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畢業(yè)論文--新聞失實的原因和新聞失實的防范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目錄</b></p><p><b>  摘要1</b></p><p><b>  引言2</b></p><p>  1.新聞失實定義2</p><p>  2.新聞失實的表象及特征3</p><p>  2.1

2、 扭曲事實3</p><p>  2.2 炮制新聞4</p><p>  2.3 報道缺失5</p><p>  3. 新聞失實的影響6</p><p>  3.1. 公信力危機6</p><p>  3.2. 社會公平缺失7</p><p>  3.3 掩藏社會矛盾7</p

3、><p>  3.4 營造社會幻想8</p><p>  4. 報道失實的原因9</p><p>  4.1 不可能真實9</p><p><b>  4.2 追新10</b></p><p>  4.3 生存焦慮10</p><p>  4.4 利益行為11&l

4、t;/p><p>  4.5 職業(yè)素養(yǎng)欠缺11</p><p>  4.6 社會、文化原因12</p><p>  4.7 法、制體系缺陷13</p><p>  5. 控制新聞失實的對策13</p><p>  5.1給記者以基本的保障13</p><p>  5.2 加強記者

5、職業(yè)修養(yǎng)14</p><p>  5.3 完善內部規(guī)制和流程執(zhí)行14</p><p>  5.4 界定產權和適度放權15</p><p>  5.5 啟動大眾監(jiān)督16</p><p><b>  結語17</b></p><p><b>  注釋:18</b>

6、;</p><p><b>  參考文獻:21</b></p><p><b>  摘要</b></p><p>  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我國經濟泡沫破裂和一些社會矛盾沉積,一段時間內,經濟危機對社會壓力將會繼續(xù)增大,新聞真實性對于社會和諧的作用進一步明顯,研究新聞失實的防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將從新聞失實

7、的一般表象及特征和其影響以及新聞失實的原因進行概括的論證,并在最后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行文將就新聞失實的原因和新聞失實做細分和重點論證。</p><p>  關鍵詞:新聞,失實,道德,監(jiān)督</p><p><b>  引言</b></p><p>  目前我國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國仍然在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度中,而在這個過渡中,不可避

8、免的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利益分配機制多元化的形成,使得以經濟利益為維度的社會階層分化更加明顯,并伴隨著社會離散、社會脫序、社會失范、甚至社會斷裂。同時社會關系的連接紐帶也在增加,社會關系的方式也變得復雜化和多元化,而傳播手段和溝通方式在調節(jié)社會關系當中也越來越重要,并在一定的情況下,產生社會行的信息補償和心理釋放[1]。</p><p>  而面對金融危機對于中國實體經濟影響的進一步深入,尤其是農業(yè)經營需要的外部資本

9、注入由于工廠倒閉而不能打工去維持,再加上近年來城市化導致農民土地流失進而使農民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減弱。城市就業(yè)危機和農村經營危機并行將引發(fā)許多的社會問題,新聞真實性對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性愈加凸,因此對于新聞失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p><p>  行文將首先定義新聞失實并在接下來的行文中分別對新聞失實的特征、影響、原因以及防范措施進行概略的論證,其中對于新聞失實的原因將做重點論證。</p>

10、<p><b>  1.新聞失實定義</b></p><p>  新聞失實主要指由于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導致的新聞報到不能準確反應事件的實際情況的的現(xiàn)象。主觀原因一般包括個人的文化結構、修養(yǎng)、喜好、性格以及世界觀的異同;而客觀原因則有兩部分,一部分由于時間、空間以及文化跨度過大,另一部分是由于生活或者事件發(fā)生地的政治和社會生態(tài)等短期內不可更改的穩(wěn)定因素。</p>&

11、lt;p>  新聞失實一般存在于兩個層次面,一是新聞報道總體情況與社會實際情況相比存在失實,這種失實往往是由于記者在選取采訪對象的時候忽視了對象的代表性,當然也有為了迎合某種政治的和實際利益的訴求及合作方的公關訴求而故意拔高或者故意貶低的命題,二是某個具體的新聞事件報道的時候存在扭曲。這種扭曲往往由個人的由于文化偏見和觀點取向而引致帶來的選擇性的報道或者對信息使用特殊表達組合以達到某種宣傳目的行為[2]。</p>&

12、lt;p>  2.新聞失實的表象及特征</p><p>  新聞失實的表現(xiàn)多種多樣,但是總起來說一般不外乎扭曲事實、新聞操作、報道缺失三種比較大的類型,行文將分條對其進行逐一的比較細化的論證,論證時引入相應案例。</p><p><b>  2.1 扭曲事實</b></p><p>  扭曲事實一般指傳媒使用自己的可控資源對信息的傳輸進行

