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吉林省白山市板廟子金礦外圍找礦遠景研究</p><p>  Study on Resource Potential for Perphery of Banmiaozi Au Deposits , in Baishan City , Jilin Province</p><p>  論文題目: 吉林省白山市板廟子金礦外圍 </p><p&g

2、t;  找礦遠景研究 </p><p>  學生姓名: </p><p>  學院名稱: 勘查與測繪工程學院 </p><p>  專業(yè)名稱: 資源勘查工程 </p><p>  班級名稱:

3、 </p><p>  學 號: </p><p>  指導教師: </p><p>  教師職稱: </p><p>  完成時

4、間: </p><p>  長 春 工 程 學 院</p><p>  畢業(yè)設計(論文)成績評定表</p><p><b>  續(xù)前表 </b></p><p><b>  摘 要</b></p><p> 

5、 板廟子金礦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白山市境內。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中朝準地臺北緣東段,鐵嶺—靖宇隆起與太子河—渾江陷褶斷束接觸界面凹陷側。板廟子金礦金賦存層位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釣魚臺組底部赤鐵石英砂巖與其下伏的下元古界珍珠門組大理巖不整合面部位的硅化構造角礫巖帶,是吉林省通化市地質勘查院在白山地區(qū)石英砂巖層底部發(fā)現(xiàn)的大型金礦。</p><p>  區(qū)域地層出露較全,屬較典型華北地臺型地層,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古

6、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皆有出露,地層呈北東向展布。礦區(qū)巖漿巖不甚發(fā)育,以零星出露的花崗斑巖及閃長玢巖為主。礦區(qū)構造主要以北東向及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為主。礦區(qū)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且具有多期次繼承性活動的特點。</p><p>  本文通過對板廟子金礦及其外圍區(qū)域地質背景的研究,分析該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成礦特點,進而分析其控礦條件,找礦標志,最終確定該研究區(qū)的找礦前景。</p><p><b

7、>  關鍵詞</b></p><p>  珍珠門組、 釣魚臺組、 礦床成因、 找礦遠景</p><p><b>  Abstract:</b></p><p>  Plate temple son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jilin baishan city te

8、rritory. Mining area tectonic location at the accurate edge of eastern Taipei, tieling - JingYu uplift and taizi river - HunJiang in plait broken contact interface concave side beam. Plate temple son gold gold occurrence

9、 horizon for stimulation has the ancient world at the bottom of the mouth of diaoyutai formation under the red hardness of the sandstone and its underlying yuan ancient world pearl door marble uncon</p><p> 

10、 Regional strata outcropped on the whole, is a typical north China platform type formation, archaean group, lower proterozoic group, has the ancient world, upper Pal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are exposed, formation in

11、 north east to distribution. Not very development, mining area of magmatic rocks with sporadic exposed granite porphyry and diorite play rock to give priority to. Mining area construction mainly east and north west to th

12、e north of two groups of faulted structure is given priority </p><p>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late temple son gold deposit and its peripheral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13、 regional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analyzes its ore-controlling conditions, prospecting signs,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prospecting prospect in the study area.</p>

14、<p>  Keywords:Zhenzhumen formation、Diaoyutai formation、Genesis of mineral deposit、Resource Potential</p><p><b>  目 錄</b></p><p><b>  1 前言1</b></p><

15、;p>  1.1 選題背景1</p><p>  1.2 位置、交通1</p><p>  1.3 自然地理與經濟狀況2</p><p>  1.4 以往地質工作評述3</p><p><b>  2 區(qū)域地質5</b></p><p>  2.1 大地構造5<

16、/p><p>  2.2 區(qū)域地層6</p><p>  2.3 巖漿巖9</p><p>  2.4 區(qū)域構造9</p><p>  2.5 區(qū)域地球化學10</p><p>  2.6 區(qū)域礦產12</p><p>  3 礦區(qū)地質13</p><p&

17、gt;  3.1 礦區(qū)地層13</p><p>  3.2 礦區(qū)構造14</p><p>  4 礦床地質15</p><p>  4.1 礦體特征15</p><p>  4.2 礦石特征15</p><p>  4.3 圍巖蝕變20</p><p>  5 礦床成因

18、21</p><p>  5.1 成礦物質來源21</p><p>  5.2 成礦物理化學條件21</p><p>  5.3 成礦機制及成礦階段22</p><p>  6 礦區(qū)外圍找礦潛力分析25</p><p>  6.1 控礦因素25</p><p>  6.2

19、 成礦規(guī)律26</p><p>  6.3 找礦靶區(qū)圈定27</p><p>  6.4 金礦資源潛力評估29</p><p><b>  7 結論30</b></p><p><b>  參考文獻31</b></p><p><b>  致

20、謝32</b></p><p><b>  1 前言</b></p><p><b>  1.1 選題背景</b></p><p>  所選題目來自于吉林省科學技術廳委托長春工程學院,承擔的吉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中的吉林東南部珍珠門組與釣魚臺組金礦找礦遠景及構造演化研究項目的科研學術任務,屬于省重點科技攻關項

21、目。</p><p>  吉林白山地區(qū)的金礦賦存一般都是與深大斷裂帶的花崗巖及變質巖有關聯(lián),石英砂巖層基本上不作為金礦賦存的有利層位。而板廟子金礦是吉林省通化地勘院在白山地區(qū)的石英砂巖層底部發(fā)現(xiàn)的大型金礦,金礦帶賦存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釣魚臺組底部的赤鐵石英砂巖與其下伏下元古界珍珠門組大理巖不整合面部位的硅化構造角礫巖帶內,當前共發(fā)現(xiàn)了4條金礦體。從地質觀點來看,礦區(qū)位于中朝準地臺遼東臺隆的北東緣,在鐵嶺—靖宇隆起

22、與太子河—渾江凹陷(褶斷束)兩大Ⅲ級構造單元轉換帶靠近的凹陷側。成礦構造帶屬古陸邊緣?。瑯嬙祗w系(包括不整合面和層間滑動-拆離帶構造)。按板塊構造的觀點礦區(qū)位于華北克拉通北緣東段,受中生代以來的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沖形成的構造-巖漿活動帶的控制。目前對此礦床缺乏更進一步的系統(tǒng)研究。</p><p>  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區(qū)板廟子金礦及其周邊的金礦床無論從含礦主巖還是礦石礦物都是一種新類型金礦—赤鐵礦化硅化碎裂巖型

23、金礦,金礦賦存在中元古界的老嶺群珍珠門組大理巖和上元古界的釣魚臺組的赤鐵石英砂巖接觸帶,該區(qū)類似的含礦層位還有多個,對上述地層展開研究有望擴大吉林東南部金礦找礦遠景,對其開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p><p>  論文選題為“吉林省白山市板廟子金礦外圍找礦遠景研究”,主要研究白山地區(qū)板廟子金礦床及其外圍金礦的成礦地質背景、與金礦有關的成礦地質條件,控礦條件,找礦標志,以期探討出板廟子金礦區(qū)外圍的找

