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清原李家堡子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分析</p><p> [摘 要]通過對李家堡子金礦成礦地質背景條件、礦床體空間展布特征、礦石及蝕變礦物組合的分析研究,得出李家堡子金礦屬中-高溫熱液充填交代型礦床,其主要的控礦和成礦構造為北西構造,也是區(qū)域構造找礦方向。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蝕變礦物組合是其主要的找礦標志,結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異常,指出了該區(qū)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方向,實現(xiàn)區(qū)
2、域深邊部找礦突破。 </p><p> [關鍵詞]李家堡子金礦;中-高溫熱液礦床;找礦標志 </p><p> 中圖分類號:P61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1-0321-02 </p><p><b> 0 引言 </b></p><p> 李家堡子金礦區(qū)處于樹基溝斷裂帶
3、東西南端,摩麗紅花崗巖體南部接觸帶上。在1989年遼寧省有色地質局開展紅透山外圍1/5萬水系底沉積物測量工作時,發(fā)現(xiàn)了李家堡子金綜合異常。2001年投入少量的地質及土壤測量工作,對金異常進行異常驗證工作,結果獲得多處金異常,金異常一般為5―15×10-9,最高為320×10-9,該區(qū)具有較好的成礦遠景。本文在分析總結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近幾年對該區(qū)的地質研究和找礦進展,通過分析研究李家堡子金礦礦床的成礦地質特征
4、,提出其找礦模式,以期為該礦床深部及邊部找礦提供理論依據,為該區(qū)尋找同類礦床提供指導。 </p><p><b> 1 區(qū)域地質概況 </b></p><p> 工作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東段鐵嶺一靖宇古隆起之中部。廣泛發(fā)育的太古代花崗片麻巖類巖石(同位素年齡>30億年)構成本區(qū)最古老的結晶基底。由大面積的花崗巖類和混合巖類及變質巖系所組成。變質巖系具太古代綠巖
5、帶特征,由所謂的“三位―體”的巖石單位組成,即下部為基性和部分超基性巖群,中部為鈣堿性火山巖建造夾少量的沉積巖群,上部為沉積巖群[1]。原巖遭受多期區(qū)域變質作用,變質作用以角閃巖相為主。其次為麻粒巖相和綠片巖相。 </p><p><b> 1.1 綠巖帶 </b></p><p> 變質巖系在平面上一般呈長條狀、弧形狀和星散狀。在剖面上多呈向形構造、單斜造和透鏡
6、狀。由于多期褶皺變形作用的迭加,往往使其形態(tài)復雜化[2]。清原渾北地區(qū)可分三個綠巖帶區(qū): </p><p> 1.大荒溝一稗子溝綠巖帶,面積為200km2,走向自西向東由北西-東西-北東東向展布。東側被后期斷裂所切,剖面上為一同斜向形構造。 </p><p> 2.樹基溝-紅透山-下窩棚綠巖帶,面積為170km2,平面上為長條狀,沿北東方向展布,剖面上為復式同斜向形構造,中心部厚度較大
7、,兩翼遂淅變薄,巖層呈陡傾斜。 </p><p> 3.孤家子-紅旗山綠巖帶,面積為120km2,在平面上為“S”形狀,在剖面上為單斜構造或向形構造,沿北東方向展布。 </p><p><b> 1.2 褶皺構造 </b></p><p> 該區(qū)褶皺構造具有多期迭加的特征,從而使褶皺形態(tài)極為復雜,褶皺的主要形式為復式向形弧形的褶皺群。即為
8、回曲構造。線金廠一南天門綠巖帶的褶皺群較為發(fā)育,弧頂朝南東翼走向北東60°-70°,西翼走向北西50°。其次一級褶皺脊線分別呈北東和北西向,軸面傾向南東和南西,脊線向南西側伏。 </p><p><b> 1.3 斷裂構造 </b></p><p> 本區(qū)斷裂構造極為發(fā)育,華北地臺北緣東段銅、金成礦作用的多期特點也體現(xiàn)在銅、金礦床與地
