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機構設計說明書[帶圖紙]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編號</b></p><p><b>  無錫太湖學院</b></p><p><b>  畢業(yè)設計(論文)</b></p><p>  題目: 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 </p><p>  縱向機構設計

2、 </p><p>  信機 系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專業(yè)</p><p>  學 號:         </p><p>  學生姓名: </p><p>  指導教師:   (職稱:副教授 )</p><p> ?。毞Q: )</p><p&g

3、t;  2013年 5 月25日</p><p>  無錫太湖學院本科畢業(yè)設計(論文)</p><p><b>  誠 信 承 諾 書</b></p><p>  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畢業(yè)設計(論文) 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機構設計 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其內容除了在畢業(yè)設計(論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表示致

4、謝的內容外,本畢業(yè)設計(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集體已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p><p>  班 級: 機械95 </p><p>  學 號: 0923232 </p><p>  作者姓名: </p><p>  年 月 日</p><p>

5、<b>  摘 要</b></p><p>  隨著軸承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對軸承的加工精度、效率、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尺寸精度是軸承加工中的一項關鍵因素,而車床的進給機構直接影響軸承套圈加工的尺寸精度。因此,隨著對軸承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需要更加精密高效的車床進給機構。</p><p>  本文是根據軸承廠軸承內外圈加工生產線項目的改造要求設計的,針對人工控制機床

6、的進給加工,加工效率低,生產出的零件精度難于控制的問題,設計一套此車床的半自動進給機構,代替?zhèn)鹘y(tǒng)機床的人工操作,提高生產效率,提高零件的精度。</p><p>  論文根據軸承內外圈加工設備加工時進給的特點,對其縱向進給機構進行合理的設計。設計出利用液壓驅動,前、后調節(jié)機構調節(jié)進給量的縱向進給機構。本文先對液壓驅動系統(tǒng)、導向機構、前調節(jié)機構、后調節(jié)機構進行設計,確定具體尺寸。利用UG軟件對縱向進給機構進行三維建模

7、,并進行虛擬裝配。然后對裝配圖在UG運動仿真界面進行運動仿真,分析仿真結果,得出相應結論。最后對縱向進給系統(tǒng)進行優(yōu)化設計,提高其穩(wěn)定性、可靠性。使其能滿足軸承廠生產線繁重的工作。</p><p>  關鍵詞:進給機構;UG;虛擬裝配;運動仿真 </p><p><b>  Abstract</b></p><p>  With the rapi

8、d development of bearing industry, the working accuracy,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bearing have bee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A essential factor of bearing process is the dimensional accuracy, however, the fee

9、ding system of machine tools directly affects the dimensional precision of bearing ring process. Therefore, 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bearing's quality requirement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feeding system of m

10、achine tools to become more precise and efficient.</p><p>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bearing inner and outer ring process production line project in bearing factory. As the process efficien

11、cy is low by the manual control of the machine feed process and the precision of the parts production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is paper designs a lathe of semi-automatic feed mechanism to instead of manual operation of

12、 conventional machines, in order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part accuracy.</p><p>  This paper has a reasonable design of vertical feed mechanism what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feed pro

13、cessing by bearing inner and outer rings process equipmen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designing a longitudinal feed mechanism through using hydraulic drive, before and after the vertical regulating mechanism adjust the fe

14、ed. The paper devises a process equipment what is using hydraulic drive 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to adjust the feed rate and after that identifies a s</p><p>  Key words: feed mechanism;

15、 UG; virtual assembly; motion simulation</p><p><b>  目 錄</b></p><p><b>  摘 要II</b></p><p>  AbstractIII</p><p><b>  目 錄IV</b>&

16、lt;/p><p><b>  1 緒論1</b></p><p>  1.1 課題來源,研究內容和意義1</p><p>  1.2 軸承與軸承圈1</p><p>  1.2.1 軸承1</p><p>  1.2.2 軸承圈2</p><p>  1.3 國內外

17、發(fā)展概況2</p><p>  1.4 本課題主要內容3</p><p>  2 縱向自動進給機構設計4</p><p>  2.1 現有機構及生產要求的分析4</p><p>  2.2 整體設計方案及思路5</p><p>  2.3 縱向進給機構各部分的設計與計算6</p><p&

18、gt;  2.3.1 縱向進給機構外形輪廓確定6</p><p>  2.3.2 導向機構設計7</p><p>  2.3.3 驅動裝置的選取9</p><p>  2.3.4 前調節(jié)機構設計12</p><p>  2.3.5 后調節(jié)機構設計12</p><p>  2.4 本章小結13</p&g

19、t;<p>  3基于UG的進給機構三維建模與裝配14</p><p>  3.1 UG軟件簡介14</p><p>  3.1.1 UG軟件特點14</p><p>  3.1.2 UG軟件設計流程14</p><p>  3.1.3 UG軟件的應用范圍15</p><p>  3.1.4 U

20、G軟件設計的意義15</p><p>  3.2 縱向機構的三維建模15</p><p>  3.2.1 縱向底板的建模15</p><p>  3.2.2 縱向燕尾板建模16</p><p>  3.2.3 剎鐵的建模17</p><p>  3.2.4 縱向臺面板的建模17</p><

21、;p>  3.2.5 油缸的建模19</p><p>  3.2.6 前調節(jié)機構的建模20</p><p>  3.2.7 后調節(jié)機構的建模20</p><p>  3.3縱向進給機構的裝配21</p><p>  3.4本章小結24</p><p>  4 縱向自動進給機構的運動仿真25</p

22、><p>  4.1 UG運動仿真簡介25</p><p>  4.1.1 UG運動仿真主界面25</p><p>  4.2運動仿真的流程26</p><p>  4.3創(chuàng)建連桿28</p><p>  4.4創(chuàng)建運動副29</p><p>  4.5創(chuàng)建驅動及“3D”接觸30<

23、/p><p>  4.6 本章小結37</p><p>  5 總結與展望38</p><p><b>  5.1 總結38</b></p><p>  5.2 不足及展望38</p><p><b>  致 謝39</b></p><p>&

