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19-20世紀之交,在西方文明與俄國國內啟蒙思想和自由主義的沖擊下,對社會現(xiàn)實的失望加劇了俄國知識分子對東正教的懷疑和否定,促使他們尋找新的信仰、探索新的道路。他們?yōu)橹铝τ诨浇桃庾R、社會改革、個人生活的創(chuàng)新,發(fā)起了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思想運動新宗教運動,這就是20世紀初在俄國知識分子中盛行一時的宗教哲學的尋神運動。蘇聯(lián)解體以來,眾多俄國學者重新研究這段歷史,這既表明當今俄羅斯人對新的精神支柱的渴望,又顯示出他們試圖從先輩那里獲得拯救俄羅斯的靈感和啟迪的迫切心情。當代中國正處在劇烈的社會轉型和思想變化中,中國傳統(tǒng)儒學的近代命運和俄國思想傳統(tǒng)的遭遇頗為相似。改革開放20多年來,許多學者紛紛重視從俄國宗教哲學中挖掘思想,尋求啟示。與此同時,近代宗教世俗化帶來的精神危機呼吁我們對人類精神家園的關注。厘清當時俄國尋神運動及其宗教哲學的本質及特征,剖析其獨立精神產(chǎn)生的歷史根源與內涵,進而探討其中蘊涵的深刻哲理和有益思想,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有鑒于此,本文綜合運用宗教學、歷史學與文化學的方法,注重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原則,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俄國尋神運動進行較客觀、整體的探討與考察。筆者認為,俄國自由主義精神根源于俄國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時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它既是對西方啟蒙思想和本土宗教精神傳統(tǒng)的承繼和改造,也是對近代宗教世俗化和文化世俗化的反抗,其實質是關于人、宗教、社會的精神哲學。筆者就其中關于精神超越和神人統(tǒng)一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探究,提出人的本質是精神超越,精神本質在于神人相會與相統(tǒng)一;“尋神派”所尋之神乃是“精神超越”之神,而非“上帝”之“神”等結論。并且認為俄國尋神運動的實質是對人的個性自由、精神世界的極大弘揚,他們的思想對宗教世俗化與精神家園重建、對中國當前轉型期的精神信仰建設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33
大小: 0.1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科學和宗教既是人類社會結構中兩種知識體系,又是兩種文化現(xiàn)象。這兩種知識體系和文化現(xiàn)象之間,不僅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差異性決定著二者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共通性為二者提供了對話與交流的契機。針對“西方科學與宗教關系理論的研究”這一主題,文章系統(tǒng)地分為四個章節(jié)來論述。在第一章中,本文通過對科學與宗教基本定義的簡要介紹和分析,得出了科學與宗教的普遍性特征。對科學與宗教概念的一般性把握,是本文從本質上認識和論證二者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在第二章中,首先,本文對科學與宗教關系的理論進行了綜述,依次介紹了沖突論,無關論,關聯(lián)論(正相關互補、互促,負相關阻礙)和融合論,并且詳細地分析了這些觀點得以成立的理論依據(jù)。其次,本文又針對性地指出了這些理論在某些方面的論證不足。最后,本文通過對以上四種關系理論的分析和比較,筆者認為科學與宗教關系理論中的關聯(lián)論和融合論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創(chuàng)見,還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這也是本文在處理科學與宗教關系這一主題上的基本觀點。在第三章中,本文以現(xiàn)代西方自然科學家的科學研究與宗教信仰為考察對象,重點考察了愛因斯坦、柯林斯、波金霍爾對科學與宗教概念的理解,以及詳細地論述了自然科學家們是如何看待和處理科學與宗教關系的。通過對他們在不同的學科視角下對科學與宗教的認識,以及對二者關系的把握,使我們清晰地看到自然科學家們在把握二者關系上的立場和態(tài)度,也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在社會個體的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生活中,科學研究和宗教信仰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三位科學家對科學與宗教的認識,以及處理科學與宗教關系的做法為我們理性地對待科學與宗教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經(jīng)驗性和方法,對社會個體在意識層面處理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本章中對科學與宗教關系的典型對象考察,在論據(jù)上有力地支撐了第二章論述中的關聯(lián)論和融合論。在第四章中,文章著重對現(xiàn)當代西方學術界對科學與宗教關系理論的研究典型進行了介紹,重點分析了宇宙論。首先,本章依次系統(tǒng)地介紹了科學宇宙論、懷特海哲學宇宙論和莫爾特曼神學宇宙論,其次,本章對以上三種宇宙論一一做了分析和評價。從宇宙論角度來認識科學與宗教關系的理論,使我們獲得了在現(xiàn)實中理性地對待科學和宗教以及他們之間關系的理論成果。結語部分,通過對西方科學與宗教關系理論的研究,本文認為科學與宗教之間是一種“共生互促”、“互補兼容”的關系,主張科學與宗教互促互補,共存共進。本文通過以上邏輯結構安排以及對這一主題的系統(tǒng)性論述,不僅系統(tǒng)地研究了西方科學與宗教關系的理論和觀點,還為我們在現(xiàn)實中理性地認識二者的關系提供了經(jīng)驗。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95