9、質構造關系上[3]。華北地臺北緣東段銅、金礦床嚴格受大斷裂控制,并且往往集中在與次級構造交匯處的小三角區(qū)中,交匯部位屬于應力集中區(qū),銳角內測地區(qū)為舒張區(qū),由于應力的特殊作用,在舒張區(qū)有利于成礦熱液的聚集。如渾北地區(qū)渾河深大斷裂與開原一草市斷裂、嵩山堡一王小堡一王家油房斷裂、猴石一長山堡斷裂等交匯處的小三角區(qū)中銅、金礦床十分密集。 </p><p> 1.4 區(qū)域地球物理與化學特征 </p><
10、;p><b> 1.地球物理特征 </b></p><p> 經多年工作證明,航磁、重力、遙感TEM圖象,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地球物理背景。在花崗巖穹窿體部位和隱伏花崗巖體部位為高強度正值背景,而在綠巖建造部位為低強度負值背景。銅、金礦床呈不同方向線狀分布在航磁異常垂直二導零值線附近,磁場二導零值線部位是一條北東向火山岔地巖石圈斷裂。另外從航磁異常值和異常形態(tài)分析,穹窿體呈不均衡上升,東
11、部抬升高于西部,并被北西向斷裂切割,呈階梯狀三個塊段,因此,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的交匯處即為古火山活動中心部位,航磁異常垂直二導零值線則為古斷裂帶,火山巖帶和紅透山式銅鋅礦床所處部位。 </p><p><b> 2.地球化學特征 </b></p><p> 區(qū)內不同地質體中,常量元素主要為鐵、鎂元素組合。微量元素Au、Cu、Pb、Zn、Ag、Cr、Co、V、Ti及
12、稀土元素組合。金豐度在綠巖帶及容礦巖層中明顯高于克拉克值。工作區(qū)內地表及水系底沉積物中形成了金的次生暈及水系底沉積物濃集中心,可直接指導找礦。在渾北段1/5萬水系底沉積物測量中亦顯示出金、銀、銅、鉛、鋅綜合異常,異常呈帶狀或串珠狀,沿北西向韌性剪切帶展布,在巖體穹窿邊緣、綠巖帶與構造疊置部位,出現(xiàn)明顯的高值點及梯度帶特征。 </p><p><b> 2 礦區(qū)地質特征 </b></p
13、><p> 礦區(qū)位于樹基溝成礦帶東南端,摩麗紅花崗巖體西南部接觸帶上。礦區(qū)出露地層比較簡單,主要由太古界鞍山群變質巖系,北部出露晚太古代摩麗紅花崗巖體。 </p><p><b> 2.1 地層 </b></p><p> 礦區(qū)地層比較簡單,主要由太古界鞍山群通什村組紅透山段(Aranth)地層組成,分布在普查區(qū)的東南側,巖性主要以灰綠色厚層
14、角閃斜長片麻巖為主,夾黑云斜長片麻巖及斜長角閃片麻巖。遭受強烈混合巖化作用,其地層整體產狀為北東走向,傾向南東,傾角為50°-60°。混合巖分布面積較大,占據區(qū)內大部。而斜長角閃片麻巖只呈現(xiàn)為殘留體狀態(tài),多呈扁豆體狀零星分布于混合巖中,其與混合巖界線呈漸變關系。 </p><p><b> 2.2 構造 </b></p><p> 該區(qū)受晚太古
15、代鞍山旋迥摩麗紅花崗巖體侵位及北西向樹基溝斷裂帶活動影響,本區(qū)構造早期為北東向構造比較發(fā)育,比較明顯的為井家溝、平房東溝和小井家溝斷裂等。北西向構造以張性斷裂構造和剪切斷裂構造為主,向北東傾,構造規(guī)模比較大,形成較晚,大部分構造形跡均被后期的石英脈及其它脈巖所占據[5]。 1.北東向構造 </p><p> 北東向構造規(guī)模比較大,貫穿全區(qū),斷層三角面多處可見,而且較緩,所以推測此斷層為張性構造面。 <
16、;/p><p><b> 2.北西向構造 </b></p><p> 北西向構造規(guī)模較次之,如F1斷層,構造較為發(fā)育,其構造形跡多被石英脈、煌斑巖、正長斑巖等脈巖所占據。受擠壓應力的作用斷層具有較顯的擠壓片理化,斷裂有規(guī)律的呈平行排列。北西向構造是主要含礦構造。 </p><p><b> 2.3 巖漿巖 </b><
17、;/p><p> 礦區(qū)內巖漿活動主要為晚太古代鞍山旋迥摩麗紅花崗巖,受東西向構造控制。屬中-深成相(幔源型花崗巖)巖株。巖體相帶不明顯。為該區(qū)提供了成礦熱液的構造圈閉條件。 </p><p><b> 3 礦體地質特征 </b></p><p> 3.1 礦化帶的分布及產出特征 </p><p> 本礦段位于摩麗紅花
