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首先綜述了臭氧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和在水處理方面的應用,提出了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包括四部分:O3/UV催化臭氧化降解水中有機物的機理研究;Fe2+/Fe3+均相催化臭氧化苯酚的研究;MnO2催化臭氧化降解苯甲酸鈉。 第三章中,實驗研究了O3/UV催化臭氧化降解水中有機物的機理.初步證實O3/UV產(chǎn)生HO·的作用機理為:O3+H2O→H2O2+O2:H2O2→2·OH.UV能夠促使溶解臭氧產(chǎn)生H2O2,進而生成羥基自由基
2、,當對H2O2水溶液鼓O2時,UV對H2O2的分解作用明顯加快。在O3/UV降解技術中,當目標有機物是對自由基鏈反應具有較好促進作用的乙醇酸時,即使是較弱的引發(fā)反應,也能使乙醇酸很好地降解;而當目標有機物是對自由基鏈反應具有抑制作用的乙酸時,引發(fā)足夠量的羥基自由基(OH-H2O2)是乙酸得到較好降解的必要條件.目標有機物(如芳族類和帶不飽和鍵的化合物)在臭氧化過程中形成中間產(chǎn)物H2O2是O3/UV降解效率提高的關鍵因素,其直接導致體系形
3、成O3/H2O2和H2O2/UV這2種高級氧化技術,從而提高體系產(chǎn)生羥基自由基的效率。 第四章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條件下,在苯酚的臭氧化降解過程中,臭氧分子與苯酚及苯氧負離子的直接反應是苯酚降解的主要原因。Fe2+和Fe3+對臭氧化降解苯酚均具有催化作用,其中Fe2+的催化效果更佳。 Fe2+催化降解苯酚的機理是:苯酚在臭氧化降解過程中產(chǎn)生了H2O2,分別同臭氧和Fe2+形成了O3/H2O2和Fenton體系,促進了苯
4、酚的去除.不同體系Rct的大小:O3/Fe2+>O3/Fe3+>O3.這個結果也與苯酚的降解效果相一致。 第五章的研究結果表明,單獨使用臭氧降解苯甲酸鈉時,雖然在一定條件下苯甲酸鈉可以被完全降解,但體系COD仍有較高的殘留.加入MnO2對COD的去除有明顯的提高(由原來的79%提高到94%),顯示了較好的催化性能.O3/MnO2體系的Rct大于單獨臭氧化.MnO2催化臭氧化降解苯甲酸鈉的機理是:MnO2和草酸形成了草酸錳復合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羥基氧化鐵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機物研究.pdf
- 氧化鈰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機物及控制溴酸鹽研究.pdf
- 超聲強化臭氧-蜂窩陶瓷催化氧化去除水中有機物的研究.pdf
- 羥基氧化鐵催化臭氧氧化分解水中有機物的試驗研究.pdf
- 臭氧-多相催化氧化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效能與機理.pdf
- 光催化-臭氧氧化處理水中難降解有機物.pdf
- 超聲波強化臭氧氧化去除濾后水中有機物研究.pdf
- 臭氧金屬氧化物催化降解水中有機物的研究 [侯艷君 著] 2013年
- 錳基氧化物催化臭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的研究.pdf
- 鐵、鈰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濾后水中天然有機物特性研究.pdf
- 活性炭纖維對水中酚類有機物的催化臭氧化.pdf
- 硅酸鐵催化臭氧氧化降解幾種水中有機污染物的效能研究.pdf
- 催化臭氧氧化去除飲用水中有機錫化合物效能研究.pdf
- 雙金屬芬頓體系氧化水中有機物的效能與機理研究.pdf
- 組合光催化降解廢水中有機物的研究.pdf
- 鐵基磁性復合金屬氧化物催化臭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的研究.pdf
- 金屬摻雜改性TiO2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研究.pdf
- 臭氧-納米二氧化鈦催化氧化降解水中難降解有機物的研究.pdf
- 臭氧對超濾膜處理地表水中有機物的影響研究.pdf
- 臭氧及同相催化臭氧化降解有機物的動力學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