13、有目的的操作的行為,也指由于知識結構和文化結構不同而導致的對于傳媒傳播的信息進行了背離當事人或者傳播者意志的理解行為. </p><p>  “59歲的王福秀是雙溪村的第一批“市民”。盡管曾在中央電視臺露過臉,可她現(xiàn)在已不覺得這是一件能讓她特別高興的事情。王告訴記者,自從她說了每畝土地的青苗、竹子、果樹、花木都得到了補貼之后,遭到了其他村民的指責。事實上,對照每畝土地1320元的青苗補助費標準,雙溪村的村民只拿到

14、了0.55畝的補貼,剩余的款項,村委會設立的土地流轉公司并未向村民們支付?!盵3]這樣的結局就是每個月195塊的補助讓王金秀感覺到了生活的拮據。另外還有一個事實是英國新聞界始終看不起美國和美國新聞界,在英國人嚴重,美國新聞界和英國以及歐洲新聞界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不道德,所以在選擇來自美國的新聞事件中,也往往選擇那些違背道德的予以報道[4]。這種行為屬于異化。異化是一個社會學名詞,意思是某個人由于個人對于某種事物的需求或者習慣在試圖掌握該

15、事物時反被該事物所控制的現(xiàn)象。這種行為表現(xiàn)在實際的行動中多以一種大公無私或者人民代言人的身份出場。</p><p><b>  2.2 炮制新聞</b></p><p>  在本部分對于炮制新聞的介紹將以有沒有客觀確定的近期的事實源頭主要分為有源炮制和無源炮制兩個方面進行相對比較詳細的介紹。</p><p>  有源炮制是這樣一種操作,指新聞傳

16、播者以已經或者正在發(fā)生的社會事件為依托,進行選擇性的操作、渲染以達到自身宣傳目的的行為,由于過分的渲染而帶來的高密度的信息排布而帶來的沖擊力,“馬太效應”(強勢恒強勢,弱勢恒弱勢)同樣會引致多數(shù)人關注事情的被議程設置為重要一部分而忽視另一部分,也可以用沉默螺旋中的強勢擠壓邊緣劣勢來解釋。由于有源的操作是依附客觀的事實展開的,而且報道相對全面,所以一般比較容易被人接受,進而通過培養(yǎng)實現(xiàn)議程設置引導輿論的功能。有效實現(xiàn)傳播者需要達到的傳播目

17、的。無源操作多表現(xiàn)為憑空捏造,但是這種捏造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現(xiàn)實基礎,易于實現(xiàn)共鳴,所以一般即使漏洞百出也能在短時間內被接受和發(fā)布。有源操作和無源操作應用最典型的應該是網絡上面對于“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事件”的社會輿論操作。10月11日夜晚,哈爾濱某酒吧外發(fā)生一起命案。最先傳出的消息說,齊新等6名警察酒后行兇,打死了22歲的大學生林松嶺。于是群情激憤,譴責警察濫權施暴。隨后,哈爾濱電視臺播放了現(xiàn)場監(jiān)控錄像,人們發(fā)現(xiàn)林松嶺打架時也十分勇猛

18、。緊接著就有消息說,林家背景深厚,既有富商又有高官。隨后民意發(fā)生了大轉彎,成了“六提轄打</p><p><b>  2.3 報道缺失</b></p><p>  報道缺失是指由于空間、時間跨度、文化跨度而造成的對事件信息進行選擇性報道或者選擇性重點報道的行為,不可能真實也屬此范圍,也指由于記者和新聞工作者由于自身的知識、經驗和信息渠道限制而引致的未能對實際情況中重點

19、情況未能予以相應的均衡的報道或者忽略,另外利益關系也會是引起缺失報道的一個重要因素。缺失性報道在突發(fā)性事件報道中高發(fā),因為某個新聞工作者的知識儲備很難以完全的有效應對該突發(fā)事件,就產生了對于重點事件的敏感缺失,而且實際采訪還需要面對地方不同勢力的不同影響;在科技和高等學術類的報道中即便是經驗很豐富的記者也會可能會遇到專業(yè)知識障礙帶來的敏感缺失,只能客觀報道,而產生客觀的失實。另外在昆明8.10特大火災的報道中,新華社等新聞機構等均做了第

20、一時間報道,但是對于死亡超過十人的特大火災沒有后續(xù)報道顯然到明顯缺失,特別指出的是接到報料的《云南信息報》記者趕到現(xiàn)場進行報道的時候面臨的卻是數(shù)十名民警和保安的圍堵、辱罵和恐嚇甚至襲擊[7]。</p><p>  3. 新聞失實的影響</p><p>  在介紹新聞失實的影響的這部分里面,行文將其分成了公信力危機、社會公平缺失、掩藏社會矛盾以及營造社會幻想四個部分,行文將比較多的進行理論論

