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言傳播政策與弱勢傳播接近權的省思語言傳播政策與弱勢傳播接近權的省思陳清河陳清河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佩君林佩君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研究所碩士前言前言隨著經濟上自由市場概念的盛行,造成原本即以高成本為門檻的媒體事業(yè),更轉為大型媒體工業(yè),形成大者恆大而小者日益弱勢的困境。而弱勢族群如客家族群、原住民、女性、同性戀、身心障礙人士等,則更是因為在媒體經濟效益中所佔比例較低,加上
2、本身對於社會資源掌握與擁有權不足,導致弱勢族群之發(fā)聲空間為一般所謂「主流」聲音所剝奪,不僅難以取得發(fā)言空間,在主流媒體中所佔之篇幅、時段有限,且身為主流者常以其優(yōu)勢觀點思考,有意無意間於節(jié)目報導中展現(xiàn)具錯誤批判、扭曲、自以為是的主流價值觀點,對於弱勢族群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因此,若要真正彰顯弱勢族群之發(fā)聲權益,透過傳播媒體方式呈現(xiàn)其真正的問題、生活情形、訴求爭取,以及進一步加強弱勢者自身對於傳播權自主的認知,包含對於媒體經營、節(jié)目企劃製
3、播、新聞編採、規(guī)劃宣傳等各層面的了解,並能夠自由運用發(fā)揮,才能夠真正脫離主流媒體、主流意識之宰制,實際突顯弱勢族群的生活百態(tài)、問題困境等相關議題。對於弱勢族群語言、文化認同的需要以及近用傳播媒體的要求,部份國家在政策上則以提供財務上的支持或優(yōu)惠的措施,協(xié)助弱勢族群經營媒體或進入媒介組織工作,或由公共電視系統(tǒng)製作相關節(jié)目服務弱勢族群,以維護弱勢族群的傳播權益。多元文化觀點與一般民主制度所實踐的多元觀點的差異,在於它不僅強調多元存在的事實,
4、更批判傳統(tǒng)自由主義的多元觀點,也就是現(xiàn)行民主憲政制度中的多元化實踐,認為後者強調「平等」的實踐結果,根本是排斥弱勢者的宰制霸權(JohnHton1993)。Riggins(1992)指出,主流媒體經常忽視對弱勢族群的報導,或將弱勢族群視為社會問題,因此,要維護弱勢族群文化認同,必須藉由弱勢族群媒介。Riggins並彙整學者對世界各國弱勢族群媒介的研究,提出弱勢族群使用傳播媒介具有的同化功能有六點特色:1.弱勢族群媒介內容隱含強烈族群意識
5、型態(tài)。2.弱勢族群媒介的製作難以脫離主流文化對媒介類型的定義,不容易製作出真正具有弱勢族群特色的節(jié)目內容。3.弱勢族群媒介集中報導特定族群或部落,可能會造成自我隔離的反效果。4.弱勢族群媒介若以較廣大的閱聽眾為目標時,促成更多與主流文化融合的可能性。5.弱勢族群媒介若使用主流語言而非母語會加速同化。6.弱勢族群媒介透過傳播科技的傳遞過程終將失去其精髓。根據(jù)上述之精神更可認定媒介近用權,實際上是包含了「接近」與「使用」二個概念?!附咏鼨唷?/p>
6、是指民眾以間接的、有限度的方式改變媒介內容,通常又可涉及「發(fā)聲權」、「答覆權」、「詮釋權」、「對話權」和「更正權」幾大類。民眾行使權力,仍需受到法律規(guī)定及新聞作業(yè)常規(guī)的限制,而「媒體使用權」則是指民眾有權直接經營媒介,或自行製作內容,並不需要顧慮新聞事業(yè)一般專2續(xù)挺身而出,客家意識抬頭,1988年11月,在「客家權益促進會」的發(fā)起與主導之下,客家人開始進行「還我母語運動」,提出「還我客家話,尊重客家人」等口號,為客家人長期的母語抗爭揭開
7、序幕(謝文華,2002)。臺灣地區(qū)的客家廣播節(jié)目首創(chuàng)於苗栗地區(qū)。民國四十五年,中廣公司基於政策性抑制匪播的要求,於苗栗設置轉播臺,轉播臺北總公司的節(jié)目。苗栗轉播站設置後,地方人士有鑑於當?shù)乩弦惠吙图胰寺牪欢畤Z廣播的困難,遂要求中廣公司將轉播站改制為地方分臺,自行製播客家廣播節(jié)目。同年十二月,改制後的中廣苗栗臺推出每日半小時的「苗栗之音」客語廣播節(jié)目,為臺灣地區(qū)客語廣播節(jié)目之濫觴。(徐煥堂,1994:27)。中廣苗栗臺的客語節(jié)目推出之後