24、礦前景。屆時望對地區(qū)其他的金礦勘查工作發(fā)揮出一定的借鑒意義。</p><p>  1.2 位置、交通</p><p>  研究區(qū)地處吉林省白山市,白山市在吉林省東南部自然風景清秀的長白山的西側,坐標:東經126°06′至128°17′,北緯41°20′至42°47′。東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與通化市毗連;北與吉林市接壤;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

25、鴨綠江隔江相望。東西相距180Km,南北相距163Km。白山市交通通信便利,通化白河、大連大栗子兩條鐵路連接南北,開通了泉陽丹東、白河長春鐵路旅客列車。境內公路全長2,100多Km,連接市縣城鄉(xiāng)。</p><p>  圖1-1 研究區(qū)交通位置圖</p><p>  1.3 自然地理與經濟狀況</p><p>  1.3.1 地形地貌</p><

26、;p>  白山市群山林立,綿延起伏,溝谷交織,河道縱橫。長白山熔巖臺地和靖宇熔巖臺地覆蓋在境內的大部分地區(qū),龍崗山脈和老嶺山脈斜貫全市范圍。龍崗山脈海拔850~1250米,相對海拔在550-750米之間;老嶺山脈山體高大,海拔1000~13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之間。鴨綠江兩岸地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比較深,地勢相對險峻。白山境內最高海拔2692米位于長白山主峰白云峰,是東北地區(qū)最高的山峰;最低點位于靖宇縣的批州口子,海拔

27、280米。主要河流有鴨綠江、二道松花江、渾江等。</p><p><b>  1.3.2 經濟</b></p><p>  白山市的支柱產業(yè)為煤炭、木材、電力、醫(yī)藥工業(yè),冶金、機械、塑料、造紙、紡織工業(yè)為骨干產業(yè),是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yè)城市。木料綜合利用、能源、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特產中藥材和塑制品等行業(yè)在國內占有重要位置。</p><p&

28、gt;  1.4 以往地質工作評述</p><p>  吉林省白山是區(qū)域地質調查和資源勘查詳細程度較高,但工作進展并不平衡。前前后后有許多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現(xiàn)敘述如下:</p><p>  1949到1951年,建國初期,白山市老礦山陸續(xù)為中國人民政府接管,那時這些老礦山都大多已經停產倒閉,為了盡快開工生產,1949年在長春市建立了東北地質調查所,國家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派出了東北地質調查

29、總隊,對臨江銅礦、大栗子鐵礦、荒溝山鉛鋅礦、松樹鎮(zhèn)煤礦、灣溝煤礦、柞子煤礦、石人溝煤礦等礦山進行了調查。</p><p>  1952到1957年,1952年底,中國地質部東北地質局在遼寧沈陽成立,先后為吉林省派出7支勘查隊伍進行普查勘探工作。到1954年中國冶金部鞍山地質公司對七道溝鐵礦和大栗子鐵礦進行了勘探。到1955年中國地質部東北地質局提交了《臨江二道溝銅山銅鑰礦普查報告》,中國冶金部鞍山地質勘探公司提交

30、了《渾江市大栗子鐵礦地質勘探報告書》。</p><p>  1958到1965年,吉林省地質局成立于1958年,吉林省冶金局地質勘探公司成立于1959年,其后吉林省煤田地質、建材地質組成地質勘探公司,各縣市組建了各自的地質隊,正規(guī)化、綜合化的地質隊伍逐漸完善成立。</p><p>  根據(jù)新形勢要求,后期地質工作以鐵礦勘查及輔助原料冶金礦產為主,取得了重大成果一系列。</p>

31、<p>  (一)經吉林省地質勘查局所屬的地質隊勘查,重大的發(fā)現(xiàn)有:經普查找到了馬鞍山硅藻土、板石溝的鐵礦。鐵礦報告提交的主要有:愛林的鐵礦、青溝一太平鐵礦、臨江地區(qū)的富鐵礦、亂泥塘的鐵礦、葦沙河一帶鐵礦等一系列普查報告。還有《板石溝鐵礦地質勘探詳查報告》、《荒溝山鉛鋅礦黃鐵礦儲量計量報告》、《撫松大營的II號鉛鋅礦體詳查報告書》等一系列報告。</p><p>  (二)吉林省冶金部門的勘查工作取得了

32、重大成果,提交的報告主要有:《六道溝礦區(qū)銅山銅礦床地質勘查報告》、《荒溝山鉛鋅礦勘探報告書》、以及六道溝劉家堡子的銅礦、銅山銅鉬礦綜合利用勘查工作報告;老嶺鐵礦地質勘查總結報告;大栗子鐵礦地質勘探詳查報告書。</p><p>  1966到1978年,這一階段前期主要受政治運動的干擾,使礦產勘查工作處于停滯狀態(tài)。到1970年秋,逐步恢復。由吉林省地礦局通化地質隊進行勘查工作,提交的報告主要有:《渾江市柞子山鋁土礦

33、普查報告書》;《渾江市平川砂金礦普查評價報告書》。吉林省地勘局第八地質調查大隊,提交了渾江市的老道洞、山頂洞和松樹窩子、韓家街冰洲石的普查評價報告。吉林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通化602隊在大栗子鐵礦區(qū)勘探了詳查了東風區(qū)、西部區(qū)的富鐵礦,提交了相應勘探報告。602隊提交了《撫松鐵礦普查報告書》,《臨江市銅礦小銅溝地質勘查報告》 。</p><p>  1979到1989年,吉林省地勘局第五地質調查所,對那爾轟的銅礦進

34、行了普查,提交了《靖宇縣那爾轟銅礦床初步普查報告書》。吉林省冶金地勘局602隊,在大栗子鐵礦的外圍小栗子溝發(fā)現(xiàn)了富鐵礦,提交了《吉林省渾江市大栗子礦區(qū)小栗子鐵礦床區(qū)段地質勘查儲量報告》。有色601隊,對臨江的銅礦、通化銅礦繼續(xù)勘探,增加了儲量,提交了相應補充報告。</p><p>  1990到1998年,通化的地質大隊查明了渾江市荒溝山鉛鋅礦有可采的含金層。提交了《白山市荒溝山金礦勘探報告》,以及《吉林省靖宇縣

35、東大溝金礦詳查報告》。吉林省冶金602隊提交了《渾江市臨江縣三道溝金礦勘查報告》。中國核工業(yè)部224隊提交了《湯河區(qū)砂金礦詳查報告》和《靖宇縣那爾轟河砂金普查報告》。省地勘局第五地研所,在大橫路首次發(fā)現(xiàn)以鉆為主的銅鉆礦床,提交了《白山市大橫路礦區(qū)銅鉆礦普查報告》。吉林省冶金602隊,提交了《臨江市大栗子礦區(qū)小栗子鐵礦四區(qū)北段地質勘探報告》,大大增加了大栗子礦區(qū)富鐵礦石的儲量。</p><p>  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