24、lt;b>  參考文獻40</b></p><p><b>  1 緒論</b></p><p>  1.1 課題來源,研究內容和意義</p><p>  本課題來源于無錫迪克機械對軸承生產線改造項目。</p><p>  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包括:</p><p>  根據迪克機

25、械實際技術要求和生產設備,提出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的結構方案,并且對每個零部件進行設計。</p><p>  對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進給機構進行設計,并用UG軟件進行建模。</p><p>  對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進給機構進行虛擬裝配。</p><p>  對裝配體做基于UG的運動仿真分析,檢查本設計方案及其模型的合理性。</p>&l

26、t;p>  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進給機構作為自動化生產線更新項目的一部分,提供多機床看管的可能性,并可以代替精度要求高或重復的工作,因此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p><p>  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進給機構在生產過程中,工人手動對刀,手動控制進給量,重復單調。發(fā)生生產事故或者使加工零件報廢一般發(fā)生在工人長時間重復單一動作的的時候。為了改善工作環(huán)境,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和零件的精度。軸

27、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自動縱向進給機構的研制使其能真正代替人工工作。工人只要按動按鈕。此機構的工作方式使其能實現一人多機操作;可以使大量工人從中解放出來;提高了加工精度;降低了企業(yè)生產成本;使企業(yè)更加有競爭力!</p><p>  1.2 軸承與軸承圈</p><p><b>  1.2.1 軸承</b></p><p>  軸承廣泛應用于機械工

28、業(yè)的基礎傳動元件,其加工質量直接影響其傳動性能。它具有加速快,摩擦小等特點,對其制造的主機性能的影響程度。由于其獨特的傳動性能,使其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p><p>  軸承的種類主要分為一下幾種:</p><p><b>  1.角接觸球軸承</b></p><p>  角接觸球軸承可同時承受徑向負荷和軸向負荷。能在較高的轉

29、速下工作。接觸角越大,軸向承載能力越高。高精度和高速軸承通常取15 度接觸角。在軸向力作用下,接觸角會增大。</p><p><b>  2.深溝球軸承</b></p><p>  深溝球軸承是滾動軸承中最為普通的一種類型?;拘偷纳顪锨蜉S承由一個外圈,一個內圈、一組鋼球和一組保持架構成。深溝球軸承類型有單列和雙列兩種,單列深溝球軸承類型代號為6,雙列深溝球軸承代號為

30、4。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是生產最普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軸承。</p><p><b>  3.四點接觸球軸承</b></p><p>  四點接觸球軸承是一種分離型軸承,也可以說是一套軸承可承受雙向軸向載荷的角接觸球軸承。其內、外圈滾道是桃型的截面,當無載荷或是純徑向載荷作用時,鋼球和套圈呈現為四點接觸,這也是這個名稱的由來。四點接觸球軸承可以承受徑向負荷、雙向軸向

31、負荷。</p><p><b>  4.調心球軸承</b></p><p>  由于外圈滾道面呈球面,具有自動調心性,因此可以補償不同心度和軸撓度造成調心球軸承成的誤差,圓錐孔軸承通過使用緊固件可方便地安裝在軸上。</p><p><b>  5.圓柱滾子軸承</b></p><p>  圓柱滾子與

32、滾道為線接觸軸承。負荷能力大,主要承受徑向負荷。滾動體與套圈擋邊摩擦小,適于高速旋轉。徑向負荷能力大,即適用于承受重負荷與沖擊負荷,也適用于高速旋轉的機構,大多用于機床主軸。</p><p><b>  6.圓錐滾子軸承</b></p><p>  圓錐滾子軸承屬于分離型軸承,軸承的內、外圈均具有錐行滾道。該類軸承按所裝滾子的列數分為單列、雙列和四列圓錐滾子軸承等不同

33、的結構型式。單列圓錐滾子軸承可以承受徑向負荷和單一方向軸向負荷。當軸承承受徑向負荷時,將會產生一個軸向分力,所以當需要另一個可承受反方向軸向力的軸承來加以平衡。。</p><p><b>  7.調心滾子軸承</b></p><p>  調心滾子軸承具有兩列滾子,主要承受徑向載荷,同時也能承受任一方向的軸向載荷。有高的徑向載荷能力,特別適用于重載或振動載荷下工作,但不

34、能承受純軸向載荷。該類軸承外圈滾道是球面形,故其調心性能良好,能補償同軸度誤差。</p><p><b>  8.推力球軸承</b></p><p>  推力球軸承采用高速運轉時可承受推力載荷的設計,由帶有球滾動的滾道溝的墊圈狀套圈構成。由于套圈為座墊形,因此,推力球軸承被分為平底座墊型和調推力球軸承hheey心球面座墊型兩種類型。另外,這種軸承可承受軸向載荷,但不能

35、承受徑向載荷。</p><p><b>  1.2.2 軸承圈</b></p><p>  所謂軸承圈就是用來定位軸承滾子位置的一個裝置,通常是鋼制的,其作用是:</p><p>  1.將滾動體固定在軸承圈內;</p><p>  2.引導并帶動滾動體在正確的滾道上滾動;</p><p>  軸

36、承圈的加工直接影響軸承的好壞,而且縱向進給機構又是直接決定軸承圈質量的主要因素。</p><p>  1.3 國內外發(fā)展概況</p><p>  新中國成立后,軸承工業(yè)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軸承是標準件,是全球互換產品,因此軸承行業(yè)的市場競爭不僅是本土市場,永遠是國際市場。中國是全球軸承大國,但還不是軸承強國。軸承生產中縱向進給機構的好壞直接影響軸承的精度和質量的好壞。&l

37、t;/p><p>  進給機構兩大主要組成部分為是驅動系統(tǒng)和導向系統(tǒng)。這兩部分的發(fā)展情況直接決定進給機構的發(fā)展水平。這兩部分的發(fā)展情況如下。</p><p>  常用的導軌結構有三種:滾動導軌、靜壓導軌和金屬—塑料滑軌。金屬—金屬滑軌?;瑒訉к夁\動時會出現爬行現象,由于其動靜摩擦系數相差較大。運用高耐磨的聚四氟乙烯和金屬為摩擦副的貼塑導軌,可以基本消除導軌運動時的爬行現象因為其動靜摩擦系數相差

