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目 錄</b></p><p> 第一章 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2</p><p> 第一節(jié) 礦區(qū)概述2</p><p> 第二節(jié) 井田地質特征3</p><p> 第三節(jié) 煤層特征6</p><p> 第二章 井田境界和儲量10&
2、lt;/p><p> 第一節(jié) 井田境界10</p><p> 第二節(jié) 礦井工業(yè)儲量10</p><p> 第三節(jié) 礦井可采儲量…………………………………………… 11</p><p> 第三章 礦井工作制度、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14</p><p> 第一節(jié) 礦井工作制度……………………………
3、……………. 14</p><p> 第二節(jié)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14</p><p> 第四章 井田開拓15</p><p> 第一章 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p><p><b> 第一節(jié)</b></p><p><b> 1.1礦區(qū)概
4、述</b></p><p> 1.1.1井田位置、范圍和交通位置</p><p> 004煤礦位于山東棗莊市騰南煤田中部,地
5、
6、 </p><p> 圖1-1 礦井交通位置圖</p><p><b> 1.1.2地形地貌</b></p><p> 井田內地形為—自東向西南緩慢下降的濱湖沖積平原,地面標高+39—+43m。</p><p> 1.1.3河流
7、及水系</p><p> 由于靠近南四湖,幾乎承受魯西南地表主要水系的來水,歷史上多次泛濫成災,如1957年遭遇百年特大洪水,導致郭河決堤和湖水泛濫,湖水水位由常年的+33m上漲到+37.01m。但本井田未受洪水淹沒。</p><p> 1.1.4礦區(qū)氣象地震</p><p> 本區(qū)屬季風型大陸氣候,歷年平均氣溫13.5°C,最高氣溫+40.9
8、76;C,最低氣溫-21.8°C。最大凍土深度0.28m,年平均降雨量804.3mm。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最大風速可達20m/s。</p><p> 根據山東省地震局(77)魯震發(fā)第83號文“關于騰南礦區(qū)地震基本烈度鑒定意見”,本區(qū)地震烈度為七度。</p><p><b> 1.2井田地質特征</b></p><p> 1.2
9、.1井田地形以及井田的勘探程度</p><p> 騰南煤田發(fā)現于1957年底,1959年12月提出《山東省騰南煤田綜合普查報告》 。1968年10月提出《山東省騰南煤田綜合詳查報告》。1981年11月提交《騰南煤田(北區(qū))詳查地質報告》。1986年9月提出《騰南煤田許廠井田精查地質報告》,報經全國儲委審查批準</p><p> 1.2.2井田煤系地層概述</p><
10、p> 井田內地層包括:第四系、上侏羅統蒙陰組,上二迭統上石盒子組,下二迭統下石盒子組及山西組,上石炭統太原組,中石炭統本溪組,中奧陶統及下奧陶統。地層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p><p><b> 1、第四系(Q)</b></p><p> 厚122.34~282.74m,平均196.77m,主要由粘土、砂質粘土、粘土質砂、砂及砂礫層組成,屬河、湖泊相沉
11、積。</p><p> 2、上侏羅統蒙陰組(J3m)</p><p> 井田內最大殘厚為225.20m,大部分地區(qū)剝蝕殆盡,只在井田南部,小屯向斜的軸部少有殘留。主要由磚紅色粘土質細粒及中粒砂巖組成,鐵、泥質膠結,結構較松散,底部常有一層不穩(wěn)定的細礫巖。</p><p> 3、上二迭統上石盒子組(P12)</p><p> 井田內最大