大?。?4.6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隨著全球化步伐加快,全球文化的融合交匯,社會的各個領域均發(fā)生著廣泛的變遷,作為對社會變遷的迎合以及對現(xiàn)代主義的回應,傳統(tǒng)宗教的形式及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亦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轉型。其中有一些傳統(tǒng)宗教伴隨著宗教復興、宗教重建等形式重生,同時還有一些新的宗教形式也因之應運而生,其中包括頗具爭議的公民宗教。這是20世紀最重要的一種準宗教形式,它源于民族國家的社會體制,特別是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中,這類國家往往能替代傳統(tǒng)的宗教體制,成為公民身份的核心及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礎。毋庸置疑,在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中,文化融合十分必要,寬泛的公民宗教理念作為一種普世價值觀,或許有其可欲的一面,然而正因為社會的多元和文化的多樣性,雖其意在共和,保衛(wèi)社會,但要在不同的民族國家之間及民族國家內部形成統(tǒng)一的公民宗教,還是一個僅存于假定可能中的設想。面臨著多元文化進退兩難的困境,即便是像涂爾干或是汲喆等學者一樣,抱著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去憧憬這一人類宏偉的理想,也是需要整個社會人類及各個民族的共同努力來實現(xiàn)這一偉大目標?;谏衔乃龅纳鐣F(xiàn)實和理論現(xiàn)實,本篇研究在回顧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更清晰的梳理出公民宗教的性質和意涵,溯本追源,對這一概念自身所蘊含的兩個方面進行深入解析,理清其神圣性和其產(chǎn)生神圣性的歷史基礎,從公民宗教這個理念建構之初的出發(fā)點,來探討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現(xiàn)實性及可能性。本篇研究共有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是緒論部分,主要對問題的提出、研究意義、方法與目的作了概況。第二章就公民宗教理論的起源與發(fā)展、公民宗教意涵與界定,及其神圣性本質作了清晰的說明。第三章中的理念主要介紹了公民的理念和公民社會,公民理念部分重點梳理了分屬兩個系派的希臘和羅馬的公民理念,同時從公民的四組對應關系中介紹中國公民觀念的發(fā)展;而公民社會主要就其形成演變過程作了探討,并描述了公共領域的興起和功能;第四章主要圍繞貝拉和汲喆的公民宗教理論,對公民宗教的神圣性這一價值體系和現(xiàn)實性的功能意義,聯(lián)系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作了較為細致的解析和闡發(fā)。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5
大?。?1.2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佛教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從創(chuàng)立到今天,佛教已經(jīng)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歲月。佛教以其教化眾生、普度萬世的形象,充滿智慧的高深教義,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的傳播。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之中,佛教的傳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在一些國家或者地區(qū),歷史上都曾經(jīng)不同程度的發(fā)生過統(tǒng)治階級大規(guī)模的排斥佛教、破壞佛教發(fā)展的事件,用佛教界的術語,就稱之為“教難”或者“法難”。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共發(fā)生過四次重大的“法難”事件。這就是著名的“三武一宗”毀釋事件。四次毀釋事件當中,又以唐武宗毀釋在歷史上的影響最大。因為毀釋事件發(fā)生在唐武宗會昌年間,所以歷史上又將這次事件稱之為“會昌法難”。會昌毀釋發(fā)生在佛教發(fā)展堪稱為鼎盛的唐朝,有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看起來或許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但是在偶然之下蘊含著必然,導致會昌毀釋發(fā)生的各種深刻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早就埋下了。