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貴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信息化服務平臺框架構建設計</p><p> 摘要:指出了以貴州高原為中心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qū),喀斯特洞穴的演化發(fā)育過程具有較好的典型性與代表性。但到目前為止,貴州喀斯特洞穴的總體數量仍不清楚、旅游開發(fā)價值仍不明確,極大地影響了貴州洞穴旅游發(fā)展程度和知名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未搭建統(tǒng)一的調查、探測以及數據共享與管理平臺。因此,構建貴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信息化服務平臺,將
2、現代信息技術與洞穴旅游發(fā)展相結合的有力途徑,將給傳統(tǒng)的洞穴游覽增添新的動力,為洞穴旅游資源科學規(guī)劃與保護開發(fā)提供科技支撐,從而實現貴州洞穴旅游資源的有序和深度開發(fā),是貴州實現從“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業(yè)大省”轉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從喀斯特旅游洞穴空間數據庫規(guī)范構建、不同軟件平臺數據轉換、數據挖掘以及智慧旅游等方面對信息化服務平臺框架進行了設計,力爭實現喀斯特洞穴旅游發(fā)展方式和產業(yè)轉型升級。 </p><p>
3、關鍵詞:喀斯特洞穴;洞穴旅游;信息化服務平臺;框架設計 </p><p> 中圖分類號:P9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3023504 </p><p><b> 1引言 </b></p><p> 洞穴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寶貴財富[1],是地球自然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一種具有多方面價值的、不可再生的國
4、土資源。洞穴形成之后便是一個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地下空間,它與地面存在著特殊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關系,由于洞穴特殊的環(huán)境條件,洞內保存有大量的洞外環(huán)境中難以保存的多種信息,是研究巖溶發(fā)育史、環(huán)境變遷、氣候變化、人類文化和生物進化的重要場所。有些洞穴內發(fā)育有各種次生化學沉積物,具有旅游開發(fā)價值。此外,洞穴還有儲藏、軍事、醫(yī)療等用途。與許多學科的發(fā)展不同,洞穴研究的深入主要是由地下洞穴探險活動推動的。洞穴探險實踐與洞穴科學研究相結合,一般的洞穴愛好者
5、與洞穴科學家相結合的關系,有力地推動著洞穴學的發(fā)展。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自然科學,洞穴學在60多年來迅猛發(fā)展,現已發(fā)展到包括洞穴水文地質[2~4]、洞穴形成與演化[5~7]、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8]、洞穴氣候、洞穴環(huán)境[9]、洞穴考古、洞穴生物[10]、洞穴開發(fā)與資源保護[11]以及洞穴探測與制圖[12~16]等相當豐富的研究內容和學科分支[17]。洞穴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λ固囟囱ㄒ云淞岘囂尥?/p>
6、、千姿百態(tài)</p><p> 中國不論在洞穴分布的面積上、發(fā)育的數量上、洞穴系統(tǒng)的規(guī)模及形成歷史的時間長度上,還是在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的形態(tài)種類和洞穴景觀的旅游價值上,均處于世界洞穴大國的地位,但也是探測程度較低的國家之一[18]。特別是以貴州高原為中心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qū),廣布的碳酸鹽巖和濕熱的季風氣候,為洞穴發(fā)育提供了優(yōu)越的物質基礎和水動力條件,其喀斯特洞穴的演化發(fā)育過程具有較好的典型性與代表性,但洞穴旅游
7、發(fā)展程度相對較低,知名度不高,貴州“洞穴王國”這一優(yōu)勢在旅游業(yè)中并未充分體現出來。同時洞穴的神秘性為冒險者提供了在黑暗未知的地下世界爬行的體驗,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追捧。洞穴探險若要在我國民間普及,貴州具備良好的技術基礎條件,洞穴探險與洞穴潛水兩項旅游運動的開發(fā),將成為貴州旅游的新特色,勢必成為貴州旅游經濟中的新增長點。 </p><p>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網絡作為新的旅游信息平臺,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新
8、的契機,利用信息化對傳統(tǒng)旅游業(yè)加以改造提升已經刻不容緩。洞穴旅游作為一種面向世界的朝陽經濟產業(yè),迫切需要一種公共的技術及信息服務平臺,來整合優(yōu)化配置地表、地下的旅游景觀,為景區(qū)和游客之間架起一座資源共享的橋梁。同時,運用信息技術協(xié)調洞穴旅游開發(fā)與保護之間的關系,簡化洞穴管理和保護工作,為洞穴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輔助已成為大勢所趨。結合以上需求以及現有工作基礎,研究擬通過制定相關標準規(guī)來規(guī)范喀斯特洞穴調查與編錄,構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數據庫,結
9、合貴州省大數據產業(yè)與智慧旅游發(fā)展的契機,建設貴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并提供應用服務,是貫徹落實“國發(fā)2號文件”和貴州省“5個100工程”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貴州喀斯特旅游資源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的重要步驟,將有利于促進洞穴資源科學和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整合聚集國內外喀斯特洞穴研究人才,進一步提高我國洞穴科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 </p><p> 2貴州喀斯特洞穴探測歷史及現狀 </
