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愛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研究課題,在這個災難深重的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渴望愛、渴望知音、抱怨真愛難求、知音難遇。美籍德裔猶太學者埃利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指出人們追求愛的一個最大的誤區(qū),在于把愛看作一個外在的對象,把愛的獲得雷同于物的擁有。事實上愛是一種人的主動能力,愛是進化了人的一種能力,是一種使人的本質(zhì)豐富并且上升的能力,在某種情況下這種能力與藝術的能力類似。弗洛姆的理論是一種關于“生活藝術”的應用科學,并且力圖把它付諸實踐,建立理想中的“健全的社會”,需要不斷從自己的心靈上提升境界。無論是兄弟之愛、母愛、性愛、自愛、以及信仰之愛,都是通向人格完整、靈魂救贖的人生實踐。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蝗绻麤]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弗洛姆認為愛的頂點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他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tǒng)一的巨大力量。因此,愛既不是一種飄落在人身上的力量,也不是一種強加在人身上的責任;它是人自己的力量,憑借這種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為他的世界。所以,一無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毫無價值。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認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弗洛姆認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過程、消費過程、政治生活和社會關系各個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與矛盾,其根源在于現(xiàn)代社會愛的缺乏。因此,他對愛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分析,認為愛是能夠解決現(xiàn)代病態(tài)社會的根本途徑。弗洛姆在構建他關于愛的理想藍圖的時候,不是沖動地追逐,更多的是傾注于沉穩(wěn)和理性,這注定了他的理論對人們的影響是循序漸進深遠而持久的,而不是熱烈而短暫的。本文正是從這一層次上展開對弗洛姆思想的論述。本文的論述共分為四個部分一、現(xiàn)代愛的危機時代,著重從現(xiàn)代、愛以及威脅人類存在的愛進行闡述;二、討論愛的哲學源流及其對弗洛姆的影響,主要從仁愛、EROS、PHILIA、愛在中世紀的展開、愛的自我肯定及其遭難和影響弗洛姆愛的哲學思想的直接因素來敘述;三、全面論述了弗洛姆愛的哲學理論與實踐,分別從愛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愛的具體形式、愛的實踐三方面加以展開;四、從現(xiàn)實影響、對弗洛姆哲學思想進行評析,闡述了弗洛姆愛的哲學的理論突破與局限以及對我國現(xiàn)階段的影響與借鑒。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7
大?。?2.1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文摘要精神力量在任何時候都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巾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和完善離不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保障,精神文明是社會發(fā)展內(nèi)在的推動力量。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深層原因,除了客觀物質(zhì)條件以外,還有倫理、文化、民族精神、社會審美等非經(jīng)濟因素即精神力最的作肘。因此,必須加快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方方面面,人類的文化和文明中包含著極其復雜的審美因素和審美關系,這使得社會審美成為精神義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起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作為人類社會牛活一部分的旅游活動又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審美文化,旅游從本質(zhì)上講是一種尋找莢、感受美的活動,是一項集自然美、藝術美與社會生活美之大成的綜合審美活動,是一項審美的掌握世界的活動。人類對莢的追求和需要誘發(fā)了旅游行為的產(chǎn)生,在旅游過程巾人類對美的追求和需要反過來推動了旅游業(yè)向更高的美的層次發(fā)腱。通過旅游審美對社會的精神、思想、輿論、觀念、心理、風氣等的影響,能形成有利于經(jīng)濟建沒、有利于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使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有一個大的發(fā)展。因此,從哲學的角度探討旅游審美與精神義明的關系,從旅游審美的角度加強精神義明建設都是必要的,也是一個全新的極其有價值的角度。