到人生本質的轉化,明確和諧人格的基本內(nèi)涵,以及和諧人格塑造的基本維度;道家自然主義認識論,貫穿辯證統(tǒng)一的智慧,關注價值活動的存在,內(nèi)含和諧共融的關系論,從中演化出人格塑造的思維方式,即辯證思維,價值思維,和諧思維,以此為基礎,明確各個邏輯層次的實踐原則;道家自然主義方法論,從人生內(nèi)部的自修,到外部的教育倫理,再到隱性教育的實踐,蘊含了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精髓,也為人格教育的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基于此,順應人格發(fā)展的各個時期,定位人格塑造的有效方法;道家自然主義實現(xiàn)論,是道家自然哲學,人文精神,人道思想的最終實現(xiàn)層次。人生境界在這個層次上得以升華,真正地做到自我實現(xiàn),人我和同,天人合一,向著最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而不斷邁進。道家自然哲學的幾個層次,融合和諧人格塑造的實踐,共同構成一個前后呼應,結構嚴謹,邏輯科學的論證體系。人性的自然復歸,人生的境界超越,和諧人格模式的實現(xiàn),是道家自然哲學帶給人格塑造的巨大財富,也是我們?nèi)诤衔幕?,考究?nèi)容,綜合論證的最終目標。我們期待人性的解放,拋棄社會的異化,追求人格的實現(xiàn),這既是最現(xiàn)實的教育需要,又是最美好的人生理想,生命因此而自由自在,生活由此而精彩紛呈。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5
大?。?0.6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福多在心理模塊性一書中提出了心理模塊理論,該理論一經(jīng)提出便在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福多的心理模塊理論從功能主義出發(fā)研究人的認知能力,透過心靈的功能作用發(fā)掘認知的本質。福多認為心靈哲學中的功能主義并不善于將本體論作為解決心靈問題的出發(fā)點,功能主義解決心靈問題主要借助于外在的三個因果關系第一個方面是心靈狀態(tài)和心靈狀態(tài)以外環(huán)境輸入之間的因果關系,第二個方面是心靈狀態(tài)同行為輸出之間的因果關系,第三個方面是不同心靈狀態(tài)之間的因果關系。功能主義中的功能屬性可以通過數(shù)學以及生物學的角度進行描述,描述過程必須遵循邏輯數(shù)學的語言規(guī)律。心靈中最重要的部分,諸如知覺與語言過程以模塊或“器官”的方式進行構建,福多根據(jù)因果關系和功能作用來定義它們。在福多看來,模塊是彼此獨立的,也獨立于心靈的“中央處理”部分,該部分所具有的特征更全局性且更不定域性。福多認為“這些模塊的特征容許了與外在物體的因果關系的可能性。反之,這也使得心理狀態(tài)有可能具備世界上物質性的東西所具有內(nèi)容。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央處理部分負責各種內(nèi)容同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邏輯關系?!北疚挠删w論和正文兩部分構成,緒論部分簡明、系統(tǒng)的闡述了心理模塊理論的研究背景、意義以及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該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從福多的生平著手研究他的思想發(fā)展過程和心理模塊理論形成的理論背景。正文部分分為四個章節(jié)。第一章系統(tǒng)的梳理了心理模塊理論產(chǎn)生的心靈哲學的功能主義前提、功能主義路徑以及心理模塊理論的思想來源。以西方心靈哲學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首先,討論西方心靈哲學問題的起源及其演變、現(xiàn)代心靈哲學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以及語言轉向背景下的心靈哲學。其次,對現(xiàn)代西方心靈哲學的科學主義傾向以及整個心靈哲學的發(fā)展傾向與福多的心靈哲學理論、觀點進行整合。第二章討論了福多對心理模塊理論的心理結構預設。通過四種方式對心理結構進行描述,分別是新笛卡爾主義的知識結構、水平官能的心理功能結構、垂直官能的心理功能結構以及聯(lián)想主義的心理結構設定。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章對模塊所構成的認知機制以及認知系統(tǒng)進行分類。這一部分由認知機制的功能劃分、輸入系統(tǒng)的特性及認知分類和中樞系統(tǒng)的功能分類三部分組成。福多認為模塊的認知系統(tǒng)在機體的心理活動中擔當著特定的作用,那么這些功能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首先,福多提出的三分法是對認知功能的分類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將信息的流入依次接觸到的機制劃分為三類傳感器、輸入系統(tǒng)和中樞系統(tǒng),對于認知系統(tǒng)的整體分類,至少存在有兩種系統(tǒng)模塊系統(tǒng)和中樞加工系統(tǒng)。模塊系統(tǒng)的典型功能就是輸入分析,而中樞加工系統(tǒng)的典型功能則是信念固化。第四章是對福多心理模塊理論在心靈哲學中的定位,其中包括了對心理模塊理論的評價、心理模塊理論所遇到的質疑以及后來者對心理模塊理論的補充和發(fā)展。強調了福多的心理模塊理論結合了心靈哲學中的功能主義部分、認知科學中的特殊領域、心理學以及人類心理結構等理論,這些理論的結合對思想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9
大?。?1.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東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基督教道德哲學研究姓名孫長虹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倫理學指導教師陳愛華20100101制約,人的理性和意志自由可以通過對必然性的認識和把握而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在目的論上,由于上帝對人的本源性,基督教道德的目的就是人本身,這是從基督教本體論得出的一個建設性的結論。道德不僅客觀上具有工具性的價值,而且更為根本的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基督教看來,道德的生活就是幸福本身,道德的生活就是人應有的生活,道德的人是獲得了自己的存在目的和意義的幸福的人。道德認識是最基本的,它決定著道德的知識內(nèi)容、目的,進而決定著道德的實踐,道德的目的貫穿、滲透、關系著道德的來源、內(nèi)容以及實踐,道德的實踐反過來影響道德的認知。道德認知、知識、實踐和目的之間是一幅交互作用的圖景。關鍵詞基督教道德認知方式主觀客觀Ⅱ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207
