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流體與鈾成礦作用研究——以諸廣山南部鈾礦田為例.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南嶺成礦帶位于歐亞大陸東南緣,東南鄰太平洋板塊,北西接江南造山帶。古生代以來,先后經歷了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期等多期次的構造巖漿活動,形成了三條近東西向展布的巖漿巖帶,自北向南分別為越城嶺—諸廣山、花山—大東山—貴東、懷集—蓮花山,它們均受控于區(qū)域性深大斷裂控制。南嶺成礦帶內還發(fā)現有大量的稀有和有色金屬礦產,是我國稀有和有色金屬礦產最集中的產地之一,也是花崗巖型鈾礦的聚集區(qū)。諸廣山南部礦田位于南嶺東西向構造帶和萬洋山-諸廣山南北向構

2、造帶的復合部位,礦田內的產鈾巖體的形狀可看作由兩部分組成:西部巖體呈東西向展布,主要由燕山早期巖體組成;東部呈南北向展布,主要由印支期巖體組成,其間有少量燕山期巖體分布。諸廣山巖體內部,各類脈巖十分發(fā)育,包括細晶巖、石英斑巖、花崗斑巖、偉晶巖、石英脈、輝綠巖、輝綠玢巖、閃長玢巖、拉輝煌斑巖和閃斜煌斑巖等,其中尤以白堊紀基性巖脈與巖體內廣泛分布的鈾礦化的關系十分密切。由此可知,諸廣山南部礦田內是構造巖漿和熱液活動中心,尤其是晚白堊到第三紀

3、時期,區(qū)域伸展活動,深部地幔流體對巖體的改造作用進一步加強,為區(qū)內大規(guī)模鈾成礦提供了有利條件。
   本文以諸廣南部礦田為研究對象,在系統(tǒng)收集、歸納、整理現有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基礎上,采用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流體地球化學等方法,對區(qū)內產鈾花崗巖及中基性脈巖的巖石學特征、地球化學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區(qū)內構造、成礦流體活動性質及其演化特征、成礦物質來源、成礦定位機制以及基性巖脈的源區(qū)特征、成因

4、機制及其與鈾礦化的成因聯系,查明地幔流體成礦作用的表現形式、地球化學標志及定位標志。通過研究,得出以下幾點成果認識:
   (1)開展了精細的鋯石SHRIMP U-Pb年代學研究。初步獲得的結果表明,印支期巖體的年齡為239~231Ma,屬于印支早期巖漿活動產物;燕山期巖體的年齡為160~154Ma,屬于燕山早期巖漿活動產物;不同方向的基性巖脈是燕山晚期巖漿活動產物。
   (2)對印支期花崗巖進行巖石學、地球化學和同位

5、素地球化學研究,表明印支期巖體是后碰撞作用產物。具有富硅、富鋁、堿含量較高、鉀大于鈉和過鋁質等主量元素特征;在微量元素蛛網圖上,富集Rb、Th,虧損Ba、Sr、P、Ti、Nb、Ta,鈾富集明顯;在稀土元素方面,稀土總量較高,輕稀土富集明顯和Eu 虧損強烈;在同位素方面,εNd(t)值較低(平均為-11.5)、(87 Sr/86 Sr)I值較高(平均為0.72295)和Nd 模式年齡古老(平均為1941Ma)。上述特征清楚顯示,印支期花崗

6、巖應屬于殼源型或S 型花崗巖范疇。
   印支期花崗巖的CaO/Na2O比值變化明顯,為0.11~0.50,反映其源區(qū)由砂質巖和泥質巖混合組成。但由于它們具有高的Rb/Sr和Rb/Ba 比值,因而在Rb/Sr-Rb/Ba 圖解上,大部分數據點都投影于泥質巖區(qū)域內,表明它們的源區(qū)主要由泥質巖或泥質巖與砂質巖按一定比例混合組成。在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解上,反映出在后碰撞作用的環(huán)境下,位于中-下地殼部位的古老變質沉積巖由于在地殼縮短之后的伸

7、展、減薄環(huán)境下產生的減壓、導水和地幔上涌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分別由泥質巖或由泥質巖和砂質巖組成的混合源區(qū)發(fā)生部分熔融而形成本區(qū)的印支期花崗巖。
   (3)燕山期花崗巖的SiO2 含量(69.47~77.50%)、堿總量(6.46%~10.07%)、K2O/Na2O比值(0.91~1.23)和ACNK 值(0.94~1.31)變化較為明顯;在微量元素蛛網圖上,富集Rb、Th,虧損Ba、Sr、P、Ti和Nb、Ta 虧損輕微,鈾富集