10、p><p> 貴州喀斯特洞穴的探測歷史,最早可追溯到360多年前中國明末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喀斯特地貌和洞穴學家徐霞客。1638年3月起,徐霞客從廣西南丹進入貴州,歷時一個多月,考察了貴州的喀斯特地貌及風土人情,其中,洞穴的考察尤其詳細[19]。而解放前從清朝到20世紀40年代,除了貴州各縣志對洞穴有資料性的記載外,對已洞穴為專題的研究報道幾乎未見。新中國成立后,貴州的洞穴探險與生產建設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
11、,主要集中在水利水電建設、交通建設、水文水資源開發(fā)利用、農業(yè)地理調查以及考古研究中洞穴的考察研究。 </p><p> 自1985年起,貴州省山地資源研究所、貴州師范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先后與國際洞穴組織在貴州聯合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洞穴科考,拉開了國際合作的序幕,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20~23],相繼在貴州發(fā)現了一些深長大洞穴系統(tǒng),為所在區(qū)域的地質科學研究、旅游資源開發(fā)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同時有力的推動了
12、貴州洞穴資源的調查與測繪工作,提高了貴州洞穴的調查研究程度[24]。 </p><p> 其中,綏陽雙河洞就是貴州省山地資源研究所先后和日本洞窟學會、法國洞穴聯盟青年洞穴潛水協(xié)會歷經26年的成果,并于2004年成功申報國家地質公園,截至2014年12月,雙河洞系統(tǒng)以161.788 km繼續(xù)領跑中國第一長洞;1987年探測的織金洞(打雞洞)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洞穴,2015年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如
13、今洞內無線網絡覆蓋,為洞穴智慧旅游做好了鋪墊;1985年探測的龍宮,已然和黃果樹瀑布組成了貴州喀斯特旅游的一張名片;1989年在紫云格必河發(fā)現的苗廳譽為“中國第一大洞廳”,2014年中、英科學家?guī)暇艿?D激光掃描儀再次前往測量,苗廳最終被確認為“世界上容積最大的洞室”,考察報告刊登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 現代洞穴探險國際合作不僅逐漸揭開了貴州地下神秘世界的面紗,并且使世界上的洞穴研究者和探洞愛好者認識了貴州,提高了貴州洞穴
14、的知名度,其中不少洞穴被開發(fā)為旅游景點,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fā)展新的增長點。但貴州省至今還未形成一整套喀斯特洞穴資源數據的共享平臺,缺乏對外宣傳的窗口,成為阻滯貴州省洞穴資源合理開發(fā)與保護利用的瓶頸。 </p><p> 3貴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信息化產業(yè) </p><p> 發(fā)展的契機當前貴州旅游業(yè)發(fā)展正處于優(yōu)越的政策環(huán)境之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的若干意見》(
15、國發(fā)[2012]2號)明確了把貴州省建設成為全國“旅游發(fā)展創(chuàng)新區(qū)”作為貴州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之一;2013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5個100工程”作為實現貴州又好又快發(fā)展的主要抓手,其中重點“打造100個旅游景區(qū)”成為貴州省實施“5個100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科技創(chuàng)新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fā)展的決定》(黔黨發(fā)[2011]27號)指出要大力發(fā)展我省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圍繞我省煙、酒、茶、藥、旅游等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整合
16、科技資源,以突破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關聯技術為重點,推動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創(chuàng)新成果應用和產業(yè)技術升級。這一系列利好政策既明確了貴州省旅游的主體地位,又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p> 現代社會網絡化、科技化的發(fā)展程度越來越高,信息技術已經被運用到旅游產業(yè)的很多環(huán)節(jié),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的各大旅游咨詢網站、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旅游應用、二維碼電子門票、酒店預訂、機票預訂、線路規(guī)劃、電子導游等都是典型的
17、代表,可見信息科技成為了旅游產業(yè)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國家旅游局在《中國旅游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就提出 “以旅游信息化建設為引領,加強現代科技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旅游業(yè)中的廣泛應用,推進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升級,滿足多樣化的現代需求”。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已經成為貴州省級發(fā)展戰(zhàn)略,貴州省正在全力落實全省旅游規(guī)劃工作,3萬億元投資助力“國家公園省”建設,全省旅游行業(yè)智慧旅游建設蓬勃開展。喀斯特洞穴作為貴州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資源之一,是未來信
