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銅渣中的鐵含量大都在35%以上,可以用作煉鐵原料,實現(xiàn)銅渣的二次利用。銅渣經(jīng)選擇回收所得的中仍有較高含量的銅,由于鋼鐵生產(chǎn)中很難脫銅,因此需要在煉鐵之前對銅渣進行貧化處理。銅渣中的磁鐵礦相含量較少,鐵主要以鐵橄欖石相存在,因此直接進行磁選效率不高。
通過加入氯化劑焙燒銅渣,使體系中Cu2O氯化揮發(fā),而含鐵物相依舊保留在體系中,從而達到銅、鐵分離。通過控制CaO的添加量和氧氣量,將體系內(nèi)的Fe2SiO4氧化生成磁性的Fe3O4,
2、能有效地提高磁選鐵精礦品位。實驗方法及研究結果如下:
對Cu2O-FeCl2體系進行了熱重實驗和動力學分析。通過計算不同溫度下的反應速率常數(shù),認為該體系中氯化揮發(fā)反應屬于一級反應。根據(jù)阿累尼烏斯方程求出表觀活化能為89.65 kJ/mol,認為銅的氯化揮發(fā)反應控制性環(huán)節(jié)可能是化學反應。
對Fe2SiO4-Cu2O體系進行氯化焙燒實驗,結果表明使用FeCl2和CaCl2作氯化劑均能實現(xiàn)體系中銅的氯化。通過單因素實驗研究
3、了氣體流量、氯化劑加入量、焙燒溫度、焙燒時間、預焙燒等對體系氯化揮發(fā)的影響,發(fā)現(xiàn)低溫下FeCl2對Cu2O的氯化揮發(fā)效果較好,且在600℃預焙燒措施能明顯提高體系內(nèi)銅的揮發(fā)量。
對Fe2SiO4-CaO體系進行氧化焙燒實驗,結果表明:添加CaO有利于結合Fe2SiO4中的SiO2,使FeO更容易氧化成強磁性的Fe3O4。但是CaO添加量過多會導致熔點升高和熔渣黏度增大,不利于氧化反應進行和磁選鐵析出。升高溫度有利于提高熔體的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Fe3O4納米顆粒及SiO2-Fe3O4復合顆粒的制備.pdf
- 功能化Fe3O4@SiO2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Na2O-SiO2-Al2O3-H2O體系活度的研究.pdf
- 雜質(Fe2O3,SiO2和TiO2)對MgAlON氧化行為的影響.pdf
- 10271.ts1h2o2體系催化順反2己烯環(huán)氧化反應立體選擇性的理論計算
- CeO2-Fe2O3-ACF催化劑低溫選擇性催化還原煙氣中NOx的研究.pdf
- CaO--Al2O3--SiO2--Fe2O3體系微晶玻璃分子動力學模擬的探索研究.pdf
- Fe-Al-,2-O-,3-金屬陶瓷選擇性還原制備工藝研究.pdf
- 氯化反應區(qū)域選擇性研究.pdf
- Fe3O4-SiO2納米粒子擔載漆酶后的Cu2+修飾及酶學性質研究.pdf
- 微波強化Fe2O3-La2O3-CNTs-H2O2催化氧化水處理方法及反應機理研究.pdf
- La2O3-SiO2-FeO渣系性質及氯化冶金的研究.pdf
- Fe3O4-SiO2納米粒子擔載漆酶后的Cu2+修飾及偶氮染料的降解研究.pdf
- SiO2-Al2O3-CaO-MgO-‘FeO’-‘Fe2O3’多元熔渣體系密度計算模型.pdf
- Fe3O4-ZnSe-SiO2復合納米微粒的制備與表征.pdf
- 電紡納米纖維自組裝制備SiO2及其磁性復合顆粒Fe3O4@SiO2.pdf
- 磁性核殼結構Cu-Fe-,3-O-,4-@SiO-,2-催化劑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pdf
- Fe3O4-SiO2-Si結構反型層輸運特性的研究.pdf
- 反應等離子噴涂Fe-Al2O3-FeAl2O4復合涂層形成機理的研究.pdf
- 用于免疫層析的Fe3O4@SiO2納米粒的制備方法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