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目前,國內(nèi)外對型鋼混凝結構的研究多集中于基本構件的力學行為,而對全型鋼混凝土框架這種結構體系所做的地震反應動力分析從理論和實驗上說都比較少。基于這一點,本文考慮了型鋼混凝土構件配鋼率變化這一因素,采用時程分析法對型鋼混凝土框架結構進行了地震響應分析。論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部分1在對型鋼混凝土壓彎構件現(xiàn)有恢復力模型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當進行結構地震反應分析時,使用考慮軸力變化的MΨN空間骨架曲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本文編制了型鋼混凝土壓彎構件的彎矩曲率計算程序,并依此分析了不同配鋼率下型鋼混凝土構件的受力特性,給出合理的構件配鋼率范圍。3在考慮構件不同軸力水平下的恢復力骨架曲線情況下,利用ADINA進行框架整體結構的地震反應分析,分析了配鋼率的不同對結構整體性能的影響,并建議了合理的配鋼率范圍。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9
大?。?1.9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在將我國規(guī)范與國際上主要抗震規(guī)范進行多方面對比及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設計原理進行系列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抗震規(guī)范在抗震設計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等級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通過理論分析及對典型框架在多地震波輸入下的非線性反應的驗證,從而提出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對美國、歐共體、新西蘭、中國和日本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各國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思路異同點。2通過對美國、歐共體、新西蘭、中國和日本規(guī)范在相同地面運動峰值加速度下的地震作用取值的對比。得出了雖然我國統(tǒng)一取地震作用降低系數(shù)R282,但由于其反應譜曲線形式取法上與其他國家的差別,其中長周期結構的地震作用取值只相當于美國和歐共體R55、新西蘭R40的水準,而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常有周期范圍內(nèi),我國的地震作用取值都遠遠低于日本。另外,還通過算例分析驗證了對比結果的正確性。3在總結RΜT關系和結構超強效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比分析了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及國外有影響的幾本抗震規(guī)范“能力設計”的實施方案,提出了我國規(guī)范在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設計思路中存在的理論上的不合理之處。在地震作用取值水準相同的情況下,對各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措施嚴格程度進行了對比,找出了我國在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計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提出了兩種可行的改進方案。對按我國規(guī)范和歐共體規(guī)范設計的3跨8層規(guī)則框架進行了罕遇地震的非線性動力反應分析,根據(jù)分析結果從兩種改進方案中得出了最優(yōu)的方案。4針對各國對不同重要性建筑抗震設防思路的差異,采用多條地震波對分別按提高地震作用取值和提高抗震措施兩種思路設計的7、8度區(qū)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進行了非線性動力反應分析,對兩種做法對提高結構抗震性能的優(yōu)越性進行了對比分析。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85
大?。?2.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巨型鋼框架懸掛結構體系的豎向振動控制姓名蔡朝霞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結構工程指導教師藍文武20060601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巨型鋼框架懸掛結構體系的豎向振動控制VERTICALⅥBRATIONCONTROLOFSTEELMEGAFRAMEWITHSUSPENDEDFLOORSABSTRACTATPRESENT,AGREATDEALOFDISASTERBEYONDQUESTIONSHOWSTHATTHEEFFECTSOFVERTICALEARTHQUAKETOSTRUCTUREAREUNIVERSAL,ESPECIALLYTOLONGSPANSTRUCTURESTEELMEGAFRAMEWITHSUSPENDEDFLOORSISONEOFNEWFASHIONEDLONGSPANSTRUCTURESWHOSEVERTICALREACTIONTOVERTICALEARTHQUAKEISRELATIVELYLARGE,THEREISNOSPECIFICENTRYINDOMESTICSEISMICDESIGNCODEABOUTWHETHERORNOTTOTAKEINTOACCOUNTVERTICALEARTHQUAKEANDHOWTOTHINKOVERVERTICALEARTHQUAKEATTHESAMETIME,RECENTLYTHECONTROLTECHNOLOGYMOSTLYFOCUSESONREDUCINGTHEREACTIONTOHORIZONTALEARTHQUAKE,THECONTROLRESEARCHONVERTICALEARTHQUAKEISLESS,SOITISIMPORTANTINTHETHEORYANDPRACTICEDOMAINTOCONTROLTHEVERTICALVIBRATIONOFMEGASTEELFRAMEWITHSUSPENDEDFLOORSAROSEDBYVERTICALEARTHQUAKEWHEREASNOTEDVERTICALGROUNDMOTIONSISLACK,BASEDONTHETHEORYOFTHEPHASEDIFFERENCESPECTRUMONTHENONSTATIONOFGROUNDMOTIONSANDRESPONSESPECMUNCOMPATIBILITYVERTICALGROUNDMOTIONSAREGENERATED,WHICHMANYFACTORSINCLUDINGSITE,INTENSITYEPICENTRALDISTANCEANDTHENONSTATIONOFGROUNDMOTIONSARETAKENINTOACCOUNTTHEMETHODREFEREDTOSYNTHESIZEVERTICALGROUNDMOTIONSISLESSCOMPUTERWORK,ACCURACYANDEFFICIENCYINTHEMIDSTOFVERTICALCONTROLOFSTUCTURE,ACTIVEVARIABLEDAMPINGCONTROLCONTROLLERISANALYZEDANDDESIGNEDBYTHECONTROLTHEORYOFTHELQRCLASSICALLINEARQUADRATICOPTIMALCONTR01,WHICHISFIXEDBETWEENMAINSTRUCTUREANDMAINSTRUCTURE,BETWEENMAINSTRUCTUREANDHYPOSTRUCTURE,BETWEENHYPOI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84
大?。?2.1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在高層建筑結構中,由于軸壓比限值不同,柱和剪力墻的軸向變形值必然產(chǎn)生差異,加上混凝土收縮徐變的影響,隨著結構層數(shù)的增加,其軸向變形差會逐漸增大。由于自身的受力特點,框架筒體結構軸向變形差較其他結構型式更突出。超靜定結構中的這種軸向變形差會引起結構的內(nèi)力重分布,對結構的受力性能將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目前規(guī)范對這方面的計算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以典型框架筒體結構為研究對象,建立空間三維分析模型,用多種模擬施工的加載方式對其軸向變形值以及結構內(nèi)力進行了分析。同時,在保持結構平面布置不變的情況下,對不同層數(shù)、不同軸壓比、不同連梁截面的算例結構分別考慮僅有豎向荷載和水平地震作用參與組合兩種情況進行了計算,并分析了收縮徐變對軸向變形差和結構內(nèi)力的影響規(guī)律。通過理論推導及算例結構的數(shù)值分析,主要結論有①剛度逐次形成,荷載逐層施加的模擬施工方法符合工程實際情況,是高層建筑結構考慮軸向變形差時內(nèi)力分析的首選方案;一次加載方式不適合應用于高層框架筒體結構內(nèi)力分析;結構剛度一次形成,荷載分層施加的模擬施工方法可有條件地用于結構軸向變形和內(nèi)力的計算,對于層數(shù)較高,設防烈度低的框架筒體結構應復核其墻、柱連梁近柱端的彎矩以及柱端彎矩;②軸壓比之差是造成軸向變形差的最根本原因,軸向變形差的大小與結構的層數(shù)關系密切,框架筒體結構的軸向變形差底部樓層小,中間樓層大,頂部樓層小,大致呈拋物線規(guī)律分布;考慮軸向變形差以后的連梁彎矩在靠近墻方向處的彎矩和剪力有所增加,在靠近柱方向的彎矩和剪力有所減小,并且其增大和減小的幅度也是底層比較小,隨著樓層增高逐步增大,到中間樓層達到最大值,然后再隨著樓層的增高逐漸減??;③框架筒體結構在施工階段考慮收縮徐變的影響以后,計算出的軸向變形差會增大,相應的結構內(nèi)力也有所變化。收縮徐變對內(nèi)力的影響程度與結構總層數(shù)有關,在結構層數(shù)較高時,應考慮收縮徐變對結構軸向變形及內(nèi)力的影響。通過本文的理論推導及算例分析結果的總結,得到的結論及對框架筒體結構設計的建議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91
大小: 0.9(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6
