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以黔草3號扁穗雀麥和野生扁穗雀麥作為實驗材料,采用根尖壓片法制片,通過顯微鏡觀察兩種扁穗雀麥的染色體并用Adobe firework軟件對染色體進行分析。
(1)野生扁穗雀麥核型公式:2n=2x=42=2M+38m+2sm(1sat),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體比例為4.8%,核型不對稱系數(shù)56.0%,核型屬于“2B”。
(2)黔草3號的核型公式為:2n=2x=28=2M+18m+8sm(2sat),最長與最短的染色體比值
2、為2.69,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體比例為7.1%,核型不對稱系數(shù)60.0%,核型屬于“2A”。
在經(jīng)過5%、10%、15%、20%、25%、30%、35%的PEG處理扁穗雀麥種子,測定萌發(fā)期種子的抗旱情況。生理指標包括:發(fā)芽率、相對發(fā)芽率、發(fā)芽勢、相對發(fā)芽勢、萌發(fā)指數(shù)、抗旱萌發(fā)指數(shù)、活力指數(shù)、活力抗旱指數(shù)。結果表明:
(1)野生扁穗雀麥的活力抗旱指數(shù)與萌發(fā)抗旱指數(shù)均高于黔草3號扁穗雀麥,種子的活力抗旱指數(shù)能夠表現(xiàn)種子的
3、抗干旱能力和種子萌發(fā)階段的能力,一般種子在萌發(fā)階段的抗干旱能力較差的品系其活力抗旱指數(shù)值普遍都比較低(郭志華等2007),因此野生扁穗雀麥的抗旱性高于黔草3號扁穗雀麥,更易于在干旱環(huán)境中生長。
(2)野生扁穗雀麥的相對發(fā)芽率在PEG濃度為15%與25%均有所增加,說明滲透脅迫下促進了野生扁穗雀麥的發(fā)芽,野生扁穗雀麥可以在PEG濃度為15%的滲透脅迫下更好的生長。而黔草3號扁穗雀麥的相對發(fā)芽率僅在PEG濃度為15%時有所增加,因
4、此當PEG濃度為15%時更有利于黔草3號扁穗雀麥的生長發(fā)育。
(3)野生扁穗雀麥的相對胚根長與相對胚芽長均在PEG濃度為15%時達到最大值,當PEG濃度為15%時,促進了野生扁穗雀麥胚根和胚芽的生長。黔草3號扁穗雀麥的相對胚根長在10%時達到最大值,相對胚芽長在5%時達到最大值,說明5%PEG利于黔草3號扁穗雀麥胚芽的生長,10%PEG利于胚根的生長。
(4)PEG-6000對野生雀麥的影響比較明顯,當PEG濃度為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硝酸鑭對野生扁穗雀麥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及抗寒性的影響.pdf
- 半日花種子的萌發(fā)特性及其幼苗抗旱性研究.pdf
- 裸燕麥種子萌發(fā)特性及苗期抗旱性研究.pdf
- 兩種草坪草的抗旱性研究.pdf
- 兩種丁香種子萌發(fā)影響因子的研究.pdf
- 兩種白頭翁屬植物種子發(fā)芽特性及幼苗抗旱性的研究.pdf
- 電場對檸條種子萌發(fā)和幼苗抗旱性的影響.pdf
- 黃牡丹種子休眠與萌發(fā)特性及苗木的抗旱性初步研究.pdf
- 電場處理糜子種子對其萌發(fā)期和苗期抗旱性的影響及時效性.pdf
- 兩種珍珠梅種子萌發(fā)影響因子的研究.pdf
- 無芒雀麥抗旱性及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甜高粱在萌發(fā)期和苗期抗鹽性與抗旱性比較研究.pdf
- 電場處理檸條種子對萌發(fā)與幼苗生長抗旱性影響的時效性.pdf
- 兩種駝絨藜屬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標研究.pdf
- 17266.樟屬植物種子萌發(fā)特性及苗期抗旱性研究
- 扁蓿豆抗旱性鑒定及抗旱指標的篩選.pdf
- 基于超弱光子輻射的作物萌發(fā)期抗旱性評價方法研究.pdf
- 四種含笑抗旱性研究.pdf
- γ-氨基丁酸對白三葉種子萌發(fā)及幼苗抗旱性的影響.pdf
- 并頭黃芩種子繁殖及抗旱性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