21、證,并在論證中部分的提供相應的案例。</p><p>  3.1. 公信力危機</p><p>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詞Accountability,意指為某一件事進行報告、解釋和辯護的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并接受質詢。公信力是指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公共權力面對時間差序、公眾交往以及利益交換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公平、正義、效率、人道、民主、責任的信任力[8]。</p><

22、p>  從心理學上面講,信任與否是一種信念,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定勢心理,這種心理是在人們的實踐中逐漸積累下來的,大量的信息與經驗通過人的主管領悟內化為經驗負荷體,不信任并被強化[9]。而假新聞在新聞傳媒界歷來是被人不齒的,在社會系統(tǒng)中,新聞傳媒作為社會真實信息集結發(fā)布點處于社會公信力的生成的核心部位,一旦其新聞的真實性出現(xiàn)問題,就會在短期內迅速的放大并長期影響公眾對于該媒體信息的不信任感?!?918年11月7日,美國合眾社羅伊.霍華

23、德根據一份兒不可靠的資料報道說一戰(zhàn)結束了,而事實上大戰(zhàn)在四天后采結束、該報道使得美國合眾社在美國的公信力大大降低,知道70年代,該社社長羅杰.塔利安還說:我們至今仍在為洗涮早報停戰(zhàn)消息的污名而反省。據說好長一段時間,人們受到合眾社的新聞仍要等等,看看美聯(lián)社怎么說[10]?而在我國,由于獨特的產權和運營權結構,導致在社會認可方面,新聞機構是政府機構的延伸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所以新聞機構的公信力危機一定程度也會引發(fā)公眾對于政府的不信任感,埋

24、下政府公信力危機的種子。</p><p>  3.2. 社會公平缺失</p><p>  由于新聞失實而造成公平缺失的原因多種多樣,我國的新聞機制在這之中的機制效果十分明顯。我國的新聞體制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單一黨報體系,高度集權調控,突出宣傳功能,盡管目前在目前在經營上面自負虧盈[11],但是參閱了江澤民關于黨報的新時代的以正面為主的報道方針后,發(fā)現(xiàn)這種媒體的定位依然沒有大的改變,長期

25、的宣傳使得新聞平衡性的原則得不到連續(xù)的發(fā)展和在實踐方面的認定,再加上新聞機構的實際上是政府公權力眼神的現(xiàn)實認定。而在中國,社會公權力的之一是規(guī)定至關重要的社會化過程并強加于他人身上制度的一體化然后可以在社會化過程中實現(xiàn),通過這一辦法,和權利持有者的利益一致對現(xiàn)實的描述可能會發(fā)展起來[12],而這樣的宣傳執(zhí)行和結果顯然是不全面和有失公平,至少在非既得利益層面是體現(xiàn)了信息對于社會對比的虛假性,這批作為社會公民群體的知情權顯然被無情的刪削。而

26、引起這種不公平的還可以由由于媒體商業(yè)化帶來的端口定位和社會經濟實力對比的合力形成。</p><p>  3.3 掩藏社會矛盾</p><p>  由于社會里面的黨風和社會風氣不正,個別領導愛聽恭維話,好大喜功,他們只希望報道自己的成績,功勞和經驗,容不得批評的意。這就造成了很多新聞媒介只報喜不報憂,只講成績不講問題的情況,而經常接觸遇到這樣那樣矛盾的人民群眾感覺事實并不是那回事,就會對報社

27、產生不信任感[13]。那還是比較好的,而最近朱文娜被捕事件和去年頻發(fā)的記者被捕事件顯示,一些地方領導居然還對一些記者對于自己負面的報道舉起了權利的大棒跨區(qū)作業(yè)實施打擊和報復[14]而這樣的結果就是群眾不敢講真話,記者說出來的也不是社會事實,這樣的結果就是社會問題掩藏。在去年震驚全國的甕安事件的教訓中,石宗源強調:“必須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過程中,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及時、真實、準確地發(fā)布信息,正確地引導輿論,對突發(fā)事件的處

28、置至關重要。要本著有利于事件妥當處理、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消除負面影響的原則,善用新媒體、占領新陣地,完善輿情快速反應機制,及時研究對策,盡早準備預案,力爭第一時間發(fā)布以事實為依據的全面準確權威的信息,以增強新聞輿論的公信力”[15]。</p><p>  3.4 營造社會幻想</p><p>  不真實的消息多為為了取得轟動效應的異常消息,如不久前大多數(shù)報紙都轉載播發(fā)的“換頭事件”