36、是地質學的一項基礎工作,吉林省地勘局區(qū)調大隊,通化地質隊,先后一起完成了長白—滿江、靖宇、撫松、渾江市1: 20萬的區(qū)調工作并完成了部分1:5萬比例尺圖幅修正。</p><p>  1999到現(xiàn)在,在吉林省白山市板廟子青白口系赤鐵礦化的石英砂巖層位中發(fā)現(xiàn)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金礦化富集帶,在板廟子金礦區(qū)求得的金儲量約20噸;老嶺成礦帶的金礦資源評價已經列入了大調查項目并已組織實施一段時間,在大松樹一帶已經獲得了明顯的找

37、礦成果。2007年,由通化地勘院和澳大利亞的澳華黃金提交了《中國吉林省白山市金英金礦田地質勘查報告》。</p><p><b>  2 區(qū)域地質</b></p><p><b>  2.1 大地構造</b></p><p>  吉林省白山市板廟子金礦的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是屬于華北地臺(Ⅰ級),遼東臺隆(Ⅱ級),太子河~渾

38、江陷褶斷束(Ⅲ級),老嶺背斜(Ⅳ級)中段的北西翼。</p><p>  圖2-1 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圖</p><p>  吉林省白山市板廟子金礦位于華北板塊北緣東段,其發(fā)展演變歷程可總結為三個大的地質階段,即地槽發(fā)展的階段(太古—早中元古代),準地臺發(fā)展的階段(晚元古代—古生代三疊紀),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化的階段(三疊紀—新生代)。在時間上經歷了太古、元古、新地三大區(qū)域旋回。長期的復雜的發(fā)

39、展演化過程造就了本研究區(qū)的具體獨特特點的地質特征。</p><p>  研究區(qū)早期地殼演化經歷了太古宙陸核地體的形成、拼貼,古元古代吉南裂谷的拉張、閉合,中元古代北部邊緣地體的擠壓拼貼等階段后,步入穩(wěn)定發(fā)展期,總的構造演化特點是地殼由簡單到復雜,由薄變厚,由簡單褶皺至復雜褶皺形態(tài),以及斷裂(韌性剪切帶)發(fā)育的演化過程。新元古代—古生代,出現(xiàn)局部裂陷,堆積了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中生代濱太平洋構造運動,受擠壓、

40、拉張應力作用,區(qū)內出現(xiàn)多處斷陷盆地,且沿擠壓—拉張構造帶發(fā)生強烈陸相火山噴發(fā)及巖漿侵入活動,并構成了以北東向構造為主體的復雜斷裂構造格局。新生代太平洋板塊的持續(xù)作用,造成大量基性火山噴發(fā),致使研究區(qū)東部基本為玄武巖所覆蓋。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有深達地幔的超深斷裂,也有地殼表層的淺層次斷裂;有韌性剪切形成的韌性剪切帶,也有脆性張裂構造;具規(guī)模大小不等、方向各異、性質不同等特點。</p><p><b>  

41、2.2 區(qū)域地層</b></p><p>  研究區(qū)的區(qū)域地層出露的較全,屬于比較典型的華北地臺型地層,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地層都有出露,地層整體呈北東向分布(圖2-2)。</p><p>  2.2.1 太古界</p><p>  研究區(qū)太古界的地層分布位于區(qū)域的西北部,包括了西北天巖組和四方山巖組(表殼巖),其巖

42、石巖性主要為黑云斜長角閃巖、條帶斜長角閃片麻巖及黑云角閃片麻巖;以及小荒溝山片麻巖套和馬鹿溝的片麻巖套(TTG),其巖石巖性主要為變質輝長巖、鉀長花崗片麻巖、二長花崗片麻巖、花崗片麻巖。地層曾受中、深度區(qū)域變質的作用及廣泛的混合巖化的作用。斷裂附近巖層遭了受動力變質,常常呈現(xiàn)片理化。</p><p><b>  2.2.2下元古界</b></p><p>  下元古界

43、的地層為老嶺群,分布于研究區(qū)的中西部,位于太古界變質巖系的南東側。它與下伏太古界的變質巖系呈斷層接觸關系。</p><p>  老嶺群劃分以林家溝組(Pt1lj )和珍珠門組(Pt1z )為主。林家溝組分布主要在靠近太古界變質巖系的一側,出露的范圍相對較小,巖性主要為片理化粉砂巖、細砂巖,其頂部為灰質板巖。珍珠門組出露的范圍相對較大,是區(qū)內老嶺群的地層主體,其巖性主要為,灰白色的大理巖、白云質大理巖夾角礫狀大理巖

44、互層。</p><p><b>  2.2.3上元古界</b></p><p>  研究區(qū)上元古界的地層位于區(qū)域的中部和東南部。其下部為青白口系(Qn),上部是震旦系(Z)。上元古界與下伏老嶺群的接觸關系是不整合接觸。</p><p>  (1)青白口系(Qn )</p><p>  青白口系下統(tǒng)為馬達嶺組(Qn1m )

45、,上統(tǒng)為釣魚臺組(Qn2d )與南芬組Qn2n )。馬達嶺組出露在本區(qū)東南部的紅土崖河一帶,巖石巖性為灰白色細粒粉砂巖、灰色頁巖夾薄層灰?guī)r。釣魚臺組位于區(qū)域中部,在東南部廣泛出露。巖石巖性為灰白色的中粒石英砂巖,下部夾有少量的 圖2-2 吉林省白山市板廟子一帶地質圖</p><p>  1.寒武系與奧陶系 2.八道江組 3.萬隆組 4.橋頭組5.南芬組6.釣魚臺組7.珍珠

46、們組8.林家溝組9~11.小荒溝片麻巖套 12~13.馬鹿溝片麻巖套14.四方山巖組15.西北天巖組16.斷層17.金礦體</p><p>  赤鐵礦層。南芬組分布區(qū)域與釣魚臺組相近,巖石主要為紫紅色、淺黃綠色、灰色細粒粉砂巖、頁巖,局部夾有泥灰?guī)r。其中與金礦化關系較為密切的硅化礦化蝕變帶主要位于釣魚臺組底部,特別是與下伏的老嶺群珍珠門組的接觸帶附近。</p><p><b> 

47、 (2)震旦系(Z)</b></p><p>  震旦系位于區(qū)域中部、東南部,分為下統(tǒng)的橋頭組(Z1q)和上統(tǒng)萬隆組(Z2w)、八道江組(Z2b)及青溝子組(Z2q)。橋頭組巖性主要為灰白色中細粒石英砂巖,夾黃綠色粉砂巖,灰黑色粉砂巖。萬隆組是淺灰色紋層灰?guī)r,厚層的含泥晶灰?guī)r,中部夾瘤狀灰?guī)r。而八道江組(Z2b)的巖性為淺灰色疊層石灰?guī)r夾藻類灰?guī)r。青溝子組(Z2q)的巖性為灰黑色頁巖,底部為角礫狀灰?guī)r