38、較小。摩擦系數較的是以滾動代替滑動的滾動導軌,滾動導軌通過施加預負荷來消除間隙提高剛性,實現沒有爬行的運動。摩擦系數最小的是靠壓力油把動靜導軌分離開來的靜壓導軌,靜壓導軌運動靈敏,是目前精度最高的一種導軌。</p><p>  作為進給系統(tǒng)的一部分機電驅動的技術水平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油缸推坡道?? - 杠桿機構的第一代,使用步進電機凸輪杠桿機構的第二代;使用步進電機- 諧波減速器 - 滾珠絲杠機構的第三代進給機構

39、,采用交流伺服電機—滾珠絲杠機構的最新一代進給機構。</p><p>  第一代用油缸推動斜面,斜面驅動桿擺動,以實現托盤的進給。通過調節(jié)斜面角度和液體流速來實現進給速度的調節(jié)。第二代使用凸輪代替斜面使用步進電機帶動凸輪旋轉步進電機驅動的凸輪的旋轉。第三代使用步進電機帶動諧波減速器,諧波減速器帶動滾珠絲桿實現進給[2]。</p><p>  1.4 本課題主要內容</p>&

40、lt;p>  本課題主要內容包括:</p><p>  1.對實際生產和要求進行分析,制定出可行的機構設計方案;</p><p>  2.對機構的零件進行設計;</p><p>  3.對設計出的結構進行三維建模;</p><p>  4.對三維模型運動仿真,對仿真結果進行分析;</p><p>  軸承內外圈在

41、加工過程中軸主要以人工控制加工為主,由工人的動控制進給量。發(fā)生生產事故或者使加工零件報廢一般發(fā)生在工人長時間重復單一動作的的時候。為了改善工作環(huán)境;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和零件的精度。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自動縱向進給機構的研制使其能真正代替人工工作。工人只要按動按鈕。此機構的工作方式使其能實現一人多機操作;可以使大量工人從中解放出來;提高了加工精度;降低了企業(yè)生產成本;使企業(yè)更加有競爭力!</p><p&

42、gt;  2 縱向自動進給機構設計</p><p>  2.1 現有機構及生產要求的分析</p><p>  軸承套圈的車削加工是軸承生產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由于軸承熱處理前、后均需加工,工作量大,尤其是對于小型及微型軸承,對尺求極為嚴格。一般軸承套圈精加工是通過車床進給機構的徑向和軸向進刀來完成。依照滿足大批量、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原則,對現有車床結構進行改造。 </p>

43、<p>  現有車床的夾緊及進給機構如圖2.1所示。軸承套圈的夾緊和定位是通過彈簧夾頭來完成,為了完成對軸承套圈的車削加工,使用大托板控制徑向進給和小托板控制軸向進給來實現刀架及車刀的移動。其加工過程為:用彈簧夾頭將待加工軸承套圈夾緊;轉動大托板調節(jié)絲杠手輪,調節(jié)大托板至合適位置,使裝在刀架上的車刀沿徑向接近套圈;旋轉小托板調節(jié)絲杠手輪,帶動小托板及刀架上的車刀沿軸向靠近套圈,并車削至工藝要求尺寸,完成套圈的車削加工;然后反

44、向旋轉小托板絲杠,使車刀離開已加工套圈;松開彈簧夾頭,卸下已加工套圈,完成一個套圈的一個車削加工。</p><p>  此加工過程中,為了保證套圈上、下料有足夠的空間,小托板離開套圈加工區(qū)域要有足夠距離。因此,在套圈裝卸時小托板要盡量向右移動,然而小托板絲杠的螺距比較小,需要旋轉很多圈才能達到要求。雖然此加工方法能夠滿足軸承套圈的工藝尺寸要求,但勞動強度大、加工時間長、效率低,不能滿足批量生產的要求。</p

45、><p>  軸承圈一般是在在常溫下切割無縫管,然后通過車削導槽和端面而成。</p><p>  軸承圈的加工工藝過程主要有:</p><p>  剪料:按加工要求計算毛胚尺寸并在龍門剪床上剪切所需的管材。</p><p>  車滾子導槽:在車床上采用專用夾具夾緊軸承圈,用專用刀具車削導槽。</p><p>  車端面:在

46、車床上采用專用夾具夾緊軸承圈,車削端面,一般0.3~0.5mm。</p><p>  圖2.1 大、小托板螺旋進給機構示意圖</p><p>  2.2 整體設計方案及思路</p><p>  本設計采用“大、小托板螺旋進給機構”為設計原型,旋轉扳手控制進給和退刀的方法雖然能夠滿足軸承套圈的工藝尺寸要求,但勞動強度大、加工時間長、效率低,不能滿足批量生產的要求。本設

47、計中使用液壓驅動如圖2.2所示,用前、后調節(jié)絲桿來調節(jié)機構的進給量和退刀量,在前、后絲桿調節(jié)機構中,都加入感應鐵,起到開關的作用。工作時先調節(jié)好前、后調節(jié)絲桿到達需要的位置,然后液壓缸推動臺面板運動,臺面板到達指定位置,觸動開關,開關將信號傳遞給PLC控制系統(tǒng),對機構進行控制。</p><p>  圖2.2機構總設計方案簡圖</p><p>  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進給機構的整體設計

48、思路可以用如圖2.3所示的框圖形式直觀的表達。</p><p>  圖2.3總體設計思路圖</p><p>  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進給機構的的工作由兩部分組成,首次加工一個尺寸的軸承圈時,工人根據待加工軸承圈需要加工的尺寸調節(jié)前、后調節(jié)絲桿,調節(jié)進給的的位置和進給量,調節(jié)好后,PLC控制進給運動,對工件進行切削加工。在下面的論文中將對方案中將對各部分進行具體分析和設計計算,做出一套

49、真正能夠代替人工操作的高效縱向進給機構。</p><p>  2.3 縱向進給機構各部分的設計與計算</p><p>  2.3.1 縱向進給機構外形輪廓確定</p><p>  目前,迪克機械生產的軸承圈加工機床的主要生產設備主要采用迪克機械有限公司制造的DK204高速車床,如圖 2.4所示其詳細參數如表2-1所示。它是降低成本,提高加工精度,提高生產率的理想母機