29、。而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為什么消息尤其是異常消息的獲取和傳播對人類變的如此重要?人們對壞消息或異常的新聞投入較多的注意力,正式因為這是對他們有益的,當人們監(jiān)測周圍環(huán)境并思考異常的信息是,他們也就增加了自身適應環(huán)境以便抵消或者減少對現(xiàn)狀所存威脅的可能性,當面臨異常和非負面形象的時候情感就可能被出發(fā)從而幫助我們在遇到危險時表現(xiàn)良好,但是媒體卻喜歡壞消息,而不喜歡好消息,并且新聞中確實充實了丑聞、沖突、犯罪、災難。盡管偶爾也有要求好消息的呼聲,

30、但實際上人們對于好消息注意較少[16]。過多的異常消息就會營造出一種不真實的社會氛圍,造成人們的精神不斷的為應對新的異常而產生隱形的變異從而在潛意識層面錯誤路徑,從而引發(fā)對于周圍社會現(xiàn)狀的錯誤認識,形成對于社會認識的幻象.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吉林省政府在發(fā)現(xiàn)污染情況后,“全力防控”,加大豐滿水庫的流量以稀釋污染物,卻不通過媒體向公眾告知污染實情,反而以大量負面新聞正面報道的手法,營造出“有序”、“有效”的虛幻事實。就引致了當時哈爾濱等

31、數(shù)個城市的飲水危機,因為哈爾濱90</p><p>  4. 報道失實的原因</p><p>  對于新聞報道失實的原因,筆者根據掌握的材料把新聞失實大致分為不可能真實、求新,利益行為,職業(yè)素養(yǎng)欠缺,社會、文化原因,相關法規(guī)體系欠缺七個原因,并在接下來進行一一論述。</p><p><b>  4.1 不可能真實</b></p>

32、<p>  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那曾表示:的確,要做到真實很難,也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人類要報道的事本身就是思想產物,不可避免會介入智力因素,而且在報道事物的過程中,報到者也會對報道的結構進行符合自己認為的標準的連接[18]。而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表示:沒有全然中立視野的人,這在任何文明中都是不可想象的。他還指出:即使是目擊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的地再現(xiàn)事件的全貌[19]。而在實際操作上,由于一些敏感性問題、記者或者編輯在專業(yè)

33、知識上的差異以及記者在報道時候為保持客觀也不會將自己的經驗上升到理論框架里面去,新聞報道的失實不可避免。</p><p><b>  4.2 追新</b></p><p>  由于新聞產品本身既有極強的易碎性,強調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對于事件性新聞來說是必要的,一旦過分的講求時效性,記者就會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為爭奪新聞的首先發(fā)布權而爭先恐后,而這樣的報道由于缺乏更多的深入

34、調查研究或者背景分析而使新聞報道的客觀內容與實際有預定的差距。過于講求時效性,可能還會對于任何人提供的的數(shù)據不加甄別而應用于報道,例如前面講過的合眾社的錯誤一戰(zhàn)結束假新聞事件。</p><p><b>  4.3 生存焦慮</b></p><p>  據了解,目前中國各類媒體中,有超過100萬的媒體從業(yè)人員,其中近80%的人與媒體之間沒有簽定勞動合同。這很可怕,許多新

35、聞學院的學生不愿意去電視臺工作,不論是境內的還是境外的電視臺,就是因為這些電視臺不和他們簽定勞動合同,不給他們購買勞動保險,甚至有些記者連月工資都沒有,沒有記者證,最多給出一個出入單位大門的臨時出入證[20]。生存的問題也使得這些記著盡量的多發(fā)稿,由于最終審稿是否通過還要看看編輯和媒體的世紀需要,所以記者在發(fā)稿和選擇信息發(fā)布時東家的的偏好而不是自己獨立的判斷也往往會成為他們選擇信息性信息發(fā)布的關鍵因素。</p><p

36、>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去年發(fā)生頻率比較到的抓記者行為,也是正在涌起的記者生存焦慮的一個新的因素,盡管其中一些記者的行為存在著潰敗的跡象[21],但是對于來自記者負面報道國的行政單位帶來的拘捕令仍然是有些讓人懷疑地方行政人員是否在濫用職權進行報復執(zhí)法?網民紛紛譴責動輒以國家暴力機構打壓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做法,稱這股歪風邪氣必須堅決剎住。不然因為一篇媒體報道記者就要付出很大的生命壓力的代價?誰還敢監(jiān)督政府?獨大的政府權力將引發(fā)更大的群體

37、性事件風險?一位網友打趣到“不如在京設個專抓記者的派出所,這樣可以免得地方們顛簸千里的進京去抓記者,直接可以當場法辦”[21]。 </p><p><b>  4.4 利益行為</b></p><p>  樊建平認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個人和法人行動者的理性動機對于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法人行動在社會機制中納入主流,必然重構新的生活

