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標上蓋注塑模具設計說明書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畢業(yè)設計說明書</b></p><p>  2011年5月31日</p><p> 題目</p><p> 鼠標上蓋注塑模具設計模具設計</p><p>  學 號:2008301106</p><p>  河源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設計</p><

2、;p>  鼠標上蓋注塑模具設計</p><p>  指導教師: </p><p>  專業(yè)名稱: 模具設計與制造 </p><p>  論文提交日期: 2011年5月31日 </p><p>  論文答辯日期: </p><p&g

3、t;<b>  論文評閱人:</b></p><p><b>  目錄</b></p><p><b>  摘 要II</b></p><p>  AbstractIII</p><p><b>  第一章 緒論1</b></p>&

4、lt;p>  第二章 零件工藝性分析2</p><p>  2.1塑料產(chǎn)品分析及選用材料2</p><p>  2.2塑料結構和尺寸精度及表面質量分析2</p><p>  第三章 模具與注射機的關系3</p><p>  3.1注射機的選用4</p><p>  3.2注射壓力的校核4</

5、p><p>  3.3合模力的校核4</p><p>  3.4開模行程與推出機構的校核4</p><p>  第四章 模具結構的設計6</p><p>  4.1 分型面的選擇6</p><p>  4.2 確定型腔的數(shù)量及排列方式7</p><p>  第五章 澆注系統(tǒng)的設計8&

6、lt;/p><p>  5.1主流道的設計8</p><p>  5.2分流道的設計9</p><p>  5.2.1分流道的截面9</p><p>  5.2.2分流道的尺寸9</p><p>  5.2.3澆口設計9</p><p>  第六章 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計算11</p

7、><p>  6.1凸模工作尺寸計算11</p><p>  6.2凹模工作尺寸計算12</p><p>  第七章 導柱導向機構的設計13</p><p>  第八章 脫模機構的設計14</p><p>  8.1何為脫模機構14</p><p>  8.2脫模機構的設計原則14&

8、lt;/p><p>  第九章 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的設計15</p><p>  9.1冷卻系統(tǒng)設計15</p><p>  9.2冷卻系統(tǒng)設計原則15</p><p>  9.3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形式15</p><p>  第十章 模具草圖17</p><p>  第十一章 結論18<

9、;/p><p><b>  參考文獻19</b></p><p><b>  致 謝20</b></p><p><b>  摘 要</b></p><p>  大學三年的??茖W習即將結束,畢業(yè)設計是其中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以前所學的知識及所掌握的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檢驗。隨著我

10、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采用模具的生產(chǎn)技術得到愈來愈廣泛的應用。</p><p>  在完成大學三年的課程學習和課程、生產(chǎn)實習,我熟練地掌握了模具材料及表面處理、金屬工藝學機、機械設計基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Master cam 造模與數(shù)控編程、pro/e、UG模具設計、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模具制造工藝學、數(shù)控加工工藝與編程、沖壓與塑壓設備等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方面的知識,對模具制造、加工的工藝有了一個系統(tǒng)、全

11、面的理解,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對于模具設計這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設計課題,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實習,我對于模具特別是塑料模具的設計步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豐富了各種模具的結構和動作過程方面的知識,而對于模具的制造工藝更是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在指導老師的協(xié)助,同時在現(xiàn)場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并親手拆裝了一些典型的模具實體,明確了模具的一般工作原理、制造、加工工藝。并在圖書館借閱了許多相關手冊和書籍,設計中,將充分利用和查閱各種資料,并與同學進行充分討論,盡

12、最大努力搞好本次畢業(yè)設計。</p><p>  在設計的過程中,將有一定的困難,但有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努力,相信會完滿的完成畢業(yè)設計任務。由于學生水平有限,而且缺乏經(jīng)驗,設計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肯請各位老師指正。</p><p>  關鍵詞 塑料;模具材料;制造工藝;模具結構;模具設計</p><p><b>  Abstract</b>

13、;</p><p>  The three-year university study specialist coming to an end, 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last session, of the previous school with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mastered by the integrated use and testing.