大小: 0.6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在1994年美國北嶺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發(fā)生了大量鋼框架梁柱節(jié)點的脆性破壞。這個現(xiàn)象引發(fā)了國內(nèi)外的大量試驗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研究。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飛速發(fā)展,為鋼框架結構震害的計算機模擬創(chuàng)造了條件。地震反應的計算機模擬可以為工程結構抗震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鋼框架結構地震反應的計算機模擬不僅可以為解釋鋼框架梁柱節(jié)點破壞現(xiàn)象提供依據(jù),而且可以為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提供工具。梁柱節(jié)點焊縫斷裂是鋼框架結構震害中的典型破壞模式,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對鋼框架結構這種典型的震害進行計算機模擬。要模擬鋼框架結構的震害,就必須準確地確定構件和節(jié)點的剛度。地震荷載作用與靜力荷載作用相比,構件、節(jié)點和整個體系的剛度并沒有多大變化,因此本課題首先研究靜力荷載作用下梁柱節(jié)點的剛度,建立節(jié)點模型。再通過模擬靜力循環(huán)荷載作用下梁柱節(jié)點滯回性能,來間接驗證該模型能否模擬地震荷載作用下梁柱節(jié)點滯回性能。然后,結合斷裂力學研究了梁柱節(jié)點焊縫的斷裂性能。最終,建立模型對鋼框架結構典型震害進行模擬。本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相應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通過對鋼框架結構在靜力豎向荷載和水平荷載作用下破壞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分析,說明梁柱節(jié)點受力大、強度低是造成地震中大量鋼框架結構房屋梁柱節(jié)點焊縫開裂的主要原因。2通過試驗結果與有限元模型計算結果的比較,驗證可以用殼元有限元模型來研究梁柱節(jié)點性能,實體有限元模型能很好模擬接觸問題和預拉力問題,混凝土有限元模型能夠較好的模擬混凝土結構的抗壓強度高和抗拉強度低的特性。3分別對工字梁與H型鋼柱翼緣連接節(jié)點、工字梁與H型鋼柱腹板連接節(jié)點和工字梁與箱形柱連接節(jié)點,在靜力荷載作用下的剛度、強度和變形特點進行了研究?;?978年KRAWINKLER提出的節(jié)點域模型和一維邊界面理論,建立了工字梁與H型鋼柱翼緣連接節(jié)點模型。根據(jù)對工字梁與H型鋼柱腹板連接的節(jié)點域和梁翼緣連接板剛度、強度和變形特點的研究,建立了工字梁與H型鋼柱腹板連接節(jié)點的模型。根據(jù)對工字梁與箱形柱連接的節(jié)點域和隔板剛度、強度和變形特點的研究,建立了工字梁與箱形柱連接節(jié)點的模型。4通過對鋼框架在水平靜力荷載作用下,梁柱節(jié)點焊縫應力強度因子的分布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的研究,發(fā)現(xiàn)梁柱節(jié)點焊縫應力強度因子與梁截面高度、寬度和腹板厚度是增函數(shù)關系,與柱截面高度、寬度、翼緣厚度和腹板厚度是減函數(shù)關系,隨梁長度增加而減小,隨柱長度增加而增大。梁翼緣寬度對應力強度因子最大值與平均值比值的影響最大。通過對鋼框架在豎向靜力荷載作用下,梁柱節(jié)點焊縫應力強度因子的分布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的研究,發(fā)現(xiàn)梁柱節(jié)點焊縫應力強度因子沿梁翼緣寬度方向的分布趨于均勻。梁腹板厚度對應力強度因子影響很小,可以忽略。5通過對組合節(jié)點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同彎矩荷載作用下,樓板對梁上翼緣和梁下翼緣節(jié)點焊縫開裂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當樓板受壓時,隨著彎矩的不斷增大,樓板的有效寬度先是快速減少,然后緩慢減少;當樓板受拉時,隨著彎矩的不斷增大,樓板的有效寬度先是減少,然后增加。建立鋼框架結構的平面模型。利用該模型對BLUECROSS大廈的震害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本文所建鋼框架結構平面模型能夠較好的模擬地震作用下鋼框架結構的響應和鋼框架梁柱節(jié)點焊縫斷裂的震害現(xiàn)象,鋼框架結構平面模型對節(jié)點焊縫斷裂的鋼框架結構震害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59
大?。?5.0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是近年來的熱門研究課題,廣泛涉及土木工程的各個領域,在結構損傷檢測中尤其意義重大。本文闡述了基于BP網(wǎng)絡的結構損傷檢測的研究現(xiàn)狀,介紹了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基本概念,討論了BP網(wǎng)絡模型設計問題及其四種改進算法,指出BP網(wǎng)絡具有很強的非線性映射能力、容錯性和魯棒性等優(yōu)點,非常適于解決結構損傷檢測這一類問題。最后論述了結構損傷檢測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BP網(wǎng)絡的高層框架結構損傷檢測四步法,把損傷的發(fā)生、類型、位置和程度分開檢測。為了有效地檢測對稱框架結構的損傷,討論了BP網(wǎng)絡的輸入?yún)?shù),并構造了包含損傷信號指標的組合損傷向量。本文還討論了框架結構中常用的填充墻這一非結構構件的影響及其在結構損傷檢測中的模型處理。并對一榀三跨十一層的對稱框架進行了模擬分析,模擬試驗表明該方法是比較有效的,當然對于精度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7