大?。?10.3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內(nèi)容提要保羅K費耶阿本德PAULKFEYERABEND,19241994年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針對國內(nèi)學界對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思想研究的不足之處,本文在研讀費耶阿本德的有關著作,尤其是其后期著作,如虛度時光、尋求豐富性等的基礎上,力求對費耶阿本德的整個科學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全面的考察。本文按歷史順序從科學方法論、科學的社會存在論和科學實在論三個方面對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思想加以詳細闡述。在科學方法論中,綜述了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方法論的三個鮮明的特征批判性、開放性和人本主義;在科學的社會存在論中,論述了費耶阿本德對科學在社會中的至高權威所作的批判性反思,以及他由此提出的“自由社會’’構想;在科學實在論中,闡述了費耶阿本德關于科學實在的歷史性和多元性思想,并介紹了他關于人與實在的相互作用觀。在對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思想進行梳理的同時,對其有關思想加以評析。最后,本文明確指出,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思想旨在反對“科學主義”,抨擊科學的權威地位,并指明這一思想在上述三個方面是一個從以哲學主要是方法論為批判對象轉向以科學本身為批判對象、從以科學實踐為批判的參照轉向以生活實踐為批判的參照的過程。目錄引言1第一章科學方法論4一、方法論的批判性4二、方法論的開放性8三、方法論的硝人”性”10四、小結13第二章科學的社會存在論15一、對科學的理性基礎的批判~15二、對科學存在本身的反思16三、“自由社會”中的科學18四、小結和評論20第三章科學實在論25_、實在的歷史性“;25二、實在的多元性27三、人與實在的相互作用小29四、小結31結語33參考文獻36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0
大?。?2.1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董仲舒是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和儒學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他批判地吸收了從先秦到漢初的各家思想完善了傳統(tǒng)天命論中天人感應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對公羊傳的大一統(tǒng)理論進行了充分的發(fā)揮論證建構了一套相對完善比較系統(tǒng)的政治哲學體系論證了漢王朝政權的合法性維護了漢王朝的政治統(tǒng)一和思想統(tǒng)一開創(chuàng)了儒家政治理論步入政治殿堂的歷史董仲舒的政治哲學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里一個較成熟的政治思想形態(tài)它為西漢也為隨后的封建王朝設計了一套新的治國方略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里富有代表性的意義之所以要研究它是為了充分地發(fā)掘和利用中國哲學作為一種政治哲學所提供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經(jīng)驗事實上政治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一大傳統(tǒng)也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色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中國哲學的這一傳統(tǒng)和特色發(fā)揚中國哲學的優(yōu)勢使中國哲學成為一種當代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成為一種有助于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政治發(fā)展的治國安邦之理具有莫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6
大小: 1.7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性情思想作為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思想首先在先秦儒家那里得到深入的開發(fā)與探討可以說先秦儒家的性情思想蘊含著厚重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在先秦儒家哲學乃至整個中國哲學思想史上都一直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中庸作為先秦儒家的重要著作其中蘊含的“性情”內(nèi)容頗為豐富思想及其深入。本文力求以新的維度和視角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大背景下從“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兩句話入手以“天命性情道”依次下貫的思維模式來探究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中庸的性情哲學。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主要探究“性情思想”的淵源。從周初人文精神的躍動到春秋時期人文世紀和宗教人文化的出現(xiàn)再到孔子講“性”對性情思想的淵源由來進行了分析與探討。第二章主要是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大背景下從“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兩句話入手以“天命性情道”依次下貫的思維模式對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中庸的性情哲學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究。第三章主要對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中庸的性情修養(yǎng)功夫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第四章主要總結分析了孔子以后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兩種不同的發(fā)展思路即“性自命出荀子‘性惡論’”與“五行孟子‘性善論’”。而中庸則處于這兩條不同發(fā)展路向之間。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38
