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回灌型準好氧生物反應器通過滲濾液循環(huán)回灌,自然通風等工藝可以加速垃圾降解,改善滲濾液水質,并且使硝化與反硝化在同一反應器內進行,脫氮效果顯著,然而垃圾脫氮過程中會有溫室氣體N2O的產生,N2O增溫潛勢大,是主要的臭氧層破壞物質?;毓嗨ω摵珊突毓囝l率對滲濾液去除效果和垃圾穩(wěn)定化進程有一定影響,然而該因素條件下準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N2O產生規(guī)律尚不明確。因此,本實驗研究在不同回灌水力負荷、回灌頻率條件下通過對各準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的滲
2、濾液水質指標(pH、COD、VFA、NH4+-N及TN等)以及填埋氣體N2O產生濃度進行測定,分析滲濾液水質變化特點和N2O的產生影響規(guī)律,得出如下結論:
1.不同回灌水力負荷條件下,N2O產生規(guī)律基本相同,均呈現(xiàn)初期較高,隨后下降,產生濃度維持在較低水平,后期濃度迅速升高,然后下降但仍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統(tǒng)計分析表明回灌水力負荷對準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N2O產生具有一定影響。當回灌水力負荷為16.25 L/(m2·d),48.
3、75 L/(m2·d)和32.50 L/(m2·d)時,準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N2O平均產生濃度在回灌分別為1546±2673 ppm,1789±3088 ppm和1800±2968ppm。
2.不同回灌水力負荷下,各準好氧反應器內N2O產生影響因素存在差異。水力負荷16.25 L/(m2·d):NH4+-N、VFA是影響反應器N2O產生的主要因素;水力負荷32.50 L/(m2·d):NH4+-N、ORP是影響反應器N2O產
4、生的主要因素;水力負荷48.75 L/(m2·d):NO3--N、NH4+-N是反應器N2O產生的主要因素。
3.回灌頻率對N2O產生規(guī)律與回灌水力負荷相似?;毓嗨ω摵蓪屎醚跎锓磻魈盥駡鯪2O產生具有一定影響?;毓囝l率1天2次時,N2O平均產生濃度最大,為3499±5830 ppm;其次為回灌頻率1天1次。回灌頻率2天1次時N2O平均產生濃度最小,為1800±2968 ppm。
4.不同回灌頻率條件下,各準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好氧回灌生物反應器填埋場穩(wěn)定化試驗研究.pdf
- 準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N2O產生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研究.pdf
- 回灌型生物反應器填埋場滲濾液水力特性研究.pdf
- 礦化垃圾生物反應器填埋場N2O產生研究.pdf
- 序批式生物反應器填埋場N2O產生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初步研究.pdf
- 準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N2O產生途徑研究.pdf
- 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曝氣頻率的研究.pdf
- 基于滲濾液回灌的厭氧型生物反應器填埋場快速穩(wěn)定研究.pdf
- 礦化垃圾生物反應器填埋場N2O產生途徑及微生物學機理研究.pdf
- 導氣管管徑對準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固相垃圾降解的影響研究.pdf
- 回灌型準好氧填埋場模擬研究.pdf
- 回灌型準好氧填埋場實驗模擬研究.pdf
- 厭氧—準好氧聯(lián)合型生物反應器填埋場協(xié)調運行研究.pdf
- 農村生活垃圾厭氧準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場穩(wěn)定化研究.pdf
- 厭氧—準好氧聯(lián)合型生物反應器填埋場滲濾液變化規(guī)律研究.pdf
- 模擬回灌型準好氧填埋場產氣規(guī)律研究.pdf
- 厭氧-準好氧聯(lián)合型生物反應器填埋場產氣規(guī)律的研究.pdf
- 厭氧—準好氧型生物反應器填埋場有機污染物控制研究.pdf
- 生物反應器填埋場系統(tǒng)特征研究.pdf
- 厭氧—準好氧型生物反應器填埋場氮污染物遷移轉化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