大?。?1.9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基于性能的結構抗震設計理論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土木工程學界出現(xiàn)的一種全新的抗震設計理念,引起廣大學者的極大興趣并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方法是基于性能設計方法中的一種?,F(xiàn)行抗震規(guī)范進行結構抗震設計時,第一步先按照基于強度的方法進行結構設計,然后第二步對設計的結構進行變形驗算。而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方法一開始就以結構位移為控制參數(shù)進行結構設計,從而能較好地把握結構在地震下的行為。本文回顧了結構抗震設計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介紹了抗震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靜力理論階段、反應譜理論階段、動力理論階段以及現(xiàn)在廣受關注的基于性能的理論階段PBSD;對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思想以及具體設計步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應用此方法對一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進行了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與按照現(xiàn)行抗震規(guī)范設計的結構從結構變形以及截面配筋方面進行了比較;推導了框架結構的位移模式,同時對位移模式對直接基于位移設計方法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通過設計實例可以看出,由于位移或變形比強度或承載力更能體現(xiàn)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因而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方法比現(xiàn)行的基于強度的抗震設計方法更加簡單,從概念上來講也更加清晰,同時直接基于位移方法設計的結構確實比規(guī)范設計的結構更能有效控制結構的位移。但是在配筋方面,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設計的結構的配筋要比規(guī)范設計的結構配筋要大,當結構的抗震設防水準提高時,甚至需要加大構件截面尺寸。通過不同位移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位移模式對直接基于位移方法計算結果影響較大,因此,結構在地震下的位移模式還需進一步研究。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8
大?。?2.0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我國現(xiàn)行的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95以上簡稱鑒定標準)規(guī)定的設防目標為“符合本標準要求的建筑,當遭遇到相當于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一般不致倒塌傷人或砸壞重要設備,經(jīng)修理后仍可繼續(xù)使用”,即“中震不倒”。但鑒定標準中對這一設防目標并沒有提出具體明確驗算方法。研究表明,抗震鑒定中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進行彈塑性變形驗算是必要的,因此在鑒定標準新一輪的修訂中,有必要對結構的彈塑性變形驗算的方法進一步明確。被動消能減震的新技術和多種消能減震裝置已用于新建結構提高抗震能力和已建成結構的抗震加固中,為加固改造技術開辟了一條新的、更為有效的途徑。但是結構減震消能加固技術的設計理論及計算方法方面尚需改進和完善,加固后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變化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本文圍繞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鑒定及消能減震加固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討論,主要研究內(nèi)容及結論包括(1)將抗震規(guī)范中的彈塑性簡化計算方推廣到鑒定標準“中震不倒”的變形驗算中。