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遼寧省桓仁縣二棚甸子鎮(zhèn)桓仁礦區(qū)銅鉛鋅礦普查報告設計</p><p> 摘 要:本文圍繞遼寧省桓仁縣二棚甸子鎮(zhèn)桓仁礦區(qū)銅鋅礦開展普查活動,對于該礦區(qū)的工作區(qū)位置、自然地理及經濟概況、交通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通過對桓仁礦區(qū)銅鋅礦區(qū)域的地層特性、構造特性、巖漿巖、礦產特性、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特性進行了初步確認,并且借鑒以往地質人員的工作經驗,大致明確該礦區(qū)成礦的區(qū)域地質條件。通過對該礦區(qū)的地質、
2、地層、構造、巖漿巖及圍巖蝕變的簡單闡述,進而推測出符合本次勘查工作設計的方法、工程布置和地質工作的質量要求。最后,簡單評述礦床勘查控制程度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今后勘查研究的建議。 </p><p> 關鍵詞:區(qū)域地層 巖漿巖 礦區(qū)構造 圍巖蝕變 礦體地質 </p><p> 中圖分類號:P61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266-04
3、 </p><p><b> 一、 緒論 </b></p><p><b> 一、目的 </b></p><p> 本次普查的目的是:在桓仁銅鋅礦區(qū)外圍的內外接觸帶的有利部位,通過面積性地質物化探綜合找礦,初步查清普查區(qū)地質特征,用槽探工程對礦化地段和物化探異常進行驗證,選擇火山巖層覆蓋最薄成礦最有利地段,進行鉆探深
4、部驗證,尋找西部接觸帶隱伏的矽卡巖型銅鋅礦床。 </p><p><b> 二、任務 </b></p><p> 對獲得的重要地球化學異常和物探激電異常,對具有成礦遠景的礦化地段進行地表揭露,查明礦(化)體的數(shù)量、規(guī)模、產狀及品位變化情況,選擇火山巖層覆蓋最薄成礦最有利地段,進行鉆探工程驗證。 </p><p> 第二節(jié) 工作區(qū)位置及交通
5、 </p><p><b> 一、位置范圍 </b></p><p><b> 二、交通狀況 </b></p><p> 有木通線省級公路從本區(qū)中心通過,西距南雜木鐵路車站160km。此外,區(qū)內還有村級鄉(xiāng)路可通行小型車輛,總體交通條件較好。 </p><p> 第三節(jié) 自然地理及經濟概況 &
6、lt;/p><p> 普查區(qū)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qū),植被發(fā)育,樹木茂密,地形陡峭,海拔標高一般260-500m,最高899.8m。普查區(qū)屬溫帶大陸季風氣侯,全年無霜期140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每年5-8月為主要降水期。區(qū)內水系發(fā)育,有南北向漏河在工作區(qū)南東側通過,北西向天橋溝季節(jié)性河流匯入漏河水系。當?shù)鼐用裰饕菨M族和漢族,農田較少,人均一畝土地,農田主要種植玉米和大豆。家庭收入主要靠去礦里和城里打
7、工。 </p><p> 第四節(jié) 以往工作評述 </p><p><b> 一、以往地質工作 </b></p><p> 1.桓仁銅鋅礦床發(fā)現(xiàn)于清朝末年,日偽時期曾進行過掠奪性開采。解放后1951年正式恢復了礦山生產建設,1956年東北有色104地質隊(原名110地質隊)進駐。該地區(qū)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主要以尋找矽卡巖型銅鉛鋅礦床為主
8、,這一期間主要對桓仁鉛鋅礦(八十年代以后改稱為桓仁銅鋅礦)進行了找礦勘探工作,分別于1959年、1964年、1974年完成提交了桓仁礦區(qū)向陽坑、西岔坑和松蘭坑區(qū)段地質勘探報告,同對對礦區(qū)外圍開展了普查找礦工作,先后發(fā)現(xiàn)了灣溝、冰溝、小南岔、雙水洞、四龍、閻王鼻子等一批矽卡巖型及巖漿熱液型鉛鋅銅鉬等礦(床)點,其中小南岔矽卡巖型鉬礦床被地方開發(fā)利用。 </p><p> 2.七十年代以后,隨著桓仁銅鋅礦地質勘探工