48、。</p><p>  2.2.4 古生界</p><p>  區(qū)域中南部主要為古生界地層。研究區(qū)內古生界地層出露的有: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以及二疊系。下伏上元古界地層與古生界地層是平行不整合接觸。</p><p>  水洞組和昌平組組成區(qū)內寒武系下統(tǒng)。雜色頁巖,淺黃色、灰色含磷礫巖、粉砂巖是水洞組的主要巖性。昌平組以紫紅色的條帶狀灰?guī)r和灰色灰?guī)r為主,在其底部局

49、部可見紫紅色疊層石灰?guī)r。饅頭組與張夏組組成區(qū)內寒武系中統(tǒng)。饅頭組的下段稱東熱段,以紫紅色砂質白云巖為主要巖性,與淺黃色白云巖形成互層,其底部為角礫狀灰?guī)r;河口段為其上段,以暗紫色、紫色、黃綠色粉砂質頁巖為主要巖性,頁巖局部可見夾鮞狀灰?guī)r及礫屑灰?guī)r,形成互層。張夏組巖性以灰白色生物碎屑灰?guī)r、鮞粒灰?guī)r為主,中上部夾有生物擾動灰?guī)r。崮山組與炒米店組組成寒武系上統(tǒng)。紫色、紫紅色粉砂巖,粉砂質頁巖,夾多層灰?guī)r,礫屑灰?guī)r構成崮山組巖性。炒米店組以淺

50、灰色薄層條帶狀灰?guī)r為主,夾有多層風暴礫屑灰?guī)r。</p><p>  奧陶系只出露有奧陶系下統(tǒng)與奧陶系中統(tǒng)。奧陶系下統(tǒng)又分為冶里組與亮甲山組。冶里組巖性是淺灰色薄層灰?guī)r、黃綠色頁巖薄層。灰色、深灰色厚層灰?guī)r、泥質團塊灰?guī)r為亮甲山組主要巖性。奧陶系中統(tǒng)出露有馬家溝組,巖性以淺灰色厚層灰?guī)r、含泥質團塊狀灰?guī)r夾生物碎屑灰?guī)r為主,底部為角礫泥灰?guī)r。</p><p>  中統(tǒng)本溪組與太原組組成石炭系地

51、層出露?;揖G色和灰黑色砂、頁巖夾灰?guī)r、煤線和灰色鋁土質頁巖是本溪組主要巖性。太原組以灰色、灰黑色砂巖、頁巖夾煤層為主。</p><p>  二疊系出露有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和二疊系上統(tǒng)石千峰組。山西組以灰白色、灰黑色砂巖為主、.頁巖夾煤層。石千峰組以紫紅色砂頁巖夾鋁土質頁巖為主。</p><p><b>  2.2.5中生界</b></p><p>

52、;  中生界地層出露于區(qū)域中部渾江兩側,大致呈北北東向展布,中生界地層與下伏不同時代老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中生界地層可見上侏羅統(tǒng)鷹咀砬子組、林子頭組以及石人組,下白堊統(tǒng)為黑崴子組。鷹咀砬子組巖性為黃綠色、紫色粉砂巖、粉砂質凝灰?guī)r,其底部可見有砂巖。林子頭組以灰綠色紫色流紋質凝灰?guī)r角礫凝灰?guī)r為主要巖性,底部可見安山質的凝灰?guī)r。石人組的下部為淺黃色砂礫巖,其上部為淺灰色的粉砂巖和粉砂質泥巖夾泥灰?guī)r。穿插有花崗斑巖脈穿插?;疑?、紫色礫巖

53、、砂巖及粉砂質泥巖為下白堊統(tǒng)黑崴子組主要巖性。</p><p>  中生界各組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p><p>  2.2.6 新生界</p><p>  新生界僅見第四系,沿溝谷分布,主要為沖洪積砂礫石,黃土。</p><p><b>  2.3 巖漿巖</b></p><p>  古

54、老深變質巖漿巖(TTG)為研究區(qū)內主要巖漿巖,從元古代開始巖漿活動較為微弱,花崗閃長斑巖,花崗斑巖脈和閃長玢巖脈只在局部區(qū)域零星分布。</p><p>  花崗閃長斑巖屬于六道江單元,位于馱道一帶的中心區(qū)域,小巖株,巖墻狀分布,馱道一帶花崗斑巖墻巖脈是最大的,北東向延伸,長3.5公里,寬500米。</p><p>  花崗斑巖處于古生界及上元古界地層中。在馱道南東部地名為銅礦的地方,產有和

55、花崗閃長斑巖有關的矽卡巖型金、銅礦床。花崗斑巖脈在區(qū)域的東北部邊緣有零星出露,侏羅紀石人組為其最新地層。</p><p>  區(qū)域的北東部分布有閃長玢巖脈,北東或北東東向展布,在上元古界地層之中。</p><p>  總之,自從元古代以來,特別是從中生代開始,巖漿活動微弱是本區(qū)的一個特點。</p><p><b>  2.4 區(qū)域構造</b>

56、</p><p>  中朝準地臺北緣東段為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太子河—渾江陷褶斷束與鐵嶺—靖宇隆起接觸界面凹陷側。</p><p>  研究區(qū)位于長白山脈的西南緣,區(qū)內山勢綿延起伏,宏偉壯觀,呈北東向分布。中部渾江地勢最低,逐步加高于北西和南東方向。地層、斷裂的延展方向反映于地形、地貌。渾江是區(qū)內最大的河流,斜貫本區(qū)自北東向南西。在不同的區(qū)段渾江流向發(fā)生轉變:在白山市以北,渾江河谷為北東方向

57、;從白山市至七道江,渾江河谷變?yōu)楸北睎|向;從七道江到六道江鎮(zhèn),河谷又轉為東西向;到六道江以南,河谷轉變?yōu)楸北睎|向。渾江河流的這種反復轉折,難以用偶然來解釋,所以它們是斷裂控制的結果。在渾江兩岸,多支流密集,一般呈北西向分布,以等間距分布為主要特征。支流的有規(guī)律分布,密切相關于控制它們分布的斷裂構造。</p><p>  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沉積巖系和下元古界淺變質巖系,大體呈北東方向延伸,強烈擠壓致使地層形成同方向的

58、斷裂,擠壓破碎帶、片理化帶、構造透鏡體帶及高角度逆沖斷層組成主干斷裂。北東向斷裂規(guī)模較大的有四條:老房子—簸箕掌子斷裂,四方山—新立屯—珍珠門斷裂,渾江水泥廠斷裂大安水電站—馬鞍崗—板石鎮(zhèn)斷裂。</p><p>  一系列北西向壓扭性斷裂在北東向斷裂帶形成后形成。北西向壓扭性斷裂使早期形成的北東向斷裂發(fā)生了右行錯移;以北東向張性斷裂為主的北西向斷裂的伴生成分利用改造了早期北東向壓扭性斷裂,使其轉變?yōu)榱藦埿?,形成?/p>

