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系列</b></p><p><b> 開題報告</b></p><p><b> 水產養(yǎng)殖</b></p><p> 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p><p>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p><p>
2、 細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Gmelin)為海洋單殼類,屬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盔螺科(Galeodidae),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和日本海域。細角螺是一種生長在潮下帶深水區(qū)的海珍品,成螺體大肉肥,味道鮮美獨特,具有滋補功效,在市場上的價格一向居高不下,一般為120~200元/kg,屬于名貴海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市場開發(fā)潛力。</p><p> 細角螺通常生活在潮下
3、帶水深10~70 m 泥質沙海底,需采用拖網才能捕獲,同時天然野生的種群密度低,成螺的生長周期長,捕獲不易。加之近年來由于過度采捕和近海環(huán)境的污染,導致了我國沿海細角螺資源日益枯竭, 因此,用顯微和亞顯微水平上對其進行精巢及精子發(fā)生的研究,為該種的人工育苗、增養(yǎng)殖、資源保護以及開發(fā)利用,提供基礎繁殖生物學方面的參考數據和理論依據,對漁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p><p> 目前國內外對細角螺的研究報道較少
4、。其中包括細角螺體內神經鞘脂類的組成和結構(Mishima Y,1997;Hayashi A,1997;Kishine H,1995;Kishine H,2001),另外對細角螺早期的生長和取食情況(Hamada S,1974)、砷在細角螺體內分布及含量(Phillips D.J.H,1986)也有報道。此外,在海水貝類體內凝集素的研究中,提到細角螺體內沒有凝集素(See R.C,1986)。與細角螺同一屬的管角螺的
5、報道同樣較少,Morton B(1985)研究了管角螺的攝食喜好。翌年,Morton B(1986)又研究了管角螺的繁殖、幼體生長、攝食及饑餓對其幼體的影響,同年,Phillips D J H(1986)做了管角螺呼吸和循環(huán)方面的動力學研究。之后,Morton又報道了管角螺幼體的生長及幼體間殘殺對幼體生長的意義。</p><p> 國內對細角螺的研究報道更少,從1994至今,只有寥寥數篇。許章程研究了細角螺的繁
6、殖習性和生態(tài)條件對幼螺生長的影響(2006,2009)。梁海鷹報道了細角螺體內不同組織的同工酶類型(2007)。曹伏君把細角螺與管角螺的核型進行了對比(2008)。</p><p> 有關軟體動物在生殖系統(tǒng)方面的研究比較多,種類也較豐富。包括海灣扇貝性腺的發(fā)育(沈決奮等,1996), 蝦夷扇貝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陳立江等,1999), 貽貝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陳立江等,1999;李太武等,1999),香螺雄性生殖系
7、統(tǒng)的研究(高巖等,2004),毛嵌線螺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周永燦等,2000), 泥螺生殖系統(tǒng)及精子發(fā)生的研究(應雪萍等,2002),等。 </p><p> 迄今為止,未見國內學者關于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研究的詳盡報道。因此,本文在顯微和亞顯微水平上對其進行進行研究,為該種的人工育苗、增養(yǎng)殖、資源保護以及開發(fā)利用,提供基礎繁殖生物學方面的參考數據和理論依據。</p><p> 二、研究的基
8、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p><p>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p><p> 1.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解剖學觀察與描述,并繪制雄性生生殖系統(tǒng)模式圖。</p><p> 2.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殖組織學觀察與描述。</p><p> 3.細角螺精巢發(fā)育的組織學觀察,總結其周期性的變化規(guī)律。</p><p>&
9、lt;b> (二)擬解決的問題</b></p><p> 了解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主要結構,精巢的發(fā)育情況,判斷繁殖的時間和條件,為人工育苗提供理論依據。</p><p> 三、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p><p><b> ?。ㄒ唬┭芯糠椒?lt;/b></p><p><b> 1.解
10、剖學研究:</b></p><p> 細角螺雄生殖系統(tǒng)解剖,活體解剖,用鑷子從殼中取出完整的標本,置于解剖鏡下,觀察分離整個生殖系統(tǒng),觀察其形態(tài),并繪制生殖系統(tǒng)的結構模式圖。</p><p><b> 2.組織學研究:</b></p><p> 常規(guī)石蠟切片技術研究細角螺雄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分析生殖系統(tǒng)各部分的結構、性腺的發(fā)育
11、分期等。</p><p> 對于樣品螺,進行周期性的性腺采樣,測量標本后,將殼打碎,取出生殖系統(tǒng),分段取新鮮組織,用Bouin’s液固定24h,進行梯度酒精脫水,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用蘇木精和伊紅進行常規(guī)H.E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拍照,最后對圖片的分析處理。</p><p><b> (二)技術路線:</b></p><p> 四、研究的
12、總體安排與進度</p><p> 2009.12-2009.12 畢業(yè)論文選題</p><p> 2009.12-2010.03 進行文獻查閱和資料收集,制定具體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實驗器材的準備及熟悉基本的實驗操作</p><p> 2010.03-2010.04 撰寫綜述、開題報告</p><p> 2010.04-2010