建立一個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旅游審美文化體系,對于最終實現(xiàn)人的全關鍵詞美審美文化一I一的統(tǒng)一,目錄目錄中文摘要I外文摘要Ⅱ引言1一、對美的哲學思考2一美及其本質(zhì)2二美的特點4三審美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形式9二、旅游審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11一審美文化與旅游審美11二旅游審美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13三、建立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旅游審美文化,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快速發(fā)展21一建立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旅游審美文化21二建立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旅游審美文化的注意事項29結束語36參考文獻37索引39一M一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2
大?。?1.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伊川易傳是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最重要的哲學菱在該書中程頤通過對周易古經(jīng)和彖、象、文言三傳的詮釋闡發(fā)了時的哲學思想易學體系中理象關系在實現(xiàn)領域中的第一層落實是理氣關系易學體系中的理表征客觀的天理易學體系中的象表征生化萬有的氣第二層落實是理物關系易學體系中的理表征萬物終極本原的天理以及天理具體展現(xiàn)的事物是具體之理易學體系內(nèi)部的象表征客觀事物第三層落實是理人關系理的實質(zhì)性內(nèi)涵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然之性具體內(nèi)涵是仁、義、禮、器、信象表征人及社會人生中的各種事項由于氣、物、人都發(fā)生、存在、流變于特定的時下皆有時之特性因而理象互動匯成一種蔚為壯觀的宇宙和人生生化流變的宇宙生命時洪流人所值的時與該時下所存在的一切相對于人具有遇的含義在程頤看來人生最為理想的境遇莫過于德、位、時三者的奇妙會合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4
大小: 1.0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密級單位代碼學號馨‘聲獷六了博士學位論文萬論文題目勸蒼準行卷把令寸由乞示眾“生作者姓名專業(yè)指導教師姓名專業(yè)技術職務勸、加烈炎兔感、家,,,,,、一怕爾‘卜冷又刁談蘿第六章對哲學診釋學藝術經(jīng)驗理論的評價第一節(jié)哲學診釋學藝術經(jīng)驗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的地位第二節(jié)哲學診釋學藝術經(jīng)驗的理論局限第三節(jié)哲學診釋學藝術經(jīng)驗理論對中國美學的意義結語參考文獻,致謝,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67
大?。?11.8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哈特是20世紀著名的法學家、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法哲學思想影響了整個世界,使陷入困境的法哲學研究進入了第二個春天。特別是他的“最低限度自然法”思想,更是為研究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指明了研究方向。本文著眼于研究哈特法哲學視域下道德和法律關系的思想。首先,本文系統(tǒng)地考察了自然法學派道德和法律合一說和實證主義法學派道德和法律分離說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然后對哈特折中的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學說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概括指出了哈特法律和道德結合思想的合理性,并詳細的分析了哈特走向折中的現(xiàn)實社會基礎最后,本文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指出了只有放于社會歷史的實踐中才可以真正的解決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3