18、息化旅游發(fā)展的重要載體。 </p><p> 4貴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信息化產業(yè) </p><p> 發(fā)展的契機結合貴州近30年來中外聯合科考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集成喀斯特洞穴探測、數據存儲及挖據關鍵技術,規(guī)范洞穴調查與編錄工作,構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數據庫,并充分運用現代空間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物聯網技術,搭建貴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信息化服務平臺,根據公眾需要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從而實現將
19、現代信息技術與旅游業(yè)相結合,給傳統(tǒng)的洞穴游覽增添新的動力。 </p><p> 4.1喀斯特洞穴數據采集及圖形表達技術規(guī)范 </p><p> 洞穴勘測所得的數據和圖形是調查和探險活動被公認的基礎和依據。國外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十分重視對洞穴資源的調查和編錄工作,但貴州洞穴資源的綜合調查研究、歸類匯總、建庫[25]等工作滯后,洞穴資料分散而凌亂,整個洞穴資源 “家底”仍然不清楚,探洞技術和
20、方法有待提高和規(guī)范,洞穴數據采集與圖形表達規(guī)范標準不統(tǒng)一,一系列技術規(guī)程和標準有待研發(fā)和制訂。因此,首先要總結或改進世界喀斯特洞穴資源探測先進技術,研制喀斯特洞穴數據采集及圖形表達技術規(guī)范,促進洞穴勘測規(guī)范化操作以及數據共享,規(guī)范貴州乃至全國其它喀斯特地區(qū)洞穴調查與編錄工作。 </p><p> 4.2不同來源、不同軟件平臺下洞穴圖繪制數據之間 </p><p> 的轉換研究長期以來,
21、喀斯特洞穴資源調查內容分散而凌亂,并多重復性工作,成果不利于合理共享。因此首先要廣泛收集各種資料,包括論文、專著、報告、網絡、媒體等,然后統(tǒng)一分類整理,并研究它們如何轉換到Skyline平臺將是構建數據庫工作的基礎。 </p><p> 4.3洞穴資源空間信息數據庫規(guī)范構建 </p><p> 以喀斯特洞穴空間分布為基礎,以巖溶洞穴學先進理論為指導,以地質觀察研究為基礎,采用GIS技術
22、支持,利用廣泛搜集的資料,合理選取洞穴資源特征屬性信息,依托Skyline平臺,規(guī)范構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數據庫。記錄內容包括洞穴位置、地貌部位、地質背景、規(guī)模特征、景觀特征、科學研究、文獻資料和照片等。 </p><p> 4.4喀斯特洞穴數據庫管理應用與數據挖掘 </p><p> 運用構建的洞穴空間信息數據庫進行有效、快捷的信息查詢,同時疊加地形圖、水文地質圖、遙感影像圖和交通圖等進
23、行空間分析,可宏觀分析洞穴空間分布規(guī)律、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價值、旅游開發(fā)與保護途徑、資源優(yōu)化配置方案等。 </p><p> 4.5貴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 </p><p> 充分利用現代空間技術、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結合貴州省“洞穴王國”的省情及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實際需求,建立一套面向公眾的貴州喀斯特洞穴資源信息化服務平臺,向客戶端提供技術服務,滿足大眾科普、洞穴科學研究、
24、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與優(yōu)化配置等各類工作需要(圖1)。 </p><p><b> 5結語 </b></p><p> 喀斯特洞穴是貴州特色旅游最重要的名片之一,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成為世界喀斯特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傳統(tǒng)的洞穴旅游顯然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節(jié)奏,利用信息化對傳統(tǒng)洞穴旅游業(yè)加以改造提升已經刻不容緩。依托貴州省大力發(fā)展特色旅游業(yè)以及大數據建設的良好契機,構建
25、貴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信息化服務平臺,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洞穴旅游發(fā)展相結合,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并提供應用服務,將會給傳統(tǒng)的洞穴游覽增添新的動力,為洞穴旅游資源科學規(guī)劃與保護開發(fā)提供科技支撐,從而實現貴州洞穴旅游資源的有序和深度開發(fā),是貴州實現從“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業(yè)大省”轉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p><p><b> 參考文獻: </b></p><p>
26、[1]朱學穩(wěn),汪訓一,朱德浩,等.桂林巖溶地貌與洞穴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p><p> [2]Ford D,Williams P.Karst Hydro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M].Hobo ben:John Wiley & Sons,Ltd,2007. [3]程星,楊子江.影響喀斯特地下水調蓄功能的因素的探討[J].中國巖溶,2000,19(
27、1):52~57. </p><p> [4]王在高,梁虹.基于GIS分析喀斯特流域下墊面因素對枯季徑流的影響:以貴州省河流為例[J].中國巖溶,2002,21(1):55~60. </p><p> [5]張耀光.中國喀斯特洞穴發(fā)育的區(qū)域分異[J].地理研究,1988,5(4):36~46. </p><p> [6]朱學穩(wěn).地下河洞穴發(fā)育的系統(tǒng)演化[J].