唐代佛教寺院經(jīng)濟的過度膨脹;佛教與道教之間的激烈斗爭;社會上流行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與佛教之間的對立碰撞,都是導致會昌毀釋發(fā)生的深層次源頭。這些矛盾在平時一直潛伏著,當二者之間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會爆發(fā)。會昌毀釋正是這些錯綜復雜的矛盾相互交織,相互沖突,最后爆發(fā)的必然結果。對于它的研究必須從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多角度去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3
大小: 0.8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論貴霜國王宗教信仰的變化及其原因姓名吳耀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世界史指導教師藍琪20080420ABSTRACTINTHEINTRODUCTIONOFTHEPAPER,THEAUTHORINTRODUCESTHERECENTDOMESTICANDFOREIGNSCHOLARS’RESEARCHSITUATIONSABOUTTHERELIGIONINTHEEMPIREKUSHAN.THEREARESOMECHARACTERSINTHERESEARCHWHICHCOULDBESUMMARIZEDTOTHETWOPOINTSTHEFIRSTISTHATEXCEPTTHEBUDDHISM,OTHERSWERECOMPARATIVELYNOTENOUGHTHESECONDISTHATTHERESEARCHESALMOSTDIDNOTPROBEINTOTHEPRIMARYREASONSINTHECOURSEOFTHEEVOLUTION.INTHECURRENTLEVELOFRESEARCH,THISPAPERWI1LACQUIRETHEBOTHTHEORETICALANDREALISTICSIGNIFICANCE.BESIDES,INTHEINTRODUCTION,THISPAPER1ISTSTHEADOPTED,SOURCESTHEHISTORICALTEXTS,THEENGRAVEDINSCRIPTIONMATERIALSANDTHECOININFORMATION.THEBODYOFTHISPAPERISCONSTRUCTEDBYTHREECHAPTERS.INTHECHAPTERONE,THISPAPERMAKESAGENERALDESCRIPTIONABOUTTHEFOUNDATIONOFERILPIREKUSHANANDCENTRALASIA’SRELIGIOUSBACKGROUNDBEFOREEMPIREKUSHAN.THEPAPERPOINTSOUTTHATTHEREWERETWORELIGIOUSBACKGROUNDCHARACTERSINCENTRALASIABEFOREEMPIREKUSHANONEWASTHEDIVERSIFICATIONOFRELIGIOUSBELIEFSTHEOTHERWASTHEC0_NVERGENCEDURINGTHESPREADOFA11KINDSOFRELIGIOUSBE1IEFS.INTHECHAPTERTWO,THISPAPERCO姍ENTSONTHEKINGSOFKUSHANWHOTRANSFEREDTHEIRBELIEFSFROMBUDDHISMTO§IVAOFHINDUISMANDTHEREVIVALOF¨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0
大?。?1.7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論文討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神”ЧЕЛОВЕКОБОГ與“神人”БОГОЧЕЛОВЕК兩個觀念,這兩個觀念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俄國十九世紀宗教與道德危機下的兩種人生哲學的思考。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處于傳統(tǒng)東正教與西方現(xiàn)代思潮激烈碰撞的時期,科學主義與宗教信仰的矛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得到了清楚而具體的表現(xiàn),他在以文學的筆觸描述這種信仰困境的同時也在以哲學的思考來探求擺脫這種困境的出路?;趯ν铀纪滓蛩够约皣鴥韧庥嘘P資料的解讀,從哲學角度探討“人神”與“神人”觀念是這篇論文的主旨。論文首先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神”與“神人”觀念提出的背景及含義界定?!叭松瘛焙汀吧袢恕贝硗铀纪滓蛩够淖髌分袃煞N相互沖突的典型形象?!吧袢恕敝蛤\地信仰上帝,在世俗人間自覺地踐行上帝法則的“基督式人物”“人神”則是指否定上帝存在,將自身作為上帝,并想用自己的言行為世界立法的“問題人物”。“人神”與“神人”的形象分別代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中矛盾思想的兩個極端,他們之間的對話與對抗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得到全景式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上帝存在、意志自由、價值評判和道德選擇等問題的沉思,也反映了他在善與惡、上帝與魔鬼、基督與反基督、信仰與理性等問題上復雜而又矛盾的態(tài)度。