59、北東向張性構造,以硅化蝕變帶為主。規(guī)模較大北西向斷裂的有:四方山—上四平斷裂帶、黑溝村—馬鞍崗斷裂帶、板石鎮(zhèn)—通鋼選礦廠斷裂帶等。渾江的兩岸,斷裂發(fā)育以北北東向為主,疊加于早期的北西向和北東向構造之上,一起控制了中生代的火山沉積盆地的分布。規(guī)模宏大的北東向構造復合于北西向構造,并在區(qū)域中部又疊加了北北東向斷裂,構成該地區(qū)的構造的一個基本框架。</p><p>  2.5 區(qū)域地球化學</p>&l

60、t;p>  元古宙集安群、老嶺群同為陸內裂谷環(huán)境下,元古界的幾套物質組成的地質體,是金、銀、銅、鉛鋅礦產的重要產出層位之一。其主要地球化學特征是:</p><p> ?。?)早元古界地質體以淺海相陸源碎屑巖建造,海相碎屑—碳酸鹽巖建造為主,是規(guī)模較大的親石、堿土金屬同生地球化學場。在碳酸鹽巖,泥質巖,火山巖分布區(qū),與中生代巖漿活動疊加,形成規(guī)模較大的復雜成分含量富集區(qū),富集區(qū)兩側的常伴隨有貧乏區(qū),伴隨著與元

61、古代地質體有關的礦產,全部產在復雜、較復雜組分含量富集區(qū)內。</p><p> ?。?)主要成礦元素豐度見(表2-3)老嶺群Pb、Zn、Au、Sn、Cu、Ag、Sb元素豐度均高于省內其他地區(qū)豐度,并且Au元素豐度是省內豐度的1.5倍,Cu元素為1.5倍,珍珠門組元素豐度為最高,達臺山組及花山組次之。</p><p>  集安群以Au、Cu、Pb、Zn、Sn等多數(shù)成幫元素高于省內平均值,Ag

62、、Sb等少數(shù)成礦元素接近省內平均值為特征,而且以Cu、Pb元素為主。集安群各地質體中,清河組成礦元素豐度較為突出,其次是新開河組,大東岔組。</p><p>  圖2-3 構造地球化學分區(qū)略圖</p><p> ?。?)元古宙成礦元素Au、Cu、Pb、Zn、Ag、Sn、Sb的富集作用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集安群、老嶺群中,與陸內裂谷環(huán)境同生,海洋沉積造成高豐度,主要成礦元素一般多賦存在碳酸鹽

63、巖或細碎屑巖、泥質巖石中;二是后期燕山期花崗閃長巖等中酸性侵入巖體,花崗巖中Ag、Au、Pb、Zn、Cu等元素豐度高,帶入到了元古宙地質體內;三是元古代早期海相中酸性火山巖,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巖中Au、Cu、Zn、Pb、Ag等元素的加入,火山活動物質進入元古宙地質體以不同形式。</p><p> ?。?)集安群、老嶺群分布范圍內,地球化學異常以Pb、Zn、Au、Cu、Ag、Sn、Sb為主,元素組合極其復雜,且規(guī)模大

64、、強度高,多分布在老嶺群珍珠門組、花山組、達臺山組范圍之內,巖漿侵入巖體與碳酸鹽接觸帶。</p><p>  元古宙主要成礦元素的遷移富集規(guī)律是:以海相火山—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質體,為初始礦源層,在元古界為成礦提供礦質的前提下,中生代巖漿侵入作用給成礦元素提供了兩個條件,一是為成礦提供了熱源,對形成含礦質的熱水溶液提供了物理條件;二是中生代巖漿侵入巖體,普遍具有鋅,金,鉛,銅豐度偏高的特征;說明侵入巖帶入了大量的成

65、礦元素,與元古代成礦元素疊加成礦。</p><p>  此外,碳酸鹽巖發(fā)育是元古界的一大特征,對含礦熱液的交代作用的進行和儲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和空間。</p><p><b>  2.6 區(qū)域礦產</b></p><p>  白山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硅石、滑石、煤、鐵礦石、石英砂、石膏、水晶浮石、火山渣、大理石、高嶺石、硅藻土、膨潤土、瑪瑙、鉛、金、銻、

66、銀、鋅、銅、鎂、磷等非金屬和金屬礦100多種,占全省發(fā)現(xiàn)礦產的73%。己探明儲量的目前有36種,礦產品位高、儲量大,成礦條件好。臨江市境內硅藻土產品遠銷國內外地區(qū),江源縣、八道江區(qū)是全國6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白山開發(fā)礦產資源前景十分廣闊。</p><p><b>  3 礦區(qū)地質</b></p><p><b>  3.1 礦區(qū)地層</b>&

67、lt;/p><p>  圖3-1 吉林省白山市板廟子一帶地質圖</p><p>  1.寒武系與奧陶系 2.八道江組 3.萬隆組 4.橋頭組5.南芬組6.釣魚臺組7.珍珠們組8.林家溝組</p><p>  9-11.小荒溝片麻巖套 12-13.馬鹿溝片麻巖套14.四方山巖組15.西北天巖組16.斷層17.金礦體</p><p>  早元古宙老嶺

68、群珍珠門組為礦區(qū)出露主要地層,以硅化白云質大理巖及角礫狀白云質大理巖為主要巖性,是一套濱海—淺海相富鎂質碳酸鹽巖沉積巖建造。位于礦區(qū)的北部,北東向呈帶狀展布,總體上傾向于北西。斷層接觸于上覆晚元古宙地層;以鐵銹斑點狀石英砂巖、海綠石石英砂巖及角礫巖為主要巖性的晚元古宙青白口系及震旦系,為一套濱?!獪\海相碎屑沉積巖建造。</p><p><b>  3.2 礦區(qū)構造</b></p>

69、;<p>  以北東向及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為礦區(qū)主要構造。礦區(qū)巖漿巖不甚發(fā)育,以零星出露的花崗斑巖及閃長玢巖為主。具有多期次繼承性活動的特點礦區(qū)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按其力學性質和展布方向可分為二組,即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構造。單從發(fā)育程度上看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稍次之。北東向的斷裂構造多數(shù)沿層間斷裂,尤其是地層間的接觸面。具有繼承性多期次活動的特點。此構造面在走向和傾向上常常呈舒緩波狀,一般具韌脆性斷裂的特點。它在金礦成礦作用

70、中起儲礦和導礦作用。</p><p><b>  4 礦床地質</b></p><p><b>  4.1 礦體特征</b></p><p>  目前發(fā)現(xiàn)四條金礦體,其中I號金礦體規(guī)模最大,其次為II號金礦體,其余較小。I~IV號金礦體含礦硅化蝕變帶沿北東向,呈串珠狀依次由北向南展布。</p><p