13、.05 開題答辯</p><p> 2010.05-2010.12 具體實驗,包括取樣、解剖學觀察研究、組織學觀察研究等</p><p> 2010.12-2011.03 數據和材料整理、分析,完成兩篇外文翻譯及論文撰寫</p><p> 2011.03-2011.05 論文提交并答辯</p><p> 五、主要參考文獻: &
14、lt;/p><p> [1]曹伏君,李長玲,羅杰,等.管角螺、細角螺的核型研究[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8,28(01):15-18</p><p> [2]陳立江,寧淑香,李春茂,等.蝦夷扇貝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研究[J].水產科學,1999,18(2):7-11</p><p> [3]鄧道貴,談奇坤.褶紋冠蚌精子發(fā)生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
15、0,24(1):63-66</p><p> [4]高 巖, 侯 林.香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顯微結構研究[J].水產科學,2004,23(1):10-13</p><p> [5]李太武,蘇秀榕,李春茂,等.貽貝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和超微結構[J].動物學研究,1999,20(3):168-171</p><p> [6]梁海鷹,曹伏君,張亮珠,等.細角螺幾種組織
16、的同工酶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05):87-91</p><p> [7]李芳遠,馮永勤,吳洪流,等.塔形馬蹄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26(2):153-156</p><p> [8]任素蓮,王德秀,繩秀珍,等.櫛孔扇貝精子形成中的核變化與頂體形成[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1999,29(4):591
17、-594</p><p> [9]任素蓮,王德秀,繩秀珍等.櫛孔扇貝受精過程的細胞學觀察[J].海洋湖沼通報,2000,(1):24-29</p><p> [10]沈決奮,楊愛國,燕敬平.海灣扇貝性腺發(fā)育的初步研究[J].海洋與湖沼,1996,27(6):632-636</p><p> [11]許章程,王初升,張玉生.細角螺的繁殖生態(tài)條件及繁殖習性[J].
18、水產學報,2006,30(06) :848-851</p><p> [12]許章程,金亮,宋普慶,等.溫度和鹽度與細角螺幼體生存生長及發(fā)育的關系[J].臺灣海峽, 2009,28(02):266-271 </p><p> [13]應雪萍,陳鳥,華恩寵,等.泥螺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研究[J].東海海洋, 2002,20(3):24-31</p><p> [14
19、]嚴云志,談奇坤,陳士超,等.中國圓田螺典型精子及其發(fā)生的超微結構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4,28(1):45-51 </p><p> [15]周永燦,陳國華,蘇永.毛嵌線螺生殖系統(tǒng)的解剖學和組織學研究[J].水產學報,2000,24(5):393-398.</p><p> [16]Chung S .R, Kim J. H, Young A. S, et al. Studi
20、es on lection from Marine Shella (Ⅲ):Screening of Lectin-like Agglutinins from Marine Shells [J].Arch Pharm Res,1986,9(4):201-203 </p><p> [17]Erkan M, Sousa M. Fine structural study of the spermatogenic cy
21、cle in Pitar rudis and Chamelea gallina(Mollusca, Bivalvia, Veneridae)[J]. Spermatogenic in Veneridae, 2002, 34(2):262-272 </p><p> [18]Hamada S. Growth and Feeding of Hemifusus ternatanus in Early Crawling
22、 Stage [J].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malacology, 1974,33(2):75-79 </p><p> [19]Hayashi A, Kishine H. Comparative Biochemical Studies on Lipids of Five Gastropods (Mollusca) : 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s of L
23、ong-chain Bases of Sphingolipids[J].The Japanese journal of malacology,1997,56(2):157-167</p><p> [20]Kishine H, Mishima Y, Hayashi A.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of longchain bases of ceramide aminoethylphosp
24、honate, Hemifusus ternatanus[J]. Yukagaku, 1995, 44(11):977-984</p><p> [21]Kishine H, Hayashi A, Morita M. Sphingolipids of Hemifusus ternatanus. IV [J]. Nihon Yuka Gakkai Nenkai Koen Yoshishu, 2001,40(1):
25、69</p><p> [22]Morton B. Reproduction, juvenile growth, consumption and the effects of starvation upo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Gmelin)(Prosobranchia Melongenida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
