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貿易理論是通過考查國家之間商品和勞動的交換,來研究各國以贏利為目的的國與國之間的資源配置過程及這一過程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運行的機制,它主要解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結果這三個基本問題。國際貿易理論在政策上的延伸,就形成了國際貿易政策理論。它們是各國制訂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各個國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并在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下,擬定相應的外貿發(fā)展政策措施對本國的對外貿易給予調節(jié)。 綜觀國際貿易理論的發(fā)展
2、,大體經歷了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和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幾個階段。以上各種具有代表性的國際貿易理論分別從技術差異、稟賦差異、規(guī)模報酬、市場結構、產品差異、交易效率等不同角度對國際貿易的產生機制、貿易結構和貿易利益分配給出了解釋。但不同國家對不同產品具有的偏好相對差異和交易效率差異(或交易效率相對差異),作為能獨立影響和決定國際貿易的作用因素,卻沒有被加以深入研究。 世界各國人民生活的地域或文化背景不同,特別
3、是世界經濟經過歷史的.不平衡發(fā)展,形成了各國經濟運行效率的參差不齊,經濟和國民收入水平出現了較大的差距,人民的需求結構更多差別化、需求層次更加多樣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來分析國際貿易形勢,不同國家對不同商品的相對偏好差異、交易效率差異(或交易效率比較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作用將不容忽視。 本論文首先根據不同國家對不同產品具有偏好和交易效率上的差異這一現實存在,提出了交易效率差異、交易效率相對差異和偏好相對差異的概念,將各國由于歷
4、史或發(fā)展所產生的偏好及交易效率上的差異給予了合理而簡要的描述。 然后,從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李嘉圖比較技術優(yōu)勢論和赫克歇爾一一俄林的比較稟賦差異論入手,將不同國家針對不同商品的相對偏好差異、交易效率差異(或交易效率比較差異)引入到此類國際貿易理論中,采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新興古典的超邊際分析方法,探討了這兩個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得出結論:即使沒有其他導致國際貿易發(fā)生的基礎存在,國際間對不同商品
5、的相對偏好差異和交易效率相對差異也可分別獨立地導致國際貿易的發(fā)生。一國在某產品上有交易效率比較優(yōu)勢,將有利于該國此產品的出口。但交易費用將降低社會總福利。并且,如果一國的交易效率太低,則有可能阻止該國加入到世界經濟分工和國際經濟協作的潮流中。在新興古典超邊際分析的研究結論中,同樣有:一國的交易效率太低,將會導致該國由于分工水平太低而被排斥在國際貿易范圍之外;交易效率的提高,將會促進該國登上世界經濟分工協作的大舞臺,并或多或少地獲得分工增
6、進帶來的好處。在此過程中,對本國有技術比較優(yōu)勢或稟賦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的相對較強偏好將由于國內市場的有力支撐而有利于其比較技術優(yōu)勢或比較稟賦優(yōu)勢的發(fā)揮,進而增進該國從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的貿易利益。通過將交易效率差異、交易效率相對差異和偏好相對差異作為影響和決定國際貿易產生、結構和結果的因素,研究它們對國際貿易的具體影響作用,豐富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內容。 對偏好、交易效率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所得的結論,能為決策者多元化、多角
7、度調控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拓寬思路。論文從引導偏好、改變交易效率的角度,提出了促進外貿發(fā)展的對策措施:通過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居民素質,引導理性消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提高交易效率;完善政府職能,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調整不同商品交易效率,實現國家產業(yè)發(fā)展目標,從而引導偏好和交易效率向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方向變化。這將進一步豐富決策者指導對外貿易發(fā)展的措施手段,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營造一個更良好的氛圍,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