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解讀建筑設計中的抗震設計</p><p> 摘要:高層建筑抗震工作一直是建筑設計和施工的重點,概述高層建筑的發(fā)展,對建筑抗震進行必要的理論分析,從而來探索高層建筑的設計理念、方法,從而采取必須的抗震措施。為了避免短柱脆性破壞問題在高層建筑中發(fā)生,首先要正確判定短柱,然后對短柱采取一些構造措施或處理,提高短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關鍵詞:高層建筑; 抗震; 設計; </p>&
2、lt;p> Abstract: High-rise building work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s, analysis the necessary theory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in ord
3、er to explore the design concept, the method of high-rise buildings, and seismic measures must be take. In order to avoid the brittle failure of short columns in high-rise buildings, first of all to the judgment of short
4、 column, and then take some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treatment of short</p><p>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p><p> 中圖分類號:TU2 </p><p><b> 0 引言 </b>
5、</p><p> 結構工程師按抗震設計要求進行結構分析與設計,其目標是希望使所設計的結構在強度、剛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達到最佳,從而經濟地實現“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但是,由于地震作用是一種隨機性很強的循環(huán)、往復荷載,建筑物的地震破壞機理又十分復雜,存在著許多模糊和不確定因素,在結構內力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慮結構的空間作用、非彈性性質、材料時效、阻尼變化等多種因素,計算方法還很不完善,
6、單靠微觀的數學力學計算還很難使建筑結構在遭遇地震時真正確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p><p> 1 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p><p> 1.1 結構構件應具有必要的承載力、剛度、穩(wěn)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①結構構件應遵守“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jié)點弱構件、強底層柱(墻)”的原則。②對可能造成結構的相對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③承受豎向荷載的主要構件不宜作為主
7、要耗能構件。 </p><p> 1.2 盡可能設置多道抗震防線①一個抗震結構體系應由若干個延性較好的分體系組成,并由延性較好的結構構件連接協(xié)同工作。例如框架―剪力墻結構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墻兩個分體組成,雙肢或多肢剪力墻體系組成。②強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隨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線,則在第一次破壞后再遭余震,將會因損傷積累導致倒塌??拐鸾Y構體系應有最大可能數量的內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識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區(qū),主要耗能
8、構件應有較高的延性和適當剛度,以使結構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結構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時倒塌。③適當處理結構構件的強弱關系,同一樓層內宜使主要耗能構件屈服后,其他抗側力構件仍處于彈性階段,使“有效屈服”保持較長階段,保證結構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④在抗震設計中某一部分結構設計超強,可能造成結構的其他部位相對薄弱,因此在設計中不合理的加強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帶小,改變抗側力構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慮。 </p><
9、p> 1.3 對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①構件在強烈地震下不存在強度安全儲備,構件的實際承載能力分析是判斷薄弱部位的基礎。②要使樓層(部位)的實際承載能力和設計計算的彈性受力的比值在總體上保持一個相對均勻的變化,一旦樓層(部位)的比值有突變時,會由于塑性內力重分布導致塑性變形的集中。③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強而忽視了整個結構各部位剛度、承載力的協(xié)調。④在抗震設計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層,使之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又不
10、使薄弱層發(fā)生轉移,這是提高結構總體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p><p> 2 建筑抗震的理論分析 </p><p> 2.1建筑結構抗震規(guī)范 </p><p> 建筑結構抗震規(guī)范實際上是各國建筑抗震經驗帶有權威性的總結,是指導建筑抗震設計(包括結構動力計算,結構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內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個國家經濟與建設的時代水平,又反映了
11、各個國家的具體抗震實踐經驗。它雖然受抗震有關科學理論的引導,向技術經濟合理性的方向發(fā)展,但它更要有堅定的工程實踐基礎,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點冒險和不實。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現代規(guī)范中的條文有的被列為強制性條文,有的條文中用了“嚴禁,不得,不許,不宜”等體現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須,應該,宜于,可以”等體現不同程度靈活性的用詞。 </p><p> 2.2抗震設計的理論 </p><
12、;p> 2.2.1 擬靜力理論。擬靜力理論是20世紀10~4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理論,它在估計地震對結構的作用時,僅假定結構為剛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結構或構件的質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當于結構的重量乘以一個比例常數(地震系數)。 </p><p> 2.2.2 反應譜理論。反應譜理論是在加世紀40~6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它以強地震動加速度觀測記錄的增多和對地震地面運動特性的進一步了解,以及結構動力反應特性
13、的研究為基礎,是加理工學院的一些研究學者對地震動加速度記錄的特性進行分析后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 </p><p> 2.2.3 動力理論。動力理論是20世紀70-80年廣為應用的地震動力理論。它的發(fā)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試驗技術的發(fā)展外,人們對各類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線性與非線性反應過程有了較多的了解,同時隨著強震觀測臺站的不斷增多,各種受損結構的地震反應記錄也不斷增多。進一步動力理論也稱地震時程
