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耳后皮膚擴張器移位及面積變化中的應用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目的: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維持擴張(養(yǎng)皮)前、后耳后擴張器進行掃描并利用相關軟件對數(shù)字模型進行重建、擬合,將擴張器的三維構形與時間過程相結合進行四維動態(tài)研究;對維持擴張前、后耳后擴張器不同標志點的下移距離進行測量,為臨床醫(yī)生埋置耳后皮膚擴張器時的準確定位提供參考依據(jù);對維持擴張前、后耳后擴張器的移位距離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初步的統(tǒng)計分析,為擴張器的移位程度的預測、制定合理的維持擴張時間提供理論依據(jù),以便在二期手術時獲得耳后皮瓣最有效的

2、擴張效應。 研究對象和方法: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外耳中心2007—2009年間入院行皮膚擴張法耳廓再造術的小耳畸形患者中,對滿足以下條件的74例患者:1)、年齡6~9歲。2)、單側Ⅰ度、Ⅱ度小耳畸形。3)、耳后擴張皮膚無贅生物、無瘢痕組織,既往未行手術、激光脫毛等治療者。4)、耳后發(fā)際線正常者。5)、耳后擴張皮膚無血運障礙、無破潰者。6)、耳后擴張器及注射壺無滲漏,擴張過程順利者。7)、患者及家屬能夠配合掃描工作者。對上

3、述患者分別于維持擴張前、后進行三維激光掃描獲取三維數(shù)據(jù),利用Polyworks軟件對兩次獲得的三維數(shù)字模型進行重建、擬合并選取擴張器上基點、下基點及下極點作為標志點進行下移距離的測量。用SAS6.12統(tǒng)計軟件分別對三個標志點的下移距離與引入的五個自變量(性別、殘耳類型、皮瓣血腫、維持擴張?zhí)鞌?shù)和注水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結果:年齡:6歲~9歲,平均7.7歲。男性43例,女性31例。Ⅰ度小耳畸形26例,Ⅱ度小耳畸形患者48例,

4、無血腫者64例,有血腫者10例,注水53~87毫升,平均70.4毫升(70.4±7.5),維持擴張20~50天,平均29.6天(29.6±5.7),經(jīng)過維持擴后,擴張器上基點下移5.0~13.8毫米,平均8.5毫米(8.5±2.2)。下基點下移4.0~10.0毫米,平均6.3毫米(6.3±1.6)。下極點下移4.3~12毫米,平均7.5(7.5±2.1)毫米。皮瓣血腫(H)、維持擴張?zhí)鞌?shù)(D)、注水量(V)三個自變量的偏回歸系數(shù)對擴張器

5、三個標志點的下移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得出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模型如下:上基點下移距離=—11.35+2.05×H+0.14×D+0.22×V,下基點下移距離=—8.24+0.66×H+0.1×D+0.17×V,下極點下移距離=—10.37+1.87×H+0.11×D+0.20×V。擴張器三個標志點的下移回歸方程模型中,注水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最大,維持擴張時間次之,皮瓣血腫最小。 結論: 1、擴張器的擴張效應具有時間變量的特征,耳

6、后皮膚擴張器在經(jīng)過維持擴張后發(fā)生不同程度的下移,是造成二期手術耳廓上部無毛區(qū)皮瓣覆蓋不足的原因之一。 2、耳后皮膚擴張器三個標志點經(jīng)過維持擴張后均有下移,尤其是上基點下移5.0~13.8毫米,平均8.5毫米,對選擇合理的擴張器置入位置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在確定擴張器的置入位置時,除了參考殘耳、發(fā)際線及對側耳廓位置外,擴張器下移距離也應預計在內,這樣才能在二期手術時獲得最有效的擴張效應。 3、6—9歲年齡段患者中,皮瓣血腫、

7、維持擴張?zhí)鞌?shù)、注水量對擴張器各個標志點的下移程度的影響則都是正向的。其中注水量對三個標志點下移的影響最大,維持擴張時間次之,皮瓣血腫的影響最小。 研究目的: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維持擴張前、后的耳后擴張器總面積及擴張器上、中、下1/3三部分面積分別進行測量,通過量化指標分析耳后擴張器在經(jīng)過維持擴張后面積變化特點,指導臨床針對面積變化特點采取措施,以提高皮瓣的有效擴張;對耳后擴張器表面積與注水量的關系進行分析,為臨床合理注水、實現(xiàn)

8、定量擴張?zhí)峁├碚撘罁?jù)。 研究對象和方法: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外耳中心2007—2009年間入院行皮膚擴張法耳廓再造術的小耳畸形患者中,選擇57例患者?;颊哌x擇標準:1)、年齡6~9歲。2)、單側Ⅱ度小耳畸形患者,殘耳呈花生狀,外耳道閉鎖。3)、耳后擴張區(qū)皮膚無耳贅、無瘢痕組織,既往未行任何手術及激光脫毛等治療者。4)、面部對稱,乳突區(qū)骨骼發(fā)育正常,耳后發(fā)際線正常者。5)、耳后擴張皮膚無血運障礙、無破潰者。6)、耳后擴張器

9、及注射壺無滲漏,擴張過程順利者。7)、能夠配合掃描工作者。對上述患者分別于維持擴張前、后對耳后皮膚擴張器進行三維激光掃描獲取三維數(shù)據(jù),利用Polyworks軟件對三維數(shù)字模型進行重建,精確測量耳后擴張器表面積,用SAS6.12統(tǒng)計軟件分別對維持擴張前、后耳后擴張器表面積的差異及擴張器上、中、下三部分比值的差異進行配對T檢驗,并對注水量與擴張器表面積的關系進行簡單線性回歸分析。 結果: 1、57例患者,年齡:6歲~9歲,平

10、均7.9歲。擴張器注水量53~78ml,平均70.3ml(70.3.0±7.6ml)。靜止擴張30±2天。通過對注水量(V)和耳后擴張器表面積(S)進行簡單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可用回歸方程表示為:S前=599.36+77.15×V,S后=505.99+75.45×V。 2、57例患者根據(jù)注水量分為≤65毫升組,66~70毫升組,71~75毫升組,≥76毫升組。各注水量組維持擴張前耳后擴張器平均表面積為54

11、22.614±402.933m㎡,5699.741±294.814m㎡,6230.484±194.480m㎡,6772.997±395.589m㎡,維持擴張后分別為5211.173±351.011m㎡,5463.147±311.991m㎡,6040.934±137.671m㎡,6552.796±316.624m㎡。各注水量組進行配對t檢驗,p<0.01,維持前、后擴張器表面積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 3、71~77毫升組中,維持擴

12、張前耳后擴張器上、中、下1/3面積百分比分別為30.03±1.42%,34.46±1.85%,35.51±1.65%,維持擴張后分別為24.8±2.73%,36.12±1.36%,39.08±2.31%,對維持擴張前、后的擴張器上、中、下1/3面積百分比分別進行配對t檢驗,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1、耳后擴張器經(jīng)過維持擴張后皮瓣面積變化有一定特點,擴張皮瓣總面積較擴張前略有減少,其中,擴張器上1/3所占總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