8、明顯;在稀土元素方面,稀土總量稍低且變化較為明顯,Eu 虧損明顯,輕稀土輕微富集,配分模式呈特征的海鷗型;在同位素方面,εNd(t)值較低(-12.6~-10.0)、(87 Sr/86 Sr)I 值變化較大(0.70761~0.77651)和Nd 模式年齡古老(1763~1964Ma)。上述特征清楚顯示,燕山期花崗巖總體上可歸屬于殼源型或S型花崗巖范疇。(7)燕山期花崗巖的CaO/Na2O(0.10~0.84)、Rb/Sr (1.8~3

9、0.0)和Rb/Ba (0.53~232.0)比值變化明顯。在Rb/Sr-Rb/Ba圖解上,數據點基本上都投影于泥質巖區(qū)域內。在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解上,燕山期花崗巖都投影于后碰撞花崗巖區(qū)域內,表明它們應是在伸展的構造環(huán)境中形成的板內巖漿活動產物。(4)白堊紀中基性脈巖的主量元素組成如SiO2、TiO2、Al2O3和堿總量變化明顯;
   在微量元素蛛網圖上,分布形式明顯呈現左側“隆起”和右側相對平緩的特征,Nb、Ta顯示虧損;在稀土

10、分布模式圖解上,LREE/HREE 比值和 (La/Yb)N 值較高,Eu 基本沒有虧損,配分模式呈右傾型。早白堊紀輝綠巖εNd(t)值(-8.2~4.3)和(87 Sr/86 Sr)I 值(0.70828~0.72338)變化明顯,它們的鉛同位素組成又具有Dupal 異常鉛特征,反映它們源自相對富集的不均一地幔源區(qū);晚白堊紀輝綠玢巖εNd(t)值(-2.2~-0.9)、(87 Sr/86 Sr)I 值(0.71276~0.71312)

11、、206 Pb/204 Pb (18.500~18.574)和207 Pb/204 Pb (15.718~15.790)比值變化小。在Nd-Sr、Nd-Pb和Pb-Pb 相關圖解上,早白堊世數據點基本上都位于MORB和EM Ⅱ端員之間和太平洋深海濁積巖區(qū)域內,反映輝綠巖的地幔源區(qū)因受到俯沖太平洋板塊及其沉積物脫水所分泌的流體交代作用的影響而發(fā)生富集;晚白堊世輝綠玢巖數據點都位于MORB和EM Ⅱ端員之間,反映它們源自具有MORB和EM

12、Ⅱ端員按一定比例混合特征的富集地幔源區(qū)。反映源區(qū)的富集作用主要歸因于俯沖帶流體對上覆地幔楔的交代改造。
   (5)通過對302 礦床脈石礦物的氫、氧同位素組成的研究,確定的成礦期成礦流體的δ DH2O=-65~-82 ‰,δ 18 OH2O=6.8~0.6 ‰,礦后期成礦流體的δ DH2O=-50~-65‰,δ 18 OH2O=-0.8~-7.1 ‰,在δ DH2O-δ 18 OH2O圖解上,成礦期數據點都位于地幔流體演化區(qū)域

13、邊緣,反映成礦期成礦流體主要由地幔流體和部分大氣降水混合而成,而礦后期成礦流體則可能主要由大氣降水演化形成。在包裹體均一溫度-鹽度圖解上,數據點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分布,反映高溫高鹽度的地幔流體與低溫低鹽度的大氣降水之間不同程度的混合,進一步證實成礦流體由地幔流體和大氣降水混合組成。
   (6)成礦組分具有多來源特征:方解石的δ 13 C 值(-8.4~-5.3 ‰)反映碳主要來自地幔;螢石的(87 Sr/86 Sr)I 值(0.

14、71474~0.71697)介于礦區(qū)內輝綠巖(0.70861~
   0.72473)和賦礦花崗巖(0.73519~0.77152)之間,反映鍶主要來源于基性巖脈(富集地幔),或基性巖脈(幔源)與賦礦巖體(殼源)之間不同程度的混合。瀝青鈾礦的ε
   Nd(t)值(平均為-11.5)和Nd 模式年齡(平均為1787Ma)相似于賦礦花崗巖(油洞巖體分別為-13.2和1945Ma,長江巖體分別為-11.0和1770 Ma)而

15、與輝綠巖(分別為-1.4和809 Ma)區(qū)別明顯。
   (7)主成礦組分鈾來自地殼而不是地幔,這是因為南嶺地區(qū)的基底變質巖具有高的鈾含量(一般為4~6×10-6)、賦礦花崗巖不僅鈾含量高(長江巖體平均為19.5×10-6,油洞巖體平均為11.1×10-6),而且堿交代作用明顯。當富含CO2的地幔流體與其相互作用時,很容易與其中活化的鈾形成穩(wěn)定的鈾酰碳酸絡離子UO2(CO3)2 2-和UO2(CO3)3 4-而被轉移進入成礦流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