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筑隔震改造保護技術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建筑是后人了解歷史風貌、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但不管從豎向承載的角度還是從抗震的角度,其結構大多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有必要進行抗震加固。傳統(tǒng)“硬抗”的抗震加固方法會增大既有結構的地震作用并破壞建筑風貌,不能有效解決歷史建筑“保護”和“加固改造”之間的矛盾。隔震加固在盡可能不改變建筑外立面的前提下,通過對建筑的基礎部分進行改造,減小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解決該類結構的抗震加固問題。
  本文結合歷史建筑的結構特征,分別從隔震層、上部

2、結構隔震后性能以及結構托換的角度對歷史建筑的隔震改造技術進行研究。
  首先,本文針對多層歷史建筑的隔震模型,以隔震層剛度kb、上部結構剛度k1及其比值為參數(shù),分析隔震后上部結構的振型、質量參與系數(shù)等特征參數(shù),把握其內力和變形規(guī)律。經過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隔震支座的橡膠剛度硬化現(xiàn)象會引起剛度比kb/k1的增加,從而導致隔震后結構所受地震反應的增加。(2)對于多層歷史建筑,當剛度比kb/k1<0.85時,隔震結構第一振型的質量

3、參與系數(shù)ψ1大于90%,上部結構可以只考慮第一振型的影響,即可將上部結構與隔震層近似看成兩質點體系。(3)對于兩質點隔震體系,分析了在不同場地條件下為獲得較好隔震效果而需滿足的剛度比范圍:對于Ⅰ類場地,剛度比kb/k1宜小于0.09-0.23;對于Ⅱ類場地,剛度比kb/k1宜小于0.06-0.09;對于Ⅲ類場地,剛度比kb/k1宜小于0.03-0.06;對于Ⅳ類場地,剛度比kb/k1宜小于0.03。
  其次,本文利用Etabs軟

4、件對某歷史建筑進行了隔震改造實例分析。對不同的場地條件、地震過程中上部結構剛度退化、疊層橡膠支座橡膠硬化等因素引起的隔震后結構地震反應的變化進行了分析。經分析可知:(1)對于不同的場地條件,歷史建筑隔震后均有良好減震效果。(2)隔震支座發(fā)生硬化現(xiàn)象對隔震結構的地震反應有較大影響,為避免其在大震下發(fā)生硬化現(xiàn)象,宜選用較大直徑的支座,使支座水平位移控制在250%剪切變形以內。(3)隔震改造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歷史建筑,對于7度及7度以上設防地區(q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