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空間太陽能電站:向宇宙要能源</p><p> 空間太陽能電站幾乎是一個可以無限開采的能源礦,已經成為了人類21世紀關注的重點。 </p><p> 當前地面光伏電站建設如火如荼。然而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建設光伏電站,總免不了受晝夜和天氣的影響。若能將太陽能電站建設在太空中,那樣發(fā)電效率就能成倍地提高。 </p><p> 早在1968
2、年,美國人格拉澤(P.E.Glaser)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在離地面36000km 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建造太陽能發(fā)電站的構想。這個電站利用鋪設在巨大平板上的億萬片太陽電池,在太陽光照射下產生電流,將電流集中起來,轉換成無線電微波,發(fā)送給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后,將微波恢復為直流電或交流電,送給用戶使用。空間太陽能發(fā)電站主要由3部分組成:太陽能發(fā)電裝置、能量轉換和發(fā)射裝置、地面接收和轉換裝置。整個過程經歷了太陽能——電能——微波(激光)——電能的能
3、量轉變過程。 </p><p> 隨后,空間太陽能電站作為一種很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系統(tǒng)概念受到發(fā)達國家的廣泛關注。 </p><p><b> 無限開采的能源礦 </b></p><p> 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一年中只有二分之一的時間能夠獲得日照,而日照的利用效率又隨著時間和天氣的改變而變化。在云、霧、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地面太陽能
4、電站工作效率就大大降低。如在嚴重的霧霾天氣,地面太陽能電站發(fā)電效率就會降低到正常天氣的十分之一以下。而且在風和重力的作用下,地面上建設超大型太陽能電池陣或反射鏡十分困難。另外,地面太陽能電站還面臨各種污染,需要設計專用自動清洗設備對其進行定期清洗,不然也會影響發(fā)電效率,所以地面太陽能電站很難作為基本負載電廠使用。 </p><p> 在宇宙空間建設太陽能電站,這些問題都不再是問題。如果將空間太陽能電站設置在赤道
5、平面內的地球同步軌道上,使太陽能電池陣始終對太陽定向,每年將有277天是全日照,僅在春分、秋分前后各有45天時間,軌道上的發(fā)電設施才出現(xiàn)地球陰影,且最長的停電時間也只不過75分鐘。不難算出,在空間軌道上的太陽能電站99%的時間可以接收太陽能輻射。在外層空間,太陽能的利用絕不會受到天氣、塵埃和有害氣體的影響,再加上日照時間長,因此空間太陽能電站與同一規(guī)模的地面太陽能電站相比,接收的太陽能要高出6~15倍。 </p><
6、p>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能源供需矛盾和環(huán)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以美國和日本為主的發(fā)達國家已經投入巨資和人員開展廣泛的空間太陽能電站技術研究。并提出幾十種空間太陽能電站概念構想,總的來說,空間太陽能電站概念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聚光式,另一類是聚光式,而這兩類又分別可以分為平臺式和分布式。平臺式非聚光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典型代表是美國提的“1979 SPS基準系統(tǒng)”。 </p><p><b&
7、gt; 美歐日研究進展 </b></p><p> 20世紀70年代末,全球發(fā)生石油危機,美國航宇局和能源部組織專家進行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可行性研究。專家們經過論證提出一個名為“1979 SPS 基準系統(tǒng)”的空間太陽能電站方案。該方案以21 世紀全美國將有3 億人口,人均用電2kW,假設其中50%由空間太陽電站供給為目標,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部署60個發(fā)電能力各為5GW 的太陽能電站。太陽能電站的“發(fā)電
8、機”是一塊10km×5km×0.5km 的太陽電池板。板的一端連接一個直徑為1km 的微波發(fā)射天線。電站的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使太陽電池板始終朝向太陽,指向機構使發(fā)射天線總是對準地面。太陽電池板產生的電流通過超導體傳輸線送到微波發(fā)生器,在這里轉換成微波,再經過天線向地面發(fā)送。微波的工作頻率選用2.45GHz 或5.8GHz。太陽能電站采用直徑為1km 的天線發(fā)射微波使微波波束中的功率密度分布比較合理,以提高地面接收天線的接收