14、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se of mold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be widely used.</p><p>  The completion of a three-year university courses and learning courses, internship, I skillfull

15、y mastered the mold materials and surface treatment, Metal Technology, mechanical design basis, with tolerances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foundation, Master cam model and NC programming, pro / e modeling and mold design,

16、Plastic Molding Process and mold design, mol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CNC programming, stamping and plastic pressure equipment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p><p>  In the desig

17、n process, there will be some difficulties, but there instructor and the guidance of their efforts, I believ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graduate design tasks. As students is limited, but the lack of experience, de

18、sign wrong with this unavoidable, the teachers are willing to please correct me.</p><p><b>  第一章 緒論</b></p><p>  模具是工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工藝裝備,它被用來成型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各種制品。模具成型已成為當代工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手段,成為多種成型工藝中最具潛力的

19、發(fā)展方向。尤其是塑料模具,在所有模具的總產(chǎn)量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對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p><p>  近年來塑料成型模具的產(chǎn)量和水平發(fā)展十分迅速,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對塑料模具的要求是:能高效地生產(chǎn)出外觀和性能均符合使用要求的制品。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制品方面要求精度高,外觀美,性能好。第二,制造方面要求結構合理,容易制造,而且成本要低。第三,使用方面要求操作簡單方便,效率高,容易實現(xiàn)自動化,還

20、有維護保養(yǎng)方便。隨著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塑料成型模具將趨向于高效率、自動化、大型、精密、長壽命的方向發(fā)展。</p><p>  本次設計的題目是“鼠標上蓋注塑模具設計”,其內容為:</p><p> ?。?)學會觀察制品,判斷制件是否符合塑料件的成形條件(比如注意拔模斜度),還特別要留意制件影響開模的細部特征;</p><p>  (2)研究制件的排位方式

21、和進澆方式,畫草圖確定模具的整體結構,保證結構能循環(huán)工作,穩(wěn)定可靠;</p><p> ?。?)在深入研究制件的基礎上確定開模的分型面,以及確定各鑲塊或滑塊、斜頂?shù)姆指蠲娼M或體積塊;</p><p> ?。?)用UG照上步的結果把模具核心的部分:凸凹模分割出來,接著分出各鑲塊、滑塊和斜頂;</p><p> ?。?)進一步完善凸凹模和各細微結構;</p>

22、<p> ?。?)用AUTOCAD完善裝配圖及拆各模具零件圖(非標件)。</p><p>  第二章 零件工藝性分析</p><p>  2.1塑料產(chǎn)品分析及選用材料</p><p>  本產(chǎn)品為日常生活中的鼠標上蓋,材料要求抗熱無毒,表面要求要有一定的光滑,</p><p>  由此根據(jù)產(chǎn)品的塑料性能,需用ABS料。根據(jù)用途

23、確定材料,查[1]ρ41選用ABS料,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查[1]ρ326可得塑料收縮率0.3~0.8%。取0.5%。</p><p>  根據(jù)[2]得ABS料的注塑工藝條件:</p><p>  干燥處理:ABS材料具有吸濕性,要求在加工之前進行干燥處理。建議干燥條件為70~90℃下最少干燥3小時。材料溫度應保證小于0.1%。</p><p>  注塑

24、成型溫度160~240℃;建議溫度:210℃。</p><p>  模具溫度:50~60℃。(模具溫度將影響塑件光潔度,溫度較低則導致光潔度較低)。</p><p>  注射壓力:50~100Mpa。</p><p>  注射速度:中高速度。</p><p>  2.2塑料結構和尺寸精度及表面質量分析</p><p>

25、  從塑料外型觀看,該塑料產(chǎn)品結構簡單,需注意的是該產(chǎn)品內部有螺絲柱,因此從加工工藝性及產(chǎn)品脫??紤],應用司筒針頂產(chǎn)品比較合理,使模具能更好地加工制造。</p><p>  第三章 模具與注射機的關系</p><p>  模具型腔能否充滿與注射機允許的最大注射量密切相關,設計模具時,應保證注射模內所需熔體總量在注射機實際的最大注射的范圍內。</p><p><

26、;b>  3.1注射機的選用</b></p><p>  選用注射機時,通常是以某塑件(或模具)實際需要的注射量初選某一。</p><p>  公稱注射量的注射機型號,然后依次對該機型的公稱注射壓力、公稱鎖模力、模板行程以及模具安裝部分的尺寸一一進行校核。</p><p> ?。?)確定型腔數(shù)目:一模二腔。</p><p>

27、  (2)根據(jù)模具型腔能否充滿與最大注射量關系,用UG軟件算:</p><p>  V塑件:=16117.7(mm3) </p><p>  ≈16118(mm3)</p><p>  V塑件(總)=16118*2=32236(mm3)</p><p>  20%塑件=32236*20%=6447.2(mm3)</p>