8、,極受當?shù)芈牨姎g迎,客語節(jié)目之數(shù)量及時段因而日漸增加,影響所及,同是客家聚落的新竹與桃園地區(qū)亦陸續(xù)出現(xiàn)客語廣播節(jié)目之播出,如中廣新竹臺、桃園先聲電臺、竹南的天聲廣播電臺等,都先後開闢客語節(jié)目。在推行統(tǒng)一語言政策,以及廣電法限制方言節(jié)目播出比率的年代,這些電臺推出的客語節(jié)目,實是廣電頻道中少數(shù)能聽見客家話發(fā)聲的節(jié)目。隨著本土意識抬頭,國家語言政策的改變,以及廣電法的修訂,1980至1990年代,政府開始以專案補助的方式,獎勵客語廣播節(jié)目的
9、製作(張錦華,1997),同時新聞局亦委託財團法人廣電基金成立「客語廣播節(jié)目供應中心」,將政府補助各電臺製作的客語廣播節(jié)目加以彙整,或將廣電基金製作的優(yōu)良電視節(jié)目轉換成客語廣播節(jié)目,免費提供給全省有意播出客語廣播節(jié)目的電臺使用(劉幼琍,1997b:163)。至1994年廣播頻道開放初期,全國三十三家公民營電臺中,有十四家開闢有客語廣播節(jié)目,節(jié)目數(shù)量約有三十餘個(徐煥堂,1994:34)。學者張錦華曾以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回顧檢討我國廣播
10、政策,並以語言政策的變化將其歷史發(fā)展分為四個時期(張錦華,1997):1.放任期:光復初年到1950年代,並未以明確政策打壓本土語言,屬於國臺語並重時期。2.國語優(yōu)先時期:1960&1970年代,大力推行國語政策,明訂電臺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3.個案獎助時期:1980年代,政治反對勢力興起,弱勢族群社會自覺意識漸強,政府機構開始以補助的方式,獎勵製作客語與原住民語等母語之廣播節(jié)目。4.頻道開放時期:1990年代,歷經廣
11、電媒體語言限制取消,廣播頻道開放等過程,在尊重族群權益的原則下,保留相當數(shù)量之頻道供弱勢族群申設廣播電臺。雖然,現(xiàn)代媒體中浮現(xiàn)對弱勢族群的描繪,已漸有跳脫傳統(tǒng)以來種族主義者的想像。其主要原因是來自媒體擁有權的解構以及媒體內容規(guī)管的鬆綁,使得媒體形象近幾年已經改變,特別是80年代之後的臺灣,爭取種族平等的權力運動影響媒體運作的模式,各類型媒體的趨勢已朝向更多元性和敏感度上調整,弱勢族群的聲音漸受重視,平等對話權的概念也逐漸實現(xiàn),特別是語言
12、政策也大幅開放(湯允一等,2001)??v使如此,在臺灣主流媒體中呈現(xiàn)弱勢族群的種族主義者正面形象仍甚少見,尤其傳播族群訊息的詮釋權仍大多掌握於主流媒體的手中,對於文化深層的描繪常礙於理解不足或認知錯誤而製造出具落差的描繪,稍足以安慰者乃受制於輿論的強度與社會學者的監(jiān)督,令人困窘的刻板意象已趨於少數(shù)。然而,基於背景的限制,主流族群仍控制著主流大眾媒體,這更促使其他弱勢族群不斷用一種抗拒的文化來回應;使諸多學者認知,縱然媒體報導結構改變仍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語言傳播政策與弱勢傳播接近權的思
- 俄羅斯對外語言傳播政策對漢語國際傳播的啟示.pdf
- 俄羅斯對外語言傳播政策對漢語國際傳播的啟示_9149.pdf
- 簡析招貼廣告的視覺語言傳播
- 難以接近的接近權——發(fā)展弱勢群體媒介接近權的意義.pdf
- 非語言傳播:沉默的跨文化接觸.pdf
- 試析電視主持人的非語言傳播.pdf
- 陳雪軍--禪宗語言傳播理論研究
- 呵護語言的家園——媒體方言傳播熱潮解讀.pdf
- 基于新媒體的互動性視覺語言傳播研究
- 人格特質、傳播動機與網(wǎng)絡謠言傳播行為的關系研究
- 美國大眾傳播法中的接近權理論與實踐評析.pdf
- 基于新媒體的互動性視覺語言傳播研究.pdf
- 基于新媒體時代下廣義視效語言傳播研究
- 復雜網(wǎng)絡中的病毒與謠言傳播研究
- 人格特質、傳播動機與網(wǎng)絡謠言傳播行為的關系研究.pdf
- 基于新媒體時代下廣義視效語言傳播研究.pdf
- 傳播哲學傳播政策與傳播制度之關聯(lián)性
- 復雜網(wǎng)絡中的病毒與謠言傳播研究.pdf
- 微博中的謠言傳播與辟謠機制探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