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地臭柏、油蒿細根的生產(chǎn)與周轉.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為揭示細根在沙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采用鉆土芯法和埋袋法,對毛烏素沙地開發(fā)整治研究中心北實驗地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細根的生產(chǎn)與周轉進行兩年的動態(tài)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臭柏細根占其總根量的60.10%,年平均生物量為14.480t·hm-2,52.72%為活細根。油蒿的細根占總根系的73.04%,年平均生物量為1.027t·hm-2,活細根占53.57%

2、。臭柏細根生物量為油蒿的14.1l倍(P<0.05)。臭柏、油蒿細根主要分布0~45cm的土層中,其深度特征值13在0.96左右,細根根長密度和根面積指數(shù)在垂直面上呈現(xiàn)相似的規(guī)律:年平均細根最大根長密度和根面積指數(shù)都出現(xiàn)在表層0~15era,并隨土層的加深而遞減。臭柏、油蒿的總細根生物量季節(jié)動態(tài)均呈現(xiàn)雙峰型,臭柏細根生物量峰值出現(xiàn)在春末和盛夏。油蒿細根生物量峰值出現(xiàn)在春末夏初和晚秋。 2.臭柏、油蒿細根C、N、P、K、Ca、Mg

3、的濃度呈波動狀態(tài)。臭柏細根中C、N、P、K、Ca、Mg的現(xiàn)存量在2005年基本呈現(xiàn)倒“S”型,在2006年基本呈現(xiàn)“V”字型。油蒿細根中C、N、P、K、Ca、Mg的現(xiàn)存量總體上看基本呈現(xiàn)倒“S”型。臭柏細根中灰分濃度變化為單峰型,油蒿細根中灰分濃度變化呈現(xiàn)倒“S”型;臭柏、油蒿干重熱值變化與灰分濃度變化趨勢相反?;曳挚偭俊⒏芍責嶂?、去灰分熱值現(xiàn)存量隨季節(jié)變化,臭柏2005年呈“S”型,2006年呈“V”型。油蒿呈倒“S”型。 3

4、.臭柏細根分解系數(shù)(K)為0.0004d-1,為油蒿(0.0009d-1)的44.44%。臭柏和油蒿細根年分解率為17.6%和41.8%,半分解時間分別為1639d、544d,分解95%時間分別為7396d、3102d。在臭柏、油蒿細根分解過程中,C、P濃度表現(xiàn)為上升與下降交替進行的波浪形下降,K濃度呈快速下降趨勢,N、Ca濃度變化呈上升趨勢,Mg濃度為波浪形上升。臭柏、油蒿C/N和C/P的動態(tài)變化表現(xiàn)為相同的變化趨勢,變化幅度存在顯著

5、的差異(P<0.05)。木質素濃度的變化趨勢為單峰型,纖維素濃度變化為上升和下降交替波浪型。C、P、K、Mg均表現(xiàn)為釋放,釋放率油蒿>臭柏。元素重量損失率K>P>C>Mg。N在臭柏分解中表現(xiàn)為積累,在油蒿分解中表現(xiàn)為釋放;Ca在臭柏、油蒿細根分解中都表現(xiàn)為積累的趨勢,積累率為油蒿>臭柏。 4. 不同計算方法估算兩種植物的細根生產(chǎn)量和周轉率差異可達2~3倍。臭柏、油蒿細根年生產(chǎn)量分別為5.868t·hm-2·a-1、0.428t·

6、hm-2·a-1;細根年死亡分別為5.309t·hm-2·a-1、0.357 t·hm-2·a-1;年分解殘留量分別為4.534t·hm-2·a-1、0.250t·hm-2·a-1;細根周轉率分別為0.788times·a-1、0.892times·a-1。臭柏各養(yǎng)分歸還量大小順序為C>Ca>N>K>Mg>P,油蒿為C>K>Ca>N>P>Mg;臭柏各養(yǎng)分歸還比為K>C>P>N>Ca>Mg,油蒿為K>C>P>N>Mg>Ca。在分解過程中C

7、、N、P、K、Mg表現(xiàn)為釋放,Ca表現(xiàn)為積累。臭柏細根分解釋放量C>K>P>N>Mg,油蒿細根分解釋放量C>K>N>P>Mg,與臭柏略有不同。臭柏年細根年能量凈生產(chǎn)量是油蒿細根的11.23~16.58倍,年能量年歸還量是油蒿的9.21~20.27倍。年能量分解釋放量是油蒿的4.49~9.88倍,臭柏、油蒿細根的能量歸還比分別為51.70%、為57.86%。 5.臭柏群落細根生產(chǎn)動態(tài)與0~15cm土壤含水率在P<0.05水平下相關

8、,并且與空氣相對濕度達到極顯著相關;油蒿細根生產(chǎn)動態(tài)與表層土壤含水率相關系數(shù)比較大,但是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臭柏、油蒿的細根分解除受自身特性影響外,還與微氣象因子有關。臭柏、油蒿細根分解與樣地溫度達到顯著的正相關(P<0.05),油蒿細根分解與樣地的相對濕度、露點溫度、絕對溫度間達到極顯著的負相關(P<0.01)。兩種植物細根分解與土壤含水率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本項研究成果為全面系統(tǒng)研究毛烏素沙地主要群落的細根周轉和相關機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