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學考試重點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緒論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蓋在地球表面的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2.土壤肥力——是土壤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xié)調養(yǎng)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3.單個土體——土壤剖面的立體化,水平切面近似六邊形,垂直于地表的面即為土壤剖面。是土壤的最小體積單位。4.聚合土體——由空間上相鄰、物質組成和性狀相似的多個單個土體組成,是具體的土壤景觀單位,是土壤野外調查與制圖的重要對象。5.土壤剖面中與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質及性狀相對

2、均勻的各層土壤——土壤發(fā)生層(最基本有三個A層:淋溶層、B層:淀積層、C層:母質層)土壤發(fā)生層的A層是指()A淋溶層B淀積層C母質層D腐殖質層土壤發(fā)生層的B層是指()A淋溶層B淀積層C母質層D腐殖質層6.土壤剖面中土壤發(fā)生層(土層)的數(shù)目、排列組合形式和厚度——土體構型(土壤剖面構型)7從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所占據(jù)的空間位置看,它正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緊密交接地帶,是連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樞紐,是結合有機自然界和無機自然界的中

3、心環(huán)節(jié)。8.俄羅斯B.B.道庫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學說土壤的形成受制于母質、生物、氣候、地形和時間五大自然要素。五大自然要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土壤的組成、性質與分布。19世紀70~80年代俄羅斯學者B.B.道庫恰耶夫提出了成土因素學說A俄國威廉斯B德國馬伯特C俄國道庫恰耶夫D美國馬伯特9.世界上有關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獻:《尚書禹貢篇》A《管子地員篇》B《尚書禹貢篇》C《說文解字》D《周禮》、《齊民要術》第一章1.土壤的本質屬性——肥力特性。A營

4、養(yǎng)結構B形態(tài)結構C肥力特性D自凈力2.土壤礦物質主要源于成土母質,按成因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A)構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對土壤的礦質元素含量和性質影響很大A原生礦物B次生礦物C可溶性礦物D土壤礦物下列屬于原生礦物的是(C)A石英、蒙脫石B高嶺石、蒙脫石C正長石、白云母D鐵鋁氧化物、水花云母3.土壤原生礦物:指各種巖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風化,而未經化學分化的碎屑物,原來的化學成分和結晶構造均未改變。4.次生礦物:是原生礦物經化學風化后形成

5、的新礦物,其花學成分和構造都經過改變,不同于原生礦物。5.土壤原生礦物對土壤肥力的貢獻:為植物生長發(fā)育提供礦質養(yǎng)分,對植物體起支撐作用。6.土壤次生礦物主要種類:簡單鹽類、次生氧化物類和次生鋁硅酸鹽類。A氧化錳礦物B氧化鐵鋁礦物C次生鋁硅酸鹽類D氧化硅礦物7.根據(jù)次生鋁硅酸鹽類礦物結晶構造中硅氧片和水鋁片的數(shù)目和重疊方式的不同,分為:1∶1型、2∶1型、2∶1K型根據(jù)次生鋁硅酸鹽類礦物結晶構造中硅氧片和水鋁片的數(shù)目和重疊方式的不同,分為

6、:1∶1型、2∶1型、2∶1K型A1:1B1:2C2:1D2∶1K型根據(jù)次生鋁硅酸鹽類礦物結晶構造中硅氧片和水鋁片的數(shù)目和重疊方式的不同,分為:1∶1型、2∶1型、2∶1K型A1:1B1:2C2:1D2∶1K型8.土壤次生礦物對土壤肥力的貢獻:次生粘土礦物是土壤礦物中最細小的部分,具有膠體特性,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吸附性、脹縮性、粘著性、結構性等);同時,其吸附性的存在,使土壤具備了保肥與供肥能力。9.土壤有機質:土壤中各種含碳有機物,

7、包括動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和這些殘體的不同分解階段的產物,以及由分解產物合成的腐殖質(humus)等。主要來源為人工施用的有機肥料,以及人畜排泄物和栽培作物的根須和根的分泌物。物質的地質大循環(huán)過程:地表各類巖石,經風化形成風化物(母質),巖石形態(tài)和性質發(fā)生改變,并釋放大量礦質養(yǎng)分,為生物的著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風化物受到大氣降水的淋洗,或滲入地下水或受地表徑流的搬運,最終流歸海洋,在地殼內營力作用下形成海底沉積巖,海底沉積巖隨地殼上升露出

8、海面再次經受風化作用,并形成新的風化殼。這一過程稱為地質大循環(huán)過程。物質的生物小循環(huán)過程:生物吸收母質中的養(yǎng)分,建造生命有機體,死亡后以有機殘體形式積累在土壤表層,在微生物作用下,一部分通過礦質化,將保留于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和養(yǎng)分轉化為熱能和礦質養(yǎng)分,供植物再度吸收利用,另部分通過腐殖化形成腐殖質,保留植物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并促進土壤形成和發(fā)展。地質大循環(huán)和生物小循環(huán)的關系:物質的生物小循環(huán)是在地質大循環(huán)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沒有地質大循環(huán)就不

9、可能有生物小循環(huán)。在土壤形成過程中,兩個循環(huán)過程是同時并存,互相聯(lián)系,相互作用著,推動土壤不停地運動和發(fā)展。地質大循環(huán)過程總的趨勢是植物養(yǎng)分元素的釋放、淋失過程,而生物小循環(huán)則是植物養(yǎng)分元素的積累過程,它使有限營養(yǎng)元素納入無窮利用的途徑。地質大循環(huán)所形成的成土母質,盡管具有初步的通透性和一定的保蓄性,但它們之間很不協(xié)調,未能創(chuàng)造符合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良好的水、肥、氣、熱條件。生物小循環(huán)可以不斷地從地質大循環(huán)中累積一系列生物所必需的養(yǎng)料元素

10、,由于有機質的累積、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才發(fā)生并發(fā)展了土壤肥力,使巖石風化產物脫離了母質階段,形成了土壤。5.土壤發(fā)生層劃分和命名6.土壤熟化:通過各種技術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斷改善,肥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即生土變熟土的過程。熟化的土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結構良好,水、肥、氣、熱諸肥力因素協(xié)調,微生物活動旺盛,供給作物水分養(yǎng)分的能力強。土壤與成土因素的關系:1、土壤發(fā)育與母質的關系土壤母質是巖石風化的產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

11、母質中的一些性質,如堅實度、礦物組成和化學特性等都直接影響成土過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質中的磷、鉀、鈣、硫和其他元素也影響著土壤的自然肥力。①許多土壤的屬性都繼承了母質的性質。如酸性巖母質含石英、正長石、白云母等抗風化力強的淺色礦物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質土。②不同母質對土壤次生礦物也很有影響。如酸性巖中的鉀長石發(fā)育的土壤以高嶺石為多;下蜀黃土以水云母為主。③不同母質所形成的土壤,其養(yǎng)分情況也不同。如鉀長石風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較多的鉀;斜長石風

12、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較多的鈣。④成土母質影響土壤的質地。質地粗的母質上形成的土壤質地也較粗,質地細的母質形成的土壤質地也較細。如發(fā)育在殘積物上的土壤中含石塊較多。⑤在一些土壤形成過程中,母質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地帶性土壤是磚紅壤和紅壤等,但在石灰?guī)r和紫色巖上發(fā)育的土壤,因含有大量碳酸鈣,阻滯和延緩了富鋁化作用的進行,因而分別發(fā)育成為石灰土和紫色土。2、土壤發(fā)育與氣候的關系氣候因素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而土壤水熱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