12、殘厚為286.00m,主要保存于孫氏店支2斷層以西,小屯向斜的軸部。本組主要由灰綠色砂巖及灰綠、紫紅等雜色粘土巖組成。</p><p> 4、下二迭統下盒子組(P21)</p><p> 厚31.05~69.80m,平均48.69m,主要由黃綠、灰、紫等雜色粘土巖、粉砂巖、灰綠色砂巖組成,屬溫濕、干熱條件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積。</p><p> 5、下二迭統下
13、山西組(P11)</p><p> 厚59.90~99.35m,平均83.67m,主要由淺灰、灰白及灰綠色砂巖,深灰、灰黑色粉砂巖、粘土巖及煤層組成,組內巖性變化較大,但以砂巖為主,砂巖比率高,以過渡相沉積為主。</p><p> 本組共含煤3層(2、3上、3號),以3號煤層為主要可采煤層,厚度大,埋藏淺,儲量豐富。</p><p> 6、上石炭統太原組(C3
14、)</p><p> 厚141.70~176.55m,平均厚162.66m,由深灰、灰黑色粉砂巖、泥巖、灰色砂巖、薄層石灰?guī)r及煤層組成,為一典型的海陸交互相沉積,且具有多次交替的特點。</p><p> 本組共含灰?guī)r11層,以三灰、十下灰厚度大,質較純,且全井田穩(wěn)定,特征明顯,是煤層對比的重要標志。本組共含煤22層,主要煤層三層(1 5上、16上、17),目前不可采。</p>
15、;<p> 7、中石炭統本溪組(C2)</p><p> 厚10.00~63.00m,平均30.88m,由北向南地層逐漸變厚。本組屬海陸交互相沉積,由雜色粘土巖、粉砂巖、鋁鐵質泥巖及石灰?guī)r組成。</p><p> 8、奧陶系中下統(O1-2)</p><p> 井田內所施工的鉆孔,奧陶系的最大揭露厚度為123.45m,并分下統和中統。下統厚72
16、.10m,以白云質灰?guī)r為主;中統厚669.90m,主要為灰色及棕灰色厚層狀石灰?guī)r、豹皮灰?guī)r,夾泥灰?guī)r及鈣質泥巖等,巖溶裂隙發(fā)育。</p><p> 1.2.3井田地質構造及特征</p><p><b> 1、井田地質概況</b></p><p> 本井田位于騰南煤田北部,為一全隱蔽型煤田。井田構造簡單。井田內煤系地層由北向南呈階梯式下降。
17、主要可采煤層為3號煤層。綜上所述,本井田屬于構造簡單和主要煤層賦存穩(wěn)定到較穩(wěn)定井田。</p><p> 1.2.4礦井水文地質特征</p><p><b> ?。ㄒ唬┧牡刭|概況</b></p><p> 本井田水文地質單元特征主要有兩點:</p><p> 1、井田內間接充水含水層和直接充水含水層屬富水中等的含水
18、層,有的含水層通過斷層與井田外奧灰對接,使該含水層受到強富水的奧灰水補給,局部區(qū)段由于斷層的作用,使間接充水含水層變?yōu)橹苯映渌畬印?lt;/p><p> 2、奧灰是含水豐富并且具有側向補給條件的含水層,具有源源不斷地各含水層提供水源的能力,17煤層底板與奧灰頂界面組成壓蓋隔水層,在正常條件下可以阻止奧灰水底鼓,但在間距小、遇斷層錯動變薄、巖層破碎地段則不具備抵抗奧灰水底鼓,因此開采時將受到奧灰底鼓水的威脅。&l
19、t;/p><p> 井田水文地質條件屬于中等類型,下組煤含水層富水性中等,補給條件良好。</p><p> ?。ǘ┖畬优c隔水層</p><p> 井田內主要含水層有第四系,3號煤層頂底板砂巖、三灰、十下灰及奧灰含水層,第四系除為含水層外,還是良好的隔水層。影響下組煤開采含水層主要十下灰及奧灰。石盒子組及奧灰壓蓋巖層均是良好的隔水層。</p><
20、;p> 圖1-2 綜合柱狀圖</p><p> 1.2.5礦井涌水量</p><p> 經精查補充勘探資料計算并參照相鄰礦井實際涌水量資料,根據補充地質報告審查意見;本礦井正常涌水量為100m3/h,最大涌水量為360m3/h。</p><p><b> 1.3煤層特征</b></p><p> 1.3
21、.1可采煤層特征</p><p> 可采煤層煤質特征表:</p><p> 表1-1 可采煤層煤質特征表</p><p> 表1-2 可采煤層控制情況一覽表</p><p> 1.3.2煤層圍巖性質</p><p> 3號煤層:頂部為灰白色細砂巖,中央薄層深灰色泥巖,形成明顯的沉積韻律和條帶狀層理,沿走向
22、及傾向層位穩(wěn)定,易于辨認,是控制該煤層的良好輔助標志。有個別地段相變?yōu)樯百|夾薄層泥巖,但其條帶狀層理仍然顯而易見。有的地段厚度變薄多為二煤組沉積發(fā)育所致。</p><p> 表1-3 可采煤層特征表</p><p><b> 1.3.3煤的特征</b></p><p> 1.煤的物理性質和煤巖特征</p><p>