18、崗巖體南側,北西向樹基溝斷裂帶南東端,礦化范圍約1.0km2,呈近北西向展布。金礦化帶主要受北西向構造控制,地表礦(化)體7條,延長約70-350m,脈寬0.5-1.5m,傾向北東,傾角40°―55°。采樣分析,平均金品位4.54×10-6,銀品位13.8×10-6。礦體圍巖為花崗混合巖、黑云角閃變粒巖、角閃變粒巖。 </p><p><b> 3.2 礦體特征
19、 </b></p><p> 區(qū)內大致查明礦(化)體共7條,分布于北西向的含金石英脈中,傾角45°-65°。礦床類型屬于含金石英脈型金礦。礦脈水平厚度在0.4-1.75m之間,金品位在3.0-45×10-6之間,長度80-320m不等。各礦脈基本平行展布,礦體形態(tài)主要為脈狀、薄脈狀,其次為扁豆狀,延長、延深常具膨脹收縮和尖滅再現(xiàn)特征。 </p><p
20、><b> 3.3 礦石質量 </b></p><p> 礦石結構:以半自形粒狀結構為主,次為充填交代結構。 </p><p> 礦石構造:以塊狀、細粒浸染狀為主,次為條帶狀、晶洞狀、細脈狀構造。 </p><p> 礦物組成:主要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 </p><p> 有益組份:礦石中
21、有益組份主要為Au,伴生有益組份為Ag、S、Pb、Zn、Cu。 </p><p> 有害組份:As是本區(qū)礦石的有害組份,但含量較低不會影響礦石的選冶性能。 </p><p> 脈石礦物:主要有斜長石、石英、絹云母等。 </p><p> 礦體以含金石英脈形式充填于構造破碎帶中,脈幅較窄,與圍巖界線清晰。 </p><p><b&g
22、t; 3.4 礦石類型 </b></p><p> 按其氧化程度、成因、礦物組合、結構、構造等特征,總體為含金石英脈型??杉毞譃槿N:含金石英脈型、含金黃鐵礦石英脈型、含金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型。以粒狀結構、浸染狀構造為主。一般含硫化物愈多、石英顏色愈深,含金性愈好。礦體的上、下盤圍巖主要為黑云花崗混合巖、鉀質花崗混合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礦體與圍巖有著明顯的界線,一般不含夾石。 </p>
23、<p> 4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p><p> 礦床成因:太古界鞍山群老地層的一套沉積建造,在成巖時已富集了部分的金、銅等元素,形成初始礦源層,經長期的廣泛的區(qū)域變質和強烈的混合巖化作用,使金、銅等元素產生活化,逐步向構造薄弱地帶擴溶推覆與后期巖漿侵入過程中攜帶的部分硫化物進行交代疊加,并產生強烈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黃鐵絹英巖化為中―高溫熱液蝕變[4-5]。最后使這些元素進
24、一步富集而定位在次級層間構造中形成礦體。以上各點說明該礦床屬中-高溫熱液充填交代型礦床。 </p><p> 找礦標志:通過激發(fā)極化法和聯(lián)合剖面法測量,發(fā)現(xiàn)的物探異常區(qū)是直接找礦標志;北東向的渾河斷裂附近次級北西向或近東西向構造斷裂帶;不同方向的斷裂相交匯部位及多條斷裂分布最密集地段;斷裂帶中中酸性巖脈出現(xiàn)的地段;較強的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出現(xiàn)的部位;一條礦體沿走向及傾向有尖滅再現(xiàn)的特征。 </p&g
25、t;<p><b> 5 結論 </b></p><p> 通過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分析和礦床體基礎地質特征研究表明: </p><p> (1)清原綠巖為含金巖系、深大斷裂為主干伴有次級斷裂和韌性剪切帶、燕山期巖漿活動規(guī)律、物化探異常良好、具有金成礦系列特征的成礦地質背景和找礦前景。 </p><p> ?。?)該礦床屬中-高
