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通過野外調查、溶液培養(yǎng)試驗和盆栽試驗,結合熒光微孔板檢測、透射電鏡和毛細管電泳激光誘導熒光檢測(CE-LIF)等技術,研究了東南景天古銀礦生態(tài)型吸收積累鎘的特性及其對鎘脅迫的耐性機理,探討了外源抗氧化物質對東南景天古銀礦生態(tài)型鎘耐性的影響,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結果: 1.古銀礦區(qū)調查和水培試驗結果表明,在野外條件下,衢州古銀礦區(qū)東南景天地上部的鎘含量達到893 mg kg-1,相應的富集系數(shù)(植物鎘含量/土壤全鎘量的比值)高達22
2、;在水培條件下,鎘濃度達到400 μM仍能正常生長,葉片的鎘含量可達6556 mg kg-1,莖的鎘含量可達3631 mg kg-1,說明東南景天古銀礦生態(tài)型具有超積累鎘的特性。 2.選用NO特異性新型熒光探針DAMBO-PH,建立了高靈敏度高選擇性檢測植物內NO的微孔板熒光分析新方法,其檢測限為0.19 nM,靈敏度顯著高于可見光度法(檢測限為100~200 nM)和熒光光度法(檢測限為10~20 nM)。 3.建立了
3、生物材料中黑色素的CFSE柱前衍生毛細管電泳.激光誘導熒光(CE-LIF)檢測分析的新方法。對影響其化學衍生反應和CE分離的諸項試驗因素進行了系統(tǒng)優(yōu)化。該方法的檢測限為10-10M,而現(xiàn)有報道的電化學和紫外檢測方法的檢測限分別為10-8M和10-6M,說明新建立的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選擇性。 4.微孔板熒光檢測結果表明,東南景天古銀礦生態(tài)型體內NO的含量隨鎘處理時間(0~28 d)的延長而增加,不同鎘處理間葉片NO含量在處理2
4、0 d時差異最大,達到極顯著水平。 5.添加適量抗氧化物質谷胱甘肽、水楊酸和黑色素能有效地提高東南景天古銀礦生態(tài)型對鎘的耐性,主要表現(xiàn)在葉片自由基含量的降低和抗氧化系統(tǒng)酶活的增強。CE-LIF檢測技術測得東南景天古銀礦生態(tài)型體內黑色素含量分布為根>葉>莖,說明黑色素能被植物吸收,直接參與抗氧化作用。 6.適當N、P肥的施入能夠影響復合污染土壤下東南景天古銀礦生態(tài)型生物量及重金屬的吸收。結果表明,適當?shù)牡⒘谞I養(yǎng)可提高東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東南景天鎘超積累生態(tài)型根系分泌物的研究.pdf
- 莧菜超積累鎘的生理機制研究.pdf
- 鋅鎘超積累植物東南景天對鎳的耐性與積累機制.pdf
- 東南景天鎘超積累相關基因的克隆與功能研究.pdf
- 質外體途徑在超積累植物東南景天鎘吸收與運輸中的作用及其調控機制.pdf
- ATP硫酰化酶與東南景天鎘超積累作用的研究.pdf
- 東南景天對鎘的耐性生理機制及其對土壤鎘的提取與修復作用的研究.pdf
- 菠菜鎘積累及毒害生理機制研究.pdf
- 不同積累型莧菜鎘吸收轉運的生理機制研究.pdf
- 東南景天鎘超積累相關基因SaPCS的克隆和功能研究.pdf
- 柳樹對鎘積累、忍耐與解毒生理機制初步研究.pdf
- 78.超積累植物東南景天cd耐性和積累的分子機制
- 氮肥對東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重金屬鎘超積累的影響.pdf
- 超積累型東南景天SaHsf基因家族分析及SaHsfA4a-c耐鎘功能研究.pdf
- 東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對鋅的耐性和超積累機制研究.pdf
- 東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對鎘的超積累與有機酸含量變化的關系.pdf
- 東南景天對鎘的細胞吸收與積累特征及其與鈣的關系.pdf
- 超積累植物東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根際微生態(tài)特征研究.pdf
- 花生吸收和轉運鎘的生理機制.pdf
- 長江流域稻米重金屬污染及水楊酸調控鎘積累的分子生理機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