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是新疆草原上主要優(yōu)勢種蝗蟲,具有生態(tài)型分化和聚集遷飛習性。本文對意大利蝗生態(tài)型進行了研究,用數值分析方法和電鏡技術分別對群居型、散居型意大利蝗的形態(tài)特征和飛行肌超微結構進行了觀察和比較。野外籠罩試驗與人工模擬試驗相結合,研究了意大利蝗由散居型轉變?yōu)槿壕永绲呐R界蟲口密度,比較了群居型、散居型的取食特性差異,并進行了損失估計。
選擇意人利蝗10個形態(tài)指標作為研究目標:體長
2、、前翅長度、頭高、頭寬、前胸背板長度、前胸背板寬度、前胸背板高度、后足股節(jié)長度、后足股節(jié)寬度和后足脛節(jié)長度。結果表明,兩型意大利蝗的十個形態(tài)指標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并且群居型的測量值大于散居型。主成分分析進一步確定了其中差異最為明顯的是與蝗蟲飛行和跳躍有關的兩個形態(tài)指標:前翅長度、后足股節(jié)長度。在形態(tài)指標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具有區(qū)分兩型意大利蝗作用的形態(tài)指標比值,其中E/F(前翅長度,后足股節(jié)長度)比值在區(qū)分兩型意大利蝗中效果
3、顯著,群居型意大利蝗E/F比值在1.42~1.94之間,而散居型意大利蝗E/F比值在0.90~1.39之間,因此E/F比值可以作為區(qū)分兩型意大利蝗的判定指標。
利用透射電鏡觀察了群居型、散居型意大利蝗成蟲羽化后第1、4、7、10、13日齡飛行肌超顯微結構。結果表明:意大利蝗成蟲飛行肌的發(fā)育、分化到羽化7.6日后才完成。其中肌原纖維直徑在0.7~1.4μm之間,除4日齡時群居型、散居型的肌原纖維直徑沒有顯著性差異(P>0.0
4、5),在其它日齡群居型的肌原纖維直徑顯著大于散居型(P<0.05)。同時發(fā)現肌球蛋白絲(粗絲)的數目也存在著變化,但各日齡之間差異顯著性不明顯。肌節(jié)長度在2.2~3.8μm之間,在1日齡散居型的肌節(jié)長度顯著小于群居型(P<0.05),在其它日齡時都大于群居型(P<0.05)。線粒體大小在0.49×0.31μm~2.0×1.8μm之間,其形狀、大小、肌節(jié)內線粒體的數量、內脊的清晰度及體積含量都會隨著蝗蟲齡期的改變而變化,羽化后1、4、7、
5、10、13日齡群居型細胞內線粒體含量顯著高于散居型,而在13日齡由于群居型細胞內線粒體急速分解,群居型細胞內線粒體含量又會顯著低于散居型。
田間籠罩試驗結果表明:意大利蝗由散居型轉變?yōu)槿壕有偷呐R界蟲口密度為12頭/m2,此密度下有群居型個體的出現;不同密度下意大利蝗由散居型轉變?yōu)槿壕有偷乃俣炔煌?密度越大轉變的速度越大;當密度達到30頭/m2時,群居型的個體比列超過50%。取食選擇性研究中,群居型意大利蝗成蟲取食順序:冷蒿
6、>苜蓿>新疆鼠尾草>針葉苔草>沙蒿>糙蘇>阿勒泰狗娃草>紫花芨芨草>羊茅=冰草=0;散居型意大利蝗成蟲取食順序:冷蒿>苜蓿>針葉苔草>新疆鼠尾草>沙蒿>糙蘇>阿勒泰狗娃草>紫花芨芨草>羊茅=冰草=0。食量研究結果顯示,3、4、5、6齡以及成蟲意大利蝗的單日平均食量分別為:17.27mg、22.25mg、27.24mg、32.58mg、和30.96mg。田間籠罩試驗與人工模擬試驗相結合,對意大利蝗為害草場做了損失估計,當意大利蝗種群密度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54465.棉蝗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及人工飼料研究
- 龜紋瓢蟲不同色斑型的生物學及生態(tài)學特性比較研究.pdf
- 柴達木枸杞蚜蟲生物學特性及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pdf
- 環(huán)斑猛獵蝽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及捕食功能研究.pdf
- 冷蒿種子生物學及生殖生物學特性的研究.pdf
- 巴西旱稻的生物學特性及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pdf
- 柴達木地區(qū)枸杞癭螨的生物學特性及生態(tài)學研究.pdf
- 生態(tài)型護岸水力糙率特性實驗研究.pdf
- 深色型黏蟲遺傳特征及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桉樹黛袋蛾生物學特性與生態(tài)學特性的研究.pdf
- 楊樹粒肩天牛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及防治試驗.pdf
- 黃脊竹蝗生物學及胚胎發(fā)育特征的研究.pdf
- 扶桑綿粉蚧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刺桐姬小蜂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10種野生地被植物生物學特性及生態(tài)功能研究.pdf
- 康氏粉蚧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麗江球果花蠅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生態(tài)型居住建筑研究.pdf
- 黃芪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甘草螢葉甲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及綜合防治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