23、;<b> (一)煤的物理性質</b></p><p> 該礦井各可采煤層均為黑色,黑褐、褐黑條痕色的軟~中等堅硬煤層。煤的硬度(堅固性系數)平均1.68,山西組煤層硬于太原組煤層,煤的最大硬度達1.90(3上煤層),其物性特征見下表。</p><p><b> 可采煤層特征表:</b></p><p><b&
24、gt; (二)宏觀煤巖特征</b></p><p> 煤層的宏觀煤巖組分多以亮煤為主,暗煤次之,含有鏡煤條帶及透鏡體。山西組煤絲炭含量比太原組煤多,以細條帶或線理狀分布于煤層中。煤巖類型以半亮型煤為主,半暗型煤次之。線理狀~寬條帶狀結構,層狀構造。</p><p> 2.煤的化學性質和工藝性能</p><p> (一)煤的工業(yè)分析指標及其變化規(guī)律
25、</p><p> 灰份:煤層原煤灰份平均值均為低灰。用洗選的方法脫除煤中礦物雜質,以降低灰份的效果明顯。</p><p> 揮發(fā)份:山西組煤層的精煤揮發(fā)份產率(Vdaf)為38.69%,比太原組煤層低5.50%, 3號煤層極個別點較小。</p><p> 發(fā)熱量:山西組原煤分析基彈筒發(fā)熱量(Qb,ad)平均為27.95MJ/kg。變化范圍20.50~30.6
26、3MJ/kg。太原組煤層均大于29MJ/kg,變化范圍24.53~33.40MJ/kg。煤的發(fā)熱量與灰份關系密切,灰份每增加1%,發(fā)熱量約降低0.42MJ/kg。</p><p> 硫份: 3號煤層為低硫,有機硫與黃鐵礦硫含量二者相等。主要可采煤層的精煤有機硫均比原煤有機硫有所增高,由于有機硫的增大,給煤的洗選帶來較大困難。</p><p> (三)煤的灰成份及其特征</p>
27、;<p> 各煤層的灰成份主要由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二氧化鈦等酸性礦物組成,酸性礦物占煤灰成份的66%以上,其中3號煤層為80.42%,太原組煤層平均為54.10%,酸性礦物總量與煤的灰份產率關系密切,山西組煤層屬粘土質灰份,太原組煤層屬鈣~鐵質灰份。山西組煤層的煤灰熔融性(ST)均大于1250℃,為高熔~難熔灰份,太原組煤層均為以低熔為主的低~高熔灰份。</p><p><b>
28、(四)煤的工藝性能</b></p><p> 煤的結焦性:山西組煤層的膠質層厚度8.5~17.0mm,粘結指數為43.5~88.4,自由膨脹序數為3.5~6.5,羅加指數為55.8~78.5,葛金焦型C~G型,為中等粘結性煤。太原組煤層粘結性指標均比山西組煤層高,隨著煤化程度的加深,太原組煤的粘結性逐漸加強,為強粘結性煤。</p><p> 煉油性:山西組煤層焦油產率8.8
29、6~12.91%,為以富油為主含少量高油的煤層。太原組煤層均為高油煤。</p><p> 氣化性:本區(qū)3號煤層二氧化碳分解率較清楚地表明,3號煤層的試驗溫度900~950℃的二氧化碳分解率均小于60%,3號煤層升溫至1050℃時可達到74.5%。 </p><p> 可磨性:主要可采煤層的可磨性系數變化在54~64之間,說明主要可采煤層容易磨碎。</p><p&g
30、t; 3.煤的工業(yè)用途評述</p><p> 根據本區(qū)上述煤質特征,對煤的工業(yè)用途做如下評述。</p><p><b> (一)煉焦用煤</b></p><p> 山西組煤層均以氣煤(QM45)為主,灰、硫、磷等有害成分低,結焦性能好,成焦率較高,通過洗選可以生產多種級別的冶煉用煉焦精煤,配以其它煤類煉焦效果更好。</p>
31、<p><b> (二)動力燃料用煤</b></p><p> 山西組煤發(fā)熱量均大于25MJ/kg,灰熔融性均大于1250℃,灰、硫、揮發(fā)分均符合主要鍋爐用煤的要求,是優(yōu)質動力燃料用煤。太原組煤由于硫分大于2.0%,灰熔融性小于1250℃, 故不完全符合交通運輸及一般工業(yè)鍋爐用煤的要求。但做為其它某些工業(yè)燃料用煤還是可用的。若與山西組煤配合使用,可以起到揚長避短的作用,充分發(fā)
32、揮資源的經濟效益。</p><p> (三)氣化、液化用煤</p><p> 區(qū)內各煤層固定碳均小于65%,為高揮發(fā)分煤,由于粘結性能好,熱穩(wěn)定性能差(粘結),化學活性差(900~950℃時a<60%),故不宜于固定床和沸騰床煤氣發(fā)生爐用煤。粉煤懸浮床氣化爐對煤質要求不嚴,特別是太原組煤高硫、低熔融性、強粘結氣煤、氣肥煤,均可適用于K-T爐氣化用煤的要求。</p>