大?。?2.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東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情”與先秦儒家道德哲學形態(tài)道德哲學的中國話語與中國形態(tài)姓名郭衛(wèi)華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倫理學指導教師樊和平20081101ABSTRACTMORALPHILOSOPHYPLIGHTOFMODEMSOCIETYISRESULTEDFROMTHESEPARATIONOF‘‘QING’ANDMORALPHILOSOPHYINMODEMSOCIETYMORALPHILOSOPHYLOSTCONTROLOF“LUST’ATTHESAMETIME,THEETHICALFUNCTIONSOFFEELINGSWEREIGNOREDTHESOCIALREALITYISINCONSISTENTWITHOFHUMANNATUREANDMORALNATUREHUMANITYISMULTIFACETEDBOTHRATIONANDEMOTIONAREIMPORTANTCONTENTOFHUMANNATURETHEMORALPHILOSOPHY’SPREREQUISITEANDBASISALETHEUNITYOFREASONANDEMOTIONTHATCALLREALIZETHEREUNIFICATIONOFTHEUPGRADINGANDIMPROVEMENTOFHUMANNATUREBOTHOFWESTERNEMOTIONALISMANDRATIONALISMCAN’TPROVIDEAWAYFOREXCEEDINGTHEPLIGHTOFMODEMMORALPHILOSOPHYONLYTHEREUNIFICATIONOF‘QING’ANDRATIONALITYCANTRULYACHIEVEPERFECTMODELOFHUMANNATUREANDSURPASSTHEPLIGHTOFMODEMMORALPHILOSOPHYCLEARLYTHEPREQINCONFUCIANQINGLIPRINCIPLEOFMORALPHILOSOPHYPROVIDEDIMPORTANTTHEORETICALRESOURCESANDENLIGHTENMENTOFMORALPHILOSOPHYINRESTRAININGTHEBEGINNINGOFOVERCHARGINGOFRATIONALANDEXCEEDINGPLIGHTOFMODEMMORALPHILOSOPHYWECANHOLDTHEPREQINCONFUCIANQINGLIPRINCIPLEOFMORALPHILOSOPHYFROMTHEHISTORYANDLOGICPOINTOFVIEWFROMTHEHISTORICALLATITUDE,ASTHESOUROEOFCONFUCIANMORALPHILOSOPHY,THEPROQINCONFUCIANRISEDTHEEMOTIONALSENTIMENTTOTHEUNIVERSALITYOBJECTIVITYETHICALFEELINGSANDMORALSENTIMENTSSTARTINGFROMTHEBLOODKINSHIPANDTHROUGHTHEETHICSOFTHEARGUMENTSSOTHATITSETUPTHEPREQINCONFUCIANQINGLIPRINCIPLEOFMORALPHILOSOPHYCONFUCIUSFOUNDTHESCHOOLOF“BENEVOLENCE”ANDUNITE“BENEVOLENCE’’AND‘‘CEREMONY’’THATPROVIDEDIMPORTANTETHICALSUPPORTINORDERTOSURMOUNTTHESOCIALPLIGHTOF‘‘LEBADOFFICIATINGCOLLAPSE”ATTHATTIMEMENEIUSDEVELOPEDTHECATEGORYOF‘QING’ONTHEBASISOFCONFUCIUS’SQINGLIPRINCIPLEOFMORALPHILOSOPHYHEPUTFORWARDTHEVIEWOF“XINGSHAN’’SOTHAT“QING’WASUPDATEDTOTHENOUMENONHEIGHTOF‘HEARTINTELLIGENCEFATE”,ANDONTHISBASISHEBUILDTHETHEORYOFVIRTUEANDTHE‘BENEVOLENTPOLITIES,OFEXCHANGINGBETWEENWORRIESANDHAPPINESSXUNZIBUILTTHESYSTEMOFMORALPHILOSOPHYFROMTHEPOINTOF“XINGQING’THATDEEPENEDTHEFEATUREOFTHEPREQINCONFUCIANQINGLIPRINCIPLEOFMORALPHILOSOPHYBUTASATHINKERWHOPAIDATTENTIONTOTHEABILITYOFRATIONALOFHUMANKINDS’,XUNZI’S“CEREMONY’CONTAINSRATIONALSPIRITALTHOUGHIT’SBASEMENTIS‘QING’THEULTIMATEGOALOF”CEREMONY”GUIDEDPEOPLE’SNATURALDESIREANDEMOTIONALFEELINGSBYRATIONALOF”CEREMONY”INORDERTOCULTIVATEGOODFEELINGSXUNZI’SSYSTEMOFMORALPHILOSOPHYIMPELLEDTHEDEVELOPMENTOFTHEPROQINCONFUCIANQINGLIPRINCIPLEOFMORALPHILOSOPHYFROMTHELOGICOFLATITUDEALLOFTHEPROQINCONFUCIAN“ETHICALWORLD’AND”MORALWORLD“ANDTHESYSTEMOFETHICALSPIRITWEREBASEDON“QING’ONTHESUPPORTOF‘QINGLI’’SPIRITTHEETHICALSYSTEMOF“BODYHOMECOUNTRYWORLD’’ISLINKEDUPINORDERTOFORMANINDIVISIBLEWHOLEMOREIMPORTANTLY,THEPREQINCONFUCIANONBASEOF“QING’DONOTONLYPURSUETO‘QIJIARUNNINGACOUNTRYACHIEVINGTHEWORLD“BUTIT’STHEHIGHERPURSUITISTOREALIZETHEHAPPINESSOF“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SUCH‘HAPPINESS’’ISAKINDOFEMOTIONALEXPERIENCEOFALIFEOFPLEASUREANDEMOTIONALMEETINGAFTERTHEINDIVIDUALLIFEREALIZEMORALLIBERTYANDSPIRITUALLIBERTYTHEPROQINCONFUCIANQINGLIPRINCIPLEOFMORALPHILOSOPHYISTHEETHICALSPIRITTHATADAPTEDITSELFOFCHINESEBLOODCULTUREITHASBEENLIVINGINADOMINANTPOSITION∞THATITSTILLAFFECTSTHESOULOFCHINESEPEOPLETODAYBUTTHEVALUEOFTHEPURSUITTHEPREQINCONFUCIANQINGLIPRINCIPLEOFMORALPHILOSOPHYANDTHEVIEWOFVALUEOFMODEMSOCIETYHASACONFLICTTHEREFORE,WEMUSTTRANSFORMITCREATIVELYINORDERTOPLAYINTHEMODEMSENSEOFCONFUCIANVALUESANDEXCEEDTHEMODEMMORALPHILOSOPHYDIFFICULTIESKEYWORDSQING;THEFORMATIONOFMORALPHILOSOPHY;PREQINCONFUCIAN;THEPRINCIPLEOFQINGL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97
大小: 14.9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可持續(xù)消費的哲學思考姓名張濟成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教師張禹東20080501可持續(xù)消費的哲學思考4ABSTRACTSINCETHEINDUSTRIALREVOLUTION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CIVILIZATIONMANKINDHASCREATEDTREMENDOUSSOCIALWEALTHHASGREATLYENRICHEDTHEMATERIALCULTURALLIFEOFMANKINDBUTTHEATTENDANTRESOURCESTHEECOLOGICALCRISISTHEIMBALANCEBETWEENPOPULATIONGROWTHDEVELOPMENTOTHERGLOBALPROBLEMSSOTHATHUMANITYBEGANTOREFLECTONTHEIRPASTONESIDEDINDERTOMEETTHEIRCURRENTDEMIENTEDMATERIALDESIRESCONSUMERATTITUDESBEHAVIOURTOIDENTIFYTHEPERSONTHENATURALSOCIALHARMONYPAYATTENTIONTOTHEFULLFREEDEVELOPMENTOFTHEECOLOGICALVALUESFOSTERANEWCONSUMPTIONCONCEPTTHECONCEPTOFSUSTAINABLECONSUMPTIONCLEARLYASACONSUMERCONCEPTSSUSTAINABLECONSUMPTIONINTHEINDUSTRIALIZEDCONCEPTISTHERAPIDECONOMICGROWTHINTHEWLDWIDECRISISTOEXPLEREFLECTONTHEPEOPLEARISINGITISREALLYREASONABL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INLINEWITHSCIENTIFICCONSUMPTIONISSAVINGRESOURCESPROTECTINGTHEENVIRONMENTTHEHEALTHOFMODERATECONSUMPTIONISEMBODIEDSOCIALJUSTICETOTHEFULLFREEDEVELOPMENTOFTHECONSUMERADHERETOTHESUSTAINABLECONSUMPTIONISTHEREQUIREMENTOFTHETIMES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CONSTRUCTIONOFSUSTAINABLECONSUMPTIONPATTERNSTHENATURALSOCIALHUMANDEVELOPMENTISOFGREATSIGNIFICANCEINTHISPAPERUSINGANALYSISSYNTHESISOFTHERESEARCHMETHODCOMBININGTHINKINGONSUSTAINABLECONSUMPTIONFTHEIGINOFTHEDUISHUOINTEGRATEDVARIOUSSCHOLARSEXPERTSINTHEFIELDSOFUNDERSTINGITSCONNOTATIONOFTHEDIALECTICALANALYSISGENERALIZATIONINREVEALSITSPHILOSOPHICALCONNOTATIONFROMMANNATUREMANSOCIETYASWELLASPEOPLEWITHTHEIROWNANALYSISOFTHETHREEASPECT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NATUREHUMANBEINGSGRADUALLYREALIZEDTHATMANNATUREISHARMONIOUSWHOLETHISISTHECONCEPTOFNATURALHARMONYSUSTAINABLECONSUMPTIONOFNATURALTHEETICALFOUNDATIONESTABLISHEDINTHEPEOPLETOPEOPLERELATIONSJUSTICESOCIALATTHEHEARTOFSUSTAINABLECONSUMPTIONREQUIREMENTSFHUMANCONSUMPTIONTOREFLECTJUSTICEINTHEGENERATIONTHEGENERATIONTOACHIEVEAJUSTFAIRSOCIETYISTHEPURSUITOFSUSTAINABLECONSUMPTIONESTABLISHEDBYTHESOCIALBASISWITHPEOPLEINTHEIROWNRELATIONSHIPTHE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9
大?。?0.2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學校代碼10530學號200601020025分類號B24899密級碩士學位論文羅倫羅倫哲學思想研究哲學思想研究學位申請人張俊華指導教師蔡四桂教授學院名稱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學科專業(yè)中國哲學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二零零二零零九年五月十日湘潭大學湘潭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湘潭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涉密論文按學校規(guī)定處理。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導師簽名日期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9
大小: 1.7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隨著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人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的開始重視人才,重視人的價值,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各國對人才引進和培養(yǎng)方面都投入了巨額的資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我國提出的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中,更是提出了“以人為本”。但是與此同時,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人作為群體在追求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也損害了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以征服自然為目的,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物質(zhì)財富的增長為動力的傳統(tǒng)發(fā)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使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轉化為毀害人類自身的力量。人們在試圖征服自然的同時,往往不知不覺地變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對象。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資源浪費、城市缺水,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部分動植物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這一系列問題都向人們發(fā)出警示人類的行為如果置自然先在性于不顧,違背自然規(guī)律,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威脅著人類未來的發(fā)展。本文旨在分析以人為本與自然先在性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和生態(tài)統(tǒng)一。第一部分,通過對“以人為本”思想和自然先在性的哲學研究,通過比較以人為本與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以及西方的人本主義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著重分析其產(chǎn)生的理論根源,通過文獻分析法,整理有關自然先在性方面的研究與著作,著重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自然先在觀的闡述,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理論背景,延伸出自然先在性的概念以及理論發(fā)展。第二部分,從兩者的哲學基礎中,找尋兩者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系統(tǒng)分析的方法,將人類社會作為系統(tǒng)與自然這個大系統(tǒng)進行客觀比較,尤其是以人為本過程中如何遵循自然規(guī)律,如何尊重自然先在性的問題。自然作為一個大系統(tǒng),對人類社會具有一種包含關系,自然又分為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隨著以人為本思想的發(fā)展,自然先在性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會出現(xiàn)相互制約現(xiàn)象,人化自然對自然包括人類社會本身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強,以人為本的過程就是一個與自然先在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自然未知領域的探索必然會影響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第三部分,對兩者之間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進行可行性分析,根據(jù)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要求,結合當今世界和諧發(fā)展的歷史主題,引申出人類社會的進步要求我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以人為本,重視人的作用、價值。與此同時要重視自然先在性的作用,不斷認識自然,通過認識規(guī)律從而利用規(guī)律合理的改造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第四部分,結合我國生態(tài)現(xiàn)狀,試圖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38
