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熱帶第四紀風成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征.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亞熱帶地區(qū)擁有多種類型的第四紀風成沉積物,下蜀黃土、加積型紅土、老紅砂等研究載體記錄了豐富的環(huán)境演化信息,論文選擇三類風成沉積共10個剖面(南京新港XG下蜀黃土剖面;浙江舟山東沙DS和福州平潭青峰QF老紅砂剖面;安徽宣城XC、浙江安吉AJ、浙江薛岙XA、浙江湯溪TX、浙江浦江PJ、江西沙河SH和湖南株洲ZNL等加積型紅土剖面)為研究對象,在粒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理化指標以及老紅砂<63μm粒度組分測試的基礎上,對各類風成沉積物風

2、成特征和地球化學特征展開研究,尤其通過老紅砂細粒組分(<63μm)的提取并與其他類型風成沉積理化特征對比,初步探討了不同類型風成沉積物之間的地球化學聯(lián)系。主要結論如下:
   (1)中亞熱帶第四紀風成沉積物具有相似的沉積特征,但粒度組成上存在差異。老紅砂粒度組成較其他風成沉積類型粗,老紅砂粒度組成以砂(>63μm)為優(yōu)勢粒級,均值含量介于43.77%~68.64%,粉砂(4~63μm)含量較高,均值含量介于19.16%~37.1

3、4%,具有一定含量的粘土(<4μm),均值含量介于12.20%~19.09%;但老紅砂中<63μm組分粒度組成卻與其他風成沉積物粒度組成相似,老紅砂<63μm組分粒度組成以粉砂(4~63μm)為優(yōu)勢粒級,均值含量介于73.29%~74.24%,粘土(<4μm)次之,均值含量介于28.11%~29.30%,粉砂和粘土總量介于93.82%~99.01%,加積型紅土和下蜀黃土粒度組成以粉砂(4~63μm)為優(yōu)勢粒級,均值含量介于59.07%~

4、76.91%,粘粒(<4μm)次之,均值含量介于19.76%~41.27%,砂(>63μm)含量最少;由此表明,在中亞熱帶區(qū)域條件下風成沉積物物質組成上具有近源和遠源組分,而細粒物質的粒度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中亞熱帶第四紀風成沉積物在常量元素化學組成上具有相似性,均以SiO2、 Al2O3、T Fe2O3為主,三者質量分數(shù)總量均值介于85%~90%,K2O、Na2O、CaO、MgO、P2O5等組分呈淋失狀態(tài);加積

5、型紅土SiO2、 Al2O3、T Fe2O3總量均值介于87.13%~90.49%,淋失組分總量均值介于1.65%~3.30%,下蜀黃土三者總量均值為84.67%,淋失組分總量均值為5.77%,老紅砂三者總量均值介于84.02%~84.87%,淋失組分均值介于2.78%~3.59%;與UCC標準化,不同類型風成沉積物常量元素的富集虧損特征存在一定差異,三類沉積物均以K、Na、Ca、Mg、P呈相對虧損狀態(tài),下蜀黃土和加積型紅土以Al、Fe

6、、Mn、Ti呈相對富集狀態(tài),老紅砂以Mn和Ti呈相對富集狀態(tài),而老紅砂Al和Fe呈虧損狀態(tài),其均值含量分別11.57%~12.48%和2.92%~3.95%;從空間上看,對較穩(wěn)定的TFe2O3和較淋失的Na2O、CaO、MgO之和的空間對比來看,從下蜀黃土到加積型紅土,F(xiàn)e2O3的含量呈緩慢增多的趨勢,而Na2O、CaO、MgO的總和由北向南呈逐步減少的趨勢;在東西方向上,從老紅砂到加積型紅土,T Fe2O3的含量也呈緩慢增多的趨勢,而

7、Na2O、CaO、MgO的總和在東西方向上也呈由多到少減少的趨勢;這與CIA值空間變化規(guī)律相似,CIA值在空間上的變化表現(xiàn)為下蜀黃土至加積型紅土逐漸增大,從老紅砂到加積型紅土逐漸增大,且位置偏南的QF老紅砂CIA值較位置偏北的DS老紅砂大,由此可見,沉積物所經(jīng)歷的風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緯度變化特征,表明風化強度的變化具有緯度效應。
   (3)中亞熱帶第四紀風成沉積物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虧損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三類沉積物

8、微量元素組成以Cr、Co、Cu、Zn、Rb、Sr、Y、Zr、Ba、Pb等元素為主,Zr、Ba、Pb含量較高,微量元素的變化規(guī)律具有相對同步性;加積型紅土中Cr、Co、Y、Zr、Pb相對富集,Cu、Zn、Rb、Sr、Ba呈相對虧損,老紅砂Cr、Co、Y、Zr相對富集,Cu、Zn、Rb、Sr相對虧損,下蜀黃土Cr、Co、Y、Zr相對富集,Zn、Sr相對虧損。
   (4)通過對下蜀黃土、加積型紅土、老紅砂以及老紅砂細粒組分(<63μ

9、m)粒度特征的空間對比分析,頻率曲線分布圖的峰值粒徑由DS老紅砂細粒組分的5.8(φ)~6.0(φ)向XA紅土的6.1(φ)~6.2(φ)過渡到AJ、XC的6.2(φ)~6.3(φ),而從DS至XA到TX、PJ、SH方向,峰值的粒徑也逐漸變細;從SK(φ)—σ和SK(φ)—M(φ)/(φ)散點圖上也表現(xiàn)出由老紅砂細粒組分向加積型紅土的漸變過渡,同時XG下蜀黃土與XC、AJ紅土粒度頻率曲線分布特征相似,且由XG至XC、AJ粒度組分的變化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