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川東南地區(qū)經歷了40多年勘探開發(fā),主產油氣層為二疊系、三疊系,現已處于后期開發(fā)階段。據背斜成藏理論所認識的有利勘探區(qū)塊越來越少,但潛在資源仍然較大。本文采用構造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基本區(qū)地震資料,從構造特征入手,對四川盆地東南部綦江地區(qū)二疊系長興組-三疊系飛仙關組重點勘探目標層進行了構造特征、構造演化過程以及古地貌的詳細研究,總結了該地區(qū)構造特征對油氣藏的控制作用。通過此次研究,取得了以下認識。
(1)通過二維
2、地震測線記錄合成、進行層位標定,對長興組底界(Tp2ch)、飛仙關組底界(TT1f1)、飛仙關三段底界(TT1f3)、嘉陵江組底界(TT1j1)、嘉三段底界(TTj3)、須家河組底(TT3x)、及侏羅系底界(TJ1z)七個反射界面進行了精細解釋。通過合成記錄對比,長興組反射由兩個中強相位組成,反射波能量強弱變化不大。飛仙關組底界是一個相對能量較強,連續(xù)性較好的同相軸。嘉陵江組底界為(—)中-強反射,連續(xù)性相對較好。嘉陵江組嘉三段底界為一
3、斷續(xù)弱振幅-中振幅地震波響應特征。須家河組底界主要表現為兩個連續(xù)強相位。珍珠沖組底界由兩個中強相位的反射波組成,具有連續(xù)的前強相位。
(2)通過編制長興組底界、飛仙關組底界、嘉陵江組底界構造特征圖,對三個界面的構造特征進行了對比分析,認識到川東南地區(qū)斷裂構造具有北東東—南西西向展布的規(guī)模較小,北北西—南南東方向展布的規(guī)模較大的特征。研究區(qū)中部從晚二疊世到早三疊世的構造形態(tài)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都是中部處于構造低部位,而四周處于構造
4、較高部位。
(3)通過對研究區(qū)構造演化的研究表明,工區(qū)內北東—南西向構造變形平緩,僅在局部發(fā)育斷層。在北西—南東方向,構造作用強烈,上二疊統沉積前,地殼開始隆升,有少數斷層開始發(fā)育,但地層無明顯的褶皺變形。在三疊系飛仙關組沉積前,整體的構造形貌沒發(fā)生重大變化。在三疊系嘉陵江組沉積前,斷層有少量的增加,反應了輕微褶皺變形的持續(xù)增強。在三疊系須家河組沉積前,斷層具有繼承性,并由早期的正斷層性質逐漸向逆斷層轉變,地層亦發(fā)生了一定程度
5、的彎曲形變。侏羅系沉積前斷層已顯著發(fā)育,且伴隨著構造擠壓變形,巖層發(fā)生破裂,形成了新斷層,體現出強烈的擠壓變形,之后在喜馬拉運動的影響下,研究區(qū)全面發(fā)生褶皺變形,早期地層抬升剝蝕,形成了現今構造形態(tài)特征。
(4)利用地層厚度翻轉研究古地貌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古地貌演變過程為:長興組沉積前西南高東北低、飛仙關沉積前四周高中部低但總體變化不大、嘉陵江組時期古地則貌較為平坦。反映出以上三個時期古地貌變化較為平和,構造運動對古地貌的影響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川東南地區(qū)構造變形與下古生界油氣成藏研究.pdf
- 15763.川東南構造變形特征及構造演化
- 川東南赤水-綦江地區(qū)嘉陵江組層序地層、沉積相與儲層特征研究.pdf
- 川東南赤水綦江地區(qū)嘉二39;1嘉一儲層預測研究
- 北大港潛山構造帶構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與油氣聚集的關系.pdf
- 川東渝東地區(qū)遂寧—酉陽段構造變形特征及其構造演化.pdf
- 渤南、四扣洼陷構造演化特征與深層油氣聚集規(guī)律研究.pdf
- mq地區(qū)構造特征與含油氣關系探討認識
- 32271.川東南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儲層特征研究
- 川東南地區(qū)復雜儲層地質特征及有效儲層預測研究.pdf
- 川東北地區(qū)河壩構造巖石物理特征及工程應用研究.pdf
- 36226.川東南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層序地層與儲層特征研究
-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構造演化與油氣聚集研究.pdf
- 67853.酒西盆地南部構造演化與油氣聚集
- 川東北地區(qū)河壩構造工程地質特征及鉆井對策研究.pdf
- 23535.茫崖構造周緣地區(qū)構造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研究
- 43016.川東南地區(qū)石牛欄組沉積相及儲層特征研究
- 31541.川東南地區(qū)上震旦統燈影組熱液白云巖特征
- 15580.川西地區(qū)龍泉山構造帶構造特征及含油氣條件評價
- 孤北東地區(qū)構造體系與油氣成藏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