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河流階地是地質歷史時期的古河床,作為河流地貌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其研究不但可以恢復河流地貌的演化歷史,而且可以提取流域內構造運動和氣候變化的相關信息。河流階地序列的年代學研究是河流地貌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河流最高級階地的形成與發(fā)育則代表了河流在此地區(qū)形成的底界時間。本文選取黃河中游晉陜峽谷南段壺口地區(qū)的河流階地序列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對黃河在本區(qū)的形成時代及其演化歷史做一初步探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對黃河中游壺口
2、段進行了詳細的野外考察,發(fā)現黃河在此地區(qū)共發(fā)育有七級階地序列,即T1、T2、T3、T4、T5、T6和T7,各級階地的拔河高度分別為20、40、60、80、110、140和180m。
(2)對壺口段黃河階地序列進行了年代學研究,發(fā)現T1-T7階地的形成年代分別為0.01Ma BP、0.06 Ma BP、0.128 Ma BP、0.245 Ma BP、0.4 Ma BP、0.78 Ma BP和1.24 Ma BP,除T1外每級
3、階地面底部都發(fā)育有一層古土壤,分別為Sm、S1、S2、S4、S7和S14(T1階地面無沉積物)。階地面上覆風成黃土的底部發(fā)育有古土壤,說明氣候因子在階地的形成和發(fā)育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對階地拔河高度與形成年代的線性分析表明,壺口段河流階地應該是構造運動和氣候變化耦合作用的產物。構造抬升為階地形成提供了下切的垂直空間,而氣候變化則控制著階地的發(fā)育過程,河流下切應該發(fā)生在冰期向間冰期轉化的過渡時期。
(3)1.24 Ma
4、 BP以來黃河在壺口段的平均下切速率為0.133mm/a,其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而且有逐漸增大的趨勢。1.24-0.4 Ma BP期間,黃河在壺口地區(qū)的下切速率為0.083mm/a,到0.4-0.128Ma BP期間,下切速率上升到0.184mm/a,而到0.128-0.01 Ma BP期間,下切速率為0.339 mm/a。
(4)將壺口段河流階地序列與蘭州及吳堡段黃河階地序列進行了對比發(fā)現:吳堡-壺口段黃河應該在1.24
5、Ma以前就已經形成了,而早在此段黃河形成之前,上游的蘭州段黃河已經形成;吳堡一壺口段黃河階地形成年代的一致性則表明,黃河在吳堡-壺口段的下切在時段上具有同步性;此段黃河的形成說明,黃河對鄂爾多斯臺地的切割在1.24 Ma BP前后完成,而后貫通了整個晉陜峽谷。
(5)對T7階地上覆黃土剖面進行了磁化率和磁化率各向異性的研究,磁化率各向異性(AMS)最長軸的偏角方向指示晉陜峽谷壺口地區(qū)1.24 Ma BP以來近地面常年盛行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流階地的類型
- 黃河中游黑峪口—張家灣地區(qū)低級河流階地及典型剖面上覆黃土堆積物研究.pdf
- 63014.渭河中下游河流階地的演化模式
- 金衢盆地河流階地發(fā)育和環(huán)境變化.pdf
- 渭河上游河流階地的成因與地貌演化.pdf
- 黃河中游古代渡口研究_10459.pdf
- 黃河中游漢代羽人形象研究
- 黃河中游(河津-永濟段)區(qū)域水資源生態(tài)足跡的動態(tài)研究.pdf
- 蘭州東部地區(qū)1,240ka以來的河流階地研究.pdf
- 黃河中游濕地植物多樣性研究.pdf
- 5473.祁連山黑河上游祁連附近河流階地研究
- 晚更新世以來祁連山東段河流階地研究.pdf
- 黃河中游史前刻槽盆研究_19924.pdf
- 黃河中游漢代羽人形象研究_13439.pdf
- 黃河中游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研究.pdf
- 黃河中游流域尺度土壤侵蝕評價.pdf
- 黃河中游晚新生代地貌演化與黃河發(fā)育.pdf
- 黃河中游連伯灘濕地景觀格局變化研究.pdf
- 黃河中游pCO2的時空變化特征研究.pdf
- 黃河中游骨干壩分布及其蒸發(fā)量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