大?。?1.9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嵇康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魏晉的亂世。他不僅崇尚道家思想,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張返樸歸真,并在他的人生活動中身體力行,體現(xiàn)了真正的道家精神,而且也喜好道家的養(yǎng)生之道和傾慕神仙,還親自煉丹制藥,儼然得道高人,在狂放不羈的人生中順應天道,回歸自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也是這一時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文跟他的思想和為人處是一樣負有盛名。在他的詩文中也體現(xiàn)了道家道教思想巨大的影想與作用,并深深地滲透在他的人格深處,對后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首先分析了嵇康哲學思想形成的時代和文化背景,把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體系作為研究的重點,進一步探討了他對儒家思想繼承和發(fā)揚以及對道家思想的改造和揚棄。雖然他表面上批駁儒家,但他家世儒家,骨子里還是滲透著儒家精神,其思想實質(zhì)是外道內(nèi)儒,分析了他對儒家思想否定中的肯定。進一步探討了他為什么仰慕道教神仙生活,主要是從他寫的那些優(yōu)美的詩歌文章進行分析道教神仙思想對他的影響,接著論述了他對莊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對嵇康哲學思想做一比較全面而又系統(tǒng)的分析,從一個側面揭示了魏晉玄學思想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魏晉時代雖然離我們有一千多年了,但嵇康的哲學思想仍深深地影響我們,最后簡述后人對他的評價以及他對后世文人提供的寶貴經(jīng)驗和教訓。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1
大?。?2.0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他生活在一個“天崩地坼”的大變動時代,人生坎坷,晚年入佛而心系儒學,對儒、佛、道都有極高的造詣。他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間”,集大成與三教歸儒是方以智思想的終極追求。東西均是方以智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在這本著作中他以獨特的思想方式闡發(fā)了他三教歸儒的學術宗旨。方以智試圖用實學來均合三教,用獨創(chuàng)的“全均”融匯三教,并對三教末流之弊進行了批判,使三教合歸于儒。他提出的“習與性成”及“自是而進,皆學焉而后能之”的人性論與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具有很多偶合之處。在人生觀上,方以智以“不浪死虛生以負天地”的入世情懷來關懷今生,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憂患意識來磨煉人生。他無論是在人性論,還是在對人生的看法等重要價值問題上都表現(xiàn)出原儒的思想性格,并力圖用這種儒學的救世精神來挽救現(xiàn)實社會。方以智理想用“全均”攬括儒、佛、道的努力是值得稱道的,但卻很困難,因為在三教之間畢竟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1
大?。?1.8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國家理論作為實踐哲學和政治哲學的一部分,不可能只停留在技術和實證研究的層面上,只有深入那些現(xiàn)實問題背后的哲學層面,才有可能把握和評價國家本身。熊彼德主義競爭國家理論是當今西方學者對國家問題的最新思考。然而其理論沒有從實踐和價值取向上進行闡釋和分析,沒有把現(xiàn)實變化和哲學分析結合起來。本文從政治哲學和實踐哲學出發(fā),旨在對熊彼德主義競爭國家理論進行哲學層面的反思。力圖在哲學層面上展現(xiàn)其形成背景,闡明其建構內(nèi)容,并著重探討由其所引發(fā)思考的一系列問題。進而揭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最新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觀念的變化;揭示人的實踐和交往活動對國家性質(zhì)和變化的深刻影響。重新認識國家與人的實踐活動和交往關系將使國家理論再次返回到政治哲學和實踐哲學領域,這為國家問題重新找到一個評判的尺度,使國家的性質(zhì)和作用與人的生活意義不再分離。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6