大?。?1.1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伽達默爾對詩與哲學關系的闡釋姓名彭興偉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外國哲學指導教師張汝倫20040522ABSTRACTTHERELATIONBETWEENPOETRYANDPHILOSOPHY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HISTORYOFWESTERNTHOUGHT.GADAMERPOINTEDOUT,‘THISPROXIMITYANDDISTANCE,THISFRUITFULTENSIONBETWEENPOETSANDPHILOSOPHERS,ISHARDLYAPROBLEMOFOURIMMEDIATEORRECENTHISTORYALONE,F(xiàn)ORITHASALLALONGACCOMPANIEDTHEPATHOFWESTEMTHOUGHT,WHICHISDISTINGUISHEDFROMALLORIENTALWISDOMPRECISELYBYVIRTUEOFHAVINGTOSUSTAINTHISTENSION.”WEDON’TADDRESSTOREVIEWALLTHEDETAILSOFTHISHISTORY,THEGOALOFTHETHESISISTOAPPROACHTOTHECOREOFHISTHOUGHTBYFOCUSINGONGADAMER’SNARRATIVESCONCERNINGTHISQUESTION.THECONTENTOFTHISESSAYGIVESACCENTTOGADAMER’SEXPLORATIONOFPLATO’SDIALOGUEANDTHEGERMANPOETS.GADAMERREVEALEDITWASN’TATHEORETICALPROBLEM.INSTEADOFARESULTOFLIFECONFLICTS,NOTONLYPLATOCONDEMNEDHOMERANDTHEGREATATTICDRAMATISTSTOPERMANENTEXILEFROMTHEPOLIS,BUTALSOTHEPHILOSOPHERSMADEADARINGAPPROACHTOTHEBORDERSOFPOETICLANGUAGETOREVIVEPHILOSOPHYINTHE20T“CENTURY.GADAMERTHOUGHTHIGHLYOFPOETRYALLHISLIFE,ANDWASCONSCIOUSOFTHATTHEPHILOSOPHYRELATEDWITHPOETRY.HEONCESAID,HISFIRSTEFFORTSASASCHOLARWEREDEDICATEDTOTHEQUESTIONOFHOWARTCALLBEJUSTIFIED.THISWASALSOTHESTARTPOINTOFHISFAMOUSWORKTRUTHANDMETHOD,WHICHSOUGHTTHEEXPERIENCEOFTRUTHTHATWASOUTOFTHESCIENTIFICMETHODOLOGY.POETRYSTATESHUMANBEINGS’FINITY,MORTALITY,LOVE,SUFFERING,ANDEXPLORESTHERELATIONBETWEENPEOPLEANDTHEWORLD.ITISTHEMOSTDIRECTRESPONSETOTHEVOICEOFOURLIVES.WEKNOW,ALLTHESEQUESTIONSARECAREDABOUTBYTHEPHILOSOPHERS.THEREFORETHEDISPUTEBETWEENTHEPOETSANDPHILOSOPHERSDERIVEDFROMTHEIRDIFFERENTANSWERSTOTHESANLEQUESTIONIN血EPAST.NOWTHEPROXIMI哆OFTHEMISFORTHEENCOUNTERWITHTHESALTLEOPPONENTASSCIENCES.THEYJOINTLYRESISTTHESCIENCESUNDERMINETHELIFEWORLDGRADUALLY.KEYWORDSLPOETRYTRUTHMIMESISFINITYREVERSAL2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5
大?。?1.6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分類號學號學號M201374508學校代碼學校代碼10487密級密級碩士學位論文論休謨哲學的“超越論”動機學位申請人學位申請人劉海偉劉海偉學科專業(yè)學科專業(yè)外國哲學外國哲學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張廷國張廷國答辯日期答辯日期2016年5月23日獨創(chuàng)性聲明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我個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盡我所知,除文中已經(jīng)標明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結果由本人承擔。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即學校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華中科技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本論文屬于不保密□。(請在以上方框內(nèi)打“√”)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指導教師簽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5