其次,論文討論“人神”觀念所依據(jù)的理論基礎、這種觀念的后果、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這種觀念的批評?!叭松瘛钡幕玖鍪?,理性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而世間的惡與苦難則是否定上帝存在的經(jīng)驗證據(jù)。在否定了上帝之后,“人神”進一步否定了道德,他們認為,沒有上帝,一切皆合理。為了成為神,為了證明自己無所不能,他們往往做出一些極端行為,個體無限膨脹的結局常常是自閉、自殺或殺人。最后兩部分探討“神人”觀念的思想依據(jù),以及這種觀念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的價值與意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人”理論使人與神相關聯(lián),他認為這為人超越自身提供了無限可能。人集人性與神性于一身,對上帝的信仰和對人的信仰在統(tǒng)一完滿的“神人”真理中達到一致。人趨向神的運動,彰顯了人之為人的高貴。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5
大?。?2.3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長期以來維特根斯坦作為分析哲學家的巨大存在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因為維特根斯坦最重要的工作主要在哲學內部進行。但這也造成了一些問題比如對他的整體思想因為忽視了某些不那么顯眼的環(huán)節(jié)而造成理解上的偏頗。而那些被忽視的部分如果做認真的考察即可發(fā)現(xiàn)那并不僅僅是其思想上的邊角余料反而有可能是最為根本的。本文的導論部分即將維特根斯坦置于雅典與耶路撒冷的大背景下提出“兩個維特根斯坦”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與猶太人維特根斯坦的說法并對其關于“邏輯與罪”的思想有一個簡明的勾畫。本文第一章討論罪與美學的問題主要從可說與不可說美學與倫理學的復雜關系入手指明美學在維特根斯坦的整體思想中盡管重要但并不處于特別靠前的位置。而這一討論的思想基礎是克爾凱郭爾關于美學、倫理學及宗教關系的區(qū)分。本文第二章討論美與宗教的問題。對美、宗教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本章第一節(jié)有所論述。而考察維特根斯坦與音樂、建筑、文學之內在關系構成了本章的主要內容。本文第三章討論宗教與生活的問題。分別從語言批判、生活形式、生命與生活等角度入手在較深的層次上討論生活意義的問題。本章最后一節(jié)認為回歸生活世界即意味著過一種有信仰、希望和愛的生活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世界才是飽滿的充滿生命的。本文的結語部分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指明了“罪”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本文認為明確意識到人自身的絕對有限性是過一種好生活的基本前提。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06
大?。?5.31(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49
大小: 1.5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關注的是中國哲學史前史的問題,即以人文德性為特色的中國哲學是如何在舊有的上帝宗教思維中產(chǎn)生并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殷商的上帝宗教是人文德性的誕生地,它是一個以上帝為至上神的混合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模式,其特點是上帝不直接對人間說話。所以,人間的帝王要想獲得上帝的旨意,就只能借助占卜以及死去的王帝的顯靈,而這種借助媒介的溝通方式實際上為人文因素的進入開了方便之門。所以,在盤庚遷殷這一事件中,因為人的意志和占卜結果的大相徑庭,使得占卜的應驗性和如何判斷問題被提了出來,這樣,盤庚不得不引入利民的思想來勸說反對者服從他的命令。同時,王帝的非普遍經(jīng)驗性困難也被顯現(xiàn)出來,對此,盤庚提出重德的思想加以解說。正是在盤庚遷殷的時候,利民和重德這兩個人文德性的因素被吸納入上帝宗教的解釋體系中來,可是,它卻事實上開始對上帝宗教發(fā)生解構的作用。人文德性對上帝宗教最重要的一個解構因素就是價值判斷標準被賦予給了上帝,這是祖己對祖庚所進行訓誡的哲學意義。上帝不再是原來那個沒有標準而肆意妄為的神了,而變成了依照義與德為標準而進行賞罰的具有人文色彩的神。盡管這里的義和德都是很外在的行為標準,但確實是人文德性的一大發(fā)展。而到了殷商后期,也就是紂王時代,隨著天下局勢的改變,逼迫著殷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上帝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以紂王為代表的一批人,認為上帝是血緣的,但卻是在最初授命之后就對人間再也無能為力的,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不顧所謂占卜的結果而肆無忌憚的享受自由,這是一種由人自身欲望的極度膨脹帶來的機械論的上帝觀,是從負的方面對人文思想的一個發(fā)展。