26、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6, 102:257-280</p><p> [23]Morton B. Juvenile grow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Gmelin) (Prosobranchia: Melongenida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ibling cannibal
27、ism in estimates of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7, 109:1-14</p><p> [24]Mishima Y, Kishine H, Hayashi A. Sphingolipids of Hemifusus ternatanus ceramid
28、e monohexosides and ceramide amino ethylphosphonate of the viscer [J] Yukagaku, 1997, 46(1):39-49 </p><p> [25]Phillips D. J. H, Epledge M. H. D. Dstribution of inorganic and total arsenicin tissues of
29、 the marine gastropod Hemifusus ternatanus[J].Marine Ecology-Progress series,1986,34:261-266</p><p> [26]Phillips D. J. H, Depledge M. H. Circulation, respiration and fluid dynamics in the gastropod mollusc
30、, Hemifusus tuba(Gmeli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6, 95(1):1-13</p><p><b> 畢業(yè)論文文獻綜述</b></p><p><b> 水產養(yǎng)殖</b></p><p><b&
31、gt; 細角螺的研究概述</b></p><p> 摘要:細角螺,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和日本海域。細角螺是一種生長在潮下帶深水區(qū)的海珍品,成螺體大肉肥,味道鮮美獨特,具有滋補功效,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市場上的價格一向居高不下,具有很大的市場開發(fā)潛力。細角螺為雌雄異體,四月份便進入繁殖盛期,一直到5月底結束。細角螺繁殖能力較低。目前國內外對于細角螺的精巢和精子的發(fā)生的研究少之又少。</p&g
32、t;<p> 關鍵詞:管角螺;生物學特征;繁殖習性;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經濟價值</p><p> 細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 (Gmelin)俗稱角螺(蔡英亞,1979),是淺海較大型經濟螺類。細角螺是一種生長在潮下帶深水區(qū)的海珍品,成螺體大肉肥,味道鮮美獨特,具有滋補功效,在肌肉中糖蛋白有顯著的抗癌活性(傅余強等,2000),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市場上的價格一向居高不下,具有
33、很大的市場開發(fā)潛力。</p><p> 細角螺通常生活在潮下帶水深10~70 m 泥質沙海底,需采用拖網才能捕獲,同時天然野生的種群密度低,成螺的生長周期長,捕獲不易。加之近年來的過度采捕和近海環(huán)境的污染,導致了我國沿海細角螺資源日益枯竭,因此加強細角螺種質資源的保護,開展人工繁殖育苗和養(yǎng)殖的實驗研究有著重要意義。</p><p><b> 1 生物學特征</b>
34、</p><p><b> 1.1 分布、棲息</b></p><p> 細角螺為海洋單殼類,屬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 盔螺科( Galeodidae) , 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和日本海域,屬暖水性種類,生活在潮下帶近海10~70 m的軟泥和泥沙質的海底。細角螺的生活方式為底棲型,喜歡潛沙生活。</p><p><
35、;b> 1.2 形態(tài)特征</b></p><p> 細角螺殼質堅厚,殼表有被有黃褐色或淡棕色細密而短的茸毛殼皮(曹伏君等,2008)。成體殼高為9.7~22.7cm,殼寬6.3~14.6cm,螺體一般有7~8個體螺層(潘英等,2008),螺魘厚而實,具有較強的閉合能力,可保存水分時間較長,因此具有較強的耐干露能力。</p><p><b> 2 繁殖習性&
36、lt;/b></p><p><b> 2.1 繁殖季節(jié)</b></p><p> 在浙江海域,每年5月中旬,水溫達到 20~26 ℃,細角螺開始進入繁殖期,到6月份水溫上升達到26~ 28 ℃,產卵結束,一年僅繁殖一次,繁殖期是5~6月份,水溫為24~28 ℃。北部灣沿海地處亞熱帶氣候,3月底的水溫就能達到20 ℃。</p><p>
37、;<b> 2.2 交配產卵</b></p><p> 細角螺為雌雄異體,僅通過外殼難以分辨,但在繁殖季節(jié)可根據軟體部交接器形態(tài)、腹足口等特征加以區(qū)分,自然條件下的群體,雌性的個體遠遠多于雄性,約為10:1,從象山、玉環(huán)捕撈上來的野生螺證實了這一點。細角螺交配時,雄性個體主動,趨近雌體時陰莖屢次伸縮,觸到雌性后便將足的部分搭在雌體貝殼上,頭部伸長,將陰莖插入陰道口,交配時間持續(xù)較長,達數
38、小時至幾十小時,雌性細角螺通過交配,把精子儲存于生殖管道內,待卵子排出后完成受精(許章程等,2006)。</p><p> 雌螺一般在交配后,部分個體便可產卵,有些個體在數小時后進行,多數個體在夜間或者黎明產卵。產卵時,親螺通過一系列肌肉的收縮、舒張緊縮,將卵囊從腹足口擠出成形(柯才煥等,1991),并附著于基質上。不同雌螺常集中產卵,形成卵囊群。每個親螺產卵時間較長,可達幾個至十幾個小時,每個卵囊產出的間隔時
39、間可達幾十分鐘,在產卵過程中,親螺如受到驚動,則停止產卵,恢復時間幾小時到幾天不等(梁海鷹等,2007)。產完卵的親螺攝食欲望強,需要多投餌料。</p><p> 3軟體動物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p><p> 3.1 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p><p> 有關軟體動物在生殖系統(tǒng)方面的研究比較多,種類也豐富。主要有:海灣扇貝性腺的發(fā)育(沈決奮等,1996), 蝦夷扇貝
