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門靜脈解剖和影像三維重建及可視化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和意義:
   隨著肝臟外科手術和LDLT術式的不斷改良和發(fā)展,對肝臟解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傳統(tǒng)觀念中,普遍認為肝門靜脈變異較少,通常將其作為Glisson系統(tǒng)中的標志性結構,并據(jù)此對肝臟進行分段分葉。然近年來陸續(xù)有文獻報道肝門靜脈變異并不少見,特別是當肝門靜脈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發(fā)生變異時,致使Couinaud肝段不能真實反映肝臟內部解剖結構,導致影像學定位錯誤和影響肝臟手術方案的制定與精確實施。因此,掌握肝門靜脈的形態(tài)學

2、資料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肝門靜脈分支分布的變異情況,對于肝臟外科手術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本研究從肝臟外科應用角度出發(fā),采用大體解剖與MSCT影像對照的方法,觀測肝門靜脈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形態(tài)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并對其進行定量分析,以期為臨床肝臟外科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相關的形態(tài)學資料。同時在此基礎上運用計算機三維重建軟件重建了1例LDLT供體的肝臟及肝血管三維模型,旨在為LDLT虛擬手術奠定基礎。
   材料與方法:
   1

3、利用50例成人無病變尸肝標本對肝門靜脈進行解剖剝離,對肝門靜脈主干及其主要分支進行觀測,采集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采用100例無肝病成人64-MSCT增強掃描肝門靜脈期數(shù)據(jù),利用CT自帶的GEADW4.2工作站對肝門靜脈進行三維重建,觀測肝門靜脈及其主要分支,采集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結合大體解剖標本所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3選用1例LDLT供體肝臟64-MSCT增強掃描數(shù)據(jù),利用Mimics醫(yī)學三維重

4、建軟件,重建肝臟及肝血管的三維模型。
   結果:
   第一部分肝門靜脈的大體形態(tài)學及CT研究
   大體標本中,近第一肝門處肝門靜脈內徑為(10.86±2.01)mm,CT標本內徑為(11.20±1.48)mm;兩者對照分析P>0.05。肝門靜脈主干54.0%在肝實質外分叉,其分叉點距肝實質的垂直距離為(8.94±3.17)mm;34.0%緊貼肝實質分叉。大體標本和CT標本中,左支和右支分叉所成的夾角分別為(

5、105.59±13.82)°和(93.58±24.03)°,兩者對照分析P<0.05。大體標本和CT標本中,左支橫部長分別為(23.90±5.29)mm和(29.50±6.51)mm,兩者對照分析P<0.05;中點內徑分別為(7.43±1.09)mm和(7.70±1.55)mm,兩者對照分析P>0.05;矢部長分別為(24.02±4.97)mm和(18.74±4.22)mm,兩者對照分析P<0.05;中點內徑分別為(7.07+1.36)

6、mm和(6.98±1.41)mm,兩者對照分析P>0.05;角部角度分別為(114.18±22.59)°和(118.16±13.73)°,兩者對照分析P>0.05。大體標本和CT標本中,右支主干長分別為(20.63±6.59)mm和(21.77±10.35)mm,兩者對照分析P>0.05;中點內徑分別為(9.26±1.77)mm和(9.10±1.66)mm,兩者對照分析P>0.05。
   大體標本中,在外葉上段支長為(48.5

7、7±17.51)mm,其根部,1/2處,末端的內徑分別為(3.72±1.16)mm,(3.08±0.91)mm,(2.53±0.77)mm;CT標本中,左外葉上段支長分別為(36.31±16.87)mm,其根部,1/2處,末端的內徑分別為(3.32±0.88)mm,(2.93±0.87)mm,(2.52±0.89)mm;兩者對照分析除左外葉上段支長及其根部P<0.05,有顯著差異外,其他均P>0.05。大體標本中,左外葉下段支長(39.

8、42±14.57)mm,其根部,1/2處,末端的內徑分別為(3.98±1.05)mm,(3.40±0.98)mm,(2.87±1.11)mm;CT標本中,左外葉下段支長(28.46±13.56)mm,其根部,1/2處,末端的內徑分別為(3.70±0.91)mm,(3.21±0.87)mm,(2.74±0.87)mm;兩者對照分析除左外葉下段支長P<0.5,其余均P>0.05。大體標本可見20.0%的左支矢狀部被肝實質覆蓋,平均范圍為(2

9、5.0±11.89)mm,厚度為(19.3±5.96)mm。大體標本和CT標本中,右前葉支長分別為(27.64±7.64)mm和(24.18±6.39)mm,兩者對照分析P<0.05;中點內徑分別為(6.52±1.37)mm和(6.37±1.31)mm,兩者對照分析P>0.5。右后葉支長分別為(24.41±10.89)mm和(30.35±14.26)mm,兩者對照分析P<0.5;中點內徑分別為(5.91±1.20)mm和(5.97±1.