以父師為代表的一批人,雖然在情感上不愿放棄自己的舊的上帝,但在理性上,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上帝不可能是血緣民族的,而必定是公共的萬民的,這一個認識,將上帝由人格神推向了理性神。在殷商滅亡之后,箕子以遺老的身份對舊有思想進行了總結,他在占卜中把人謀看作相當重要的因素,把上帝和人帝的最高行為標準都規(guī)定為利民,但他的思想中還有很多古樸而混雜的地方。真正能算得新的人文德性思想之開辟者的是武王。武王作為用人的領導,是戰(zhàn)勝的一方,他當然也要對自己這樣一個本來的小國何以最后能戰(zhàn)勝殷商進行總結,同時他也要安撫住戰(zhàn)敗的殷民。武王思想的核心,就是他全新的至上神觀念。他正式將至上神賦予了公共的以人文德性為價值判斷原則的意義。正是在這個核心觀念下,他能在臨死前的繼承人問題上置占卜于不顧,同時又能有一個較理性的生死觀念。可以說,通過武王的努力,上帝宗教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已經(jīng)難以繼續(xù)維系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已經(jīng)不得不轉換到人文德性的思維模式了。但武王因為死的太早,所以他來不及完成這一根本的轉變,繼承武王而最終將人文德性的思想確立為人們思維的出發(fā)點的,是周公??傊?jīng)過從殷商中葉到周初這三百余年哲學思想的演變,上帝宗教的思想逐漸隱退,而人文德性開始成為中國人哲學思維的出發(fā)點。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9
大?。?2.1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圈分類號UDC學校代碼10055密級公開高蕊犬淫碩士學位論文池田大作的宗教生命觀研究RESEARCHONDAISAKU酶DATSRELI百OUSVIEWOFLIFE答辯委員會主席奎墾出評閱人睦建送南開大學研究生院二OO年五月南開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經(jīng)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創(chuàng)作的、已公開發(fā)表或者沒有公開發(fā)表的作品的內容。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貢獻的其他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的法律責任由本人承擔。學位論文作者簽名一鎣迸2010年5月20日非公開學位論文標注說明根據(jù)南開大學有關規(guī)定,非公開學位論文須經(jīng)指導教師同意、作者本人申請和相關部門批準方能標注。未經(jīng)批準的均為公開學位論文,公開學位論文本說明為空白。論文題目申請密級口限制≤2年口秘密≤10年口機密≤20年保密期限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審批表編號批準日期20年月日限制★2年最長2年,可少于2年秘密★10年最長5年,可少于5年機密★20年最長10年,可少于LO年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8
大小: 3.2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密船Q⑧單位代碼10422學號2口L訓OLS∥蔡辦孑碩’士學位論文THESISFORMASTERDEGREE論文題目P兒訟巳礎棚懶耐彳忽夠拋,T彩號訊咎吵仗億91舛P勛寺五,7渾耖了劫蝌啦醐譖作者培養(yǎng)專業(yè)指導合作姓名溘握單位跳園盈鯊氆一名稱籃遺主童姿教師鼓盤紐盔逮導師一_2汐侈年弓月引日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jīng)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科研成果。對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聲明的法律責任由本人承擔。論文作者簽名遠望整日期鯊L£&生關于學位論文使用授權的聲明本人完全了解山東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或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山東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其他復制手段保存論文和匯編本學位論文。保密論文在解密后應遵守此規(guī)定論文作者虢遺還神夠緲期迎址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2