40、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陳立江等,1999), 貽貝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陳立江等,1999;李太武等,1999), 香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高巖等,2004),毛嵌線螺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周永燦等,2000), 泥螺生殖系統(tǒng)及精子發(fā)生的研究(應雪萍等,2002)等。然而在細角螺精巢方面的研究卻是空白。</p><p> 研究生殖系統(tǒng)的主要方法為:首先采樣,在分為解剖學觀察和組織學觀察。解剖學觀察主要是對活體的解剖,分析精巢
41、的組成,并繪制出精巢結構模式圖。組織學觀察常用石蠟切片技術研究精巢的各部分結構和發(fā)育情況。</p><p> 3.2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p><p> 雄性的生殖系統(tǒng)主要由精巢和生殖導管兩部分組成,生殖導管由貯精囊、輸精管和陰莖構成。</p><p> 精巢位于肝臟表面,螺旋狀,與肝臟伴行,位于第1~2個螺層。貯精囊是貯存精子的組織,位于精巢下一螺旋內
42、側。輸精管上連貯精囊,末端與陰莖相連,是精子的輸出通道。陰莖即雄性交配器,肌肉質,可伸縮,位于足的右側。</p><p><b> 4 經濟價值</b></p><p> 細角螺的經濟價值主要體現為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細角螺軟體部分多粗脂肪中脂肪酸含量齊全,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對人體具有明顯的降血脂、降血壓、提高生物膜液態(tài)性、抗腫瘤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能明顯的降低心
43、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幾率(航曉敏,2001;James M J et al,2000;Belluuzzi A L,1996;Stoll A L,1999)。此外D.J.H.Phillips(1986)關于細角螺組織中的無機鹽與總砷的含量分析也證實了這一點。</p><p> 許多科學家關于細角螺同屬的管角螺的研究也證實了角螺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朱愛意等對東極海區(qū)野生管角螺軟體部營養(yǎng)成分進行了分析,表明管角螺軟體部干
44、品(DS)的粗蛋白含量達80.77%(朱愛意等,2008),蛋白質中檢出含有17種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達軟體部干重的51.2%。其必需氨基酸的構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模式(竺俊全等,2005);角螺賴氨酸含量為34.2mg·g-1(DS),對于以谷物為主食的人來說攝入賴氨酸有利于提高食物營養(yǎng)的利用率。管角螺的厴具燥濕收斂、清熱解毒作用,螺殼可作為觀賞物品,傅余強等對管角螺肌肉中性糖蛋白研究發(fā)現其對小鼠的S180腫瘤有明顯的
45、抑制作用,作用效果與環(huán)磷酰胺相似(傅余強等,2002)。</p><p> 分析結論為細角螺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優(yōu)良保健和營養(yǎng)價值的食品。</p><p><b> 5 展望</b></p><p>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對于細角螺的研究還很少,而關于細角螺的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更是沒有。國內對細角螺的研究報道從1994至今,只有4篇。許章
46、程研究了細角螺的繁殖習性和生態(tài)條件對幼螺生長的影響(2006,2009)。梁海鷹報道了細角螺體內不同組織的同工酶類型(2007)。曹伏君把細角螺與管角螺的核型進行了對比(2008)。相比其他腹足類如管角螺、波部東風螺、方斑東風螺個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全面,細角螺的研究工作才剛剛起步,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加劇,生存環(huán)境的持續(xù)惡化和人們過度捕撈,野生的細角螺數量急劇下降,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因此人工育苗是必然的趨勢,這就需要更多關于細角
47、螺育種方面的研究,本課題是在顯微和亞顯微水平上對細角螺的精巢及精子進行研究,為該種的人工育苗、增養(yǎng)殖、資源保護以及開發(fā)利用,提供基礎繁殖生物學方面的參考數據和理論依據。 </p><p><b> 參考文獻</b></p><p> [1]包振民,胡景杰,姜明,等.皺紋盤鮑精子的超微結構.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8,28(2):283-287 </p>
48、<p> [2]曹伏君,李長玲,羅杰,等.管角螺、細角螺的核型研究[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8,28(01):15-18</p><p> [3]陳寅山,饒小珍.溝紋巴非蛤精子發(fā)生過程的超微結構觀察.海洋科學,2006,30(8):28-33</p><p> [4]陳立江,寧淑香,李春茂等.蝦夷扇貝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研究[J].水產科學,1999,18(2)
49、:7-11</p><p> [5]鄧道貴,談奇坤.褶紋冠蚌精子發(fā)生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0,24(1):63-66</p><p> [6]高 巖, 侯 林.香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顯微結構研究[J].水產科學,2004,23(1):10-13</p><p> [7]代培芳,饒小珍,陳寅山.菲律賓蛤仔的精子發(fā)生和精子超微結構[J].動物學志,2004
50、,39(2):26-32</p><p> [8]李太武.貽貝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和超微結構[J].動物學研究,1999,20(3):168-171</p><p> [9]梁海鷹,曹伏君,張亮珠,等.細角螺幾種組織的同工酶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28(05):87-91</p><p> [10]李芳遠,馮永勤,吳洪流,等.塔形馬