71、>  I號礦體地表控制長約361m,在深部坑道(575m標高處)控制長約80m,平均品位為4.04×10-6,其礦體的平均厚度為14.90m,單樣最高品位為15.92×10-6。</p><p>  II號礦體地表控制長約180m,礦體呈北東向脈狀產出。平均品位4.99×10-6,礦體的平均厚度7.40m,單樣最高品位11.28×10-6。</p>&l

72、t;p>  III號礦體為單工程控制,厚度為21.6m,品位為1.54×10-6 。</p><p>  IV號礦體也為單工程控制,厚度為4.34m,品位為3.00×10-6 。</p><p><b>  4.2 礦石特征</b></p><p>  4.2.1 礦石類型</p><p>

73、  本區(qū)礦石以硅化蝕變巖型為主要自然類型,以構造角礫巖型為主,蝕變赤鐵石英砂巖型次之,品位高;硅化大理巖型和斷層泥型分布較少,其品位相對低。而硅化構造角礫巖型又細分為:硅化黃鐵礦化構造角礫巖;重晶石化黃鐵礦化構造角礫巖;赤鐵礦化硅化構造角礫巖;重晶石化硅化構造角礫巖(如圖4-1 )。</p><p>  圖4-1 石英角礫巖</p><p>  4.2.2 礦石結構</p>

74、<p>  金英金礦的礦石結構較簡單,主要有以下結構類型:</p><p>  (1)全自形晶結構,常見的礦物有黃鐵礦、石英、方鉛礦、閃鋅礦等,他們的晶型完好。</p><p>  (2)半自形晶結構,礦區(qū)幾乎所有的礦物都有半自形晶結構,成半自形晶粒狀結構的礦物種類較多,特別以黃鐵礦、石英、毒砂等為主,晶形發(fā)育多不完全。</p><p>  (3)以金礦

75、物、黃鐵礦為主要代表的它形晶結構,其礦物以棱角狀、粒狀等不規(guī)則形態(tài)為主。</p><p>  (4)充填結構,這種結構類型較為常見。如黃鐵礦呈脈狀充填于石英晶體裂隙中,亦可見自然金以粒狀充填于石英顆粒間。</p><p>  (5)交代結構,這種結構類型在宏觀上表現(xiàn)為石英脈圍巖的絹云母化。</p><p>  4.2.3 礦石構造</p><p

76、>  該礦區(qū)礦石構造種類較多,在石英脈體中多見致密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晶洞狀構造也較為常見;其次為礦石中充填的微細石英脈體—脈狀構造。</p><p>  4.2.4 礦石物質組分及特征</p><p>  板廟子金礦具有比較簡單的礦物成分,運用射線晶體衍射物分析的結果表明,研究區(qū)礦相有白鐵礦、重晶石、石英、黃鐵礦、白云石、赤鐵礦、白云母、黑云母、塊磷鋁石、氯銅鋁釩、褐鐵礦、高嶺

77、石、鈣鈦礦、藍晶石等。結合鏡下和野外觀察證實,本區(qū)主要礦物為黃鐵礦、白鐵礦、赤鐵礦、石英、白云石、褐鐵礦、重晶石等。很少出現(xiàn)其它礦物,金屬硫化物特別相對較少,有時可見以團塊狀、細脈狀或稀疏浸染狀散布于硅化構造角礫巖帶中。</p><p>  求證過程中采用微觀和宏觀特征相輔助的方法,就是采取野外肉眼觀察、標本采樣、顯微鏡鏡下鑒定的方法。當前將礦物的主要成分及微觀特點描述如下:</p><p&g

78、t;<b>  金屬礦物:</b></p><p>  (1) 金—銀系列(Au-Ag ):本礦區(qū)主要為自然金和含銀自然金,銀金礦較少。呈粒狀、麥粒狀、葉片狀和針線狀四種,顆粒較細,粒徑多為0.002~0.0lmm,以0.002~0.006mm居多,粒徑大者為0.074~0.15mm。自然金顆粒往往有褐鐵礦或赤鐵礦薄膜包裹。分布于石英、絹云母粒間(圖4-2)。金品味較高,在995到833之間

79、。</p><p>  圖4-2 礦石中的金礦物</p><p>  (2) 黃鐵礦:礦石中的主要的金屬礦物。黃鐵礦形成在多期成礦階段,半自形晶、自形晶或它形晶網(wǎng)脈狀、粒狀、偏膠狀和膠狀等均有出現(xiàn)。這類礦石,早期黃鐵礦晶粒較粗大,粒徑為0.1~0.4mm,多呈半自形—自形立方體星散狀分布于蝕變巖中,一般常見褐鐵礦交代早期現(xiàn)象。中期黃鐵礦呈細粒半自形—自形晶或細粒它形晶,呈團塊狀、脈狀充填于

80、早期礦物的顆粒間或裂隙之中,粒徑小于0.2毫米,大多小于0.l毫米。晚期黃鐵礦多呈稀疏浸染狀分布在赤鐵礦化、硅化石英砂巖中及其粒間,此類黃鐵礦表面干凈,顆粒細小,粒度在0.001 ~0.5毫米之間(圖4-3) 。</p><p>  圖4-3 板廟子金礦礦石中的黃鐵礦</p><p>  (3)白鐵礦(FeS2):僅見于金礦或金礦化的蝕變砂巖中,是分布空間范圍狹窄、金屬硫化物含量居第二位的

81、礦物。白鐵礦呈淺黃白色,具雙反射多色性,非均質性強,偏光色為蘭色。白鐵礦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沿石英裂隙和粒間充填交代。</p><p>  (4)褐鐵礦(FeO(OH) nH2O ):分布比較普遍,常呈金屬硫化物黃鐵礦及白鐵礦的假象,由隱晶質纖鐵礦、針鐵礦、水針鐵礦及少量的粘土礦物組成的混合物。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有顯微粒狀的金礦物賦存在褐鐵礦內。</p><p><b>  非金屬礦物:

82、</b></p><p>  (1)石英(SiO2 ):呈粒狀分布,粒徑一般為0.7~0.01mm,根據(jù)蝕變程度石英分布狀態(tài)有三種:第一種為硅化蝕變巖中殘留的石英砂巖集合體,其特點為顆粒較大,粒徑為0.1 ~0.7mm,個別磨圓度較好,表面不干凈,具有再生長大現(xiàn)象;第二種為大顆粒石英,其特點為不規(guī)則粒狀,少數(shù)呈長條狀、自形粒狀,分布雜亂,常與細粒硅化石英相伴隨,偶見有細粒硅化石英切穿大粒石英。常伴有絹

83、云母及少量金屬硫化物,粒徑一般為0.15~0.5mm;第三種為細粒硅化石英,單體呈小顆粒狀,粒徑為0.0lmm~0.05mm,集合體呈團塊狀、不規(guī)則狀,多伴有金屬硫化物,偶見有絹云母相伴。(圖4-4)</p><p>  圖4-4 板廟子金礦石中的石英</p><p>  (2) 絹云母:細小鱗片狀,塊狀集合體,和硅化石英細脈關系密切,一般為塊狀集合體和脈狀。</p><