針對中震下結構的屈服強度系數(shù)普遍大于05的情況,通過大量算例統(tǒng)計得出了樓層總數(shù)為3~10層,各層層間剛度、質(zhì)量及屈服強度系數(shù)沿高度均勻分布,且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分別為06,07,08,09的規(guī)則結構薄弱層的彈塑性層間位移增大系數(shù)。(2)結合具體工程算例,分別利用簡化計算方法、彈塑性時程分析以及靜力非線性分析(PUSHOVER)計算結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并把簡化計算方法的計算結果和后兩者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驗證的正確性以及簡化計算方法在驗證待鑒定鋼筋混凝土結構彈塑性變形中的適應性。(3)研究粘滯性消能器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分析各參數(shù)對其消能性能的影響。(4)針對一個不能滿足鑒定標準“中震不倒”設防目標的具體算例,采用粘滯性消能減震元件加固方法,對比加固前后結構抗震性能變化,并對加固方案進行優(yōu)化,得出較經(jīng)濟的加固方案,總結減震消能元件加固方法中的一些規(guī)律,為加固設計提供參考依據(jù)。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86
大?。?0.93(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84
大小: 1.5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為了完善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為工程界提供一種更加實用與有效的分析手段,本文根據(jù)已有能力譜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從理論分析角度進一步考慮了結構在多振型作用下的改進能力譜法,提出了考慮多振型的改進能力譜法,該方法可以直接基于推覆的基底剪力和頂點位移曲線以及規(guī)范反應譜直接求得目標位移,避免了考慮等效高阻尼帶來的不確定性,同時不需要進行迭代計算。通過具體算例,和彈塑性時程分析的對比分析,證明這種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實用性。為了滿足基于性能抗震設計對耗能的新要求,結合多振型推覆分析研究了框架結構耗能的層間分布以及梁柱構件層間耗能分布。按照考慮耗能的因素進行選波,并進而進行了彈塑性時程耗能計算,并與以推覆為基礎的耗能進行了對比分析。為基于性能抗震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又擴展了推覆分析在抗震領域的應用。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2
大?。?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目前,外鋼框架內(nèi)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結構體系在我國高層及超高層建筑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我們對這種混合結構體系的理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還落后于工程實踐,國內(nèi)外對這種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和受力分析也存在一定爭議。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鋼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結構體系的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開展研究,旨在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及抗震設計方法奠定基礎。采用桿系模型對結構進行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時,需要著重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即如何將空間結構合理地簡化成平面分析模型以及如何較準確地模擬各桿件單元的彈塑性性質(zhì)。為此,鑒于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結構與框架剪力墻結構相似的特點,本文首先參照框架剪力墻協(xié)同工作模型的基本思路,建立了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結構的二維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模型,并利用剛度等效的原則對混凝土核心筒進行了平面簡化。在分析混合結構中的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以及它們之間的縱向連梁的受力和變形特性的基礎上,參考大型平面建筑結構非線性分析程序DRAIN2D中的模型以及有關核心筒的最新研究成果,合理的選取了這些構件的非線性分析模型。然后,在此平面二維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加入鋼框架和混凝土核心筒之間的橫向鋼梁的豎向空間約束作用,建立了該混合結構的擬三維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模型,并合理考慮了橫向梁的單元形式,即一端與混凝土核心筒鉸結,另一端與鋼框架剛結。