51、蹄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研究[J]. 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 26(2):153-156</p><p> [11]任素蓮,王德秀,繩秀珍,等.櫛孔扇貝精子形成中的核變化與頂體形成[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1999,29(4):591-594</p><p> [12]任素蓮,王德秀,繩秀珍等.櫛孔扇貝受精過程的細胞學觀察[J].海洋湖沼通報,2000,〔1):24-29
52、</p><p> [13]任素蓮,王如才,王德秀.太平洋牡蠣精子形成的研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31(4):501-505</p><p> [14]沈決奮,楊愛國,燕敬平.海灣扇貝性腺發(fā)育的初步研究[J].海洋與湖沼,1996,27(6):632-636</p><p> [15]孫慧玲,方見光,王清印等.泥蚶精子的超微結構[J].水產學報,
53、2000,24(4):297-301.</p><p> [16]王運濤,吳長功,謝嘉琳.櫛孔扇貝精子形成過程的超微結構研究[J].海洋科學,1999,(6):45-47</p><p> [17]許章程,王初升,張玉生.細角螺的繁殖生態(tài)條件及繁殖習性[J].水產學報 ,2006,30(06) :848-851</p><p> [18]許章程,金亮,宋普慶,
54、等.溫度和鹽度與細角螺幼體生存、生長及發(fā)育的關系[J].臺灣海峽, 2009,28(02):266-271 </p><p> [19]嚴云志.中國圓田螺成熟精子和精子發(fā)生的超微結構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 2002</p><p> [20]應雪萍,陳鳥,華恩寵,等.泥螺生殖系統(tǒng)的組織學研究[J].東海海洋, 2002, 20(3):24-31</p><p&g
55、t; [21]應雪萍,姜乃澄,楊萬喜.泥螺精子發(fā)生的超微結構研究[J].動物學研究, 2002, 23(5):400-404</p><p> [22]袁秀堂,周-兵,楊大佐.墨西哥灣扇貝精子的超微結構[J].動物學雜志, 2003, 38(4):16-19</p><p> [23]嚴云志,談奇坤,陳士超,等.中國圓田螺典型精子及其發(fā)生的超微結構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 2004
56、,28(1):45-51 </p><p> [24]周永燦,陳國華,蘇永.毛嵌線螺生殖系統(tǒng)的解剖學和組織學研究[J].水產學報, 2000,24(5):393-398.</p><p> [25]竺俊全,楊萬喜,焦海峰.疣荔枝螺精子的超微結構[J].水產學報, 2005, 29(5):643-648</p><p> [26]竺俊全,楊萬喜.角蠑螺精子的超微
57、結構[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05, 32(6):685-691</p><p> [27]Chung S .R, Kim J. H, Young A. S, et al. Studies on lection from Marine Shella (Ⅲ):Screening of Lectin-like Agglutinins from Marine Shells [J].Arch Pharm R
58、es,1986,9(4):201-203 </p><p> [28]Erkan M, Sousa M. Fine structural study of the spermatogenic cycle in Pitar rudis and Chamelea gallina(Mollusca, Bivalvia, Veneridae)[J]. Spermatogenic in Veneridae, 2002,
59、34(2):262-272 </p><p> [29]Hamada S. Growth and Feeding of Hemifusus ternatanus in Early Crawling Stage [J].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malacology, 1974,33(2):75-79 </p><p> [31]Kishine H, Mishim
60、a Y, Hayashi A.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of longchain bases of ceramide aminoethylphosphonate, Hemifusus ternatanus[J]. Yukagaku, 1995, 44(11):977-984</p><p> [32]Kishine H, Hayashi A, Morita M. Sphingolipi
61、ds of Hemifusus ternatanus. IV [J]. Nihon Yuka Gakkai Nenkai Koen Yoshishu, 2001,40(1):69</p><p> [33]Morton B. Juvenile grow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Gmelin) (Prosobranchia: Melongenid
62、a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ibling cannibalism in estimates of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7, 109:1-14</p><p> [34]Phillips D. J. H, Epledge M. H. D. Dstribution of
63、 inorganic and total arsenicin tissues of the marine gastropod Hemifusus ternatanus[J].Marine Ecology-Progress series,1986,34:261-266</p><p> [35]Phillips D. J. H, Depledge M. H. Circulation, respiration an
64、d fluid dynamics in the gastropod mollusc, Hemifusus tuba(Gmeli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6, 95(1):1-13</p><p><b> 本科畢業(yè)設計</b></p><p><b> ?。?