84、;p>  (3)重晶石(BaSO4 ):呈細粒狀集合體,不規(guī)則狀分布,與硅化石英緊密相伴,多呈細脈狀集合體,不規(guī)則狀分布,與硅化石英緊密相伴,多呈細脈狀及團塊狀集合體。</p><p>  (4)白云石、鋯石、綠簾石、綠泥石呈細粒狀集合體星點狀分布,含量極少。</p><p><b>  4.3 圍巖蝕變</b></p><p>  頂

85、板巖石是強硅化石英砂巖和石英砂巖礦。礦體的邊界與周圍的頂板巖石是不清楚的,為逐漸過渡接觸關系。底板圍巖以硅化白云質大理巖及強硅化石英砂巖為主,礦體與圍巖具有清楚的界限,是構造接觸關系。硅化、絹云母化、重晶石化等是圍巖礦化蝕變主要類型。</p><p>  硅化是礦區(qū)最重要的熱液蝕變,通常金品位和硅化強度水平呈正相關,硅化巖是黑灰白色,風化后黃白色,由細脈狀石英和細小的砂粒狀石英組成。</p><

86、;p>  碳酸鹽化出現(xiàn)在礦區(qū)的局部地段,在蝕變巖礦化及裂隙充填型礦化圍巖中碳酸鹽化較發(fā)育,它們往往疊加在已硅化、絹云母化的巖石上。鏡下見方解石呈不規(guī)則的團塊狀、交代充填幾乎所有的造巖礦物或已經硅化、絹云母化的礦物有的方解石呈細脈狀充填在石英微裂隙內。方解石化是碳酸鹽化的主要方式,是后期熱液活動造成的,并與礦化無直接關系。</p><p>  絹云母化具有比較大的范圍分布,與成礦關聯(lián)不大,顯微鏡下常見到絹云母

87、化條帶穿過硅化帶形成的小粒魚籽狀石英集合體,表明其形成是晚于硅化的重要階段的。</p><p><b>  5 礦床成因</b></p><p>  5.1 成礦物質來源</p><p>  諸多方面的有利條件決定礦床在地殼中的形成和分布范圍,各類成礦因素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礦床形成的先決條件是地球化學因素。根據(jù)李清泉等研究表明:吉林南部

88、地區(qū)元素的元素豐度、區(qū)域地球化學背景,尤其是成礦元素的分布、聚集特點是決定該礦床的生成和分布的主要成分。</p><p>  除個別元素外,大多數(shù)元素在吉林南部的元古宇老嶺群如Zn、Cd、Hg、錫,有顯著較高的豐度特征。而元古宇老嶺群中的大栗子組、臨江組、珍珠門組這幾個元素的豐度又大大高于吉林省的平均值,說明珍珠門組、大栗子組是區(qū)內金、鉛鋅、銻礦的容礦圍巖,其本身成礦元素背景較高。就變異系數(shù)來看,在大栗子組和珍珠

89、門組中,金為3.24~3.72,鉛鋅為2.28~6.10,比其他元素高,說明它們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極易帶入和帶出,易于富集成礦。</p><p>  早元古宙老嶺群珍珠門組大理巖與晚元古宙的青白口系釣魚臺組赤鐵礦化石英巖北東向接觸斷面,靠近赤鐵石英巖一側的硅化蝕變帶是板廟子金礦的賦存層位,該蝕變帶嚴格受北東向韌脆性斷裂構造控制。</p><p>  依據(jù)該層位原生暈測量金克拉克值為(1

90、00~500)x 10-9,金豐度較高的太古宙地體是其陸源碎屑物主要來源,本區(qū)金成礦的主要礦源層可能為釣魚臺組底部的赤鐵石英巖。</p><p>  5.2 成礦物理化學條件</p><p>  近年來,礦物包裹體研究已經成為基本的方法和途徑來確定成礦物理化學條件,因為包裹體捕獲成礦溶液形成的礦物,它使很多活化礦化信息得以保存。對石英流體包裹體的研究,對于金礦床中了解金的搬運形式和沉淀的

91、物理化學條件具有重要意義。</p><p>  通過對板廟子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的回顧,查閱巖相學和溫度參數(shù)的數(shù)據(jù),得出以下結論:</p><p>  (1)板廟子金礦流體包裹體主要為氣液兩相包裹體,少量氣相和液相包裹體。包裹體的整體形態(tài)分為兩大類: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前者是圓形和橢圓形,后者主要是長條狀、三角形、四邊形、勺形等。</p><p> ?。?)包裹體個體大小

92、從4μm到12μm,其中絕大多數(shù)在4μm到8μm之間。氣液兩相包裹體具有較低的氣液比,常常為5~15%,大多集中于5~10%。</p><p>  (3)流體包裹體的完全均一溫度為139.6~253.1度,主要集中在150~210度;鹽度介于百分之1.74~4.65;密度主要分布在0.85~0.94g/cm3;成礦壓力為33.6~65.6兆帕,成礦深度為1.2~2.4千米。</p><p>

93、; ?。?)流體包裹體的以上特點說明,此礦床類型屬于中低溫低鹽度的熱液成因礦床。</p><p>  5.3 成礦機制及成礦階段</p><p>  5.3.1 成礦機制</p><p>  特定的地質單元組合與區(qū)內成礦機制有關,構成了成礦的有利流體循環(huán)體系(圖5-1)。在盆地與隆起匯合部位,斷裂構造發(fā)育由于不同地塊的抬升的差異,以及不同地層的透水率依次降低。當

94、太古代地質體大氣降水淋濾富含Au元素的向下運移時,會漸漸帶走部分Au元素,在</p><p>  圖5-1 老嶺成礦帶大氣降水—深源熱液循環(huán)成礦模式圖</p><p>  深部與可能存在的巖漿水及沿深大斷裂上來的深源水混合,形成含礦的混合水流體。研究結果說明,板廟子金礦成礦流體中,金在溶液中主要以硫化氫絡合金離子形式存在,最大溶解度值出現(xiàn)在弱還原和弱酸性條件處。</p>&l

95、t;p>  當這些沿著深大斷裂向上運移含礦流體時,若透水性良好的太古代地質體或其他地質體在斷裂帶兩側時,壓力差是漸漸減小的,逐漸改變物理化學條件,與含礦流體逐漸喪失,靠近地球的表面會形成一個小規(guī)模的石英脈型金礦體在時間和斷裂,難以形成大的礦體。當斷層兩盤都是透水性比較差的泥晶灰?guī)r、大理巖或巖體時,確保了含礦流體散失不會發(fā)生,當深部處于弱還原和弱酸性條件下的含礦流體向上運移到淺部富含大氣降水(中性)的各類接觸帶上時,二種流體因不同性