9、作結束,在全國性開展斑巖型和火山巖型礦床找礦思想的推動下,地質工作逐步由礦區(qū)轉向外圍開始重視火山巖型找礦勘查工作,先后發(fā)現(xiàn)了窮棒子溝、坎川溝、西北岔、紅亭子等一些斑巖型、火山熱液型和爆破角礫巖筒型鉛、鋅、銅、鉬礦(床)點。 </p><p> 3.八十年代末該地區(qū)主要側重金礦地質我礦勘查,而對鉛鋅銅多金屬的勘查只進行了部分找礦預查工作。 </p><p> 2009年遼寧省有色地質局勘
10、查總院在此投入了1:10000地質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高精度磁法測量、激電中梯測量和激電測深及1:2000地質草測等工作。 </p><p> 主要發(fā)現(xiàn)有,東西向構造是閃長巖體侵位的通道,控制著本區(qū)古生代地層的空間展布和矽卡巖型礦體的產出位置,而東西向展布的中生代中~基性復式雜巖體為矽卡巖型銅鋅礦床的成礦母巖。 </p><p> 二、以往地質工作評述 </p>&l
11、t;p> 總結以往地質工作,桓仁礦區(qū)外圍末取得找礦的重要突破,分析認為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p><p> 1.找礦類型上主要注重矽卡巖型和石英脈等巖漿熱液型,雖然后期找礦工作轉向火山巖地區(qū),但仍未完全脫離原有找礦模式,往往將其矽卡巖和石英脈作為找礦標志。 </p><p> 2.尋找矽卡巖型找礦經驗多,而對斑巖型、次火山巖型找礦僅僅是開始,在火山巖及其斑巖成礦理論上和找礦認
12、識上尚存在一些不足。對部分矽卡巖型礦(床)點缺少斑巖型找礦思路。 </p><p> 3.找礦范圍存在局限性,勘查程度明顯偏低,只注重地表露頭礦,忽視深部找礦驗證,如窮棒溝和灣溝區(qū)發(fā)現(xiàn)了廣泛強烈的斑巖型蝕變礦化分帶規(guī)律和特點,獲取了許多重要的鉬、鉛土壤異常,但在深部找礦驗證上,由于山高林密,僅驗證了地形較好的部分鉬土壤異常,而分布于地形較差的規(guī)模較大、強度較高的一些鉬異常未進行深部驗證,難以取得找礦工作的突破。
13、 </p><p> 4.勘查礦種存在局限性,由于受計劃經濟時期找礦方針的制約影響,以往工作主要注重銅、鉛、鋅礦種找礦勘查,而對其他礦種找礦工作幾乎是空白。 </p><p> 5.找礦方法存在局限性,表現(xiàn)為方法簡單、手段單一,缺少有效的深部探測儀器。物探電法工作開展的很少,綜合研究程度不全面,地質認識不完善。 </p><p> 目前,隨著地質成礦理論的不斷
14、完善,地質科技不斷進步,找礦方法和探測儀器的不斷更新,通過進一步找礦勘查和對以往工作存在問題的深入研究,桓仁礦區(qū)及其外圍可望取得重要工作進展和新的找礦成果。 </p><p> 第五節(jié) 本次工作情況 </p><p><b> 一、本次工作概況 </b></p><p> 本次工作主要為深部鉆探工程及少量槽探驗證。 </p>
15、<p>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p><p> 三、主要成果及認識 </p><p> 區(qū)域上北部及南部出露有早元古界遼河群淺變質巖系建造。局部分布有早元古代混合花崗巖。而中部的太予河一渾江拗陷中,新元古代沉積了青白口系釣魚臺組、南芬組和橋頭組陸源碎屑建造??导移?,拗陷抬升,遭受剝蝕。自下寒武統(tǒng)一下奧陶統(tǒng),主要為海相碳酸鹽巖建造和碎屑巖建造。中奧陶世一下石炭世抬升形成
16、陸地。中石炭世一三迭紀為陸相碎屑巖建造、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 第二節(jié) 區(qū)域構造特征 </p><p> 區(qū)域上曾經歷了印支期和燕山期兩次大規(guī)模構造運動,在印支期構 造活動中形成了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向三組同生斷裂,其中東西向斷 裂構成區(qū)內主體構造格架,北西方向伴隨有褶皺構造的發(fā)生,形成了規(guī) 模不等的褶皺,主要表現(xiàn)為在寒武系等地層中發(fā)育有短軸向斜、背斜構 造。燕山運動期由于受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擠壓作用的影響
