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利用遠緣雜交和多倍體雙重優(yōu)勢選育超級稻是一種全新的水稻育種戰(zhàn)略。在解決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結實率低的瓶頸問題并選育出一批多倍體秈粳亞種雜交株系和品系的基礎上,研究多倍體水稻雄性不育和恢復的特性,選育出優(yōu)良不育系和恢復系,實現(xiàn)多倍體雜種化生產已成為多倍體水稻應用的關鍵。應用秈型不育系PA64S-4X,HD9802S-4X為母本,含PMeS基因的粳型高結實多倍體水稻HN2026-4X、Sg99012-4X,以及優(yōu)良恢復系9311-4X為父本,選
2、育出了具有光溫敏雄性不育特性的多倍體不育系品系WS006和WS012。
本實驗通過分期播種實驗、人工控制光溫條件培養(yǎng)、自然條件下跟蹤觀察花粉育性,對不育系WS006、WS012育性轉換特性進行研究。(1)分期播種實驗結果顯示,武漢地區(qū),多倍體光溫敏不育系WS006、WS012在9月中旬以前小育,九月下旬可育性有一定恢復;在海南四月初之前,不育系表現(xiàn)為可育,之后開始不育。不育期內不育徹底、無波動:可育期內育性好而穩(wěn)定。兩不育
3、系相比較,不育系WS006不育期更長,WS012在可育階段自交結實率更高。(2)人控光溫條件下結果表明,溫度是影響多倍體光溫敏核不育系WS006、WS012花粉育性和自交結實的主要原因,不同溫度對不育系育性影響的差異明顯。光照及光溫互作對不育系WS006的影響不明顯。不育系WS012為典型的光溫互作型不育系,育性明顯受到光溫互作的控制,其中溫度的影響占主導。(3)自然條件下不育系育性檢測結果表明,不育系WS006的育性轉換溫度約在23.
4、6℃左右,WS012約為24.4℃左右。溫度敏感期都在抽穗前的6~15天,敏感期長10天。不育系WS006的最敏感期出現(xiàn)在第7或者第10天;WS012的最敏感期為抽穗前10~14天。在敏感期內,可育性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通過對不育系育性轉換的研究、確定了多倍體光溫敏核不育系WS006、WS012育性轉換光溫條件,為實現(xiàn)多倍體水稻雜種化生產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要加快應用于生產,還有待對其配合力、自然異交率等進一步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轉換特性和遺傳研究.pdf
- 秈型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轉換特性及配合力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生化特性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鑒定及合風對育性的影響.pdf
-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感光感溫性遺傳與育性穩(wěn)定性研究.pdf
- 高起點溫度兩系高粱不育系育性轉換溫光特性研究.pdf
- 優(yōu)質秈型旱稻光溫敏核不育系GHS光溫反應特性和不育性遺傳研究.pdf
- 淡綠葉色標記粳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轉換及其葉色遺傳.pdf
- 光溫敏核雄性不育小麥BS210育性轉換規(guī)律的研究.pdf
- 抗褐飛虱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創(chuàng)建.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廣占63S及其衍生系的主要特性研究.pdf
- 抗倒伏、抗病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新材料的評價.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豐39S應用基礎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組織培養(yǎng)及生理生化研究.pdf
- 水稻溫敏核不育系HD9802S不育性的遺傳學研究.pdf
- 幾個新育成粳型光溫敏核不育系的應用特性研究.pdf
- 以9311為遺傳背景的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選育.pdf
- 不同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在長江流域的應用安全性研究.pdf
- 重慶溫光敏核雄不育小麥育性轉換規(guī)律及不育機理研究.pdf
- 水稻溫敏核不育系139S應用基礎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