65、0_ _屆)</b></p><p> 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p><p><b> 目錄</b></p><p><b> 1引言14</b></p><p><b> 2材料和方法14</b></p><p><b
66、> 2.1材料14</b></p><p><b> 2.2方法14</b></p><p> 2.2.1解剖學觀察14</p><p> 2.2.2組織學觀察14</p><p> 2.2.3透射電鏡觀察15</p><p> 2.2.4掃描電鏡觀察15
67、</p><p><b> 3結果15</b></p><p> 3.1雄性生殖系統(tǒng)15</p><p> 3.1.1精巢15</p><p> 3.1.2輸精集合管16</p><p> 3.1.3儲精囊16</p><p> 3.1.4輸精管16
68、</p><p> 3.1.5陰精囊16</p><p> 3.1.6交接器17</p><p> 3.2精巢的發(fā)育及分期17</p><p> 3.2.1增殖期精巢17</p><p> 3.2.2生長期精巢17</p><p> 3.2.3成熟前期精巢17</p
69、><p> 3.2.4成熟期精巢17</p><p> 3.2.5排放期精巢17</p><p> 3.2.6休止期精巢18</p><p> 3.3細角螺精子發(fā)生18</p><p> 3.3.1初級精原細胞18</p><p> 3.3.2次級精原細胞18</p&g
70、t;<p> 3.3.3次級精母細胞18</p><p> 3.3.4次級精母細胞19</p><p> 3.3.5精子細胞19</p><p> 3.3.6成熟精子20</p><p><b> 4討論20</b></p><p> 4.1雄性生殖系統(tǒng)20&
71、lt;/p><p> 4.2精巢的類型及分期21</p><p> 4.3精子發(fā)生21</p><p><b> 5小結23</b></p><p> 致謝錯誤!未定義書簽。</p><p><b> 參考文獻24</b></p><p&g
72、t;<b> 圖版說明25</b></p><p> 摘要:本文采用了解剖、組織切片、電鏡等多種技術對細角螺的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和顯微結構、精巢發(fā)育的規(guī)律、精子發(fā)生過程各級細胞的結構特點及精子超微結構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結果如下: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由精巢、輸精管、輸精集合管、儲精囊、陰莖囊、交接器組成。精巢則由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精小葉組成。精巢位于螺層的第4~6層,和肝臟緊緊貼在
73、一起,近螺殼一側,呈螺旋狀。精巢的外壁結構由薄層平滑肌、薄層結締組織、單層柱狀上皮組成。精巢發(fā)育可分為6個時期:增殖期、生長期、接近成熟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依據是精巢的形態(tài)及生殖細胞的變化特點。根據各級生殖細胞的細胞形態(tài)和細胞核的變化、細胞器的變化,可將精子發(fā)生過程劃分為6個階段:初級精原細胞、次級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和成熟精子。根據細胞核及染色質的變化、線粒體的變化、頂體的形成、中心粒及軸絲的形成,精細
74、胞分可為Ⅰ、Ⅱ、Ⅲ、Ⅳ4個時期。細角螺精子屬于修飾型精子,由頭部和尾部構成。精子頭部由頂體和細胞核組成。精子尾部可分為中段、主段及末段三部分,中段是軸絲被線粒體鞘包圍所形成,主段又名糖原顆粒段,糖原顆粒段的出現和長度上的增加可</p><p> 關鍵詞: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精子發(fā)生</p><p> Abstract:The methods of anatomy, histology
75、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were used to study on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Hemifusus termatamus. This research was hoped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knowledge about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gastropoda, and
76、 the provide base data on gastropoda classifi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Hemifusus termatamus.The structure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Hemifusus termatamus was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regularity in tdevelopment of