38、規(guī)則,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往往在人及互動層面構成顯示沖突,社會公益和個人利益對于資源邊界的確立,對公共權力的需要和依賴更加迫切[23]。而新聞單位作為政府實際權力部分延伸和由于處于社會信息傳播和反饋的核心地位,優(yōu)勢的公信力地位和新聞刊播權帶來的公關地位,也會為其帶來尋租空間。同時市場化的環(huán)境和和商業(yè)化運作的新聞單位經營的語境也賦予了新聞單位獨立法人的地位,追利益最大化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命題,而一旦涉足利益的交換新聞單位的新聞報道的公

39、平和真實性都將在根本出受到威脅。</p><p>  4.5 職業(yè)素養(yǎng)欠缺</p><p>  如果一家媒體的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和修養(yǎng)過關,每一個記者編輯都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那么這家媒體就能夠以其誠信贏得受眾的信賴和尊敬,同時這也一部分完成了政府公信力重建或者加強的命題。而事實卻是:“中國有300家新聞學院。有這么多新聞學院,這些報社的老總要省錢,他們每年可以得

40、到大量的實習生而不是新聞記者,實習生不用出錢,一年半載的,說你不合格,沒有崗位,你就得走人。報社然后明年再進實習生,并且到處建立基地,這就是說可以獲得大量無償?shù)膭诹Α?7%的人對未來晉升職位渺茫,27%的人認為工作枯燥無聊”[24]。而這樣的記過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人們看到的新聞越來越離奇,這就是媒體商業(yè)化帶來的?!毙侣劦恼鎸嵭砸裁媾R極大的風險。</p><p>  4.6 社會、文化原因</p>

41、<p>  從歷史上看,重大的新聞失實都于都有其政治原因和政治背景。1970年,“文革”仍處高潮,1月5日,云南通海發(fā)生7.8級大地震。1月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新華社消息,標題為:《毛主席林副主席親切關懷受災人民,當?shù)剀娒裥判陌俦兜剡M行抗災斗爭》。這則消息只是籠統(tǒng)地說,“我國云南省昆明以南地區(qū)發(fā)生了一次七級地震”,沒有地震發(fā)生具體地點,對災情只字不提,而且將震級調低為“七級”。 以后,《人民日報》便再也沒有登載有關通海地震

42、的消息[25]。另外,上面提到,黨風、社會風氣不正也是新聞失實的主要社會原因。文化對新聞真實性的影響上主要源自于文化之間的不兼容性。正如文迪杰克所指出的,社會文化體系提供了文明慣常的價值觀,并且當牽涉到異常性時,我們的文化就會教給我們關于這些被社會拋棄的人以及他們應受到的懲罰以及關于什么樣的異常和行為值得注意。也可以描述為在一個國家中違背法律的行為在另一個國家種就被視為一種正面行為[26]。</p><p>  

43、4.7 法、制體系缺陷</p><p>  由于目前缺乏專門的新聞法,對大眾傳媒過度商業(yè)化的限制就陷入了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只能要么援引黨規(guī)加以政治性加以限制,要么參照一般經濟法規(guī)加以經濟制裁或約束,問題是這種干預手段往往是違背新聞規(guī)律的[27]。另外參照上面所述的我國目前的新聞法律制定和執(zhí)行時由于政治博弈而帶來的的執(zhí)行問題,也是目前新聞機構在一些情況上有法不依的原因。由于在立法和實際的執(zhí)行上都存在不便,新聞失

44、實所帶來懲罰也十分有限,新聞失實流行也就有了其存在的法律生態(tài)基礎。第三,我國報社內部的采編,發(fā)行以及專題部門的責任劃分不清和相互影響也從內部的結構上構成新聞失實的內部生態(tài)基礎。</p><p>  除了以上討論到的原因,網絡的發(fā)展也為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尤其零門檻的信息發(fā)布權、由于高速文化交流而帶來的文化分化加速以及海量信息對于新聞傳播的真實性的控制具有相當大的挑戰(zhàn)。面對人本本身的生理極限和受制和成

45、本原因,新聞傳播真實的性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p><p>  5. 控制新聞失實的對策</p><p>  盡管面對各種各樣硬性和柔性的原因,對于新聞失實的控制的現(xiàn)實意義在金融危機肆虐的今天意義尤為重要。</p><p>  5.1給記者以基本的保障</p><p>  給記者相應的基本生活保障,清華大學李希光通過網上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大概

46、有近百萬新聞工作者或者媒體從業(yè)人,其中43%的人沒有任何勞動合同,有的半年沒有工資,沒有記者證沒有工作證,靠什么發(fā)工資,靠稿費和勞務費,連民工都不如[28]。另外根據上面所述的去年的記者話語權生態(tài),嚴格控制政府機構官員濫用職權對記者進行報復性執(zhí)法,不然記者的安全需求無法保證,作為黨和群眾“喉舌”的記者將很難維持新聞傳播的真實性,甚至只能淪為現(xiàn)實政治和社會生態(tài)下的奴隸 ,失去公共監(jiān)督的行政機構也將會面臨相當大的行政執(zhí)行風險。</p&