28、<p>  因此公稱注射量=(32236+6447.2)/0.8=48354(mm3)</p><p><b>  ≈48(cm3)</b></p><p>  查[1]ρ100表4-1,選注塑機XS-Z-30,此型號表示液壓注射成型機,其公稱注射量為30cm3. 符合V實<V公。具體注射機規(guī)格如下:</p><p>  3.2注射壓

29、力的校核</p><p>  該項工作是效核所選注射機的公稱壓力P能否滿足塑件所成型時需要的注射壓力P0,P0為50~100MPa,取80Mpa。而該型號注塑機公稱壓力P為119Mpa。符合P>P0。</p><p><b>  3.3合模力的校核</b></p><p>  合模力是指注射機的合模機構對模具所施加的最大夾緊力,當高壓的塑料熔體

30、充填模腔時,會沿合模方向產(chǎn)生一個很大的脹型力。為此,注射機的額定合模力必須大于該脹型力,即:</p><p>  F合≥F脹=A分×P型</p><p>  F合---注射機的額定合模力(N);</p><p>  P型---模具型腔內塑料熔體平均壓力(Mpa);一般為注射壓力的0.3~0.65倍,通常取20Mpa~40Mpa。我們這里選P型=30Mpa。

31、</p><p>  A分---塑料和澆注系統(tǒng)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積之和(mm²).</p><p><b>  用UG軟件測得:</b></p><p>  A分=17664(mm2)</p><p>  ∴F鎖≥F脹=A分×P型</p><p><b>  =176

32、64×30</b></p><p><b>  =52992(N)</b></p><p>  小于250(KN)。</p><p>  因此可得出結論:該注射機選用合格。</p><p>  3.4 開模行程與推出機構的校核</p><p>  開模行程是指從模具中取出塑料

33、所需要的最小開合距離,用H表示,它必須小于注射機移動模板的最大行程S。由于注射機的鎖模機構不同,開模行程可按以下兩種情況進行校核:一種是開模行程與模具厚度無關;二種是開模行程與模具厚度有關。我們這里選用的是開模行程與模具厚度無關,且是單分型面注射模具。</p><p>  當開模行程與模具厚度無關時</p><p>  這種情況主要是指鎖模機構為液壓-機械聯(lián)合作用的注射機,其模板行程是由連

34、桿機構的做大沖程決定的,而與模厚度是無關的。此情況又兩種類型:在這里我們只介紹一種類型;</p><p>  ⑴ 對單分型面注射模,所需開模行程H為:</p><p>  S H = H1 + H2 + (5~10)mm</p><p>  式中,H1—塑件推出距離(也可以作為凸模高度)(mm);</p><p>  H2—包括澆注系統(tǒng)在內

35、的塑高度(mm);</p><p>  S —注射機移動板最大行程(mm);</p><p>  H —所需要開模行程(mm)。</p><p>  通過我們的塑件產(chǎn)品分析:H=38+107+8=145(mm);</p><p>  符合S≥H,可得該注射機符合要求。最終確定選用注射機XS-Z-30。</p><p>

36、  第四章 模具結構的設計</p><p>  注射模的結構設計包括:分型面的選擇、模具型腔數(shù)目的確定及型腔排列方式和冷卻水道布局以及澆口位置的設置、模具工件零件的結構設計、側向分型與抽芯機構的設計等內容。</p><p>  4.1 分型面的選擇</p><p>  如何確定分型面,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復雜。由于分型面受到塑件在模具中的成型位置、澆注系統(tǒng)設計、塑

37、件的結構工藝性及精度、鑲件位置形狀以及推出方法、模具的制造、排氣、操作工藝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選擇分型面時應綜合分析比較,從幾種方案中優(yōu)選出較為合理的方案。我們常見的形式有如下五種:水平分型面、垂直分型面、斜分型面、階梯分型面、曲線分型面。</p><p>  選擇分型面時一般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p><p>  1)盡量避免側凹或內凸,盡量選用平面垂直分型面。</p>

38、<p>  2)盡量采用簡單分型面。</p><p>  3) 分型面應選在塑件外形最大輪廓處。</p><p>  4) 便于塑件順利脫模,盡量使塑件開模時留在動模一邊,有利于設推出機構。</p><p>  5) 保證塑件的精度要求。</p><p>  6) 滿足塑件的外觀質量要求。</p><p>