9、效率。地面接收天線是一片13km×10km占地約1 萬公頃的橢圓形地區(qū),由無數半波偶極子天線組成。天線接收到的微波經過二極管整流變換成直流電或50Hz 的市電。由于地面天線的面積非常大,微波波束到達地面時的功率密度很小。所以,波束對</p><p> 隨后,蘇聯(lián)、日本及歐空局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探索。 </p><p> 日本提出分布式繩系衛(wèi)星系統(tǒng)。為減小單個模塊的復雜性和重
10、量,日本科學家提出了分布式繩系衛(wèi)星的概念。其基本單元由尺寸為100米×95米的單元板和衛(wèi)星平臺組成,單元板和衛(wèi)星平臺間采用四根210千米的繩系懸掛在一起。單元板是由太陽能電池、微波轉換裝置和發(fā)射天線組成的夾層結構板,共包含3800個模塊。每個單元板的總重約為42.5噸,微波能量傳輸功率為2.1兆瓦。由25塊單元板組成子板,25塊子板組成整個系統(tǒng)。該設計方案的模塊化設計思想非常清晰,有利于系統(tǒng)的組裝、維護。但系統(tǒng)的質量仍十分巨大
11、,特別是利用效率較低。 </p><p> 歐洲提出太陽帆塔概念。歐洲在1998年“空間及探索利用的系統(tǒng)概念、結構和技術研究”計劃中提出了歐洲太陽帆塔的概念。該方案基于美國提出的太陽塔概念,并采用許多新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了可展開的輕型結構——太陽帆。其可以大大降低系統(tǒng)的總重量、減小系統(tǒng)的裝配難度。其中每塊太陽帆電池陣均為一個模塊,尺寸為150米×150米,發(fā)射入軌后自動展開,在低地軌道進行系統(tǒng)
12、組裝,再通過電推力器轉移至地球同步軌道。由于該方案采用梯度穩(wěn)定方式實現(xiàn)發(fā)射天線對地球定向,所以太陽帆板無法實現(xiàn)持續(xù)對日定向。 </p><p> 與40年前格拉澤(P.E.Glaser)提出空間太陽能電站這一概念時相比,現(xiàn)在太陽能發(fā)電效率、微波轉化效率以及相關的航天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為未來空間太陽能電站的發(fā)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美國和日本都已制定了爭取在2030年左右實現(xiàn)商業(yè)化運行的發(fā)展路線圖。 </p&
13、gt;<p> 我國空間太陽能電站研究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中科院在《空間太陽能電站技術發(fā)展預測和對策研究報告》中提出了“四步走”戰(zhàn)略,認為20302050年我國有可能研發(fā)出第一個商業(yè)化空間太陽能發(fā)電站系統(tǒng),實現(xiàn)空間太陽能發(fā)電站商業(yè)運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葛昌純認為,“空間太陽能發(fā)電是一個宏偉的空間和地面工程,涉及到如空間運輸、航天器設計、微波技術、激光技術、材料技術等許多重要的技術領域?!痹谒磥?,我國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造宇宙太陽能發(fā)電站
- 空間太陽能電站發(fā)展綜述及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lián)網的影響
- 空間太陽能電站發(fā)展綜述及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lián)網的影響
- 太陽能電站選址氣候可行性論證指南-太陽能電站項目選址
- 太陽能電站系統(tǒng)組成結構
- 太陽能——新世紀的環(huán)保能源
- 太陽能飛行器太陽能能源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pdf
- 太陽能輔助能源集成技術附應用
- 新能源專業(yè)太陽能試卷及答案
- 淺談太陽能光伏電站投資分析
- 太陽能熱水 及太陽能供暖
- 太陽能光伏電站畢業(yè)實習報告
- 光伏太陽能電站項目采購需求
- 太陽能光伏電站畢業(yè)實習報告
- 空間太陽能發(fā)電站聚光器的研究和設計.pdf
- 太陽能新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
- 1352677+雍浩浩+太陽能能源系統(tǒng).docx
- 分布式太陽能屋頂電站方案探討
- 小型太陽能發(fā)電站畢業(yè)設計
- 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站仿真.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