50、。電氣采用PLC控制。</p><p>  表2-1 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主要技術數據</p><p><b>  續(xù)表2-1</b></p><p>  圖 2.4 DK204車床</p><p>  由表2-1可知,DK204車床機床輪廓尺寸為1200*550*1760mm,需要加工軸承圈直徑為范圍Φ15mm~Φ7

51、2mm,縱向進給機構長度應在550mm以內,又根據油缸長度為174mm,留一部分距離給調節(jié)絲桿,所以確定底板長度311mm,油缸高和寬為110*110mm,考慮到安全空間和可靠性等因素,所以確定底板寬和高為120*150mm。</p><p>  2.3.2 導向機構設計</p><p>  針對軸承圈套的加工批量大,導向機構需要高速、穩(wěn)定、長時間的運動,設計出一套軸承圈加工專用導向機構。

52、其中C形導向槽如圖2.5所示,其左端為4個螺紋孔,通過螺栓與剎鐵連接,將剎鐵和導軌壓緊。梯形導軌機構如圖2.6所示。</p><p>  導向機構機構的配置不同以及導軌的截面形狀不同,其摩擦阻力不同。其摩擦力的計算要根據具體的情況確定。本縱向進給機構采用的導軌截面形狀為梯形,導向機構安裝在油缸的后部,起到導引作用。導向裝置的摩擦阻力在機構啟動時比較大,計算如下:</p><p><b

53、> ?。?.1)</b></p><p><b>  式中:</b></p><p><b>  —摩擦力;</b></p><p><b>  —摩擦系數;</b></p><p><b>  —質量;</b></p>&

54、lt;p><b>  —重力加速度;</b></p><p>  已知QT450摩擦系數為0.3 ,臺面板及刀架質量約為15kg。</p><p>  由公式(2.1)得:</p><p><b>  預緊力</b></p><p>  圖 2.5 C型導向槽</p><p

55、>  圖 2.6 梯形導軌</p><p>  2.3.3 驅動裝置的選取</p><p>  選擇什么樣的驅動裝置,需要考慮成本、控制功能、穩(wěn)定性、性能規(guī)范、工作要求、運動的功耗、維護的復雜程度和及現有條件等綜合因素。目前,有三種類型的驅動可以選擇,分別為氣壓驅動、液壓驅動、電力驅動。</p><p>  1. 電力驅動具有的特點:</p>&

56、lt;p>  為了達到調速的目的,可以通過控制脈沖頻率來調節(jié)電動機轉動的加速度和速度來實現。因為誤差不會長期積累所以控制性能好。電力驅動使用方便和低成本都是其他方式無法比擬的。而且它還是一種無污染的清潔能源。與其它驅動相比,電力驅動是通用性與系統(tǒng)性最強的。</p><p>  2.氣壓驅動的特點:</p><p>  氣壓傳動沒有傳動介質成本,因為其使用取自大氣的壓縮空氣。所用的氣體

57、直接排入大氣中,不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配套元件的制造精度和元件材料的要求較低,因為壓縮空氣的工作壓力較低;因為空氣的黏度很小,在管道內流動壓力損失比液體小,所以進行遠程傳輸和集中供應更方便;容易使用、安全、維護簡單。</p><p>  3. 液壓驅動的特點有:</p><p>  功率質量比大,也就是說,在相同的功率下,液壓裝置的質量小、體積小、工作平穩(wěn)、無級調速。在實現系統(tǒng)的自動控制和遠程

58、操縱方面,可通過電器裝置配合達到;過載保護和方便;標準化、系列化程度比較高,通用性好,便于選擇使用,縮短設計、制造周期[1]。</p><p>  由于本機構的運動為高速重載,而且留給該進給機構的空間有限,最終選用液壓驅動是合理的,可行的,經濟的,可靠的。</p><p>  根據已知條件,切削進給力為730N,導向機構摩擦力為66N。所以選用工作最大負載,工作壓力可得</p>

59、<p>  1.液壓缸內徑D和活塞桿直徑d的確定:</p><p><b>  已知: ,</b></p><p><b>  (2.2)</b></p><p><b>  式中:</b></p><p><b>  D—直徑;</b>&l

60、t;/p><p><b>  F—負載力;</b></p><p><b>  P—工作壓力;</b></p><p>  由公式(2.2)得:</p><p>  根據實際生產要求油缸內徑選用80mm </p><p><b>  則</b></

61、p><p>  故必須進行最小穩(wěn)定速度的驗算,要保證液壓缸工作面積A必須大于保證最小穩(wěn)定速度的最小有效面積</p><p>  又: (2.3)</p><p>  式中:—流量閥的最小穩(wěn)定流量,由設計要求給出;</p><p>  —液壓缸的

62、最小速度,由設計要求給出;</p><p><b>  由式(2.3)得:</b></p><p>  故取D=80mm,保證了></p><p>  2.液壓缸活塞桿直徑d的確定:</p><p>  由已知條件取d=25mm。</p><p><b>  45鋼的屈服強度<

63、;/b></p><p><b>  按強度條件校核:</b></p><p><b> ?。?.4)</b></p><p><b>  式中:</b></p><p><b>  d—直徑;</b></p><p><

64、;b>  F—負載力;</b></p><p><b>  —屈服強度;</b></p><p>  由公式(2.4)得:</p><p><b>  所以符合要求。</b></p><p>  3.液壓缸壁厚的確定</p><p>  液壓缸的壁厚由液壓缸

65、的強度條件來計算。液壓缸的壁厚一般指缸筒結構中最薄處的厚度。從材料力學可知,承受內壓力的圓筒,其內應力分布材料規(guī)律因壁厚的不同而各異。一般計算時可分為薄壁圓筒和厚壁圓筒。</p><p>  本設計按照薄壁圓筒設計,采用無縫鋼管其壁厚按薄壁圓筒公式計算為:</p><p><b>  (2.5)</b></p><p><b>  式