77、 sexgland. Not onl</p><p> Keywords: Hemifusus termatamu;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spermatogenesis</p><p><b> 1引言</b></p><p> 細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Gmelin)俗稱角螺,是一種
78、生長在潮下帶深水區(qū)的大型經濟螺類,個體大螺肉肥嫩,味道鮮美獨特,而且具有滋補功效,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量的增大,加之過度的采捕和環(huán)境污染加劇,導致了細角螺資源的日益枯竭。</p><p> 細角螺分布區(qū)域比較狹窄,資源比較珍惜,國內外對細角螺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國外曾經研究過細角螺體內神經鞘脂類的組成和結構(Mishima Y,1997;Hayashi A,1997;Kishine&
79、#160;H,1995、2001)。日本學者(Hamada S,1974)研究了細角螺稚螺生長過程中的生態(tài)習性和形態(tài)的變化。細角螺體內砷的分布及含量(Phillips D.J.H,1986)也曾有研究。國內對細角螺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許章程(2006)研究了細角螺繁殖習性和繁殖條件,之后許章程(2009)研究并報道了生態(tài)條件及對細角螺幼螺生長的影響。曹伏君(2008)細角螺與管角螺的核型特征進行了對比,梁海鷹(2007)研究報道了細角螺
80、體內不同組織內的同工酶的類型。</p><p> 關于細角螺繁殖生物學方面的研究較少,相應的研究成果和這方面的知識比較匱乏。本文運用解剖學、組織學和電鏡技術對細角螺的繁殖生物學進行了研究,希望能為細角螺的資源保護、人工育養(yǎng)及增養(yǎng)殖提供基礎繁殖生物學方面的一些參考數據和參考理論,對漁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對生態(tài)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p><p><b> 2材料和方法</b&g
81、t;</p><p><b> 2.1 材料</b></p><p> 本實驗于2010年5月~2010年12月進行,實驗材料采自舟山和象山港海域,由底拖網所捕撈。實驗解剖所用細角螺為健康無損個體,體重118.43~680.23g,殼高19.58~28.61cm 。共計解剖細角螺個體36只。</p><p><b> 2.2 方
82、法</b></p><p> 2.2.1 解剖學觀察</p><p> 先對材料進行外形測量(長、寬、重),用鐵錘敲碎外殼,使整個生殖系統(tǒng)裸露,記錄整個生殖系統(tǒng)不同構造的形態(tài)、位置、色澤以及發(fā)育程度等變化并拍照。</p><p> 2.2.2 組織學觀察</p><p> 活體取樣,剪取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各器官組織,用波恩
83、氏液固定10~24h,系列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或松油醇透明,石蠟包埋,切片(厚度8~10 μm),H.E染色,用OlympusBX-60熒光顯微鏡觀察,顯微拍照。</p><p> 2.2.3 透射電鏡觀察</p><p> 將試驗樣本螺置于冰盤上活體解剖,迅速準確的取出完整精巢,切下約1 mm3的精巢組織塊,先固定,用0. 1 mol/L、的磷酸緩沖液(pH= 7.4)配制的2.5
84、%戊二醛(4℃) 固定,再用1 %鋨酸(4℃) 后固定1~2h。用乙醇進行梯度濃度脫水,然后用采用Epon 812環(huán)氧樹脂滲透并包埋,接著用POWERTOME XL型超薄切片機進行切片,再用醋酸鈾及檸檬酸鉛雙重染色,最后用H-7650型透射電鏡觀察并拍照記錄。</p><p> 2.2.4 掃描電鏡觀察</p><p> 對實驗細角螺進行活體解剖,取出精液,迅速用0.1mol/L的磷酸
85、緩沖液(pH= 7.4)配制成的2.5%戊二醛(4℃)和1%的鋨酸進行雙固定,再經過脫水、干燥、真空離子濺射儀噴金,最后使用KYKY-1000B型掃描電鏡觀察并拍照記錄。</p><p><b> 3結果</b></p><p> 3.1 雄性生殖系統(tǒng)</p><p> 細角螺為雌雄異體,從外形上難以區(qū)別。敲開外殼后觀察生殖腺,有交接器的
86、為雄性,繁殖季節(jié)可見雄性交接器裸露在外。</p><p> 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器官包括精巢、輸精集合管、儲精囊、輸精管(前、中、后段)、陰莖囊、交接器(見圖1)。精巢與肝臟緊緊貼在一起,位于4~6螺層,精巢在靠近螺殼一側。精巢與肝臟被同一層結締組織薄膜包裹,隨肝臟螺旋部的旋轉而旋轉,呈螺旋狀。前輸精管自精巢發(fā)出后經圍心腔進入外套腔中的儲精囊中。儲精囊明顯膨大起來呈橢圓狀,隨后是粗大的輸精管,與直腸平行貼在外套
87、腔的內壁上,直至外套邊緣與頸部相連處向左前方傾斜伸展進入頸部,在跨越外套膜和頸部時,輸精管變?yōu)槁菪隣?,最后輸精管經過右觸角的右后方連接陰莖囊和交接器。</p><p><b> 圖1 雄性生殖系統(tǒng)</b></p><p> Fig.1 The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Hemifusus ternatanus</p>&
