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患病率變遷及其對中國成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負擔的影響.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肥胖的直接危害是導致代謝紊亂疾病和心血管疾病(CVD)的發(fā)生。腰圍和體質指數(BMI)已被證明是兩個簡便、有效的肥胖測量指標。多個組織建議對不同人群中心性肥胖和超重及肥胖的判定采用不同的腰圍和BMI切點,但相關人群研究資料尚不充分,尤其是亞洲人的研究資料。本研究從三個部分層層深入探討了根據腰圍和BMI切點判定的中心性肥胖和超重及肥胖在人群中的變化特點;這兩個指標與代謝紊亂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聯系及腰圍判定的中心性肥胖對我國成人糖尿病(DM

2、)及其前期負擔的影響。
  第一部分,上海成人肥胖患病率的10年變遷(1998-2008年)—兩次橫斷面調查的比較研究
  目的:近20年來,我國肥胖和DM患病率呈快速增長趨勢。作為中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南方大都市,了解上海成人肥胖患病率的變化,有助于掌握肥胖相關代謝紊亂疾病的流行趨勢。本研究通過對兩個時期人群橫斷面調查資料的比較,描述人群肥胖患病率的10年變遷。
  方法:于1998-2001年和2007-2008年,上海

3、糖尿病研究所先后在上海地區(qū)開展了代謝紊亂疾病的患病率調查(SHSD和SHSDⅡ),收集了人口學、疾病史等相關資料,完成了身高、體重、腰圍和血壓等體格檢查,以及血糖、血脂等的實驗室檢測。本研究的人群入選標準為年齡20-74歲,分析資料完整的上海市郊常住居民。其中1998-2001年的4894例調查對象(2081例男性和2813例女性,平均年齡為48.9歲)和2007-2008年的4395例調查對象(1599例男性和2796例女性,平均年齡

4、49.8歲)納入了本次分析。超重/肥胖的判定采用2000年WHO的標準(BMI≥25 kg/m2)。中心性肥胖的判定采用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制定的標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DM診斷采用1999年WHO的診斷標準。以2000年全國人口構成為標準人口,使用直接法對率進行標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Regression分析對年齡調整的率進行比較。
  結果:與1998-2001年

5、相比,2007-2008年上海成人除女性BMI無變化外,男性BMI,男性和女性腰圍的頻數分布均沿x軸發(fā)生明顯右移(P均<0.001)。十年間,對于總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標化患病率顯著增長了29%(從17.3%到22.4%,P<0.001),而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增長尚無統計學差異。男性中心性肥胖的標化患病增長了40%(從19.5%到27.3%;P<0.01),而女性患病率的增長尚未達到統計學意義(從15.0%到17.1%;P=0.051)。

6、男性超重/肥胖的標化患病率增長了24%(從31.5%到39.1%,P<0.001),而女性則減少了8%(從27.3%到25.0%;P<0.01)。與此同時,觀察到10年間,除血糖水平顯著升高外,未見血壓、血脂(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有升高趨勢。此外,糖尿病的標化患病率在總人群增長了45%(從6.6%到9.6%,P<0.001),男性增長了64%(從7.2%到11.8%,P<0.001),女性增長了22%(從5.9%到7.2%,

7、P=0.005)。
  結論:10年間,上海成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的增長比超重肥胖的增長更明顯,男性中心性肥胖、超重及肥胖患病率的增長比女性明顯。男性和女性DM患病率均顯著增高,其中男性增長更明顯。
  第二部分,腰圍、體質指數與代謝紊亂及心血管疾病的關系—全國糖尿病和代謝紊亂研究
  目的:評估中國成人肥胖的患病率,比較腰圍和體質指數(BMI)與代謝紊亂和心血管疾病(CVD)風險的聯系特點。
  方法:使用200

8、7-2008年中國糖尿病和代謝紊亂研究(CNDMDS)數據庫,對20歲及以上,腰圍和BMI資料完整的46,024例調查對象的資料進行分析,中心性肥胖的標準采用腰圍≥90 cm(男性)/85 cm(女性)。超重及肥胖標準采用BMI≥24 kg/m2(超重)和≥28 kg/m2(肥胖)。比較腰圍和BMI在其均數水平上增加相同標準差(SD)(每0.5個SD的增量)時代謝紊亂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的變化。本研究中將調查對象按腰圍(WC)和BMI均