17、,區(qū)域上的三組同生斷裂進一步復活。 </p><p> 第三節(jié) 區(qū)域巖漿巖 </p><p> 區(qū)域上巖漿活動十分強烈,主要在燕山晚期,巖漿活動表現(xiàn)為先侵入后噴發(fā),先后分為三次:第一次巖漿活動較強烈,分布廣,侵入體多,以中酸性巖體為主;第二次巖漿活動范圍小,僅在新賓、撫順零星出露;第三次巖漿活動最為強悉,在南雜木一永陵一桓仁形成北西南巨大的裂解帶,表現(xiàn)為強烈的火山噴發(fā)活動。火山巖面積約
18、占全區(qū)的四分之一左右,發(fā)現(xiàn)有十余個火山噴發(fā)中心。從空間展布上看,火山巖受北東向早期斷裂構造所控制,形成了桓仁~青山溝北東向火山噴發(fā)帶,早期以中性安山質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為主,晚期為酸性火山巖,構成較大的中生代桓仁火山巖盆地。 </p><p> 火山噴發(fā)作用之后,伴隨有中酸性巖漿巖廣泛侵入,形成了東西向馬虎溝一閻王鼻子一二棚甸子構造巖漿巖帶和北西向高麗墓子一桓仁一南口前構造巖漿巖帶。 </p>
19、<p> 第四節(jié) 區(qū)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 </p><p><b> 一、地球物理特征 </b></p><p> 通過1:200000航磁資料表明,普查區(qū)處于航磁正負磁場過渡帶的梯度帶上,負場最大值300nT以上,為該區(qū)域磁場負值最大地段,說明該處經歷了多期的斷裂構造活動。 </p><p> 而1:20萬重力數(shù)據(jù)顯示,
20、在負重力場區(qū)內場值從-6mγ至-10mγ,且等值線發(fā)生扭曲,反映斷裂構造活動時巖石遭受破碎,密度降低結果。 </p><p> 根據(jù)區(qū)域重磁場呈線性變化,梯度變化大且呈串珠狀展布,重力異常等值線同向扭曲變化等特點,推斷有北東向斷裂4條,北西向斷裂3條,東西向斷裂1條。而普查區(qū)恰好處于三組斷裂構造交匯處,構造環(huán)境為成礦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p><p><b> 二、地球化學特
21、征 </b></p><p> 前人的1:5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普查,獲得了牛毛烏一閻王鼻子(Ⅲ號)、小南岔一二棚甸子(Ⅱ號)、太平哨一影壁山(Ⅰ號)3個規(guī)模較大的呈北東向展布的Cu、Pb、Zn、Mo綜合異常帶。并且與北東向構造斷裂帶相吻合,在不同異常帶中發(fā)現(xiàn)有多處Cu、Pb、Zn、Mo礦(床)點,普查區(qū)位于Ⅱ號異常帶的北東段。 </p><p> 第五節(jié) 區(qū)域礦產特征 &
22、lt;/p><p><b> 一、區(qū)域礦產 </b></p><p> 燕山期強烈的構造巖漿作用是該區(qū)有色金屬礦床的主要定位時期。巖漿活動自身攜帶有大量成礦物質,同時也捕獲了早期地層中有用物質,形成區(qū)內多處礦床、礦點。區(qū)內典型礦床為桓仁銅鋅礦,礦體主要斌存于燕山晚期閃長雜巖體(同位素年齡116Ma)的北部接觸帶,為Cu、Pb、Zn、Fe、Mo元素組合的大型矽卡巖型礦床
23、。在該礦床外圍沿北東向太平 </p><p> 哨斷裂兩側分布有窮棒子溝、灣溝、冰溝、鬧枝溝、西北岔等10多處斑巖型、火山熱液型、矽卡巖型和爆破角礫巖筒型Cu、Pb、Zn、Mo礦(床)點,構成了桓仁銅鋅礦及外圍多金屬礦集區(qū)。礦床形成與中深-淺成-超淺成(次火山巖)侵入體及隱爆角礫巖筒有關,形成熱液脈狀充填型、斑巖(次火山巖)型和矽卡巖型礦床的成礦系列??蛇M一步劃分兩個系列:①與中深-淺成侵入巖相巖體有關的斑巖-
24、矽卡巖-熱液脈狀充填(交代)型礦床;②與火山機構、次火山巖有關的斑巖-矽卡巖-爆破角礫巖筒-熱液脈型礦床。 </p><p> 二、桓仁銅鋅礦床地質特征 </p><p><b> 1.賦礦層位 </b></p><p> 礦區(qū)北部出露地層為寒武系中、上統(tǒng)張夏組、崮山組、長山組及風山組,東部、西部和南部出露中生代中酸性火山熔巖及火山碎屑巖