47、gt;<p>  5.2 加強記者職業(yè)修養(yǎng)</p><p>  在去年發(fā)生的一系列記者被抓事件中,出朱文娜的具體情況目前仍然不十分明了外(論文完成事件截止公布的原因是:涉嫌誹謗。)其他相關記者如《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景建峰、《第一財經時報》北京部主任付樺均涉嫌受賄,先后在呂梁臨縣法院、北京朝陽區(qū)受審和提起公訴。另外《網絡報》記者關鍵直接關押在張家口看守所,不得與外人接觸,理由也是涉嫌受賄。前《法制

48、日報》記者“十年砍柴”李勇的話被網友認為說到了點子上:中國這種媒體現(xiàn)狀,有幾個記者敢站出來拍胸脯說自己一點瑕疵沒有?……即便采訪者個人很注意自律,在如此復雜的社會,很難保證不被人家抓住一點把柄往死里整。而魏永征的話也同樣值得注意:“記者要擔當起公眾期盼的監(jiān)督職責,首先自己要干凈”[29]。如果自己不干凈,經歷去年那么多的事,誰還敢說真話?還有北京電視臺的假肉餡包子假新聞,如果相應的主管方面稍有點生活常識或者把關嚴一下,這件類似幾年前的用

49、水變油事件發(fā)生的機會會有多大?守門人的職責那里去了?</p><p>  5.3 完善內部規(guī)制和流程執(zhí)行</p><p>  完善內部規(guī)則有一個就是要完善崗位責任制,各塊在總原則領導下的分離的原則在《華爾街日報》,記者和編輯在報紙出版前看不到報上的廣告內容,同樣,廣告銷售人員也看不到出版前的新聞和社論。這三個組成部分只在印刷階段才融為一體。因為只有當讀者相信這些內容嚴格區(qū)分時,各個部分的

50、價值才得以體現(xiàn)[30]。另外在編輯在執(zhí)行編輯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批判的眼光并最好由撰稿人在場或者把編輯好的稿子交由撰稿人審閱,以防遺漏掉重要的信息,造成信息缺失性失實。第三,嚴格執(zhí)行內部檢查制度和包括運用交叉核實在內的新聞多種新聞信息核實方法,嚴格控制內部新聞的造假,盡量杜絕類似2003年紐約時報的黑人記者杰森.布萊爾假新聞的事件,學習紐約時報敢于自揭家丑的的勇氣,這也是這家百年新聞機構歷經百年權威性和公信力依然強大的機制基礎。</

51、p><p>  5.4 界定產權和適度放權</p><p>  20世紀90年代。媒介的雙重屬性被廣泛認可,為處于事業(yè)性規(guī)范中難有自主性的的媒介走向市場提供了最佳的理由,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相當大的解放了生產力,也讓新聞傳媒更加靠近自己的本質屬性和職業(yè)規(guī)定。而經濟學家張軍的表示也類似:“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實現(xiàn)了告訴的經濟增長率,這主要歸功于對于私人產權的默認”[31]。而面對市場經濟的需求,北

52、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的意見也很中肯:“產權是信譽的基礎,明細產權是人們追求長遠利益的的動力,只有追求長遠利益的人才會講求信譽”[32]。而一旦完成新聞單位的產權的界定,假新聞對于新聞機構的危機懲罰力度也將加大。根據科斯定理,交易成本也將迫使新聞機構在假新聞的治理上更加下功夫。同樣由于產權的界定,新聞機構產權的多元化也使新聞機構在經營上少了政府公權力延伸的地位,由于公權力而造成的權力尋租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而各方的建議也將得到公正和

53、有效發(fā)聲。新聞機構公信力的相應的提高也將為黨政系統(tǒng)公信力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執(zhí)政各方的有效發(fā)生也將使黨在社會生態(tài)治理上更加的有目的和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助于黨政的外部監(jiān)督和加強和鞏固黨的實際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能力。而且現(xiàn)實也表</p><p>  5.5 啟動大眾監(jiān)督</p><p>  啟動大眾監(jiān)督也是啟動類似于市場中用腳投票的一種市場認可機制,同時網絡的產生和大眾化也為這種監(jiān)督在

54、交易費用上提供了可能。并且在去年發(fā)生的重大的社會新聞中,網絡監(jiān)督的效果尤為明顯,不管是對于天價香煙局長周久耕奢華的曝光還是在廈門市民對于項目PX的民主抉擇事件中,網絡的行政和社會生態(tài)監(jiān)察功能和觀點加速器的功能都得到了有效的顯示。不久前,一篇名為《網站CEO的下一個稱呼-----老鴇》的文章在互聯(lián)網上面掀起軒然大波,文章揭露了一批商業(yè)網站正涉嫌從事色情內容經營的失實,并且將批評的矛頭直接指向國內幾家著名的門戶網站。這場被稱為螞蟻對抗大象的