33、<p> 1.3.4煤層瓦斯及煤塵情況</p><p><b> 1.瓦斯</b></p><p> 3號煤層: CH4成分為10.08~96.48%,CH4含量0.14ml/g~15.79 ml/g。歷年瓦斯相對涌出量CH4為1.01m3/t~5.06m3/t,CO2為0.95m3/t~4.30m3/t;瓦斯絕對涌出量CH4為0.72~21.81m3
34、/min,CO2為0.74~14.91m3/min;相對涌出量和絕對涌出量大致呈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趨勢。歷年瓦斯鑒定、本礦井均為低沼氣礦井。</p><p> 2.煤塵各煤層的火焰長度均大于200mm,撲滅火焰的巖粉量在60~95%之間,可燃基揮發(fā)分一般都大于37%,灰分小于15%,根據揮發(fā)分(Vdaf)和固定碳(FCd)計算的煤塵爆炸性指數,山西組煤層為44.06%。故煤層均有煤塵爆炸危險性。<
35、/p><p><b> 3.煤的自燃</b></p><p> 本井田煤層的原樣著火溫度在325~349℃之間。還原樣和氧化樣的著火點之差(△T)在2~41℃之間,從不易自燃到最容易自燃均有,但以較容易自燃為主。</p><p> 1.3.5地溫和地壓</p><p><b> 1、地溫</b>
36、</p><p> 礦井及附近各煤礦、井田無有恒溫帶資料,亦無近似穩(wěn)態(tài)測溫,則以氣象站歷年來觀測地面平均16.8℃代替恒溫帶深度(O2m)和溫度16.8℃。</p><p> 礦井平均地溫梯度值最高為4.28℃/100m(309孔),最低為2.17℃/100m(508孔),平均2.64℃/100m,平均地溫梯度有自北(淺部)向南(深部)逐漸降低的趨勢??傊畾g城礦井屬于地溫正常而稍偏低的
37、負異常區(qū)。</p><p><b> 2、地壓 </b></p><p> (1)各測試孔的最小主應力,最大主應力、臨界破碎應力在垂直方向上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大,這與巖體應力分布的規(guī)律相一致,反映巖體結構較為完整。</p><p> (2)對于同一層位,在走向上越接近向斜軸部應力越集中,沿巖層傾向上應力變化不明顯,這也驗證了構造的展布規(guī)律
38、。</p><p> ?。?)對于完整性底板在未擾動前測得最大主應力眾數為7.5MPa,最小主應力眾數為6.2MPa,應力差1.3MPa;采動后的擾動最大主應力眾數為7.26MPa,最小主應力眾數為5.6MPa,應力差1.62MPa,說明采動使底板的應力降低,特別對最小主應力影響更大。</p><p> (4)在條件相同情況下,底板破碎時測得應力比底板完整的應力低。</p>
39、<p> 第二章 井田境界和儲量</p><p><b> 第一節(jié) 井田境界</b></p><p> 2.1井田的走向長度2.4—4.8km,平均3.8 Km</p><p> 2.2傾斜長度2.1—3.8km,平均3.3 km</p><p> 2.3井田的水平面積12520799.521m
40、²</p><p> 第二節(jié) 礦井工業(yè)儲量</p><p> 2.1礦井生產能力選定為45萬t/a。</p><p> 2.2礦井的工業(yè)儲量、設計可采儲量</p><p> ?。?)1、礦井地質資源儲量</p><p> Zz=H×m1× γ÷cos5°
41、 </p><p> 式中: Zz---- 采區(qū)工業(yè)儲量,萬t;</p><p> H----井田的水平面積,12520799.521m²;</p><p> γ---- 煤的容重 ,1.42t/m3;</p><p> m1---- K1煤層煤的厚度,為6.0米;</p><p
42、> Zz=12520799.521×6.0×1.42÷cos5°=106.7Mt</p><p> ?。?)礦井工業(yè)資源/儲量</p><p> 根據鉆孔布置,在礦井地質資源量中,60%是探明的,30%是控制的,10%是推斷的。</p><p> 根據煤層厚度和煤質,在探明的和控制的資源量中,70%是經濟的基礎儲量