25、。銅鋅礦體產于中-上寒武統(tǒng)結晶灰?guī)r和條帶狀灰?guī)r與中基性輝石閃長巖體接觸交代形成的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接觸帶中。 </p><p><b> 2.控巖控礦構造 </b></p><p> 區(qū)內寒武系碳酸鹽巖層普遍發(fā)育北西向短軸背、向斜褶曲構造,褶曲長600-700m,間距40-50m,走向北西,兩翼傾角50一60°。褶曲樞紐比較平直,軸面傾向不定。這些短軸
26、褶曲均被閃長巖切斷,并在后期燕山運動疊加改造下趨于復雜化,常見有主褶曲之上疊加若干個小褶曲的現(xiàn)象。其中,靠近矽卡巖接觸帶的小型背、向斜軸部裂隙通常是巖脈侵入的薄弱地段和礦液富集沉淀的有利部位。 </p><p> 區(qū)內斷裂構造主要為東西向、北西向、北東向三組。東西向斷裂屬于控巖控礦構造,是閃長巖體上升侵位的通道,控制著區(qū)內古生代地層的空間展布和矽卡巖礦體的產出位置;北西向斷裂形成于海西期,成礦作用尚不清楚;北東
27、向斷裂活動頻繁且構造形跡復雜,以壓扭性為主,北東盤北移下降,南西盤南移上升,水平錯距約800m,交截、繼承于早期東西向構造之上,部分被酸性或堿性巖脈充填。 </p><p> 3.巖漿巖成礦作用 </p><p> 遼河期黑云母花崗巖出露于礦區(qū)北部,呈巖基狀產出。中生代中-基性巖體呈東西向展布(面積12km2),由斑狀輝石閃長巖、等粒輝石閃長巖和細粒黑云閃長巖組成復式雜巖體,是矽卡巖型
28、銅鋅礦床的成礦母巖,銅鋅礦體主要賦存于閃長雜巖體北部與寒武系灰?guī)r、砂頁巖接觸交代矽卡巖帶中。區(qū)內普遍發(fā)育中性、酸性和堿性巖脈,巖性為閃長玢巖、花崗斑巖、石英正長斑巖、角閃正長斑巖等。沿中性巖脈一側或兩側常常形成矽卡巖型脈狀鉛鋅礦體。此外,在閃長雜巖體北部接觸帶(原西岔坑口二中段)還發(fā)現(xiàn)有自然銀-方解石脈型銀礦體,在巖體內部發(fā)現(xiàn)有細脈浸染型銅鉬礦化,與斑巖型銅鉬礦化特征相似。 </p><p> 4.礦體賦存位置
29、、形態(tài)、規(guī)模 </p><p> 礦區(qū)已探明礦體318條,其中鉛鋅礦體197條,銅鋅礦體121條。礦體呈扁豆狀、囊狀和脈狀產出。鉛鋅礦體長10-100m,最長300m,厚0.1-1.00m,最厚20m,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20-85°;銅鋅礦體一般長50m,最長200m,厚0.5-3.00m,延深50-300m,且延深普遍大于延長。根據(jù)地表坑道和鉆探資料歸納統(tǒng)計,鉛鋅銅礦體主要賦存部位是:
30、4.1閃長巖與灰?guī)r接觸帶 </p><p> 閃長巖與灰?guī)r接觸交代形成的矽卡巖化蝕變帶是銅鋅工業(yè)礦體產出的主要地段,特別是在閃長巖體凸凹部位和傾斜部位或其由陡變緩、緩變陡部位,是矽卡巖化強烈發(fā)育地段,也是銅鋅工業(yè)礦體產出的有利地段。多數(shù)情況下,礦體產狀同灰?guī)r與閃長巖接觸帶一致,走向北西西-東西,傾向北,傾角40—70°。礦體形狀復雜,多呈扁豆狀、脈狀和囊狀。礦體走向延長50-150m,最長300m,延
31、深100-200m,寬2-6m,最寬10m左右。 </p><p> 4.2閃長巖巖枝體與灰?guī)r接觸帶 </p><p> 在滾馬嶺至倒木溝地區(qū),閃長巖巖枝與大理巖接觸帶上發(fā)育有環(huán)帶狀矽卡巖體,由內向外依次出現(xiàn)綠簾石、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分帶現(xiàn)象,其中石榴石矽卡巖與大理巖接觸帶上往往賦存有工業(yè)礦體。礦體產狀與巖枝體邊緣形態(tài)一致,一般呈半月狀或不規(guī)則的空心筒狀產出,深部與閃長巖接觸帶主礦體
32、相連。 </p><p> 4.3中性巖脈一側或兩側 </p><p> 礦區(qū)堿、酸、中、基性巖脈的一側或兩側均不同程度地發(fā)育矽卡巖化和礦化。中性巖脈側部矽卡巖化和礦化較強,酸、堿性巖脈側部矽卡巖化和礦化較弱,此類礦體多呈脈狀產出,長50-100m,最長150m,寬2-4m,延深100m左右。 </p><p><b> 4.4層間裂隙 </b
