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單元檢測卷單元檢測卷(一)(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1.與下圖中形似的農具出現在中國的()A.東周B.西漢C.唐朝D.明朝2.有學者指出:中國古代農業(yè)擁有土壤整治、田間管理、多熟種植、維持地力、良種選育、能量循環(huán)等眾多配套措施的農藝體系。這一“農藝體系”的主要特點是()A.精耕細作B.男耕女織C.千耦其耘D.集約經營3.據下幅示意圖判斷,推動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中耕作方式演變的決定性因素是()A
2、.生產力B.上層建筑C.經濟基礎D.政策導向4.某古籍記載:“揚郡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此車為救潦,欲去澤水,以便栽種?!贝宿r具出現于()A.曹魏B.唐代C.宋代D.明清5.“鄉(xiāng)村紡織,尤尚精敏,農日毆之時,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C.漢代絲織業(yè)生產的普及和發(fā)達程度D.漢代家庭手工業(yè)在手工業(y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10.明嘉靖年間,徽州巨商阮弼經商于蕪湖,設“染局”,雇工達千人,使本已有十幾家染坊且初具規(guī)模的漿染業(yè)邁上
3、新臺階。促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①蕪湖有良好的手工業(yè)基礎②該地民族資本相對發(fā)達③該地出現新的生產關系④該地國內外市場廣闊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1.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農務興而野無曠土,國計裕而泉貨流通”,“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務遵定例征收”。通過這一史料可以從側面了解當時()A.全國農田墾殖的信息B.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C.國內外經貿交流的盛況D.商民相對愜意的生活12.有學者在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發(fā)展時發(fā)
4、現,明清兩代的幾個大都市,從人口到城區(qū)規(guī)模都比兩宋和元代時縮小許多。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重心的南移B.閉關鎖國政策的推行C.重農抑商政策的強化D.工商業(yè)市鎮(zhèn)大量興起13.“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既無虛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處,萬物所聚,諸行百事,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辈牧戏从车氖?)A.唐都長安商業(yè)繁盛的景象B.北宋都城東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16-2017學年歷史人教版必修2練習3.11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word版含解析
- 2016-2017學年歷史人教版必修2練習1.1 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 word版含解析
- 2016-2017學年歷史人教版必修2單元檢測卷(五)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word版含解析
- 2016-2017學年歷史人教版必修2練習5.19 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word版含解析
- 2016-2017學年歷史人教版必修2練習6.24 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word版含解析
- 必修二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 必修2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測試題(二)
- 高中歷史必修2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測試題
- 專題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 人教版《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教學研究.pdf
-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66213
- 專題十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 專題十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知識表解
- 2019年高考歷史考綱解讀專題02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教學案含解析
-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知識點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