43、,30%是邊際經濟基礎儲量,則礦井工業(yè)資源儲量由下式計算:</p><p> 式中 ——礦井工業(yè)資源/儲量; </p><p> ——探明的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p><p> ——控制的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p><p> ——探明的資源量中邊際經濟的基礎儲量;</p><p> ——控制的
44、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p><p><b> ——推斷的資源量;</b></p><p> ——可信度系數,取0.7~0.9。地質構造簡單、煤層賦存穩(wěn)定的礦井,值取0.9;地質構造復雜、煤層賦存較穩(wěn)定的礦井,取0.7。該式取0.8。</p><p> Z111b=10667.7212×60%×70%=4480.4
45、429萬t</p><p> Z222b=10667.7212×30%×70%=2240.2215萬t</p><p> Z2m11=10667.7212×60%×30%=1920.1898萬t</p><p> Z2m22=10667.7212×30%×30%=960.09萬t</p>
46、<p> Z333k=10667.7212×10%×0.8=853.42萬t</p><p> Zg=10454.3642萬t</p><p> 第三節(jié) 礦井可采儲量</p><p> 礦井設計資源儲量 </p><p> 式中: ---- 設計資源儲量, 萬t;</p>&l
47、t;p> ---- 工業(yè)儲量,萬t;</p><p> ----斷層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筑煤柱等永久煤柱損失量之和。</p><p> 1、井田邊界保護煤柱損失</p><p> 由CAD量得煤礦井田邊界長12877.841m,在井田邊界處留20m的保護煤柱,則井田邊界保護煤柱損失為:</p><p> P11
48、=12877.841×20×6.0×1.42=172.534萬t</p><p> 2、斷層保護煤柱損失</p><p> 井田中有兩個斷層,需在斷層兩邊各留25m寬的保護煤柱,由CAD可量得斷層長度為4211.017m,則斷層保護煤柱損失為:</p><p> P12=4211.017×25×2×6
49、×1.42=176.863萬t</p><p> = P11+ P12=349.397萬t</p><p> Zs=10104.9672萬t</p><p><b> 工業(yè)廣場的煤柱</b></p><p> 本礦的設計生產能力取45萬t,工業(yè)廣場的面積為1.5平方公頃/10萬t,所以取工業(yè)廣場的尺寸為
50、360m×370m的長方形。工業(yè)廣場所在位置煤層傾角為5°,其中心埋藏深度為-350m,該處表土層厚度為100m,主副井、地表建筑物均布置在工業(yè)廣場內。維護帶寬度按20m計算。本礦井的地質條件及基巖和松散層移動角見下表。</p><p> 由圖可知工業(yè)場地煤柱量為:</p><p> Zi=S×M×R
51、 (2-3)</p><p> 式中:Zi-工業(yè)場地煤柱量,萬t;</p><p> S-工業(yè)場地壓煤面積,547543.75m²。</p><p> 則Zi=1.42×547543.75×6=459.951萬t</p><p> 表2-1 工業(yè)場地占地面積指標</
52、p><p> 表2-3-1 巖層移動角</p><p> 采區(qū)設計可采儲量 </p><p> Zk=(Zg-P1-P2)C </p><p> 式中: Zg---- 工業(yè)儲量,萬t;</p><p> Zk
53、=(10454.3462-349.397—459.951)×0.75=7233.75465萬t</p><p> 第三章 礦井工作制度、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p><p> 第一節(jié) 礦井工作制度</p><p> 按照《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中規(guī)定,參考《關于煤礦設計規(guī)范中若干條文修改的說明》,確定本礦井設計生產能力按年工作日330天計算,