39、;  7) 便于模具加工制造。</p><p>  8)把抽芯或分型距離長的置于開模方向上。</p><p>  9) 對成型面積的影響。</p><p>  10) 對排氣效果的影響。</p><p>  11)分型面設在臺階或轉角處,以免顯現(xiàn)分型痕跡。</p><p>  12) 對側向抽芯的影響。</p&g

40、t;<p>  根據(jù)以上幾點原則,結合本產(chǎn)品的具體特點,本產(chǎn)品結構簡單,本產(chǎn)品選擇的分型面,具體如下圖4-1:</p><p>  圖4-1產(chǎn)品分型面示意圖</p><p>  4.2 確定型腔的數(shù)量及排列方式</p><p>  該塑件產(chǎn)品精度要求不高,采用一模二腔,型腔布置在模具兩邊呈對稱狀態(tài),一邊一腔,采用這樣的平衡澆注系統(tǒng),能使二 個型腔的產(chǎn)

41、品同時澆滿,達到同時冷卻的目的,有利于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具體排樣如下圖4-2:</p><p><b>  圖4-2產(chǎn)品排樣圖</b></p><p>  第五章 澆注系統(tǒng)的設計</p><p>  澆注系統(tǒng)設計是否合理不僅對塑件性能、結構、尺寸、內外在質量等影響很大,而且還與塑件所用塑料的利用率、成型生產(chǎn)效率等相關,因此澆注系統(tǒng)設計是模具設計的重

42、要環(huán)節(jié)。對澆注系統(tǒng)進行總體設計時,一般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p><p>  1)了解塑料的成型性能和塑料熔體的流動特性</p><p>  2)采用盡量短的流程,以減少熱量與壓力損失</p><p>  3)澆注系統(tǒng)設計應有利于良好的排氣</p><p>  4)防止型芯變形和嵌件位移</p><p>  5)便于

43、修整澆口以保證塑件外觀質量</p><p>  6)澆注系統(tǒng)應結合型腔布局同時考慮</p><p>  7)流動距離比和流動面積比的校核</p><p><b>  5.1主流道的設計</b></p><p>  澆注系統(tǒng)采用普通流道的澆注系統(tǒng),材料采用S45C</p><p><b>

44、  a主流道尺寸</b></p><p>  由注射機型號,查得注射機的噴嘴直徑為2mm,噴嘴球面半徑為10mm。可根據(jù)[1]表5-2</p><p>  d注流道小端直徑=注射機噴嘴直徑+(0.5~1)=2+1=3mm</p><p>  SR主流道球面半徑=噴嘴球面半徑+(1~2)=10+2=12mm</p><p>  a主

45、流道錐角取2º~6º,這里取2º</p><p>  h球面配合高度取3~5,這里取3mm</p><p>  L主流道長度盡量≤60,這里根據(jù)實際情況取54mm</p><p>  D主流道大端直徑=d+2Ltga/2=5.26</p><p>  b、主流道襯套采用相應的配套圈固定。</p>&

46、lt;p>  具體結構如下圖5-1所示:</p><p>  圖5-1主流道示意圖</p><p>  5.2分流道的設計:</p><p>  分流道就是主流道與澆口之間的通道,一般開設在分型面上,起分流和轉向的作用。多型腔模具必定設計分流道,單型腔大型腔塑件在使用多個點澆口時也要設置分流道。</p><p>  5.2.1分流道的截

47、面</p><p>  分流道的截面有圓形,半圓形,U形和梯形.兩板模一般采用圓形截面分流道,</p><p>  5.2.2分流道的尺寸</p><p>  由于主流道襯套的下面大徑為6.42mm.根據(jù)相關資料,這里取圓形分流道直徑6.5mm.</p><p>  5.2.3澆口的設計</p><p>  澆口是連接

48、分流道與型腔之間的一段細短通道,它是澆注系統(tǒng)的關鍵部分。澆口的形狀、位置和尺寸對塑件的質量影響很大。 </p><p>  澆口的理想尺寸很難用理論公式計算,通常根據(jù)經(jīng)驗確定,取其下限,然后在試模過程中逐步加以修正。這里我采用潛伏澆口,詳細結構如下圖5-2所示:</p><p>  圖5-2分流道示意圖</p><p&

49、gt;  第六章 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計算</p><p>  模具中決定塑件幾何形狀和尺寸的零件稱為成型零件,包括凹模、型芯、鑲塊、成型桿和成型環(huán)等。成型零件工作時,直接與塑料接觸,塑料熔體的高壓、料流的沖刷,脫模時與塑件間還發(fā)生摩擦。因此,成型零件要求有正確的幾何形狀,較高的尺寸精度和較低的表面粗糙度,此外,成型零件還要求結構合理,有較高的強度、剛度及較好的耐磨性能。</p><p> 