大?。?0.6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翻犬一‘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學位論文姓名金珠R年級2002級‘,專業(yè)中國哲學‘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哲學。一1論文題目明法逍遙,道通為一’√。一一T;TL、莊子哲學之比觀‘J,完成日期_2005年4月導師李翔海教授中文摘要侄中國傳統(tǒng)哲學史上,韓非與莊子都是極其重要的人物。一股來說,研究韓JF卞要側重于其法治與專制思想的方面,研究莊子J0主要偏重于其高妙的精神自由的追求,鮮少將二人直接聯(lián)系起來,縱有,大多也是從史記所載二人“皆原於道德之意”的層面LF以關注。但筆者認為,二入在“天入合一”的大背景卜是可以栩提并論的,其意義甚至大于僅僅探索二人與老子之“道”的淵源關系。對人的這種比較研究對于重思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特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淪文以韓非和莊子為研究對象,從他們對“道”的繼承入手,在“滅人合一”文化特質的大背景下對二人的學思做進一步的探索。淪文分為八個部分前言提出論文的研究對象及關注的問題;第一謄主要交待了韓非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第二章以法為核心,分析幃非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架構;第三章主要交待了莊子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第四鏨以逍遙游為核心,分析莊子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架構;第五章主要從后學發(fā)展及歷史影響的角度分析二人的思想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怎樣的意義;第六章,從“道”的角度分析二人思想的異同,揭示論文論點在F,叮種意義上二人“道通為一”第七章結論,從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創(chuàng)新角度分析二人的“道通為一”具有怎樣的現(xiàn)。實啟示。關鍵訶尺人合一趟遙游齊物論明法道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6
大?。?2.5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該文依據(jù)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以艾思奇的哲學活動為線索以探討艾思奇的哲學理論貢獻為主要內(nèi)容對艾思奇哲學發(fā)展之路展開了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地考察艾思奇的哲學活動可分為三個時期即上海時期、延安時期和北京時期每個時期艾思奇的哲學活動都有自己的特點并且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論貢獻艾思奇成名于上海時期這一時期艾思奇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使他名聲大震成為學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一是寫就大眾哲學一書一是批判假馬克思主義者葉青艾思奇大眾哲學一書的寫成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之路其社會影響相當巨大艾思奇是從事哲學大眾化、通俗化工作最成功也是最有影響的他是哲學大眾化的先驅和典范對于葉青哲學的批判使艾思奇影響擴大同時也捍衛(wèi)、宣傳和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體現(xiàn)出了艾思奇作為戰(zhàn)士的一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艾思奇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奔赴延安開始了延安時期的革命生活艾思奇成熟于延安時期這一時期根據(jù)抗戰(zhàn)實踐的需要艾思奇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這是哲學大眾化、通俗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深化意義十分重大艾思奇是第一個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人這一時期艾思奇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從事哲學理論研究活動他參與了整風運動對國民黨反動哲學展開批判同時對毛澤東哲學思想進行了宣傳與闡釋延安時期是艾思奇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成熟時期建國后的北京時期艾思奇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和普及工作從事黨的干部教育工作批判胡適、梁漱溟等唯心主義哲學編寫中國自己的哲學教科書為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教科書體系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規(guī)化、系統(tǒng)化教學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北京時期艾思奇哲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研究與宣傳延安時期艾思奇就開始了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宣傳與研究北京時期這方面的工作就更為加強了艾思奇是研究、宣傳毛澤東哲學思想最早的理論工作者之一也是研究和宣傳毛澤東哲學思想最有影響的理論工作者之一艾思奇的哲學道路無疑是獨特和富有個性特征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發(fā)展史上毛澤東、李達、艾思奇的哲學道路可說是代表了三種不同風格和類型的哲學道路為了深化對艾思奇的研究該文將艾思奇的哲學道路與毛澤東、李達的進行了比較研究對三人哲學道路作出了思考艾思奇哲學道路留下的啟示是豐富而深刻的該文為此就哲學與現(xiàn)時代、哲學與民眾、哲學家與領袖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論述艾思奇的一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發(fā)展與普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映現(xiàn)出了中國革命的歷程也映現(xiàn)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的歷程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艾思奇也存在有不足與局限這是時代造成的今天我們研究艾思奇、總結艾思奇是為了發(fā)展艾思奇是為了在新世紀里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是為了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與大眾化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43
大?。?6.98(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