54、凈提升時間為16小時,礦井工作制度,三八制,兩班半采煤,半班準備,每日三班出煤。</p><p> 第一節(jié)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p><p><b> 核算礦井服務年限</b></p><p><b> (公式1-3)</b></p><p> 式中: T----采區(qū)服務年限,a
55、;</p><p> A----生產能力,90萬t;</p><p>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p><p> K----儲量備用系數,取1.4。</p><p> 由于只有一個開采水平,所以第一水平服務年限符合煤炭工業(yè)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p><p> 第四章 井田開拓</p>&l
56、t;p> 4.1井田開拓的基本問題</p><p> 4.1.1確定井筒形式、數目、位置及坐標</p><p> 1. 井筒形式的確定</p><p> 井筒形式有三種:平硐、斜井、立井,由于歡城煤礦出去平原地帶,煤層埋深較大,所以井筒形式采用立井。 </p><p> 4.1.2 確定工業(yè)場地位置</p>&
57、lt;p> 工業(yè)場地的位置選擇在主、副井井口附近,即井田中部偏上。工業(yè)場地的形狀和面積:根據工業(yè)場地占地面積規(guī)定,1.0公頃/10萬t,確定地面工業(yè)場地的占地面積為13.5公頃,形狀為矩形,長邊平行于井田傾向,長為375 m,寬為365 m。</p><p> 4.1.3 確定開采水平及劃分采帶區(qū)</p><p> 由于煤層傾角較小,且垂高、埋深較小,故采用單水平上下山開采,
58、水平標高為-400m,將整個井田劃分為四個部分:中部采區(qū)、東翼帶區(qū)、北翼帶區(qū)、西翼采區(qū)、南一帶區(qū)、南二帶區(qū)。其北翼帶區(qū)、西翼采區(qū)、中部采區(qū)部分采用上下山開采。</p><p> 4.1.4 主要開拓巷道</p><p><b> 1.運輸大巷的布置</b></p><p> 由于運輸大巷要為上下山采區(qū)的開采服務,服務年限較長,且煤層的頂
59、底板均為粉砂巖,為便于維護和使用,且不受煤層開采的影響,將水平大巷布置在距煤層底板大約20 m處的巖層中,巖層大巷其優(yōu)點是巷道維護條件好,維護費用低,巷道施工能夠按要求保持一定方向和坡度;便于設置煤倉。</p><p><b> 2.井底車場的布置</b></p><p> 采用立井開采,井底車場要為整個水平服務,服務時間較長,故要布置在較堅硬的巖層中。本礦井將井
60、底車場布置位置選擇在煤層底板中,煤層底板為堅硬的巖層中,維護費用較低。</p><p> 4.2 開拓方案比較</p><p> 4.2.1 三種開拓方案簡述</p><p> 三種方案均采用立井單水平上下山開拓方式,三種方案存在以下不同:</p><p> 方案一采用巖石大巷布置,中央并列式通風方式。見圖4—1</p>
61、;<p> 方案二采用煤層大巷布置,中央并列式通風方式。見圖4—2</p><p> 方案三采用巖石大巷布置,中央對校式通風方式。見圖4—3</p><p> 三種方案的部分剖面圖見下圖:</p><p><b> 圖4—1</b></p><p><b> 圖4—2</b>
62、</p><p><b> 圖4—3</b></p><p> 4.2.2 開拓方案詳細經濟比較</p><p><b> 表4-1</b></p><p><b> 建井工程量</b></p><p><b> 表4—2</
63、b></p><p><b> 生產經營工程量</b></p><p><b> 表4—3</b></p><p><b> 基建費</b></p><p><b> 表4—4</b></p><p><b>
64、; 生產經營費</b></p><p><b> 表4—5</b></p><p><b> 費用匯總</b></p><p>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方案一采用巖石大巷布置,各項費用都比較低;且能滿足生產條件。方案二,采用煤層大巷布置,巷道的掘進工程量少,且掘進速度快,但是大巷的維護費用過高,予以排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