66、中:</b></p><p><b>  P—承受的壓強;</b></p><p><b>  D—直徑;</b></p><p><b>  —壁厚;</b></p><p><b>  —拉伸應力;</b></p><p

67、>  由公式(2.5)得:</p><p><b> ?。o縫鋼管),取</b></p><p>  由計算的公式所得的液壓缸的壁厚厚度很小,使缸體的剛度不夠,如在切削加工過程中的變形,安裝變形等引起液壓缸工作過程中卡死或漏油。所以用經驗法選取壁厚: </p><p>  4. 缸體外徑尺寸的確定</p><p>

68、<b>  缸體外徑尺寸的計算</b></p><p><b>  缸體外徑</b></p><p>  查機械手冊表:外徑取90mm</p><p><b>  5.缸蓋厚度的確定</b></p><p>  缸蓋有效厚度按強度要求可用下式進行近似計算:</p>

69、<p><b> ?。?.6)</b></p><p>  式中: D—缸蓋止口內徑(mm);</p><p>  T—缸蓋有效厚度(mm);</p><p><b>  T≥6.7mm</b></p><p>  6.最小導向長度的確定</p><p>  當活

70、塞桿全部外伸時,從缸蓋滑動支承面中點到活塞支承面中點距離為H,稱為最小導向長度。導向長度直接決定液壓缸的初始撓度,如果導向長度過小,將影響液壓缸的穩(wěn)定性,所以在設計時需要保證有適合的最小導向長度。</p><p>  對一般的液壓缸,最小導向長度H應滿足:</p><p><b> ?。?.7)</b></p><p>  式中:L—液壓缸的最

71、大行程(mm);</p><p>  D—液壓缸內徑(mm);</p><p><b>  取H=50mm</b></p><p><b>  7. 缸體長度確定</b></p><p>  活塞的行程與活塞寬度的和應等于液壓缸缸體內部的長度。缸體外部尺寸還需要考慮到兩端端蓋的厚度,一般液壓缸缸體的

72、長度不應該大于缸體內徑D的20-30倍。</p><p>  即:缸體內部長度30+20=50mm</p><p><b>  缸體長度≤</b></p><p>  由于本次設計機構安裝平臺大小的限制和實際生產的需求所以取缸體長度為106mm。</p><p>  2.3.4 前調節(jié)機構設計</p>&l

73、t;p>  前調節(jié)機構在縱向進給機構中起到控制進給量和退刀量的作用。該機構主要由調節(jié)絲桿和縱向調節(jié)螺母組成。調節(jié)絲桿直接控制進給量和退刀量,該絲桿表面螺紋取M20*1.5,長度取113mm??v向調節(jié)螺母是在絲桿調節(jié)好后,起到絲桿進行固定的作用,其作用與對頂螺母相同,在對頂擰緊后,使旋合螺紋間始終受到附加的壓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工作載荷有變動時,該摩擦力仍然存在。該調節(jié)螺母外徑為Φ40mm,內徑為M20*1.5的螺紋孔,長度為20mm

74、。螺母外圈上打4個Φ8mm的螺紋孔,安裝調節(jié)桿。起到方便調節(jié)的作用。</p><p>  2.3.5 后調節(jié)機構設計</p><p>  針對軸承圈套的加工批量大,后調節(jié)機構需要適應長時間,穩(wěn)定的工作,設計出一套軸承圈加工專用后調節(jié)機構。該機構地位部分的設計與前調節(jié)機構設計相似,絲杠套的具體尺寸如圖2.7所示,調節(jié)螺母與前調節(jié)螺母尺寸相同。為了更好的控制運動,在本機構中融合了一個開關,當臺

75、面板運動到距離絲桿套2.5mm處時,會撞擊頂桿,頂桿撞擊感應鐵,控制電路中構成回路,反饋給PLC系統(tǒng),由控制系統(tǒng)引導后面的工作,臺面板后退后,頂桿和感應鐵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頂桿長度為83.5mm,頂桿前端長度為44.5mm直徑為Φ,中部長度為9mm直徑為Φ12mm,后端長度為30mm直徑為Φ6mm。由于頂桿的質量很小,所以在移動時所受的摩擦力與液壓缸的推力相比微乎其微,所以在彈簧的選擇時,只要彈簧能推動頂桿復位。由以上材料和數據,

76、所以選擇彈簧的外圈直徑為Φ12.5mm長度為41mm。</p><p>  圖2.7 絲桿套具體尺寸</p><p><b>  2.4 本章小結</b></p><p>  本章詳細對設計要求和現有機構進行分析,明確了設計的總體思路。然后,建立了縱向進給機構的整體結構設計方案,確定了縱向進給機構的整體外形輪廓,然后對縱向進給機構的各部分進行設

77、計計算,最后對前、后調節(jié)機構并對驅動裝置進行了選擇。確定了各部件的具體尺寸。</p><p>  3基于UG的進給機構三維建模與裝配</p><p>  3.1 UG軟件簡介</p><p>  UG(Unigraphics NX)是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出品的一個產品工程解決方案,它為用戶的產品設計及加工過程提供了數字化造型和驗證手段。Uni

78、graphics NX針對用戶的虛擬產品設計和工藝設計的需求,提供了經過實踐驗證的解決方案。UG是Unigraphics的縮寫,這是一個交互式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tǒng),它功能強大,可以輕松實現各種復雜實體及造型的建構。它在誕生之初主要基于工作站,但隨著PC硬件的發(fā)展和個人用戶的迅速增長,在PC上的應用取得了迅猛的增長,目前已經成為模具行業(yè)三維設計的一個主流應用。</p><p>  U

79、G的開發(fā)始于1969年,它是基于C語言開發(fā)實現的。UG NX是一個在二和三維空間無結構網格上使用自適應多重網格方法開發(fā)的一個靈活的數值求解偏微分方程的軟件工具。其設計思想足夠靈活地支持多種離散方案。因此軟件可對許多不同的應用再利用。</p><p>  一個給定過程的有效模擬需要來自于應用領域(自然科學或工程)、數學(分析和數值數學)及計算機科學的知識。然而,所有這些技術在復雜應用中的使用并不是太容易。這是因為組