33、></p><p> 此類礦體呈層狀或脈狀產出,一般沿兩條巖脈之間的層間裂隙或其它方向裂隙交代成礦,一般與巖脈兩側礦體相連。大多數(shù)礦體總體走向北東,傾向北西,規(guī)模較小,延長30-50m,寬1-2m,最大延深約80m。 </p><p><b> 5.礦石類型 </b></p><p> 按金屬礦物組合特點,可分為鉛鋅型、銅鋅型和含銅
34、磁鐵礦型。按礦石組合特點,可劃分為鉛、鋅矽卡巖型和鐵、銅矽卡巖型以及其它過渡類型。 </p><p> 6.金屬元素分帶特征 </p><p> 礦體金屬元素具水平分帶和垂直分帶現(xiàn)象。沿水平方向,由巖體向外為Cu、Fe、Pb、Zn;沿垂直方向,370m標高以上Pb、Zn為主,370-100m標高Zn、Cu為主,100m標高以下Cu、Fe為主。 </p><p>
35、<b> 7.圍巖蝕變 </b></p><p> 7.1矽卡巖化:矽卡巖化多分布于閃長巖體與灰?guī)r接觸帶中少量分布于巖脈兩側或層間裂隙內。矽卡巖以單礦物巖為主,多為石榴石矽卡巖。從閃長巖到灰?guī)r或巖脈兩側經常呈現(xiàn)出蝕變分帶現(xiàn)象:蝕變閃長巖帶-鉀長石化閃長巖帶-綠簾石矽卡巖帶-石榴石矽卡巖帶-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帶-透輝石矽卡巖帶。 </p><p> 7.2其它蝕
36、變類型:除矽卡巖化外,尚有硅化、鎂橄欖石化、鐵錳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鉀長石化及鈉長為化。硅化主要出現(xiàn)在接觸變質灰?guī)r中,時強時弱。 </p><p><b> 8.礦床成因 </b></p><p> 桓仁銅鋅礦床屬于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礦床。 </p><p><b> 第三章 礦區(qū)地質 </b></p>
37、<p><b> 第一節(jié) 礦區(qū)地層 </b></p><p> 本次工作分為兩個區(qū),松蘭外圍和西部工作區(qū)。松蘭外圍東北部出露的巖石為寒武系下統(tǒng)饅頭組,巖性為石英砂巖頁巖條帶灰?guī)r互層夾藻礁灰?guī)r,西北部、西部及南部出露的巖石為侏羅系小嶺組,巖性為安山巖、安山質凝灰角礫巖、流紋質凝灰?guī)r及凝灰碎屑巖,中東部出露的巖石是燕山期的中細粒閃長巖。 </p><p>
38、 西部工作區(qū)北部出露的巖石為寒武系上統(tǒng)鳳山組、長山組,巖性為礫狀灰?guī)r中厚層灰?guī)r蟲孔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紫色泥質灰?guī)r,東部和南部出露的巖石為侏羅系小嶺組,巖性為安山巖、安山質凝灰角礫巖、流紋質凝灰?guī)r及凝灰碎屑巖,中西部出露的巖石是燕山期的細晶閃長巖、細粒閃長巖、中粗粒斑狀閃長巖。 </p><p><b> 第二節(jié) 礦區(qū)構造 </b></p><p> 區(qū)內構造主要為褶
39、皺構造和斷裂構造。 </p><p> 一、區(qū)內寒武系碳酸鹽巖中普遍發(fā)育北西向短軸褶曲構造,褶曲長600-700m,間距40-50m,兩翼傾角50-60°。褶曲樞紐比較平直,軸面傾向不定。這組褶曲均被后期閃長巖切斷,并且在燕山運動迭加改造,表現(xiàn)在主褶曲之上迭加小褶曲的現(xiàn)象??拷◣r接觸帶的褶曲軸部的裂隙通常是巖脈侵入及礦液富集沉淀的有利部位。 </p><p> 二、區(qū)內斷
40、裂構造主要發(fā)育東西向、北西向、北東向三組。東西向斷裂屬于控巖控礦構造,是閃長巖體上升侵位的通道,控制著區(qū)內古生代地層的空間展布和矽卡巖型礦體的產出位置;北西向斷裂形成于海西期,成礦作用尚不清楚;北東向斷裂活動頻繁且構造形跡復雜,以壓扭性為主,北東盤北移下降,南西盤南移上升,水平錯距約800m,繼承迭加于早期東西向構造之上,部分被酸性或堿性脈巖充填。 </p><p> 第三節(jié) 礦區(qū)巖漿巖 </p>
41、<p> 區(qū)內巖漿巖十分發(fā)育,根據(jù)其侵位深度的特點,可分為噴出巖、侵入巖及脈巖。 </p><p><b> 一、噴出巖 </b></p><p> 噴出巖是區(qū)內分布最廣的巖石,形成時代為燕山晚期,早白堊紀(同位素年齡130-140Ma)。主要巖石類型有:安山巖、安山質凝灰角礫熔巖。 </p><p><b> 1