26、溫熱液充填交代型礦床,礦石類型為石英脈型金礦體,其中北西向構造以張性斷裂構造和剪切斷裂構造為主要含礦構造。 </p><p> ?。?)地球化學金的次生暈異常、地球物理異常以及圍巖蝕變是主要的找礦標志。 </p><p> 基于區(qū)域尋找隱伏礦體及礦山擴大深邊部儲量的需要,圍繞北西地表及隱伏構造、地表及巖芯等蝕變礦物特征組合、地球化學異常和地球物理異常是該區(qū)未來重要的找礦方向,也對實現(xiàn)該區(qū)
27、深邊部找礦具有指導意義。 </p><p><b> 參考文獻 </b></p><p> [1] 郇彥清,裴士俊,陳樹良.遼北開原'巖群蛇綠混雜巖的特征[J].中國區(qū)域地質,1999,18(3):248―255. </p><p> [2] 裴士俊,趙光慧,陳樹良.遼北華北陸塊北緣晚前寒紀造山帶標志[J].遼寧地質,1998,(
28、1):45―48. </p><p> [3] 王相文.撫順地區(qū)金礦規(guī)律及找礦設想.遼寧有色金屬地質[J].1995,(1):4-13. </p><p> [4] 刁純才.遼寧邵家堡子地區(qū)金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前景[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30):17―20. </p><p> [5] 董雅梅,杜峰.于家溝金礦地質背景及成礦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試探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
- 遼東小佟家堡子金礦床成礦作用研究.pdf
- 關于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模式的研究
- 淺談某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預測
- 廣西那坡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富集規(guī)律
- 前夾山金礦床成礦地質特征
- 東溝-金龍山金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模式分析.pdf
- 內蒙古撰山子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pdf
- 堡子灣金礦地質特征及礦區(qū)外圍找礦方向研究.pdf
- 30685.郭城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研究
- 湘西南石英脈型金礦的地球化學特征與成礦地質條件分析.pdf
- 3626.蚌埠五河地區(qū)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構造背景分析
- 河北省易縣孔各莊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機制.pdf
- 陜西省石泉--漢陰北部地區(qū)金礦成礦特征及成礦條件分析_6092.pdf
- 膠東地區(qū)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構造控礦研究.pdf
- 廣西合浦縣松聯(lián)礦區(qū)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預測
- 朝陽地區(qū)金礦床類型、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方向.pdf
- 淺析河北省南款金礦成礦地質特征
- 67044.黑龍江東安金礦及外圍成礦地質條件與成礦預測
- 13655.遼西溫杖子金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作用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