50、 設計成型零件時,應根據(jù)塑料的特性和塑件的結構及使用要求,確定型腔的總體結構,選擇分型面和澆口位置,確定脫模方式、排氣部位等,然后根據(jù)成型零件的加工、熱處理、裝配等要求進行成型零件結構設計,計算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對關鍵的成型零件進行強度和剛度校核。</p><p>  6.1凸模工作尺寸計算</p><p>  由于是普通精度模具,模具精度選用7級精度即可,根據(jù)[1]表3-8</p

51、><p>  對L1,△取0.92,SZ=△/3=0.31</p><p>  根據(jù)[1]附錄B查得ABS料收縮率S=0.3%-0.8%,所以S=0.05</p><p>  (l1)&-SZ=[(1+0.05)*147.5+0.5*0.92]&-0.31=147.21&-0.31</p><p>  對于H1,△取0.6

52、4, SZ=△/3=0.21</p><p>  (h1)&-SZ=[(1+0.05)*77+0.5*0.64]&-0.21=77.7&-0.21</p><p>  6.2凹模工作尺寸計算</p><p>  對于l1,△取0.92, SZ=0.92/3=0.31</p><p>  (l1)&+SZ=[(1

53、+0.05)*150-0.5*0.92]&-0.31=151.21&-0.31</p><p>  對于h1,△取0.64, SZ=△/3=0.21</p><p>  (h1)&+SZ=[(1+0.05)*70+0.5*0.64]&-0.21=70.67&-0.21</p><p>  第七章 導柱導向機構的設計</

54、p><p>  為了保證注射模準確合模和開模,在注射模中必須設置導向機構。</p><p>  向機構的作用是導向、定位以及承受一定的側向壓力。</p><p> ?、?、導柱應合理地均布在模具分型面的四周,導柱中心至模具外緣應有足夠的距離,以保證模具的強度。</p><p> ?、?、導柱的長度應比型芯(凸模)端面的高度高出6~8mm,以免型芯進入

55、凹模時與凹模相碰而損壞。 </p><p>  ⑶、導柱和導套應有足夠的耐磨度和強度。</p><p> ?、?、為了使導柱能順利地進入導套、導柱端部應做成錐形或半球形,導套的前端也應該倒角。</p><p> ?、?、導柱的設置應根據(jù)需要而決定裝配方式。</p><p> ?、省⒁话銓е瑒硬糠?/p>

56、的配合形式按H8/f8,導柱和導套固定部分配合按H7/k6,導套外徑的配合按H7/k6。</p><p> ?。?)一般應在動模座板與推板之間設置導柱和導套,以保證推出機構的正常運動。</p><p>  第八章 脫模機構的設計</p><p><b>  8.1何為脫模機構</b></p><p>  在注射成型的每

57、一循環(huán)中,都必須使塑件從模具型腔中或型芯上脫出,模具中這種出塑件的機構稱為脫模機構。</p><p>  8.2脫模機構的設計原則</p><p>  1)推出機構應盡量設置在動模一側 由于推出機構的動作是通過裝在注射機合模機構上的頂桿來驅動的,所以一般情況下,推出機構設在動模一側。正因如此,在分型面設計時應盡量注意,開模后使塑件能留在動模一側。</p><p> 

58、 2)保證塑件不因推出而變形損壞 為了保證塑件在推出過程中不變形、不損壞,</p><p>  設計時應仔細分析塑件對模具的包緊力和粘附力的大小,合理的選擇推出方式及推出位置。推力點應該作用在制品剛性好的部位,如筋部、凸緣、殼體形制品的壁緣處,盡量避免推力點作用在制品的薄平面上,防止制件破裂、穿孔,如殼體形制件及筒形制件多采用推板推出。 從而使塑件受力均勻、不變形、不損壞。</p><p>

59、;  3)機構簡單動作可靠 推出機構應使推出動作可靠、靈活,制造方便,機構本身要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硬度,以承受推出過程中的各種力的作用,確保塑件順利脫模。</p><p>  4)良好的塑件外觀 推出塑件的位置應盡量設在塑件內部,或隱蔽面和非裝飾面,對于透明塑件,尤其要注意頂出位置和頂出形式的選擇,以免推出痕跡影響塑件的外觀質量。</p><p>  5)合模時的正確復位 設計推出機構時