42、.安山巖 </b></p><p> 灰-深灰色,少部分紫灰色,斑狀結構,?;豢椊Y構,塊狀構造或角礫狀構造,斑晶以斜長石為主,約占30%,往往可見有角閃石、輝石、黑云母,則分別稱為角閃安山巖、輝石安山巖、黑云母安山巖,基質以斜長石微晶為主,及火山灰團塊、玻璃質、鐵質等。一般脫?;黠@,巖石蝕變一般為硅化、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 </p><p>
43、; 2.安山質凝灰角礫熔巖 </p><p> 灰-灰白色,斑狀結構,角礫狀構造,斑晶為斜長石,約占35%,基質為微晶斜長石和火山灰團塊,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等。 </p><p><b> 二、侵入巖 </b></p><p> 本區(qū)侵入巖分布在測區(qū)北部及中部,分布在北部的為呂粱期的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呈巖
44、基狀產出。而分布在測區(qū)中部的為中生代中-基性復式雜巖體,呈東西向展布,面積約12km2,巖性為斑狀輝石閃長巖、等粒輝石閃長巖和細粒黑云閃長巖,該巖體是本區(qū)矽卡巖型銅鋅礦床的成礦母巖,主要的矽卡巖型銅鋅礦體即賦存于該復式雜巖體與寒武系灰?guī)r、砂葉巖接觸交代矽卡巖的北帶中。 三、脈巖 </p><p> 工作區(qū)脈巖十分發(fā)育,表現(xiàn)為中基性、酸堿性脈巖延北東向斷裂侵入,其中主要以酸堿性脈巖為主,規(guī)模較大,數(shù)量多,長
45、200-1500米,寬20-60m,走向多為45-60°,傾向北西,傾角60-80°。巖性主要為正長斑巖、石英正長斑巖及正長細晶巖,局部地段石英正長斑巖與灰?guī)r接觸帶可見有含鉛鋅礦化矽卡巖。除此之外中基性脈巖主要為煌斑巖,一般規(guī)模較小,長幾十米至200余米,寬2-5m。產狀多為北北東至北東向,傾向北西,傾角70-85°。侵入較晚,切穿石英正長斑巖。 </p><p><b>
46、 第四節(jié) 圍巖蝕變 </b></p><p> 本區(qū)常見的蝕變主要有矽卡巖化,另外還有硅化、鎂橄欖石化、鐵錳碳酸巖化、綠泥石化、鉀長石化及鈉長石化。 </p><p><b> 1.矽卡巖化 </b></p><p> 矽卡巖化多分布于閃長巖體與灰?guī)r接觸帶中,少量分布于脈巖兩側或層間裂隙內。矽卡巖以單礦物巖為主,多為石榴石矽
47、卡巖。根據(jù)矽卡巖礦物含量差異,可分為綠簾石矽卡巖、透輝石矽卡巖、綠簾石石榴石矽卡巖、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而且這些蝕變有分帶現(xiàn)象。 </p><p> 蝕變閃長巖帶:具有退色現(xiàn)象,連續(xù)分布,寬1-2m,具輕微鉀長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角閃石綠泥石化、斜長石絹云母化。 </p><p> 鉀長石化閃長巖帶:由鉀長石組成,寬度不大。 </p><p> 綠簾石矽
48、卡巖帶:以綠簾石為主,不連續(xù),寬1-3m。 </p><p> 石榴石矽卡巖帶:連續(xù)穩(wěn)定,寬3-5m,主要由棕褐色致密塊狀及棕黃色組織疏松的兩種石榴石構成,其次有少量透輝石、綠簾石、石英、方解石等,伴有浸染狀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化等。 </p><p> 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帶:比較穩(wěn)定,寬2-5m,由透輝石、石榴石、石英、方解石等組成。內帶發(fā)育浸染狀金屬硫化物。 </p>
49、;<p> 透輝石矽卡巖帶:由透輝石組成,幅寬較窄,延續(xù)性差。帶內具有浸染狀及細脈狀方鉛礦、閃鋅礦化。 </p><p><b> 2.其它蝕變類型 </b></p><p> 硅化:出現(xiàn)在接觸變質灰?guī)r中,蝕變不均勻,時強時弱。 </p><p> 鎂橄欖石化:出現(xiàn)在閃長巖與含鎂灰?guī)r接觸帶上,鎂橄欖石呈顆粒狀分布于灰?guī)r中,