由此,以簡單可行的方式解決了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結構的空間作用問題。最后,應用所建立的平面二維和擬三維分析模型,給出了該混合結構的平面二維及擬三維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方法,在大型平面建筑結構非線性動力反應分析專用程序DRAIN2D的基礎上,編制了橫向梁單元程序,并作為其中的一個新單元,用于該混合結構的擬三維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通過兩個算例,說明了本文給出的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方法,并從計算結果中得出了一些有益結論。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72
大?。?1.8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論述了框架剪力墻結構非線性時程分析。高層建筑在我國發(fā)展迅速,其高度越來越大,結構型式也越來越復雜,高層建筑第二階段的抗震設計變得更加困難和復雜。因此開發(fā)針對于復雜高層的非線性單元模型對復雜高層建筑進行時程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用價值。在認真總結了現(xiàn)有梁、柱、剪力墻非線性單元模型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針對于高層框架剪力墻結構,在纖維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梁、柱、剪力墻非線性單元模型,用于高層建筑的非線性時程分析。其中,柱單元是2節(jié)點空間非線性單元,梁在柱單元的基礎下通過一些假定,簡化為2節(jié)點平面單元,剪力墻單元為4節(jié)點空間非線性單元。這三種單元都是通過定義鋼筋和混凝土的恢復力特性,來反映梁、柱、墻構件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線性性能。進行了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1)建立新的梁、柱非線性單元模型,推導出相應的剛度矩陣;(2)建立新的空間剪力墻非線性單元模型,推導出其剛度矩陣;(3)應用建立起來的非線性單元模型,編制時程分析程序,對實例進行分析,用以檢驗本文建立模型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9
大?。?1.0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在我國大量的中小城市及一些新興的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由于財力和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高層建筑一般集中在10層左右,不超過15層,稱之為小高層,結構形式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居多。對于這些建筑,建設資金一般不太充足,如何在保證工程質(zhì)量的前提下,節(jié)省工程投資顯得十分重要。本文針對較軟弱地基條件下的小高層框架,對其地基基礎設計的特點、方法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對于較軟弱地基條件下的小高層框架結構,天然地基、復合地基、樁基礎三種方案在工程設計中都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針對以上三種方案,結合小高層框架和較軟弱地基的特點分別進行分析優(yōu)選,重點對三種方案中較適用的天然地基柱下條形基礎、CFG樁復合地基、擠擴支盤樁進行了研究和論述。并結合一個工程實例進行了方案技術、經(jīng)濟比較,力圖為此種條件下的地基基礎設計,找到一種比較通用的最佳解決方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70
大小: 2.0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針對框剪結構這一應用極其廣泛的結構形式進行研究,對框剪結構中剪力墻合理剛度進行優(yōu)化設計。在框剪結構的分析中本文引入了變剛度的思想,建立層單元模型,推導了變剛度框架剪力墻結構單元在受到不同地震荷載形式下的位移、內(nèi)力公式,給出沿高度變剛度框剪結構的地震反應計算方法,并考慮了多振型因素的影響。在剪力墻剛度優(yōu)化中,提出了比較符合設計要求的優(yōu)化方法,同時也提出了驗算最優(yōu)剛度是否合理的方法。以本文的分析優(yōu)化方法為依據(jù),運用MATLAB軟件編制框剪結構分析及其剪力墻剛度優(yōu)化程序,程序既可計算結構的內(nèi)力及側移,方便結構進行方案調(diào)整,尋求最優(yōu)設計,又可直接計算最優(yōu)剪力墻剛度以供工程設計參考。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98
大?。?1.87(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