28、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1994,6(2):7~16. </p><p> [7]何宇彬,鄒成杰.關于喀斯特洞穴發(fā)育深度問題[J].中國巖溶,1997,16(2):167~175. </p><p> [8]譚明,秦小光,劉東生.石筍記錄的年際、十年、百年尺度氣候變化[J].中國科學(D輯),1998,28(3):272~277. </p><p> [9]朱文孝,
29、李坡,潘高潮.織金洞的氣候環(huán)境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J].中國巖溶,1993,12(4):409~417. </p><p> [10]Jiang Z K,Guo L,Chuan C,et al.A novel pyranonaphthoquinone antibiotic,produced by the Streptomyces sp.CC8-201 from the soil of a karst cave[
30、J].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2015:1~4. </p><p> [11]楊曉霞,向旭,袁道先,等.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綜述[J].中國巖溶,2007,26(4):369~377. </p><p> [12]劉福星.溶洞制圖的圖型設計和成圖方法探討[J].中國巖溶,1994,13(1):51~58. </p><p> [13
31、]陳偉海,朱德浩,戴愛德.中國巖溶洞穴數據庫建設研究[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5(1):14~17. </p><p> [14]王月粉,戴愛德.基于ArcIMS的特殊地質景觀數據庫的網絡共享[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6(4):5~9. </p><p> [15]史文強,羅書文,鄧亞東.巖溶洞穴調查的技術規(guī)范體系初探[J].中國巖溶,2012,31(3):327~332. &
32、lt;/p><p> [16]李文興.巖溶管道(洞穴)形態(tài)空間的數學描述及分形計算研究[J].中國巖溶,1997. </p><p> [17]陳偉海.洞穴研究進展綜述[J].地質論評,2006,52(6):783~792. </p><p> [18]朱學穩(wěn).洞穴學研究的進展[J].科技導報,1997:26~29. </p><p>
33、[19]張英駿,章典.貴州洞穴研究歷史[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1~8. </p><p> [20]李坡,賀衛(wèi),錢治,等.雙河洞地質公園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p><p> [21]張?B.貴州喀斯特洞穴探險潛力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3. </p><p> [22]周忠發(fā).貴州喀斯特洞穴信
34、息系統(tǒng)研制與應用[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4. </p><p>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the evolutionary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karst cave inGuizhou plateau,the center of south China karst regions,has good typica
35、lness and representativeness. But so far, the overall number of Guizhou karst caves is still unclear, greatly affecting the degree of cav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ts popularity in Guizhou Province.The fundamental reason
36、 lies in thefailure to build a unified investigation,detection, and data shar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There</p><p> Key words: karst cave; cave tourism; information serviceplatform; frame design </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貴州喀斯特地區(qū)民俗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pdf
- 貴州烏江下游喀斯特旅游資源的特色及其價值評價.pdf
- 貴州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分析和建議——基于對貴州、云南、廣西喀斯特
- 面向服務的旅游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及其應用研究.pdf
- 貴州節(jié)慶旅游資源整合探索
- 旅游資源資本化.pdf
- 百色洞穴旅游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 貴州省恐龍谷旅游資源開發(fā)
- 貴州布依族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
- 西班牙旅游資源
- 貴州節(jié)慶旅游資源整合研究.pdf
- 喀斯特洞穴自然旅游資源使用補償機制研究——以桂林市蘆笛巖為例.pdf
- 按照旅游資源的功能分類 旅游資源功能分類
- 水體旅游資源
- 沂水縣喀斯特景觀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pdf
- 園林旅游資源
- 創(chuàng)意旅游資源開發(fā)模式構建——基于常州創(chuàng)意旅游資源成功開發(fā)的啟示.pdf
- 旅游資源調查
- 貴州喀斯特洞穴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探討
- 旅游資源的市場化評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