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論文選擇玻璃形成能力比較好的Cu基(Cu44.25Ag14.75Zr36Ti5)大塊金屬玻璃為研究對象,采用X射線衍射(XRD)、掃描電子顯微(SEM)、熱分析(DSC)、二次離子質譜儀(SIMS)等實驗手段對比研究了Al和Si兩種不同元素在Cu44.25Ag14.75Zr36Ti15塊狀非晶合金的過冷液相區(qū)和在晶態(tài)合金中的擴散行為,從微觀上解釋原子在過冷液相區(qū)的擴散機制。
采用銅模吹鑄法制備直徑為3mm的棒狀Cu44.
2、25Ag14.75Zr36Ti5非晶,采用金剛石切割為厚度為1mm的圓片狀試樣,通過真空磁控濺射對非晶合金的圓截面鍍上Al和Si薄膜,鍍膜過程在非晶態(tài)合金的玻璃轉變溫度(Tg=623K)以下進行,保證了非晶合金不被氧化和晶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來合理的選擇非晶合金的擴散退火溫度和保溫時間,經(jīng)過XRD檢測在真空爐中經(jīng)過擴散退火后的非晶試樣仍保持非晶態(tài),本實驗選擇的擴散退火溫度和保溫時間為573K(80min)、603K(60min)、633
3、K(40min)和663K(20min)。
采用二次離子質譜儀(SIMS)結合臺階儀,逐層剝離的方式檢測Al和Si原子在Cu44.25Ag14.75Zr36Ti5塊狀非晶合金和在晶態(tài)合金中的擴散距離,發(fā)現(xiàn)Al和Si原子在非晶合金的過冷液相區(qū)的擴散系數(shù)和擴散溫度之間的關系符合單一的Arrhenius關系式。擴散激活能的唯一性說明具有唯一的擴散機制,即以原子團整體遷移的方式協(xié)作式擴散。而Al和Si原子在晶態(tài)合金中的擴散則以空位
4、擴散和沿晶界擴散為主。
通過計算,Al原子和在Si原子在Cu44.25Ag14.75Zr36Ti5非晶的擴散激活能分別為Q=1.82×105J/mol,Q=7.92×104J/mol。雖然Al原子和Si原子的半徑相差不大,但是從分析中可以看出,Si原子無論是在Cu44.25Ag14.75Zr36Ti5非晶中還是晶態(tài)合金中,擴散深度都大于同種條件下Al原子的擴散深度,這是由于Si原子作為非金屬元素與基體中的金屬元素結合力更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場下Al-Si、Al-Cu共晶合金凝固規(guī)律的研究.pdf
- 過共晶Al-Si合金對Al-Si合金的變質作用.pdf
- 硼對過共晶Al-Si合金中初晶Si細化作用的研究.pdf
- Al63Cu25Fe12準晶增強Al-Si合金的組織與性能研究.pdf
- 過共晶Al-Si合金無容器凝固.pdf
- 過共晶Al-Si合金受控擴散凝固行為及擠壓成形研究.pdf
- 近共晶鑄造Al-Si合金共晶凝固過程的研究.pdf
- Si、Cu和熱處理工藝對AL-Si合金性能的影響.pdf
- 稀土變質對Al-Si共晶合金組織的影響.pdf
- 多層噴射沉積過共晶Al-Si合金的研究.pdf
- Al-Si合金的非平衡凝固機理研究.pdf
- Al、Cu、Ti誘導非晶硅薄膜晶化機制研究.pdf
- Fe-Si-B-Cu-Nb-M(M=Al,Ni)鐵基非晶納米晶合金的軟磁性能研究.pdf
- 亞共晶Al-Si合金熱裂形成過程的研究.pdf
- Bi合金化過共晶Al-Si合金的研究.pdf
- 快冷與普通Al-Si釬料釬焊試樣中Si元素的擴散行為研究.pdf
- Cu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超塑擴散連接性能研究.pdf
- 脈沖電流對Al-Si及Al-Cu合金凝固行為的影響.pdf
- CDS鑄造過共晶Al-Si合金組織及性能的研究.pdf
- 含Mg共晶Al-Si變形合金組織性能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