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青藏高原東緣106科412屬1130種被子植物種子大小的變異模式、種子大小變異與系統(tǒng)發(fā)育、植物分布區(qū)類型、植物生活史特征、植被類型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海拔對種子大小變異的影響,以期揭示青藏高原東緣種子大小變異的進化及生態(tài)適應意義。結果如下:
1、青藏高原東緣區(qū)系被子植物的種子大小呈現正態(tài)分布,種子大小從10-3mg到104mg相差約為6~7個數量級。種子大小主要集中在0.1~10.0mg范圍之內
2、,占到總種數的70.53%,屬于小種子占優(yōu)勢的區(qū)系。整體上種子大小屬于中度大小的種子的物種較多,而大種子和小種子的物種較少的分布格局類型。
2、青藏高原東緣區(qū)系中,分類學水平綱、目、科均顯著影響種子大小,其中,綱能解釋11.6%的種子大小變異,目能解釋31.4%,科能解釋58.2%,與影響和控制種子大小的其它因素相比,科所占的比例最高,因而系統(tǒng)發(fā)育是決定種子大小的一個關鍵因子。
3、無論綱、目、科級分類學水平
3、,種子大小的變異都沒有表現出一致的演化方向或演進模式,基本上是靠近基部類群的種子居于中間大小,隨著演化水平提高,種子大小向大或者向小的方向變化發(fā)展。因而,現存被子植物的種子大小具有明顯的適應輻射的演化特點。
4、植物分布區(qū)類型不同,種子大小變異存在較大的差異。一般來說,古老類群具有相對較大的種子大小,而年輕類群的種子較小。
5、種子大小變異與植物生活史各種性狀如種子擴散方式、植物功能類群、植物生活型、植株高度
4、、壽命、果實類型、開花季節(jié)、花期持續(xù)時間長短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即使除去系統(tǒng)發(fā)育的影響。其中對種子大小變異影響最大的生活史性狀是果實類型,其次是擴散模式和植株高度。
6、植被類型也可以顯著地影響青藏高原東緣植物區(qū)系種子大小的變異。植被類型中種子大小從大到小依次是森林、灌叢、農田、草甸及草地、水生植被、高山流石灘植被、墊狀植被、沼澤。
7、青臧高原東緣區(qū)系種子大小與海拔呈極顯著的線性負相關性。但從整體上看,在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5383.青藏高原東緣種子大小的分布、變異和進化規(guī)律研究
- 55370.高寒草甸種子大小變異的進化生態(tài)學研究
- 青藏高原東緣地區(qū)植物有性傳播體大小變異研究.pdf
- 青藏高原東部植物種子大小和比葉面積變異的研究.pdf
- 項目名稱青藏高原東北部種子生態(tài)學研究
- 青藏高原東部植物種子大小與海拔及氣候關系研究.pdf
- 青藏高原東緣棄耕地的土壤種子庫及其與地上植被關系的研究.pdf
- 瀕危植物夏蠟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種子大小變異及生理生態(tài)學研究.pdf
- 57820.青藏高原生態(tài)區(qū)東緣主要民族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
- 種子大小和海拔對青藏高原東北緣常見植物種子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的影響.pdf
- 河西走廊干旱區(qū)和青藏高原東緣植物種子萌發(fā)對策的研究.pdf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種子庫研究.pdf
- 青藏高原東緣高寒地區(qū)土壤磷素空間分布研究.pdf
-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太陽輻射大小的原因
- 青藏高原東部高寒草甸的土壤種子庫研究.pdf
- 青藏高原東緣風毛菊屬植物生態(tài)與生物學研究.pdf
-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種子大小變異的適應意義.pdf
- 基于GPS觀測的青藏高原東緣應力應變場研究.pdf
- 青藏高原東緣高寒草甸開花物候格局及其對不同干擾方式的響應.pdf
- 青藏高原沙蜥的進化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