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黃土高原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短缺,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為了遏制嚴重的土壤侵蝕,1999年后,我國在黃土高原地區(qū)實施了大范圍的退耕還林還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蓋發(fā)生的顯著變化,深刻影響著黃土高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水文響應過程,成為多領域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地區(qū)。
本研究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北洛河上游吳起水文站控制范圍為研究區(qū)域,以實測數(shù)據(jù)為基礎,用Mann-kendall非參數(shù)檢驗法等水文統(tǒng)計法對1963-2012年流域的降雨
2、、徑流和輸沙量進行了趨勢和階段分析;解譯LandsatTM影像,分析了流域1995、2007、2010和2014年等不同時期植被覆蓋度和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對SWAT模型進行參數(shù)率定和模型驗證,定量評價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徑流量變化的貢獻程度,模擬流域內徑流、蒸發(fā)和土壤含水量等地表生態(tài)水文過程并進行時空變化分析;利用修正通用流失方程RUSLE模擬流域內土壤侵蝕時空變化趨勢;最后通過設定不同土地利用和氣候的變化情景,模擬分析了不同情景下
3、的生態(tài)水文響應。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采用1979年和2002年為階段劃分時間節(jié)點,分析了流域氣象水文要素的年變化趨勢和階段變化特征。北洛河上游流域1963-2012年間平均降水量為440.3mm。50年間降雨量的變化表現(xiàn)出不顯著的下降趨勢(P<0.05)。1963-1978年間降雨量均值為416.9mm,但年降雨量呈不顯著下降趨勢,趨勢線性率為-2.3mm·a-1;1979-2001年期間降雨量均值為441.9m
4、m,呈不顯著上升趨勢,趨勢線性率為0.2mm·a-1;2002-2012年間降雨量均值為449.1mm,呈不顯著下降趨勢,下降斜率為-0.4 mm·a-1。
(2)流域1963-2012年的徑流量和輸沙量均呈現(xiàn)出顯著減少趨勢(P<0.01),年均變率分別為-0.32 mm·a-1、-170.18 t·km-2·a-1。1963-1978年間徑流量均值為31.6mm,呈不顯著下降趨勢,趨勢線性率為-0.9mm·a-1;1979-
5、2001年期間徑流量均值為28.5mm,呈不顯著上升趨勢,趨勢線性率為0.3 mm·a-1;2002-2012年間徑流量均值為16.5mm,呈顯著下降趨勢(P<0.05),下降斜率為-0.7 mm·a-1。
1963-1978年間年輸沙模數(shù)均值為13828.1 t·km-2·a-1,呈不顯著下降趨勢,趨勢線性率為-851.1 t·km-2·a-1;1979-2001年期間年輸沙模數(shù)均值為10375.1 t·km-2·a-1,呈
6、不顯著上升趨勢,趨勢線性率為148.9 t·km-2·a-1;2002-2012年間年輸沙模數(shù)均值為2023.3t·km-2·a-1,呈顯著下降趨勢(P<0.05),下降斜率為-376.8 t·km-2·a-1。
(3)1995年北洛河上游流域內以耕地和草地為主,其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46.79%和49.94%,呈現(xiàn)出以農、牧地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特征。2000年,耕地和草地為主要用地類型的格局沒有變化,耕地面積稍有減少。1995
7、-2000年,耕地面積減少了8.8%,林、草地面積分別增加了5.1%、8.5%。而2010年耕地面積銳減68.8%,林、草地面積擴大了6.5倍和27.0%。研究區(qū)農、林、草用地面積的數(shù)量結構,從1990年的1∶0.1∶1.1,2000年的1∶0.1∶1.3,改變?yōu)?010年的1∶1.4∶4.3。2000-2010年間耕地、草地和林地的變化幅度顯著大于1995-2000期間。
從植被覆蓋度分析來看,北洛河上游流域在1995-20
8、14年平均覆蓋度從20.21%增加到51.22%。通過對植被覆蓋度進行分級,并對不同級別間的轉化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1995年到2007年,≤40%的低、中低蓋度級別植被的面積數(shù)量迅速和持續(xù)減少,先轉化為40-60%的中蓋度植被,到2014年,又迅速向蓋度60-80%和>80%的植被轉化的特征。海拔越低,坡度越陡,越向陰坡,低蓋度植被向高蓋度植被轉化程度越大,面積越廣,三時期植被覆蓋差異越大。