大?。?2.6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哲學咨詢是肇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一種哲學應用思潮和運動。它由具備一定哲學理論和技術素養(yǎng)的哲學家或咨詢師,依據(jù)各種哲學觀點和咨詢方法,幫助人們解決思想困惑和理智錯知方面的問題。這種將哲學用作治療人類生活痛苦、幫助人們達到更澄明狀態(tài)的哲學實踐,在哲學史上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哲學本源于對生活世界的“訝異”,實際上就是從關注人類現(xiàn)實生活問題開始。中西哲學史上很多哲學家和思想家,或者其思想對哲學咨詢提供理論資源,或者其從事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哲學咨詢活動。馬克思實踐哲學從現(xiàn)實的人、現(xiàn)實的生活出發(fā),歸于現(xiàn)實的實踐,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人、現(xiàn)實生活和現(xiàn)實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這對哲學咨詢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哲學咨詢的功能,首先體現(xiàn)也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類思想“困惑”的解決上。人們在很多情況下只是遭遇了困惑而非疾病,這需要哲學咨詢來處理,在此哲學咨詢作為一種治療,幫助人們認識自我,明辨意義,獲得更智慧的生活;其次,相比心理咨詢,哲學咨詢把個體看作正常、健康的生活自主者,引導個體的積極心理,在此哲學咨詢彌補心理咨詢的不足,促進人們心理健康;最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學咨詢能提升受眾的主體認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哲學咨詢不僅面向潛在的來訪者,而且面向受過教育的普通大眾,幫助他們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化解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求得更美的生活。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0
大小: 3.3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試論休謨哲學中的相似性原則姓名扈志東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外國哲學指導教師陳向瀾20070401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7
大?。?1.4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楊泉,是三國兩晉時期,一位對自然萬物進行深入思考并努力探求其背后之理的思想家。他寫了一本探討自然、人生、社會理論的專著物理論。在自身“氣一元論”哲學觀念的指引下,去探求天地萬物背后的那個“理”。但一直以來,由于對楊泉著作的認識偏差和時代的局限,直到現(xiàn)在,楊泉物理論仍然沒有一個好的版本出現(xiàn),對楊泉思想的研究更是存在著不小的誤區(qū)。本文首先在楊泉著述的考據(jù)上力求準確,然后把楊泉放在中國哲學史和科學史的大脈絡中去考察,并結合魏晉時代的主流社會思潮,對楊泉思想進行梳理。在研究的思路中,拋開先入為主的哲學觀念,主張回歸古人的真實想法,力爭還原楊泉思想的原貌。主要研究的問題是楊泉有沒有提出一套與眾不同的天體學說他的“氣”有什么特征對于“天人關系”,他又持怎樣的看法他醉心于自然的研究,其真實的動機和目的何在本文共分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著重分析了楊泉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和天文學背景。當時以天道自然觀為起點的魏晉玄學已深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在天文學方面,天體結構的三家學說在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吳地天文學的發(fā)展更是尤為突出。在第二章中,分析了楊泉“氣一元論”的思想。厘清了楊泉的“氣”與“水”的關系,指出楊泉是典型的“氣一元論思想”,說明楊泉試圖用氣的陰陽特征來解釋世間萬物的生成和變化,最后表明楊泉“氣一元論”思想不僅是物質(zhì)更是精神世界的來源。在第三章中,分析了楊泉的天體理論。指出楊泉在“氣一元論”觀念的指導下,綜合吸收了“宣夜說”、“渾天說”、“蓋天說”三家學說,試圖建構自己的天體理論。并指出這種天體學說和星占說的關系,進而表明中國古代儒者普遍信仰的天,不僅是自然之天,更是宗教之天。在第四章里,分析了楊泉的天人關系思想。指出楊泉奉行天道自然的觀念,要求人們應該“順天應時”,并且指出,這個天道是可以測定的,是可以為人們掌握的。在第五章里,指出楊泉對天地自然的研究并沒有脫離中國傳統(tǒng)儒者“圣君賢相”的政治理想,其目的是為君主治理國家做參考。最后指出從中國哲學和天文學發(fā)展的整體角度來看,楊泉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過渡性人物,但是,就楊泉所處的那個時代來看,他的思想還是具有一定開創(chuàng)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6
大?。?3.13(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