14、分析理論,它把地震作為一個時間過程,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震動加速度時程作為地震動輸入,建筑物簡化為多自由度體系,計算得到每一時刻建筑物的地震反應,從而完成抗震設計工作。 </p><p> 3 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 </p><p><b> 3.1 抗震措施 </b></p><p> 在對結構的抗震設計中,除要考慮概念設計、結構抗震驗算外
15、,歷次地震后人們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結構延性(限制結構類型和結構材料使用)等方面總結的抗震經驗一直是各國規(guī)范重視的問題。當前,在抗震設計中,從概念設計,抗震驗算及構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將抗震與消震(結構延性)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設計地震力與結構延性要求相互影響的雙重設計指標和方法,直至進一步通過一些結構措施(隔震措施,消能減震措施)來減震,即減小結構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經濟的抗震性能是當代抗震設計規(guī)范發(fā)展的方向。而且,強
16、柱弱梁,強剪弱彎和強節(jié)點弱構件在提高結構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 </p><p> 3.2 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理念 </p><p> 我國《建筑抗震規(guī)范》(GB50011-2001)對建筑的抗震設防提出“三水準、兩階段”的要求,“三水準”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當遭遇第一設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結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處于正常使用狀
17、態(tài)。建筑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結構滿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要求建筑的彈性變形不超過規(guī)定的彈性變形限值。當遭遇第二設防烈度地震即相當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時,結構屈服進入非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要求結構具有相當的延性能力(變形能力)不發(fā)生不可修復的脆性破壞。當遭遇第三設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結構雖然
18、破壞較重,但結構的非彈性變形離結構的倒塌尚有一段距離。不致倒塌或者發(fā)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從而保障了人員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其彈塑性變形不超過規(guī)定的彈塑性變形限值。 </p><p> 三個水準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個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現期)來區(qū)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現期50年;設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 10%,重現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
19、率 2%-3%,重現期 1641-2475年,平均約為2000年。 </p><p> 對建筑抗震的三個水準設防要求,是通過“兩階段”設計來實現的,其方法步驟如下:①第一步采用與第一水準烈度相應的地震動參數,先計算出結構在彈性狀態(tài)下的地震作用效應,與風、重力荷載效應組合,并引入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進行構件截面設計,從而滿足第一水準的強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的層間位移角,使其不超過抗震規(guī)范所
20、規(guī)定的限值;同時采用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從而自動滿足第二水準的變形要求。②采用與第三水準相對應的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特別是柔弱樓層和抗震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規(guī)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構造措施,從而滿足第三水準的防倒塌要求。 </p><p> 3.3 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方法 </p><p> 我國的《建筑抗震
21、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對各類建筑結構的抗震計算應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規(guī)定:①高度不超過 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結構,以及近似于單質點體系的結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簡化方法。②除1 款外的建筑結構,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③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甲類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圍的高層建筑,應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下的補充計算,可取多條時程曲線計算結果的平均值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設計中的建筑抗震設計探討
- 探討建筑設計中的抗震設計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研究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探討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應用
- 抗震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闡述
- 淺析建筑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問題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分析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探究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 建筑設計在抗震工程中作用
- 試論抗震分析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
- 淺談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 建筑設計抗震要點分析
- 淺談抗震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重要性
- 建筑設計抗震要點分析
- 建筑設計中的節(jié)能建筑設計
-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