(4) SWAT模擬流域近30年中氣候
9、和土地利用變化下的水文響應。以1986-1995年為基準期,1996-2005年和2006-2012年分別為氣候和人類活動綜合影響下的兩個變化期。SWAT模擬結果表明,人類活動變化對徑流減少的貢獻程度從第二階段的56.5%增加至第三階段的77.8%。
隨著流域內植被覆蓋度逐漸增加,流域時段平均地表徑流量從1986-1995年間的26.8mm,減少至1996-2005年間20.9mm,2006-2012年間的11.9mm。相應地
10、,流域時段平均土壤含水量41.8mm,減少到33.7mm和26.9mm。而蒸發(fā)量從362.7mm,增加到370.1mm和406.7mm??臻g上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均呈現(xiàn)出由東北部向西南部、南部和東部呈逐漸遞減的趨勢。而蒸發(fā)量在空間上的變化趨勢則與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相反,表現(xiàn)出由北部、東北部地區(qū)逐漸南部和西南部地區(qū)遞增趨勢。
(5)采用RUSLE模型模擬了1990、2000和2010年三時期土壤侵蝕時空變化特征。結果表明,
11、三時期間流域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從15220.09、6471.08,減小到2591.94t·km-2·a-1。3時期的土壤侵蝕量在地形上的分布表現(xiàn)出趨同性,即高程上均在1475-1575m內平均侵蝕模數(shù)和侵蝕量表現(xiàn)出峰值。隨著坡度增加,平均侵蝕模數(shù)增加,流域內75%以上的侵蝕量均來自于>15°區(qū)域。3時期平均侵蝕模數(shù)均遵循陽坡>半陽坡>半陰坡>陰坡的規(guī)律。
(6)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的地形地貌分布,進行優(yōu)化設置,模擬產流和侵蝕過程。結
12、果表明,空間優(yōu)化配置情景下,與原2010年土地利用相比,耕地由原來的14.59%降到9.99%;草地由原來的63.43%下降到49.79%;林地則呈上升趨勢,由20.95%增加到了39.20%。相對于2010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流域徑流深降低了16.98%;平均侵蝕模數(shù)降低了18.65%。
采用2010年土地利用,分析未來氣候情景下的水文響應發(fā)現(xiàn),在年尺度下,RCP4.5和RCP8.5兩個情景下的2021-2050模擬徑流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黃土高原土壤含水量對退耕還林(草)的響應.pdf
- 64897.黃土高原地區(qū)與退耕還林草有關的幾個問題研究
-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對黃土高原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功能影響研究
- 《陜北黃土高原退耕還林區(qū)農林復合系統(tǒng)綜合效益評價規(guī)程》
- 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草)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pdf
- 黃土高原地區(qū)退耕還林(草)與糧食安全研究.pdf
- 黃土高原地區(qū)退耕還林還草模式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pdf
- 黃土高原退耕還林區(qū)土地利用-覆蓋動態(tài)監(jiān)測——以吳起縣為例.pdf
- 洛河流域黃土高原段蝗蟲群落多樣性研究.pdf
- 黃土高原半干旱區(qū)小流域生態(tài)水文效應及過程模擬.pdf
- 黃土高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中的水沙響應模擬研究.pdf
- 黃土高原退耕植被根系分布特征與環(huán)境響應.pdf
- 陜西黃土高原退耕還林政策比較研究——以安塞、米脂、麟游縣農戶調查數(shù)據(jù)為例.pdf
- 黃土高原退耕還草區(qū)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pdf
- 黃土高原小流域溝道水沙運移模擬試驗研究.pdf
- SWAT輔助下的徑流模擬與生態(tài)恢復水文響應研究——以隴西黃土高原華家?guī)X南河流域為例.pdf
- 黃土高原典型流域的植被特征及土壤養(yǎng)分響應的空間差異.pdf
- 半干旱黃土高原不同景觀位置下不同退耕還草方式對土壤質量的影響.pdf
- 中國黃土高原潛在植被模擬.pdf
- 汾河上游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