大?。?2.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紅山文化是位于我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一支重要的原始文化??脊虐l(fā)現(xiàn)的紅山文化遺址中所包含的文化遺存極具研究價值。本文是2006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遼河上游史前考古與文明起源綜合研究”的一個子課題,主要針對紅山文化的宗教崇拜與神話傳說問題,進行綜述性研究。關于紅山文化的宗教崇拜研究主要集中于女神崇拜以及紅山文化墓葬中的隨葬玉器兩個方面。在女神崇拜問題上,本文將西方原始文化中發(fā)掘出土的女神塑像,做為紅山文化女神研究的參照,歸納出關于紅山文化女神原型研究的幾種主要觀點生殖女神崇拜、始祖女神崇拜和大地母神崇拜。紅山玉器則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神秘的內涵,被認為是圖騰崇拜的偶像或宗教活動中通靈的神器。紅山玉器的出土數(shù)量相當可觀,有學者據(jù)此將紅山文化與五帝傳說相聯(lián)系,認為在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之間或許曾存在一個“玉器時代”。紅山玉器不僅在存世數(shù)量上引人注目,在玉器的形制上更是驚人的一致。并且,從紅山文化的墓葬特點來看,紅山玉器已初具禮器的雛形。與此同時,筆者在綜述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也間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2
大?。?2.1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民間藝術與宗教姓名林簞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美術學指導教師徐志堅20040401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問美術與宗教文化的關系,不僅體現(xiàn)在它所表現(xiàn)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宣揚的宗教思想及參與的宗教活動中,而且也體現(xiàn)在它形成的歷史過程中。中國的傳統(tǒng)宗教主要匙佛教、道教和民間流傳的原始信仰,民間美術在宗教活動中的作用,如同其他宗教藝術一樣,是直接為宣揚宗教思想服務的。第二部分首先對民問美術作一個嚼確的界定民間美術即指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流傳于民間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是相對所謂于正統(tǒng)文化中宮廷的、文人雅士的藝術,在今天,它是相對于精英藝術的美術,是以農民為主的根植于民問的美術。從藝術學的角度,介紹民間美術的特征、及分布。指出民間美術是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流傳于民間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是相對所謂于正統(tǒng)文化中宦廷的、文人雅士的藝術,在今天,它是相對于精英藝術的美術,是以農民為主的根植于民間的美術。民間美術是構成各民族美術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民間美術分布于全國各地區(qū),由于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地理條件、風俗、感情、氣質等互有差異,在民間美術中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采的風格。從強調造型藝術的特點的角度,介紹民間美術的具體分類。第三部分從民間美術的造型、風格方面,依照工具、材料的分類對常見的民間美術形式年畫花紙、門神紙馬、剪紙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織繡、漆畫漆器等等作簡介。第四部分闡述民間美術的宗教淵源,認為宗教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xiàn)象,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都曾受過宗教的影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8
大?。?2.5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內容摘要本文從新教傳教士的視角,論述了其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中的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及婦女地位三個問題的看法。在中國的父子關系中,子女對父母只有盡孝的義務,而沒有獨立自主的杠俐在夫妻關系中,妻子只有順從丈夫乃至夫家的義務,而沒有維護自己利益的權利在婦女地位上,婦女僅是男性的附屬品和玩物,而沒有獨立的人格特征這種權利和義務的單向性,導致了中國家庭內的各種陋俗,形成了中國極不平等的人倫關系傳教士以墓督教精神和西方風俗為衡量標準,對這些裱格給事了嚴厲的批判。同時,墓督教的使命感敦促他們致力于改造中國風俗的事業(y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并咦起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覺醒在論述過程中,文章既介紹了傳教士的觀點,又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形成歷史和發(fā)展情況,K種對比考察既表明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在,又使讀者對兩種風俗的優(yōu)劣持有更直觀的印象文章選取的角度在前人的研究中還沒有系統(tǒng)論及,運用的材料也為比較少見的英文原始材料,從而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文章屏棄了傳統(tǒng)的二分評價法,在對傳教士的優(yōu)越感和使命感的心態(tài)進