50、具蛇紋石化現(xiàn)象。 </p><p> 鐵錳碳酸巖化:由穿插于灰?guī)r中的紅色-粉紅色方解石、菱鐵礦和菱錳礦小脈組成,局限于某些灰?guī)r層位中。 </p><p> 綠泥石化:出現(xiàn)在閃長巖、矽卡巖、礦體兩側及接觸帶節(jié)理裂隙中,蝕變較弱。 </p><p> 鉀長石化及鈉長石化:出現(xiàn)在閃長巖及中酸性巖脈中或接觸帶矽卡巖中。 </p><p> 第
51、四章 礦體地質特征 </p><p> 該含礦破碎帶延長與延深均在百米左右,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76°。構造形跡緊閉,礦化幅寬10-20cm,有用組分均未達到邊界品位。 </p><p> 金屬礦物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它們多呈半自形或自形晶細粒狀、浸染狀、細脈狀。 </p><p> 脈石礦物主要為斜長石、角閃石、綠簾石、方解
52、石、石英等。 </p><p> 第五章 勘查工作及其質量評述 </p><p> 第一節(jié)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p><p> 一、勘查方法、手段的選擇依據(jù) </p><p> 經過前期的工作投入,對該區(qū)地質情況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通過1:2000比例尺地質測量,結合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激電中梯測量、高精度磁法測量結果,在進行少量槽
53、探驗證情況下,選擇火山巖層覆蓋最薄成礦最有利地段,進行鉆探深部驗證。 </p><p> 二、工作部署、工程布置原則及有效性 </p><p> 以斑巖型和火山巖成礦系列曲理論為指導,根據(jù)已經取得的地質成果和找礦信息對該礦區(qū)開展鉆探驗證工作。主要依據(jù)1:10000和1:2000地質填圖成果,綜合分折物化探結果,選擇最佳礦化地段布設鉆孔,了解區(qū)內深部銅鋅礦(化)體的規(guī)模、形態(tài)、產狀及品位
54、變化情況。 </p><p> 鉆探工程間距:依據(jù)中國地質調查局下發(fā)的《固體礦產推斷與內蘊經濟資源量和經工程驗證的預測資源量估箕技求要求》和《銅、鉛、鋅、釵、鎳、鉬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標準,鉆探工程按100m×80m網度布設。 </p><p> 第二節(jié) 地質工作及質量評述 </p><p><b> 一、槽探工程 </b><
55、/p><p> 此次工作中為揭露礦體淺部特征施工了少量槽探,工程垂直主構造線走向布置,以揭露地質現(xiàn)象為原則。所施工工程均進行了及時編錄,素描圖比例尺為1:100,基本滿足了地質工作要求。 </p><p><b> 二、鉆探工程 </b></p><p> 1.本次鉆探工作,地質人員繪制鉆孔設計剖面圈和口預想柱狀圖合理,通知孔位、下達鉆孔機械
56、安裝通知書及時。鉆機安裝結束后,地質和測量人員復測鉆孔位置,測定鉆孔傾角和方位角,下達開孔通知書,并提出技術要求。 </p><p> 2.鉆孔開孔后,鉆機人員水文觀測及時準確,施工字,測斜、井深驗證由地質人員現(xiàn)場實地監(jiān)測,每50m測斜一次,每100m井深驗證一次,終孔測斜、井深驗證一次。鉆孔頂角每百米誤差小于2°。巖心提取后用清水洗凈擦干并進行編號。巖心采取率大于70%,礦心或蝕交礦化地段大于85%
57、。施工過程,地質人員每天都到現(xiàn)場進行檢查核對鉆孔班報記錄,巖心采取率及進尺情況,隔板填寫是否清楚等,做到了及時處理問題。鉆孔終孔后送行了水泥封孔處理,并做好標志。 </p><p> 3.鉆孔開孔后,地質人員進行鉆孔巖心編錄及時,對巖礦心觀察細致、描素認真,巖心柱狀圖比例尺為1:100。巖心編錄現(xiàn)場實地連行,礦(化)體、含礦層取樣及時,巖礦芯和副樣保存良好。 </p><p> 第六章
58、 結論及建議 </p><p> 第一節(jié) 礦床勘查控制程度評述 </p><p> 本區(qū)礦床礦化主要以矽卡巖型為主,有用組分比較筒單,分布較均勻,構造對礦體有一定影響程度中等,本區(qū)礦體呈不規(guī)則囊狀,地表很少見到礦體出露,以隱伏狀或半隱伏狀的“盲礦”為主。據(jù)此,勘查技術手段以鉆探為主,各孔采取率均在90%以上,上述工程已達到了本階段控制的要求。 </p><p>