80、合所有這些方法需要巨大的復雜性及交叉學科的知識。最終軟件的實現變得越來越復雜,以致于超出了一個人能夠管理的范圍。一些非常成功的解偏微分方程的技術,特別是自適應網格加密(adaptivemeshrefinement)和多重網格方法在過去的十年中已被數學家研究,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巨大進展,特別是大型并行計算機的開發(fā)帶來了許多新的可能。</p><p>  UG的目標是用最新的數學技術,即自適應局部網格加密、多重網格

81、和并行計算,為復雜應用問題的求解提供一個靈活的可再使用的軟件基礎。</p><p>  3.1.1 UG軟件特點</p><p>  UG軟件融合了線框模型、曲面造型和實體技術,該系統(tǒng)建立在統(tǒng)一的關聯的數據庫基礎上,提供工程意義的完全結合,從而使軟件內部各個模塊的數據都能夠實現自動切換。</p><p>  UG軟件包含工業(yè)設計和風格造型、產品設計、仿真、確認和優(yōu)化

82、、NC加工、模具設計五大主要功能。</p><p>  UG軟件一要有智能化的操作環(huán)境,建模的靈活性,參數化建模特性,協(xié)同化的裝配設計,集成的工程圖設計等五大特點。</p><p>  3.1.2 UG軟件設計流程</p><p>  UG軟件的設計操作都是在部件文件的基礎上進行的,在UG專業(yè)設計的過程中,通常具有固定的模式和流程。UG的設計流程主要是按照實體、特征

83、或曲面進行部件的建模,然后進行組建裝配經過結構或運動分析來調整產品。確定零部件的最終結構特和技術要求,最后進行專業(yè)的制圖并加工成真實的產品。</p><p>  使用該軟件進行產品設計,能直觀,準確的反映零、組件的形狀和裝配關系,可以完全實現產品設計,工藝制造的無紙化開發(fā),并可與產品設計、工裝設計、工裝制造等工作同步進行,從而大大縮短了產品開發(fā)周期[6]。</p><p>  3.1.3

84、UG軟件的應用范圍</p><p>  UG是集CA/CAE/CAM為一體的三維機械設計平臺,也是當今世界上泛應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分析和制造軟件之一。該軟件的CAD功能使當今制造業(yè)公司的工程、設計以及制圖能力得以智能化。CAM功能采用NX設計模型為現代化機床提供了NC編程,用來描述所完成的部件。CAE功能模塊提供了很多產品、裝配和部件性能模擬能力,跨越了廣泛的工程學科范圍。此外,UG NX不僅是一個集成的設計和

85、開發(fā)軟件,而且還超越了人們生產力的范疇,能夠提高整體流程以及該流程中每個步驟的效率,從而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通用機械和造船等工業(yè)領域。</p><p>  3.1.4 UG軟件設計的意義</p><p>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靜態(tài)的平面設計,而是越來越側重于三維實體設計和動態(tài)分析。機構仿真是機械系統(tǒng)現代設計方法中一門新的應用技術,它具有模擬樣機數值仿真、縮短設計周

86、期、限定設計成本、在物理樣機產生之前預先評估設計作用和功效,是現代機械設計系統(tǒng)設計技術的經典所在,而UG軟件則為這種設計方法提供了一個平臺。</p><p>  3.2 縱向機構的三維建模</p><p>  在機械設計中利用軟件建立零件的摸型,應當保證軟件建立的模型的準確性,可靠性和美觀性。本次的畢業(yè)設計主要側重于縱向機構的建模和運動仿真,縱向機構的制造過程中闖頭和調節(jié)絲桿是通過焊接連接

87、在一起的,所以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這兩個零件不需要要按照設計的零件圖紙的標準畫的那么精細來保證畫完后的部件的總體的準確性,而且在建立摸型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參考零件的基本尺寸來建模。</p><p>  運用UG軟件建立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機構三維模型的過程中,運用較多的是UG軟件的草圖功能、拉伸功能、基準平面功能、布爾運算功能、鉆孔功能、鏡像功能、旋轉功能和裝配功能等幾個功能。</p><

88、;p>  根據上一章的設計結果分析本縱向機構可以大致分為前調節(jié)機構、油缸、臺面板、進給導向機構、底板、后調節(jié)機構六大部分,而每個部分里面的零件也比較零散,一開始按圖紙的某個方向畫起來比較繁雜,因此在建模剛開始時,可以按以下的大體步驟進行,先大致確定部件中的零件的基本布置,類似的零件的名稱和數量,看看部件的零件之間是否存在聯系,比如對稱之類的關系,這樣建模的時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紹一下軸承內外圈加工專用機床縱向機構的建模

89、過程。</p><p>  3.2.1 縱向底板的建模</p><p>  縱向底板主要起安裝,支撐其他部件的作用,如液壓缸支架,燕尾板,調節(jié)絲桿等都安裝在底板上面,然后將底板與其他機構固定在一起,對其建模,可以先參數生成311*150*120mm的長方體,然后用布爾運算去除掉中間的材料,然后利用布爾運算打出左邊Φ60mm、Φ28mm及右側Φ28mm的通孔,運用孔命令打出左側4個M10深度

90、35mm以及底板上4個M8的螺紋孔,難點在孔的定位,孔的定位我們可以用孔命令,繪制截面,在截面上繪制草圖,定位孔的位置。底板上的4個螺栓定位孔,可以先用草圖命令繪制出草圖,然后運用拉伸命令拉伸,最后運用陣列畫出其他三個孔。底板的三維模型如圖3.1</p><p>  圖 3.1 縱向底板的三維模型</p><p>  3.2.2 縱向燕尾板建模</p><p>  

91、縱向燕尾板是進給機構中一個重要組件,起著穩(wěn)定縱向臺面板運動從而控制刀具運動的作用,因此對燕尾板的建模要嚴格參考相關尺寸,模型的準確度達到更高要求。</p><p>  燕尾板代替滾珠絲桿起到導向的作用,摩擦為表面摩擦,為了增加其耐磨性和使用壽命,需要對燕尾板表面進行發(fā)黑處理,使金屬表面產生一層氧化膜,以隔絕空氣,達到防銹目的。</p><p>  對其建模首先在草圖界面繪出燕尾板的截面圖形

