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長護穎突變體和條紋葉突變體的基因鑒定與qRT-PCR表達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論述:
  第一部分 水稻長護穎突變體的基因克隆與表達分析
  利用EMS對水稻(Oryza sativa L.)保持系品種宜香1B進行誘變,篩選出三份長護穎突變體Oslg-1,Oslg-2和Oslg-3,通過表型分析、等位性鑒定、基因定位和生物信息學分析,以及qRT-PCR表達分析,獲得如下結果:
  1.Oslg-1突變體小穗在幼穗發(fā)育早期與野生型無明顯差異,但在成熟期其護穎的遠軸表皮細胞

2、凸起且粗糙,形成的結節(jié)軸向對齊排列,且毛狀物較多,形成垂直相間的橫縱溝,表皮細胞結構與外稃的極其相似。
  2.利用F2分離群體對突變體OsLg-1進行基因定位,遺傳分析表明,Oslg-1受一對隱性單基因控制,將OsLG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體短臂SSR標記RM5344和RM20934之間,遺傳距離分別為1.11 cM和0.82 cM,物理距離為246.3 kb。
  3.對該區(qū)域候選基因測序分析,發(fā)現(xiàn)LOC_Os07g0467

3、0在編碼區(qū)第182位堿基發(fā)生突變(T→A),導致其編碼蛋白第61位氨基酸改變(Leu→His)。等位性分析表明,Oslg-2,Oslg-3與Oslg-1屬等位變異,進而對突變體Oslg-2和Oslg-3的OsLG基因進行測序,其突變分別發(fā)生在第316位(T→A)和119位(T→C)堿基,導致其編碼的蛋白第106位氨基酸(Trp→Arg)和第40位氨基酸(Leu→Pro)發(fā)生突變。
  4.對該基因進行序列比對和同源進化分析,其與南

4、美大穎稻較為相近,支持護穎系小花退化假說,該基因突變導致護穎伸長。
  5.對該類突變材料的候選基因和另一控制護穎性狀的PAP2基因進行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結果表明OsLG基因在水稻的葉片、穗、葉鞘和根中均有表達,且在穗部表達最高,而PAP2基因在除穗部以外的其它部位幾乎不表達,表明2個控制護穎性狀的基因均具有組織特異性,且PAP2基因的特異性更強。在長護穎突變體中,2個基因表達量均下調,表明其具有協(xié)同表達特

5、點。
  第二部分 溫敏型突變體stripe1-2和stripe1-3中的核糖核苷酸還原酶小亞基負責葉綠素的生物合成
  本論文還對另兩份水稻白條紋葉突變體stripe1-2(st1-2)和stripe1-3(st1-3)進行了研究。st1-2和st1-3是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phonate,EMS)對9311進行誘變而來,并經(jīng)過連續(xù)多代自交,條紋葉突變性狀能夠穩(wěn)定遺傳。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6、>  1.st1-2和st1-3突變體在二葉期之前表型均正常,從二葉期開始均出現(xiàn)白色條紋狀,到分蘗盛期條紋狀明顯加深。此外,st1-2隨溫度升高其條紋葉片葉綠素含量會緩慢升高,但直至成熟仍然呈條紋狀;st1-3隨溫度升高葉綠素含量迅速增加,達到30℃后能夠恢復生長出正常的綠葉。在農(nóng)藝性狀方面,包括株高、穗長、穗粒數(shù)、有效分蘗數(shù)、結實率及千粒重,st1-2和st1-3較之野生型均顯著下降,且st1-2的千粒重和結實率極顯著低于st1-3。

7、
  2.光合速率在整個生長階段,野生型比突變體高,具體順序排列如下:WT> st1-3>st1-2。在不同的發(fā)育階段,野生型中葉綠素a(Chl a)含量顯著高于突變體,葉綠素b(Chlb)含量只在抽穗期略高于突變體,在其他階段無明顯差異。
  3.野生型、st1-2和st1-3的葉片亞顯微結構的觀察表明,在拔節(jié)期,野生型細胞中淀粉粒比突變體中的多,突變體的葉綠體中基粒和類囊體膜的層狀結構折疊仍發(fā)育良好,與野生型相比沒有顯著

8、差異;在抽穗期,st1-3葉綠體與野生型相比差異不大,但是st1-2的基質類囊體排列松散;在分蘗期和抽穗期,st1-2和st1-3中的嗜鋨顆粒均比野生型顯著增多。
  4.利用SSR標記將突變體st1-2基因定位在第6條染色體短臂的RM3438和RM3431之間,進一步設計Indel標記將該基因精細定位于InDel標記Ch6-819-1和Ch6-825-1之間,物理間距約為64kb。在st1-2定位區(qū)間中有四個功能基因,發(fā)現(xiàn)RNA

9、小亞基基因(RNRS1: LOC_Os06g14620)僅包含一個外顯子,測序發(fā)現(xiàn)其在第511位堿基發(fā)生突變(G→T),導致其編碼蛋白第171位氨基酸(Val→Phe)改變。突變體st1-3與st1-2等位,但突變位點與st1-2不同,其在第685位堿基發(fā)生突變(C→T),致其第229位氨基酸改變(Leu→ Phe)。
  5.蛋白結構預測分析表明,RNRS1由15個α螺旋和loop組成。核糖核苷酸還原酶小亞基中的第171位的Va

10、l屬于保守位點,且該突變位于α螺旋區(qū)域以及鐵離子活性區(qū),因此可能導致嚴重的表型變異。但是第229的Leu位點在釀酒酵母、老鼠、人等生物中均為脯氨酸,水稻中這個基因的序列與約氏瘧原蟲的位點一致。雖然這些序列存在一些差異,但是其二級結構均一致。st1-3突變位于loop區(qū),Yoo等報道的st1突變位于α螺旋區(qū),但均屬非鐵離子結合區(qū),或許是導致其對溫度敏感程度以及表型有別于st1-2的原因所在。
  6.利用參與葉綠素生物合成和降解途徑

11、的重要基因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做qRT-PCR。結果表明,RNRS1突變主要影響葉綠素合成途徑的膽色素原合酶,糞卟啉原氧化脫羧酶,葉綠素酸酯a氧化酶,原卟啉原氧化酶,葉綠素合酶及脫鎂葉綠酸a加氧酶。其他基因的表達變化無明顯差異。表明RNRS1能調控參與光合作用的部分基因。
  7.st1-2和st1-3在不同生長階段用不同的溫度處理,分別在野生型和突變體中檢測發(fā)現(xiàn),在L20(Light20℃,14h)/D16(Dark16℃,10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