96、質混合,壓力、溫度及酸堿度變化較快,進而造成溶液中硫、氧活性降低,解析金并發(fā)生富集沉淀。金礦體可能貯存于接觸帶(透水性較好的)上部層位(板廟子金礦床),也可能儲存在接觸帶附近的次級裂隙中,這種深源熱液—大氣降水的循環(huán)體系,可以較好地解釋研究區(qū)內現(xiàn)有金礦床(點)大多控制于區(qū)域性深大斷裂帶,金礦體主要儲存在大理巖與上履地層的不整合帶上的原由。</p><p>  5.3.2 成礦階段</p><

97、p>  根據(jù)礦石不同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的礦物種類,共生組合及相互關系,劃分為熱液期和表生期(表5-1)。</p><p>  表5-1 礦物共生組合表</p><p>  熱液期進一步分為以下四個成礦階段:</p><p>  黃鐵礦和石英階段:流體主要沿局部張性斷裂運動和構造底板運移,及圍巖水-巖反應,早期蝕變礦物的形成,少或無硫。這些石英脈礦化極弱,但為

98、以后多階段礦化疊加提供了依附體。乳白色的石英,致密塊狀,自形的黃鐵礦立方體,不含金。</p><p>  石英-黃鐵礦階段:石英脈型、構造裂縫充填在早期石英脈由于以滲透交代為主,不易看到穿插關系,但以煙灰色石英為特征。這一階段黃鐵礦呈立方體狀,半自形—自形,五角十二面體,呈條帶狀、細脈狀、致密塊狀、網(wǎng)脈狀產于礦體膨大部位或石英脈下盤。是主要的成礦階段。</p><p>  多金屬硫化物階段

99、:多金屬硫化物階段含礦熱液仍以裂隙充填及交代方式疊加于前兩階段兩期石英脈復合體或構造巖中,黃鐵礦呈半自形立方體,五角十二面體,呈致密塊狀、細脈狀產于石英脈中部,石英呈晶簇狀。除自然金、黃鐵礦以外,其特征為出現(xiàn)較多金屬硫化物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p><p>  碳酸鹽階段:晚期石英,碳酸鹽膠結充填在構造角礫巖中的前三個階段的形成和伴生礦物是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玉髓,黃鐵礦為立方體自形—半自形成細脈狀、浸染

100、狀產于石英脈的中部或石英脈變薄處的碳酸鹽巖脈中。含金性微弱。</p><p>  表5-2 礦物生成順序表</p><p>  6 礦區(qū)外圍找礦潛力分析</p><p><b>  6.1 控礦因素</b></p><p>  板廟子金礦床控礦因素主要有地層、構造、巖漿巖三個方面。</p><p&

101、gt;<b>  6.1.1 地層</b></p><p>  地層對本礦床的控制作用表現(xiàn)為礦源層和容礦圍巖兩個方面。</p><p>  礦床的金屬元素與圍巖的成分一致是礦源層直接控制礦床的組分特征和生成的標志,與此同時也是礦源層與礦床的繼承性和親緣性的反映。太古宙表殼巖、古元古宇老嶺群與本礦床的成礦作用有關。金的豐度值在太古界表殼巖很高,為0.03×1

102、0-6~0.3×10-6,為地殼豐度的10~100倍,主要在太古宇古陸核上出露,是該地區(qū)金成礦礦源層之一。</p><p>  金在晚元古界老嶺群巖石中具有很高的克拉克值,并且具有不均勻的含量,是金礦區(qū)域成礦的一個最重要的礦源層。區(qū)域上金礦床(點)大多分布于老嶺群上部層位珍珠門組中,金及其他成礦元素從巖(礦)石中含量看,老嶺群珍珠門組大理巖,特別是上段含有較高金克拉克值及其他成礦元素,尤其是近礦圍巖中成

103、礦元素金等明顯相對富集,圍巖中金的豐度高特征對金礦成礦確實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因為儲存于珍珠門組上段巖石中具有較強的地球化學活動性的微量金,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易于被活化、富集和遷移。</p><p>  在一定程度的礦體受地層特性控制,且大多數(shù)儲存在珍珠門組大理巖與釣魚臺石英砂巖的接觸部位,如果石英砂巖直接不整合于太古宇之上,其底部則不含礦。</p><p><b>  6.1

104、.2 構造</b></p><p>  區(qū)域中珍珠門組大理巖與釣魚臺組石英砂巖分布普遍,兩者的不整合接觸面上的有一層厚度不等的赤鐵礦層發(fā)育在石英砂巖底部,部分達到工業(yè)品味,形成"渾江式鐵礦”①。在這個礦區(qū),沿珍珠門組和釣魚臺組的不整合接觸面疊加了斷裂構(F100 ),斷面參差不平,多次轉折,斷層角礫巖,碎屑大小混雜,邊緣清晰,雜亂分布,排列無規(guī)律,被硅質或鐵質膠結,為張性斷層角礫巖。張性角

105、礫巖的硅化物一般,褐鐵礦化明顯,沿斷裂形成了硅化角礫巖帶寬約數(shù)米至上百米的,在角礫巖帶有金礦體分布(圖6-1)。</p><p>  F102斷裂帶呈NE向縱貫全區(qū),由于其傾角較陡( 75°~ 85°)而F100傾角較緩(30°~ 55°),在二者的交匯部位蝕變帶和礦體最為發(fā)育。在沒有斷裂帶發(fā)育的地段,不整合接觸界線上無礦化蝕變現(xiàn)象,石英砂巖底部富含赤鐵礦,與區(qū)域上一致。&

106、lt;/p><p>  這表明,礦體主要分布于F100和F102斷裂之間的不整合接觸帶上,其特點是由斷裂控制。</p><p>  6.1.3 巖漿巖</p><p>  礦區(qū)巖漿巖不發(fā)育,僅分布有少量閃長玢巖等巖脈,空間上礦體的分布與脈巖也不密切。從礦石類型看,約80%的礦石為貧硫化物型強硅化蝕變巖型,約20%的礦石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黃鐵礦,這部分黃鐵礦為成礦后期疊加且

107、不含</p><p>  圖6-1 板廟子金礦床36號勘探線地質略圖 金,為低溫熱液成因。因此礦區(qū)深部或其他地段可能有巖漿巖體分布,并為礦區(qū)成礦作用中含礦熱液的運移提供一定熱源。</p><p><b>  6.2 成礦規(guī)律</b></p><p>  1)金礦受北東向F102、F100斷層聯(lián)合控制,向北東側伏。F100是控礦

108、構造和容礦構造的復合。</p><p>  2)控礦斷層在淺部產狀陡,礦體質量好;深部產狀緩,品位差。</p><p>  3)控礦構造與北西向構造交匯部附近,礦體較厚大。</p><p>  4)礦體大部分產于石英砂巖中,礦體上盤蝕變帶變寬,少部分產在白云石大理巖中,礦體下盤蝕變帶變窄。</p><p>  5)礦體裂隙和孔洞發(fā)育,重晶石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