59、<b> 第二節(jié) 存在問題 </b></p><p> 結合本區(qū)的地質、物、化探工作,進行綜合找礦綜合評價,是加速本礦區(qū)勘查的主要方向,普查區(qū)火山巖蓋層較厚,事實證明槽探工程找礦效果不明顯,雖進行鉆探工程,但仍達不到理想效果。 </p><p> 第三節(jié) 今后勘查研究建議 </p><p> 1.以成礦地質條件和礦化信息為依據(jù),以矽卡巖
60、型一斑巖型一火山熱液型礦床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全面收集該區(qū)的地質資料及近幾年礦山深部探采資料,在對已知礦床全面深入了解基礎上,開展綜合研究工作。 </p><p> 2.以銅鉬為主攻礦種,以矽卡巖型和斑巖型為主攻礦床類型。采用地質物化探綜合找礦方法,以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測量、槽探、鉆探工程驗證為主要手段。 </p><p> 3.對設計工作要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深部的原則來擺布勘探
61、工程。選擇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最經濟的工程手段,擴大深部找礦遠景,爭取實現(xiàn)找礦成果的重大突破。 </p><p><b> 參考文獻 </b></p><p> [1]遼寧省地質礦產局. 遼寧省區(qū)域地質志[N], 1982. </p><p> [2]涂光熾主編. 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p&g
62、t;<p> [3]翟裕生,鄧軍. 區(qū)域成礦學[M]. 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p><p> [4]翟裕生. 礦床地質[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p><p> [5]韓發(fā),孫海田. 地學前緣[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p><p> [6]李曉波. 區(qū)域成礦學[M]. 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桓仁鉛鋅礦通風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研究.pdf
- 桓仁鉛鋅礦深部開采隔離礦柱留設方案研究.pdf
- 桓仁縣農業(yè)主導產業(yè)選擇研究.pdf
- 桓仁縣耕地土壤養(yǎng)分現(xiàn)狀與培肥對策
- 桓仁縣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研究.pdf
- 桓仁縣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大綱
- 赫章縣白果鎮(zhèn)鼎盛鑫鉛鋅礦(延續(xù)、變更)項目
- 姚家?guī)X銅鉛鋅礦區(qū)三維地質模型建模研究.pdf
- 附件1;(云南省)曲靖富盛鉛鋅礦有限公司富盛鉛鋅礦采礦權評估報告
- 鉛鋅礦區(qū)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pdf
- 鉛鋅礦區(qū)重金屬污染分析與生態(tài)恢復研究——以大新鉛鋅礦為例(數(shù)據(jù)保密).pdf
- 桓仁縣金科豐微生物菌劑生菜田間試驗
- 廣東省仁化縣靈溪寨背坑鉛鋅礦
- 佛子沖鉛鋅礦古益礦區(qū)通風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研究.pdf
- 祿勸太平鉛鋅礦簡介
- 鉛鋅礦采礦環(huán)評報告書
- 鉛鋅礦采礦環(huán)評報告書
- 桓仁縣社會經濟發(fā)展與土地利用關系研究.pdf
- 15223.遼寧二棚甸子萬寶銅鉬礦床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
- 中國鉛鋅礦資源供需形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