10、18)mm,兩者對照分析P>0.5。
   本研究將肝門靜脈主干分支情況分為8型,Ⅰ型,兩支型即左、右兩支;Ⅱ型,三支型即肝門靜脈主干同時分為左支,右前葉支和右后葉支;Ⅲ型,即肝門靜脈主干先發(fā)出右后葉支,然后繼續(xù)上行分為右前葉支和左支;Ⅳ型,即肝門靜脈右后葉支從肝門靜脈分出后,肝門靜脈主干左行延續(xù)為左支主干,右前葉支從肝門靜脈左支分出。Ⅴ型,即肝門靜脈左支水平段缺如。在大體解剖和CT標本中,以上類型的出現(xiàn)率分別為80.0%(40

11、例)和87.0%(87例);6.0%(3例)和4.0%(4例);4.0%(2侈0)和3.0%(3例);2.0%(1例)和1.0%(1例);Ⅴ型在CT標本上未見,解剖標本占2.0%(1例)。Ⅵ型,雙分叉型解剖標本占4.0%(2例),大體標本占5.0%(5例);Ⅶ型,肝門靜脈主干先后發(fā)出右后葉支和左支,然后延續(xù)為右前葉支解剖標本占2.0%(1例),大體標本占1.0%(1例);Ⅷ型四分叉均未發(fā)現(xiàn)。
   右后葉支主干的分支情況亦可分為

12、6型,主要供應CouinaudⅥ、Ⅶ段,然在50例解剖標本中,6.0%的Ⅵ段部分血供可來自右前葉支,2.0%全部來自右前葉支的分支。右前葉支主干,主要供應Ⅴ、Ⅷ段,但有36.0%的Ⅴ段血供來自于右后葉支,而6.0%右前葉支發(fā)出血管走行至Ⅳ段。在100例活體標本中,6.0%的Ⅵ段部分血供可來自右前葉支,4.0%全部來自右前葉支的分支。16.0%的Ⅴ段血供來自于右后葉支,而7.0%右前葉支發(fā)出血管走行至Ⅳ段。
   第二部分肝臟及肝

13、血管的三維重建及可視化研究
   采用肝臟及肝血管CT增強掃描數(shù)據(jù),導入Mimics軟件所建立的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和肝臟的三維模型幾何外型逼真、解剖標志明顯,可以不同顏色、任意組合顯示,通過調節(jié)肝臟的透明度,可以同時顯示肝臟和肝內血管。可對模型進行放大、縮小和旋轉等全方位觀察。利用Mimics的仿真模塊能對模型進行任意切割,模擬出肝部分切除術平面,且能自動顯示切除或未切除部分的肝體積。可將三維模型圖像保存為BMP或JPEG格

14、式,或錄制成AVI格式的電影輸出的動態(tài)顯示,其播放畫面清晰流暢。
   主要結論:
   1.通過解剖大體標本和64-MSCTA三維重建對肝門靜脈進行研究,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互為補充;CT研究結果與大體標本觀測結果基本一致,是一種可靠的臨床檢測方法,可為肝臟外科手術前提供肝門靜脈的具體走行和相關數(shù)據(jù),指導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和對不同類型肝門靜脈的處理。
   2.肝門靜脈變異情況并不少見,在解剖標本中總體約占20%

15、,在CT標本中總體約占13%,依據(jù)肝門靜脈主干分支情況可將其分為8個類型。
   3.肝門靜脈左支主干的徑直和角度變動范圍較大,除分支供應左半肝外,尚可發(fā)出右前葉支至右前葉;固有尾狀葉的血供主要來自肝門靜脈左支主干。肝門靜脈左支主干在左半肝的分支分布,直接關系到左半肝分葉分段的定界。
   4.肝門靜脈右支主干及主要分支的類型變化較大,可分為6型,其分支分布直接影響到右半肝各肝段的界定。
   5.采用肝臟CT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