60、,還必須考慮合模時機構的正確復位,并保證不會與其他模具零件相干涉。</p><p>  第九章 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的設計 </p><p><b>  9.1冷卻系統(tǒng)設計</b></p><p>  塑料在成型過程中,模具溫度會直接影響到塑料的充模、定型、成型周期和塑件質量。所以,我們在模具上需要設置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以到達理想的溫度要求。</p&g

61、t;<p>  一般注射模內的塑料熔體溫度為200℃左右,而塑件從模具型腔中取出時其溫度在60℃以下。所以熱塑性塑料在注射成型后,必須對模具進行有效的冷卻,以便使塑件可靠冷卻定型并迅速脫模,提高塑件定型質量和生產(chǎn)效率。對于熔融黏度低、流動性比較好的塑料,如聚丙烯、有機玻璃等等,當塑件是小型薄壁時,如我們的塑件,則模具可簡單進行冷卻或者可利用自然冷卻不設冷卻系統(tǒng);當塑件是大型的制品時,則需要對模具進行人工冷卻。</p&

62、gt;<p>  9.2冷卻系統(tǒng)設計原則</p><p> ?、佟⒈M量保證塑件收縮均勻,維持模具的熱平衡</p><p> ?、?、冷卻水孔的數(shù)量越多,孔徑越大,則對塑件的冷卻效果越均勻。</p><p> ?、邸⒈M可能使冷卻水孔至型腔表面的距離相等。</p><p>  ④、澆口處加強冷卻。</p><p&g

63、t;  ⑤、應降低進水與出水的溫差。</p><p> ?、?、合理選擇冷卻水道的形式。</p><p> ?、?、合理確定冷卻水管接頭位置。</p><p> ?、?、冷卻系統(tǒng)的水道盡量避免與模具上其他機構發(fā)生干涉現(xiàn)象。</p><p>  ⑨、冷卻水管進出接頭應埋入模板內,以免模具在搬運過程中造成損壞。</p><p>

64、  9.3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形式</p><p>  根據(jù)塑件的外形特征,塑件是個扁平狀,可在A、B兩模板分別開一條階梯式水路,A板水路離A板上表面15mm,B板水路離B板下表面15mm。兩模板水路水嘴中心點相差50mm,形式如下圖9-3:</p><p><b>  圖9-3水路示意圖</b></p><p><b>  第十章 模具

65、草圖</b></p><p><b>  第十一章 結論</b></p><p>  三年的大學生活就快走入尾聲,我們的校園生活就要劃上句號,心中是無盡的難舍與眷戀。從這里走出,對我的人生來說,將是踏上一個新的征程,要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回首三年,取得了些許成績,生活中有快樂也有艱辛。感謝老師

66、三年來對我孜孜不倦的教誨,對我成長的關心和愛護。 學友情深,情同兄妹。三年的風風雨雨,我們一同走過,充滿著關愛,給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記憶。    在我的十幾年求學歷程里,離不開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他們辛勤的勞作,無私的付出,為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我才能順利完成完成學業(yè),感激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的撫養(yǎng)與培育。    最后,我要特別感謝廖曉明老

67、師。是他在我畢業(yè)的最后關頭給了我們巨大的幫助與鼓勵,使我能夠順利完成畢業(yè)設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 廖曉明老師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深厚的理論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淺。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給與我很大的幫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這對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都有一種巨大的幫助,感謝他耐心的輔導。</p><p><b>  參考文獻</b></p><p> 

68、 [1] 屈華昌.《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2] 吳宗澤.羅圣國.《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劉力.《機械制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p>  [4] 史鐵梁.《模具設計指導》.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p><p>  [5] 顧曉勤.《工程力學》.清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p>

69、<p>  [6] 桑永.《塑料材料與配方》.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p><p><b>  致 謝</b></p><p>  本文是在指導老師廖曉明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廖曉明老師嚴謹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誨人不倦的敬業(yè)精神,學識淵博使學生受益匪淺。謹此向廖曉明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p><p>  感謝我的父

70、母對我始終如一的關懷與支持,正是他們偉大而無私的關愛,使我在前進的道路上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上,我會銘記他們的教誨,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前進,自己的不懈奮斗就是對父母含辛養(yǎng)育的最好報答。</p><p>  同時也要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過我的院系領導,各位老師和同學,還要感謝同班的同學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熱心的給予幫助,謝謝你們一直以來對我的照顧和鼓勵。 衷心感謝評審論文的各位老師,敬請對本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