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保護性耕作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傳入我國后,國內科研工作者開展了大量關于保護性耕作的研究工作。但現(xiàn)有研究、示范大多是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開展,其目的也多以減少風蝕、水蝕或在缺水條件下保證作物不減產為主。而在半濕潤灌區(qū),以減少農業(yè)用水量,提高作物產量為目的的保護性耕作研究較少。半濕潤區(qū)保護性耕作條件下農田養(yǎng)分、水分時空分布及作物響應規(guī)律也較為缺乏。有鑒與此,本研究于2004年-2006年在山東農業(yè)大學農學實驗站展開,試驗以華北平原小

2、麥一玉米兩熟農作制下保護性耕作田為研究對象,探尋保護性耕作條件下農田土壤健康狀況的變化規(guī)律及作物對保護性耕作措施的響應情況,并以試驗數(shù)據(jù)為基礎,借助生態(tài)經濟學有關方法,對不同耕作模式下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評判、篩選,以便于資源的合理利用,為行政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麥-玉兩熟農作制下,利用翻耕后效,在兩年內秋季可以采用以旋、耙代耕,或采用深松措施打破犁底層,并結合玉米、小麥秸稈還田,從而促進農田土壤健康

3、狀況的改進。 試驗結果表明,連續(xù)兩個小麥-玉米生長季后,耙耕、常規(guī)耕作模式下土壤表層0-20cm土層容重均在1.5g/cm<'3>以下,可以滿足作物生長需要。但20-40cm底土層容重均超過1.6g/cm<'3>,且有繼續(xù)增大的趨勢。尤其免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在10-20cm就超過1.5g/cm<'3>,升高趨勢明顯,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長。但深松模式下各層土壤容重均在1.55g/cm<'3>以下,且無明顯升高趨勢。 在適宜耕作

4、期限內,旋、耙、深松3種保護性土壤耕作措施配合秸稈還田具有合理的孔隙結構,較高的表層有機質、全氮、全磷累積量,微生物量碳、活躍微生物量較高。但保護性耕作模式下存在一定的田間營養(yǎng)成分分層現(xiàn)象,土壤下層養(yǎng)分指標低于常規(guī)耕作,雖未對作物產量造成負面影響,但對農田養(yǎng)分累積價值評價有顯著的負效應。 秸稈還田有助于創(chuàng)造松緊適宜的土壤環(huán)境,減小保護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容重增加的幅度。可以顯著改善土壤水分條件,有良好的蓄水、保水能力。有效地降低了農

5、田蒸散,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和土壤貯水量,有利于有限灌溉條件下,作物產量的提高。此外,秸稈還田對表層5cm地溫有顯著影響,越冬期低溫條件下,秸稈還田可以顯著提高表層土壤溫度,小麥返青氣溫回升期,秸稈還田具有“降溫效應"。但小麥開花后氣溫較高時,免耕表現(xiàn)出“增溫效應”,這應與免耕處理群體小,太陽輻射截獲率低有關。 2適宜耕作期限內,旋耕、耙耕、深松結合秸稈還田可以顯著提高小麥產量,兩年平均增產8.6%,10.6%,8.2%,但免耕小麥

6、兩年平均減產7.1%,產量顯著低于對照。旋耕、耙耕、深松三種耕作模式作業(yè)質量基本可以達到田間農藝出苗要求,能夠形成適宜的田間群體,且穗粒數(shù)、千粒重指標優(yōu)于常規(guī)耕作,產量顯著高于對照。免耕處理田間出苗率僅達60.2%,田間群體過小,難以達到適宜的公頃穗數(shù),減產嚴重。 旋耕、耙耕、深松3種保護性耕作模式配合秸稈還田有利于提高小麥生育期內干物質積累速率,延長小麥干物質積累活躍期,這為小麥高產奠定了物質基礎。在花后保持較高的葉面積指數(shù),

7、葉綠素含量,從而保持較高光化學效率與光合速率,這有利于花后小麥光合產物的累積,有效地提高了籽粒灌漿速率,對小麥粒重的提高十分有效。但免耕模式由于下層容重過高,不利于小麥根系的生長,導致小麥花后養(yǎng)分、水分供應的不足,各項測定指標均為各處理最低值。 采用作用力分析的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土壤耕作措施的獨立效應對試驗有顯著影響。耕作措施對基本苗,冬前、春季最大分蘗、公頃穗數(shù)、穗粒數(shù)、千粒重、籽粒產量的作用力均大于秸稈因素的獨立效應;受秸稈×耕

8、作交互效應顯著影響的指標有冬前最大分蘗與穗粒數(shù),交互作用力達到6.17%和28.87%。 3夏玉米對保護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容重的增加無明顯不良反應,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四種土壤耕作模式的后效配合小麥秸稈還田覆蓋可以顯著提高直播玉米產量,兩年平均比常規(guī)耕作增產5.3%,6.5%,6.3%,3.4%。 小麥秸稈覆蓋后,其雨水浸出物中所含的化感物質對夏玉米出苗率有顯著的影響,同種耕作模式下秸稈還田處理田間出苗率均低于對應無秸稈

9、還田處理,平均降幅2005年為7.37%,2006年為6.05%。就耕作模式間分析,常規(guī)耕作出苗率最高,免耕模式出苗率最低,兩種耕作模式下各處理平均出苗率兩年分別相差6.2%、9.2%。因此,小麥秸稈覆蓋田應適當增加播量以保證夏玉米田間群體密度。 試驗結果表明,4種保護性耕作措施配合小麥秸稈覆蓋可以提高夏玉米干物質積累速率,延長干物質積累時間,同時灌漿速率也有類似的提高,這為保護性耕作模式下夏玉米籽粒飽滿,粒重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

10、。 對夏玉米產量及產量構成進行作用力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耕作措施夏玉米產量構成的作用力大于秸稈的獨立效應及耕作、秸稈交互效應。其中土壤耕作措施對夏玉米2005年產量的作用力為48.8%,達到顯著水平。 4經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評價,耙耕秸稈還田處理、深松秸稈還田處理服務功能價值分別高出對照7270.9元/hm<'2>,5587.9元/hm<'2>,是各處理中表現(xiàn)較優(yōu)的處理,有較高的經濟收益及生態(tài)效益,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11、通過對試驗中10種處理所處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可以發(fā)現(xiàn),農產品生產功能價值及大氣調節(jié)功能價值是各處理服務功能價值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護性耕作模式秋耕時減少了土壤作業(yè)工序,節(jié)約了機械動力成本,有利于保護性耕作模式下農產品生產功能價值的提高。而旋耕、耙耕、深松模式下秸稈還田處理擁有更高生物產量,對應的大氣調節(jié)功能也高于對照。保護性耕作模式配合秸稈還田可以提高土壤貯水量,從而提高土壤農田土壤水分涵養(yǎng)價值,其中秸稈還田措施可平均增加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