55、戰(zhàn)斗得到了很多人的呼應,尤其是青年家長。最終迫使這些門戶網站不得不肅清門戶,訂立道德條約[34]。</p><p>  另外關于加強新聞媒體機構和新聞工作者的硬件設施建設、加強新聞工作者的知識廣泛性和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控制新聞失實的作用也為業(yè)界所廣泛認同,由于論文篇幅有限,不加贅述。</p><p><b>  結語</b></p><p> 

56、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機構能夠實現(xiàn)有效實現(xiàn)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基礎。對于新聞傳播真實性在社會轉型時期作用,不只表現(xiàn)在輿情監(jiān)督和黨外民主監(jiān)督,還在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以是他們對于周圍的生存環(huán)境有一個真實的了解,理性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穩(wěn)定社會情緒。在經濟危機正在持續(xù)的目前,新聞傳播真實的意義更加明顯。</p><p>  由于學生學識能力和信息渠道有限,論文的觀點和選取論證時難免又不到位的地方,請老師予以指正

57、,另外感謝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董廣安先生(女)和周宇豪周老師在論文寫作前曾給以的指導和幫助!</p><p><b>  注釋:</b></p><p>  陳衛(wèi)星,新經濟制度的傳播觀,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第17頁</p><p>  陳中原,點擊新聞職業(yè)道德關鍵詞,新聞記者,2007.0

58、7</p><p>  張曉暉,“土地換社保”:雙溪村故事,經濟觀察報,2008.03.07.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08/03/06/93437.shtml,2009.03.04</p><p>  陳中原,點擊新聞職業(yè)道德關鍵詞,新聞記者,2007.07</p><p>  劉丁,哈爾濱警察打死學生

59、案:暴力、謊言和錄像帶,南方周末,2008.10.30http://www.infzm.com/content/19224,2009.03.04</p><p>  運長平,用真相回應哈爾濱命案的輿論操縱,南方周末,2008.10.22</p><p>  http://www.infzm.com/content/18846,2009.03.04</p><p> 

60、 張海波,昆明8.10特大火災報道之缺失,2006.11.16,人民網</p><p>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2328/74316/5048983.html,2009.03.04</p><p>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19196.htm,2009.03.04</p>&l

61、t;p>  吳飛,新聞編輯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26頁</p><p>  [美]梅爾文.L.德福勒等,大眾傳播通論,華夏出版社,1989,第256頁,又見:吳飛,新聞編輯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29頁</p><p>  童兵,主體與喉舌——共和國新聞傳播軌跡審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197頁。又見:展江、田青,《從世界大戰(zhàn)的宣

62、傳技巧》看宣傳研究發(fā)展</p><p>  陳衛(wèi)星,新經濟制度的傳播觀,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價值重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第18頁</p><p>  吳飛,新聞編輯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57頁</p><p>  黃利,今年頻發(fā)“抓記者”背后都有案中案,2008.11.25,騰訊網,又見:南方網</p>

63、<p>  http://news.qq.com/a/20081225/001467.htm </p><p>  【15】 蘇永通,石宗源語錄,南方網博客,又見:貴州日報</p><p>  http://blog.infzm.com/space/?38/action_viewspace_itemid_2285.html,2009.03.04</p><

64、;p>  [美]帕米拉.J.休梅克,傳播基礎機構論——世界各地人的“新聞”概念,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第7頁</p><p>  陳力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信息障礙(新論),學習時報,2007.11.17</p><p>  http://www.studytimes.com.cn/WebPage/xxsb/html/4566.htm

65、l,2009.03.04</p><p>  【18】 [法]貝爾納.瓦耶那,當代新聞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第34頁,又見吳飛,新聞編輯學,2004,第268頁</p><p>  吳飛,新聞編輯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68頁</p><p>  李希光、趙琳琳,“新農奴”與記者之“死”——關于中國媒體公信力對話,青年記者,2006.0

66、5</p><p>  孫立平,基層政權是如何潰敗的,2008.08.01,經濟觀察網</p><p>  http://www.eeo.com.cn/observer/special/2007/08/01/78251.shtml,2009.03.04</p><p>  王卿,派人進京抓女記者,網友人肉“最牛檢察官”,2008.12.08,北方網</p>

67、;<p>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8/12/08/003819700.shtml</p><p>  2009.03.04</p><p>  陳衛(wèi)星,新經濟制度的傳播觀,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第18頁</p><p>  李希光,破解商業(yè)化迷局(下