92、,截面為上底103mm下底74.13mm高為25mm的梯形,對二維圖形進行拉伸,拉伸長度為190mm,建立出燕尾板的三維模型,然后在板上鉆沉頭深度為8.5mm直徑Φ13mm,孔直徑Φ8.5mm的沉頭孔,然后對孔運用鏡像功能,鉆出其他孔。該城頭孔的作用是在安裝后,使緊固螺栓的螺帽在沉頭孔中,使其不影響臺面板和燕尾板的配合。如圖3.2所示</p><p>  圖3.2 縱向燕尾板的三維模型</p>&l

93、t;p>  3.2.3 剎鐵的建模</p><p>  剎鐵在安裝過程中留足夠的間隙方便臺面板和燕尾板的裝配,在機構使用中,通過4個螺栓與臺面板連接,控制臺面板和燕尾板之間的間隙,提高導向精度。在其建模的過程中,先在草圖界面中繪制出截面,底邊高25mm斜邊高角度為60度的平行四邊形,再拉伸180mm,利用WCS命令建立坐標,運用“孔”命令沿x軸正方向打出Φ9mm深度3mm的孔,通過矩形陣列畫出其他幾個螺栓孔

94、,如圖3.3所示</p><p>  圖3.3 剎鐵的三維模型</p><p>  3.2.4 縱向臺面板的建模</p><p>  縱向臺面板是進給機構中的一個重要部件,起到固定刀架和導向的作用。對其建模,先在草圖界面繪出其截面圖,再使用拉伸命令拉伸180mm,后面對其鉆孔,利用陣列繪出其他孔。其建模過程可以參照底板的建模過程。如圖3.4所示</p>

95、<p>  圖3.4 縱向臺面板的三維模型</p><p>  在臺面板的建模過程中需要用到多種UG命令,如下:</p><p>  1.“草圖”命令用于繪制截面的二維曲線,然后創(chuàng)建曲面和實體特征。</p><p>  2.“拉伸”命令用于創(chuàng)建曲面的實體特征,也就是將曲線拉伸成拉伸體,我們可以在拉伸命令中直接選擇繪制曲線進行曲線繪制。拉伸界面如圖3.5所

96、示</p><p><b>  圖3.5 拉伸界面</b></p><p>  3.“孔”命令,對實體建立沉頭孔,螺紋孔,埋頭孔。其界面如圖3.6所示</p><p>  圖3.6 孔命令界面</p><p>  4.“鏡像”命令,對于對稱的實體建模而言,這個功能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將實體特征進行鏡像,從而提高建模的效率。

97、</p><p>  3.2.5 油缸的建模</p><p>  油缸是縱向機構的核心,油缸給縱向進給機構提供動力。使縱向機構能精準的運動。油缸由前端蓋(直徑Φ90mm、厚度33mm),后端蓋(長100mm、寬100mm、厚27mm),活塞,油缸缸套(外徑Φ90mm、壁厚5mm),油缸調節(jié)座,拉桿,油缸防塵罩(外徑90mm、壁厚5mm)組成,他的建模也是最復雜的,用到拉伸、打孔、挖槽、抽殼

98、、倒角等命令。對其建模先畫出油缸調節(jié)座,后面依次畫出油缸防塵罩、油缸前端蓋、油缸活塞桿、油缸套、后端蓋,最后畫出拉桿,通過矩形陣列,畫出其他3個拉桿。其模型如圖3.7所示</p><p>  圖3.7 油缸的三維模型</p><p>  3.2.6 前調節(jié)機構的建模</p><p>  前調節(jié)絲桿是縱向機構一個重要的部分,由外螺紋M20*1.5長113mm絲桿、內螺

99、紋為M20*1.5的調節(jié)螺母、調節(jié)桿、闖頭組成。調節(jié)絲桿用以調節(jié)機構的進給量,調節(jié)螺母用以緊固調節(jié)絲桿,防止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因為震動導致絲桿滑動,影響加工精度。在實際生產中,為了方便裝配調節(jié)絲桿和闖頭是分開加工,裝配好后,通過焊接固定,在建模過程中可直接將這兩個零件連接在一起。前調節(jié)絲桿和闖頭如圖3.8所示</p><p>  圖3.8 前調節(jié)機構的三維模型</p><p>  3.2.7

100、 后調節(jié)機構的建模</p><p>  后調節(jié)絲桿由頂針,M12調節(jié)螺絲尼龍并帽、調節(jié)套、絲桿、感應鐵、絲桿尼龍?zhí)住ⅲ▋嚷菁y為M28*1.5、寬10mm的調節(jié)并帽、絲桿套、M20*1.5)調節(jié)螺母、(前端長度為44.5mm直徑為Φ6,中部長度為9mm直徑為Φ12mm,后端長度為30mm直徑為Φ6mm)頂桿組成,其作用是控制縱向機構進給量,在機構工作時,臺板撞擊頂桿,頂桿撞擊感應鐵,使信號電路通路,向控制系統(tǒng)發(fā)出信

101、號,從而起到開關的作用。對其建模需用到草圖、拉伸、抽殼、切槽、鏡像等命令。在建模時,先畫出調節(jié)絲桿套,再依次畫出頂桿、絲桿尼龍?zhí)?、感應鐵、M12螺絲尼龍并帽、絲桿、調節(jié)套。其三維模型如圖3.9所示</p><p>  圖3.9 縱向后調節(jié)機構的三維模型</p><p>  至此完成縱向進給機構的三維建模。下面進行縱向進給機構的裝配。</p><p>  3.3縱向進

102、給機構的裝配</p><p>  縱向進給機構各個部件的整體單元化建立完成后,需要在UG軟件的環(huán)境下進行裝配。</p><p>  UG的裝配過程就是通過裝配模塊把單個的零件或者子裝配組合起來成為整體。裝配是機械設計和生產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裝配處于產品制造所必須的最后階段,產品的質量(從產品設計,零件制造到產品裝配)終通過裝配得到保證和檢驗。</p><p>  在本次