行解析后,在加深對他們的理解后,對他們的活動最終作出了肯定的評判傳教士的宗教使命未能完成,但他們用西俗,用西方思想來改造中國人的目的是達到了而中國在接受西方文化的過程中,由于要抽掉基督教這一支柱,從而使這一學習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變動不居的態(tài)勢,只能在不斷的摸索中學習、前進、、主題詞墓奮教傳教士中國傳統(tǒng)家庭宗教與倫理的沖突一論墓督教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以費正清為代表的運用“沖擊一反應”模式論釋中國近代史的方法雖已過時,但不能就此忽略研究西方力量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它們的活動,已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一部分而在形形色色的西方駐華勢力中,墓督教傳教士的活動無疑是涉及范圍最廣,持續(xù)時間最長,所起作用最大的所以,研究基督教近代在華傳教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而且是社會史、宗教史、哲學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索,不僅會解開歷史的迷團,還將回答關于國情、傳統(tǒng)文化、民族心理、中西文化交流和現(xiàn)代宗教研究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而如此重要的一部分中國近代史,長期以來,在學術研究中總是處于薄弱狀態(tài)譬如本文研究的傳教士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看法這一課題,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就缺乏系統(tǒng)的論述因此,為利于展開文章的主旨,筆者先就兩個問題加以說明一、需要說明的兩個問題I大陸地區(qū)基督教傳教史研究棍況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的研究在歐美及港臺地區(qū)起步早,研究成果豐碩,迄今已步入成熟發(fā)展期‘U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原因,大陸地區(qū)的傳教史研究在80年代前還處于空白狀態(tài)直至1981年,顧長聲的一部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才“填補了中國近代史著中關于傳教史的一個空缺”‘”因時代所限,這本著作承襲了史學界傳統(tǒng)的“帝國主義侵略”模式,把傳教士視為“帝國主義侵略的急先鋒”,把傳教活動視為“文化便略”但在史料方面,這本書還有其可取之處,它第一次系統(tǒng)的理清了傳教情況的脈絡,并列出傳教史研究的經(jīng)典參考書目,其開創(chuàng)性使其成為以后傳教史研究中的必讀書目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0
大?。?2.2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使得沉睡于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性得以覺醒。如果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只是使理性覺醒的話,那么真正樹立理性權威的是17世紀的科學革命和哲學革命??茖W革命為反對宗教和教會提供了科學武器,哲學革命為反對封建專制和貴族特權提供了思想基礎。所有這些都為啟蒙運動的發(fā)生鋪平了前進的大道。在18世紀的法國,面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獨裁,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們正是利用自然科學武裝起來的理性武器,馳騁于開闊的自然疆域,猛烈地摧毀著宗教神學,進行著一場科學和宗教的大決戰(zhàn)。18世紀是理性主義思潮盛行的時代,人的理性是判斷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的唯一標準,關于任何事物的知識都必須接受理性法庭的審判。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們在理性法庭上,對包括教會、圣經(jīng)和一切以宗教狂熱和迷信為特征的天啟宗教無一例外地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同時在宗教批判中逐漸形成了法國式的自然神論。但是,由于自然神論自身存在著缺陷,法國啟蒙思想家們不得不尋找支援力量,或與基督教妥協(xié)調和或執(zhí)著追求科學理性或轉向求助于道德情感在此后理性和他的助手們結伴而行,在法國創(chuàng)造出一個多元宗教信仰形式的局面。啟蒙時期法國宗教思想的形成與18世紀自然概念有著緊密的關系。啟蒙思想家們對自然與上帝的不同理解最終導致了不同宗教思想的形成。啟蒙時期法國的宗教思想并非一種完全新的信仰代替完全舊的信仰,與其說啟蒙時期法國的宗教思想是一種輪廓鮮明的、已完成了的固定形式,倒不如說是一個朝各個方向發(fā)生影響的力量。正確理解理性與信仰、世俗與神圣的關系,我們才能正確理解啟蒙時期法國乃至整個啟蒙時代的宗教思想。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48
大小: 0.25(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