9、數及SD增量分別分為(1)腰圍4組:WC第Ⅰ組(男性腰圍<85cm,女性腰圍<80 cm),WC第Ⅱ組(男性腰圍85-90 cm,女性腰圍80-85 cm),WC第Ⅲ組(男性腰圍90-95 cm,女性腰圍85-90 cm)和WC第Ⅳ組(男性腰圍≥95 cm,女性腰圍≥90cm);(2) BMI4組:BMI第Ⅰ組(BMI<24 kg/m2),BMI第Ⅱ組(24-26kg/m2),BMI第Ⅲ組(26-28 kg/m2)和BMI第Ⅳ組(≥28

10、 kg/m2)。
  結果:中國成人中心性肥胖、超重和肥胖的標準化患病率依次為27.1%,31.4%和12.2%。腰圍和BMI與代謝紊亂疾病風險的多變量回歸分析顯示,無論男、女,在相同SD增量下,與BMI相比,隨腰圍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的增加更顯著,而與腰圍相比,隨BMI增加,高血壓患病風險的增加更顯著。如在1.5個SD的增量后,與各自參照組(WC第Ⅰ組/BMI第Ⅰ組)相比,WC第Ⅳ組的糖尿病風險顯著增加,超過BMI第Ⅳ組,男、女

11、OR(95% CI)分別為1.88(1.57-2.28) vs.1.19(0.99-1.44)和1.73(1.47-2.02) vs.1.10(0.94-1.29);而BMI第Ⅳ組的高血壓患病風險顯著增加,超過WC第Ⅳ組,OR(95%CI)分別為3.87(3.35-4.46) vs.2.38(2.10-2.70)和3.27(2.90-3.70) vs.2.05(1.84-2.28)。腰圍和BMI分組的交互作用分析顯示,即使調整了其它代謝

12、紊亂因素后,腰圍和BMI的聯合判斷仍有助于發(fā)現有CVD風險的個體(P<0.05)。
  結論:目前中國成人中心性肥胖和超重/肥胖呈流行態(tài)勢;腰圍和BMI在相同SD增量的情況下與不同代謝紊亂疾病患病風險的聯系存在差異,二者聯合判斷可發(fā)現更多CVD的高危人群。
  第三部分,中心性肥胖對中國成人糖尿病及其前期負擔的影響—配對病例—對照研究
  目的:描述糖尿病前期(即糖調節(jié)受損,IGR)和新診斷糖尿病(NDM)患者與其正常

13、糖耐量(NGR)對照的腰圍水平及其增量;估計中心性肥胖對中國成人糖尿病及其前期發(fā)病的影響。
  方法:使用2007-2008年中國糖尿病和代謝紊亂研究(CNDMDS)數據庫,根據OGTT對人群糖耐量狀態(tài)進行判定。選擇20歲及以上,既往無糖尿病史且分析資料完整的43,720例研究對象進行配對病例—對照研究。匹配因素包括:相同居住地(南方/北方,城市/農村),同性別和年齡相差不超過±2歲且為同一10歲年齡組。最后43,698例研究對象

14、納入本次分析,包括6,909對IGR-NGR研究對象和2,867對NDM-NGR研究對象。中心性肥胖采用腰圍≥90 cm(男性)/85 cm(女性)的判定標準。
  結果:糖尿病前期患者與NGR對照,NDM患者與NGR對照的腰圍差值(均數)依次為:總人群3.4 cm(85.4 cm vs.82.0 cm)和4.9 cm(87.9 cm vs.83.0 cm);男性3.5 cm(88.4cm vs.85.0 cm)和5.0 cm(9

15、0.6 cm vs.85.6 cm);女性3.3 cm(83.3 cm vs.80.0 cm)和4.8 cm(85.7 cm vs.80.8 cm);北方成人4.4 cm(86.6 cm vs.83.4 cm)和3.2 cm(89.0 cmvs.84.6 cm);南方成人5.8 cm(83.0 cm vs.79.3 cm)和3.7 cm(85.9 cm vs.80.1 cm)(P均<0.001)。以無中心性肥胖,無高血壓和高TG血癥的研

16、究對象為參照,糖尿病及其前期的患病風險在只有中心性肥胖組,中心性肥胖合并有高血壓組,中心性肥胖合并有高TG組和中心性肥胖合并有高血壓和高TG組中顯著增高,相應的比值比在總人群為1.71,2.79,3.25和5.48;在北方成人為1.64,2.54,3.07和5.21;南方成人為1.83,3.47,3.63和5.97(P均<0.05)。糖尿病及其前期歸因于肥胖及其代謝紊亂的人群歸因分值(PAF)在總人群為33.4%,北方成人為35.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