103、的裝配中采用自底向上的裝配方法,這是一個先全部設計好裝配中的組件,然后將組件添加到裝配中,通過給定相配零件之間的配對約束關系,得到裝配體的過程在這次的裝配中在UG的開始界面設置新建功能為裝配,設置好名稱和文件存儲路徑后確定即可進入裝配環(huán)境。點擊菜單欄中的添加組件按鈕,在彈出添加組件對話框內,打開底板文件,設置為絕對原點定位,點擊確定后,將縱向進給機構的底板添加進裝配中,裝配的坐標系在底板建模時的坐標系處。</p><

104、p>  點擊添加組件,添加燕尾板,燕尾板的定位通過約束,參照設計的尺寸和組件的特性,運用同心約束、接觸約束,完成底板和燕尾板的約束。</p><p>  臺面版和剎鐵的裝配可以參照底板和燕尾板的裝配步驟進行。添加臺面板和剎鐵的裝配模型如圖3.10所示</p><p>  圖3.10 組件裝配圖a</p><p>  接著完成油的裝配,點擊添加組件,添加油缸,通

105、過4根拉桿的對齊約束和油缸前端蓋和底板的面接觸約束,將油缸安裝到底板上。如圖3.11所示</p><p>  圖3.11 組件裝配圖b</p><p>  然后安裝節(jié)機構,點擊添加組件將后調節(jié)機構導入裝配圖中。創(chuàng)建調節(jié)套和底板的距離約束和中心對齊,將后調節(jié)機構裝配到主體上。然后安裝前調節(jié)機構裝配方法參照后調節(jié)機構的裝配方法。最終完成縱向進給機構的裝配,如圖3.12所示</p>

106、<p>  圖3.12 縱向進給機構裝配圖</p><p>  裝配結束后,需要對各個組件之間進行干涉檢查。靜態(tài)干涉檢驗不考慮組件的運動。干涉檢測結果包括:接觸、包容、不干涉、干涉四種類型。干涉檢查可以進行選定組件之間的檢查,也可以對整個裝配體進行干涉檢查。</p><p>  點擊菜單欄中的分析”/“裝配間隙”對整個裝配體進行干涉檢查,如果發(fā)現干涉檢查中存在包容或干涉,那么說

107、明兩個裝配體之間存在尺寸關系的錯誤,需要對模型進行重新修改。此時修改可以根據干涉檢驗結果有針對性的修改??v向進給機構的干涉檢查結果如圖3.13 ,3.14所示。</p><p>  圖3.13 干涉檢查結果a</p><p>  圖3.14 干涉檢查結果b</p><p>  由圖3.13和圖3.14可知該裝配無零件干涉,符合實際要求。</p><

108、;p><b>  3.4本章小結</b></p><p>  縱向自動進給機構在后面的運動仿真中,模型的準確度對仿真結果的精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縱向自動進給機構的組件的建模和縱向自動進給機構的裝配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縱向自動進給機構設計時的尺寸要求,充分發(fā)揮UG NX軟件強大的建模功能,在保證縱向自動進給機構組件的準確性和美觀性,更能確保裝配好后的縱向自動進給機構組件間的位置的精確性

109、,為縱向自動進給機構后面的仿真效果做好鋪墊。</p><p>  4 縱向自動進給機構的運動仿真</p><p>  4.1 UG運動仿真簡介</p><p>  目前計算機仿真技術作為一門高科技技術,在產品設計和制造,尤其是航空,航天等領域內復雜系統(tǒng)的研制開發(fā)過程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他可以在制造產品前,就能夠很好地對產品的運動規(guī)律進行掌握,以便減少損失;

110、同時還能縮短開發(fā)周期,提高產品質量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由于目前機械系統(tǒng)研究中,動力學仿真主要采用的是ADAMS軟件,但對于中小企業(yè)來說,專業(yè)化的動力學軟件相對來說比較昂貴,而UG的仿真模塊可以對機構進行動力學仿真,分析機構中各構件上各點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并通過加入驅動控制函數,可以控制機構的運動規(guī)律。因此,對于一般的產品進行基本的運動分析,可以從UG運動分析模塊---UG/motion來替代ADAMS。</p><

111、;p>  UG運動仿真模塊是CAE應用軟件,它是UG/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模塊中的主要部分。用于建立運動機構模型,分析其運動規(guī)律。運動仿真模塊自動復制主模型的裝配文件,運動仿真是UG/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模塊中的主要部分它能對任何二維或三維機構進行復雜的運動學分析、動力分析和設計仿真。通過UG/Modeling的功能建立一個三維實體模型,利用UG/

112、Motion的功能給三維實體模型的各個部件賦予一定的運動學特性,再在各個部件之間設立一定的連接關系既可建立一個運動仿真模型。UG/Motion的功能可以對運動機構進行大量的裝配分析工作、運動合理性分析工作,諸如干涉檢查、軌跡包絡等,得到大量運動機構的運動參數。通過對這個運動仿真模型進行運動學或動力學運動分析就可以驗證該運動機構設計的合理性,并且可以利用圖形輸出各個部件的位移、坐標、加速度、速度和力的變化情況,對運動機構進行優(yōu)化。<

113、/p><p>  4.1.1 UG運動仿真主界面</p><p>  在建立仿真之前要先打開UG/運動仿真主界面,在UG的主界面中選擇“菜單”/“運動仿真”</p><p>  進入運動仿真界面后,它和建模界面相比有一些變化。運動仿真界面分為4大部分:菜單欄、工具欄、運動導航器和繪圖區(qū)。如圖4.1所示</p><p>  圖4.1 運動仿真界面&

114、lt;/p><p>  運動導航器在運動仿真操作中很重要,很多重要的命令或操作只能在運動導航器實現。如:創(chuàng)建,刪除仿真,求解器選擇等。運動導航器以圖形樹的形式詳細顯示各數據。在導航器中可以使用連桿,運動副,約束等任何運動工具欄的命令。設置運動仿真環(huán)境和運動仿真求解器。對運動仿真進行動畫,電子表格,曲線等分析。運動工具欄幾乎可以實現運動仿真所有命令的執(zhí)行。從連桿的創(chuàng)建到運動副,載荷設置和載荷傳動等,甚至包括運動分析,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