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盆地臨河坳陷臨河組巖性、巖相及生儲蓋特征.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河套盆地臨河坳陷是油氣勘探的重要地區(qū),一直以來備受人們的關注。該區(qū)共鉆井11口,有6口井見油顯示,但未獲得工業(yè)油流。由于前期鉆井主要集中在臨河坳陷的東南部,對該區(qū)目的層巖性、沉積相、烴源巖以及儲蓋特征的研究主要基于這些資料,精度和準確度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以2014年所鉆位于研究區(qū)中部的探井L1井為重點研究對象,結合其它井資料和地震資料,采用巖心觀察、分析測試、ECS資料巖性識別、古構造恢復、綜合研究等方法對臨河坳陷臨河組的巖性、巖相及生

2、儲蓋特征開展了進一步研究。取得的主要認識如下:
  1、本文采用兩種巖性劃分方法來研究L1井臨河組的巖性特征。其一,采用ECS資料和新的巖性解釋方法(該方法可以有效地識別出碳酸鹽巖),依據礦物成分含量進行巖性劃分,結果表明:L1井臨河組巖性主要有石英碎屑巖和雜巖,另發(fā)育長石碎屑巖、碳酸鹽巖、含膏沉積巖;其二,按傳統(tǒng)巖性劃分(依據粒度對碎屑巖巖性進行劃分,依據礦物成分含量對碳酸鹽巖進行劃分),結果表明:L1井臨河組巖性有泥巖、粉砂質

3、泥巖、白云質泥巖、含膏質泥巖、粉砂巖、細砂巖、中粗砂巖和含細礫粗砂巖。
  2、依據孢粉、微量元素及巖性特征提出,L1井臨河組為干旱半咸水-咸水的沉積環(huán)境,還原性較強。臨河坳陷臨河組沉積亞相類型主要有半深湖、淺湖、濱淺湖-三角洲平原亞相。其中,深灰色細粒碳酸鹽巖的存在表明半深湖亞相在平面上具有較大的分布范圍。在區(qū)域上由L1井往西北方向泥巖變厚,地震反射層連續(xù)性變好,反映出由L1井往西北方向沉積相帶(水體)變深。
  3、L1

4、井臨河組烴源巖巖性主要為深灰色、灰色泥巖,按礦物成分分類,巖性主要為雜巖、粘土巖、碳酸鹽巖與細粒石英碎屑巖。臨河組烴源巖累計厚度235m,占地層厚度的25.74%,單層厚度平均2.43m,最大12m。依據L1井56個樣品地球化學分析資料,臨河組烴源巖類型以Ⅰ型和Ⅱ型為主,有機質豐度大(有機碳含量達4.09%),R0在0.76%-1.06%之間。依據烴源巖的區(qū)域沉積相及埋藏幅度特征,L1井西北部烴源巖有機質豐度會更大、類型更好、成熟度更高

5、,生油巖累積厚度更厚。
  4、根據巖石力學性質將臨河坳陷新生界沉積巖沉積后變化分為三個階段即塑性壓實段、彈塑性壓縮段和破裂段。目前,漸新統(tǒng)臨河組沉積巖主體處于破裂段,發(fā)育中-高滲孔隙性砂巖類、裂縫性泥質巖類的儲集層以及泥質巖類縫改蓋層;中新統(tǒng)沉積巖主體處于彈塑性壓縮段,發(fā)育孔隙性泥巖蓋層和孔隙性砂巖儲層,泥質巖蓋層厚度和分布范圍較大;上新統(tǒng)沉積巖主體處于塑性壓實段,發(fā)育孔隙性砂巖類儲層及少量的泥質巖類蓋層。
  5、綜合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