68、),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p><p>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6108/userobject15ai3378978.html,2009.03.04</p><p>  雷頤,“文革”中的三次地震,2008.06.10,經濟觀察網</p><p>  【26】 [美]帕米拉.J.休梅克,傳播基礎機構論——世界各

69、地人的“新聞”概念,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第5頁</p><p>  任 鏑,《淺論我國網絡媒體商業(yè)化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p><p>  http://www.jinzhenbang.com/xifangchuanboxue/html/wangluocbxzuoye/rendi/,2009.03.04</p><p

70、>  李希光,破解商業(yè)化迷局(下),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p><p>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6108/userobject15ai3378978.html,2009.03.04</p><p>  黃利,今年頻發(fā)“抓記者”背后都有案中案,2008.11.25,騰訊網,又見:南方網</p><p>  

71、http://news.qq.com/a/20081225/001467.htm,2009.03.04</p><p>  饒猛志:《道瓊斯公司的市場策略和業(yè)務運作》,載《新聞記者》,2003(1)</p><p>  鄭涵,十字路口: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產業(yè)發(fā)展再思考,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第104頁</p><p

72、>  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第11頁</p><p>  鄭涵,十字路口: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產業(yè)發(fā)展再思考,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第105頁</p><p>  沈薈、李珠,新聞市場與公眾利益,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第161頁</p&g

73、t;<p><b>  參考文獻:</b></p><p>  【1】 逢錦聚、洪銀星,政治經濟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p><p>  【2】 吳飛,新聞編輯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4</p><p>  【3】 屠忠俊,新聞事業(yè)管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p

74、><p>  【4】 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第三版(彩色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版</p><p>  戴元光,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價值重構,絆溪傳播學論壇第一卷第一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04</p><p>  陳中原,點擊新聞職業(yè)道德關鍵詞,新聞記者,2007.07</p><p>  張曉暉

75、,“土地換社保”:雙溪村故事,經濟觀察報,2008.03.07.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08/03/06/93437.shtml,2009.03.04</p><p>  劉丁,哈爾濱警察打死學生案:暴力、謊言和錄像帶,南方周末,2008.10.30http://www.infzm.com/content/19224,2009.03.04</p

76、><p>  運長平,用真相回應哈爾濱命案的輿論操縱,南方周末,2008.10.22</p><p>  http://www.infzm.com/content/18846,2009.03.04</p><p>  張海波,昆明8.10特大火災報道之缺失,2006.11.16,人民網</p><p>  http://media.people.

77、com.cn/GB/22114/42328/74316/5048983.html,2009.03.04</p><p>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19196.htm,2009.03.04</p><p>  黃利,今年頻發(fā)“抓記者”背后都有案中案,2008.11.25,騰訊網,又見:南方網</p><p>  http:

78、//news.qq.com/a/20081225/001467.htm </p><p>  【13】 蘇永通,石宗源語錄,南方網博客,又見:貴州日報</p><p>  http://blog.infzm.com/space/?38/action_viewspace_itemid_2285.html</p><p>  【14】 陳力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信息

79、障礙(新論),學習時報,2007.11.17</p><p>  http://www.studytimes.com.cn/WebPage/xxsb/html/4566.html,2009.03.04</p><p>  李希光、趙琳琳,“新農奴”與記者之“死”——關于中國媒體公信力對話,青年記者,2006.05,又見(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網站)</p><p>

80、;  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data/2006/0226/article_190.html,2009.03.04</p><p>  【16】 孫立平,基層政權是如何潰敗的,2008.08.01,經濟觀察網</p><p>  http://www.eeo.com.cn/observer/special/2007/08/01/78251.shtm

81、l</p><p>  2009.03.04</p><p>  【17】 王卿,派人進京抓女記者,網友人肉“最牛檢察官”,2008.12.08,北方網</p><p>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8/12/08/003819700.shtml,2009.03.04</p><p>  【18】

82、 李希光,破解商業(yè)化迷局(下),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p><p>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6108/userobject15ai3378978.html,2009.03.04</p><p>  【19】 雷頤,“文革”中的三次地震,2008.06.10,經濟觀察網</p><p>  http://www.

83、eeo.com.cn/observer/special/2008/06/10/102682.shtml,2009.03.04</p><p>  【20】 任 鏑,淺論我國網絡媒體商業(yè)化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p><p>  http://www.jinzhenbang.com/xifangchuanboxue/html/wangluocbxzuoye/rendi/,2009.03.04

84、</p><p>  【21】 李希光,破解商業(yè)化迷局(下),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p><p>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6108/userobject15ai3378978.html,2009.03.04</p><p>  饒猛志:《道瓊斯公司的市場策略和業(yè)務運作》,載《新聞記者》,2003(1),又“西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