88、lt;p><b> 3.1.1 精巢</b></p><p> 在非繁殖季節(jié)細角螺的精巢為薄薄一層,顏色為淡黃色(圖版Ⅰ1);繁殖季節(jié)細角螺的精巢迅速增厚,有些與肝臟同厚,顏色變?yōu)榈S色(圖版Ⅰ2)。組織學觀察發(fā)現:細角螺精巢由許多樹枝狀的生殖管及生殖泡囊組成。生殖管反復分枝,分枝末端膨大形成泡囊,生殖管及泡囊均可產生精子。精巢的外壁由單層柱狀上皮、薄層平滑肌、薄層結締組織組成(圖
89、版Ⅰ3)。精巢外壁向精巢內部延伸并逐漸變薄而成為了生殖管和生殖泡囊的外壁。生殖管和生殖泡囊的結構相似,外壁由生殖上皮組成,內部有精原細胞、精母細胞及精細胞。每個生殖管中的各個時期的生殖細胞分布相對較集中,這表明精子發(fā)生的區(qū)域同步化。精巢橫切面觀察,發(fā)現生殖管呈輻射狀發(fā)散,生殖管在緊貼肝臟面匯合,形成輸精集合管。</p><p> 3.1.2 輸精集合管</p><p> 輸精集合管又叫
90、輸出集合管,是生殖管的集合體。外形上觀察為土灰色微透明小管,寬約0.05 cm,長約2.5cm,接通儲精囊。組織學觀察發(fā)現,其內部由輸精小管和間質組織構成,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兩部分??拷驳妮斁」軆炔拷Y構和精巢內部相似(圖版Ⅰ4~6),在繁殖期可觀察到其內部成團的精子細胞。研究推斷認為其不僅有輸送精子的功能還具有自身產生精子的能力。靠近儲精囊的輸精小管已經逐漸融合成為一個大型的輸精管道,內部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其表現為:第一,
91、管壁出現松散的肌肉組織;第二,分化出具有纖毛上皮的內壁;第三,管壁向腔面形成6個花瓣狀突起褶皺(圖版Ⅰ7)。最接近儲精囊段,輸精管道的6個花瓣狀突起褶皺突然消失,具有纖毛上皮的內壁依然存在(圖版Ⅰ8)。</p><p><b> 3.1.3 儲精囊</b></p><p> 儲精囊為一膨大的橢圓型結構,其顏色為土灰色,長約0.54cm,寬約0.39 cm,緊貼于肝
92、臟的內側,附著于外套膜上。組織學研究觀察發(fā)現:整個儲精囊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一些管狀結構,來回折疊在一起(圖版Ⅰ9~10),由單層纖毛細胞構成,嗜堿性,染后顯淺藍色;后半部分組織強嗜酸性,染后顯鮮紅色(圖版Ⅰ11,圖版Ⅱ1)。儲精囊由里向外依次分為分泌上皮、網狀組織、上皮組織。分泌上皮褶皺較多,有密集的微絨毛(圖版Ⅱ2)。上皮組織較薄,是單層柱狀上皮,繁殖期管腔內有大量成團的精子出現(圖版Ⅱ3)。</p><p&
93、gt;<b> 3.1.4 輸精管</b></p><p> 輸精管跨越了外套腔壁及頸部。依據輸精管的附著部位、彎曲程度和外觀顏色的不同,可把輸精管分為3段,分別為輸精管前段、輸精管中段和輸精管后段。輸精管前段為乳白色,附著在外套膜上,從儲精囊出發(fā)與腸平行沿著外套膜向前延伸,長約2.08cm,寬約0.21cm,其前部分彎曲呈螺旋狀,后部分呈直線型。輸精管中段為白色,附著在肌肉表層,長約1
94、.98cm,寬約0.21 cm,呈高度彎曲狀。輸精管后段顏色逐漸變深最后變?yōu)楹谏?,長約2. 4cm,寬約0.17cm,呈直線狀。組織學觀察發(fā)現:輸精管前段、輸精管中段、輸精管后段的組織結構一致。其結構為中央管道外周都由三層結構組成,分別為外環(huán)肌層(約63μm)、疏松結締組織層 (約76μm)和內環(huán)肌層(約87μm)(圖版Ⅱ4)。觀察的到:輸精管從前段到后段內部管道逐漸合并,最后合二為一(圖版Ⅱ5~9)。</p><p
95、><b> 3.1.5 陰精囊</b></p><p> 陰精囊為黑色,位于右觸角右下方,呈牛角狀突起。陰精囊基部較寬,頂端較窄。成熟雄性個體的陰精囊長約3.24 cm,最寬處約1.41 cm。組織學觀察發(fā)現:其內部是肌肉質,中間夾雜著些許腺體結構(圖版Ⅱ10~12)。</p><p><b> 3.1.6 交接器</b></p
96、><p> 交接器是陰莖囊末端伸出的一個白色膠質突起,呈彎鉤形,長約0.61cm。交配時雄性細角螺的交接器伸入雌性個體的陰道內,排出大量的精液。組織學觀察發(fā)現:交接器外周包裹著一層疏松纖維組織(約143μm),內部可分為管道(約71μm)、致密纖維(約180μm)和腺體(約24μm)(圖版Ⅱ13~14)。剛開始管道為2個,后來其中一個管道的內部逐漸被細胞充滿(圖版Ⅱ15),到最后變成了1個管道,管道的結構是由纖維組
97、織圍成的空腔,沒有纖毛上皮結構。交接器中腺體(圖版Ⅱ16)的存在可能與交配時某些物質的分泌有關。</p><p> 3.2 精巢的發(fā)育及分期</p><p> 從細角螺精巢的解剖結果和切面觀察結果可得出:細角螺性成熟過程中,精巢的形態(tài)及雄性生殖細胞均呈現有規(guī)律的變化,根據其變化特點可將精巢分為6個時期:增殖期、生長期、接近成熟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p><
98、p> 3.2.1 增殖期精巢</p><p> 增殖期的精巢開始發(fā)育,精巢體積不斷擴大,解剖時可見一層蠟黃色的精巢覆蓋于肝臟的表面,顏色黯淡無光澤。切片觀察得:精巢腔增大,精巢內部的精小葉數量明顯增多,體積增大,每個精小葉之間的空隙較大。白色網狀組織逐漸消失,被精小葉所替代,精小葉內部分布著大量精原細胞,細胞核呈嗜堿性,染后成藍色,細胞質呈嗜酸性,染后成淡紅色。精原細胞完成增殖變化,數量不斷增加,精小葉
99、內還具有少量初期精母細胞(圖版Ⅲ1~2)。</p><p> 3.2.2 生長期精巢</p><p> 生長期的精巢還在繼續(xù)加厚,解剖時可觀察到精巢呈蠟黃色,厚度明顯增加,有一些光澤。組織切片觀察的:此時的白色網狀組織完全消失,精巢完全內布滿精小葉,精小葉之間的間隙完全消失,精小葉內部以精母細胞為主。精母細胞內的細胞核不明顯,細胞核呈弱嗜堿性,染后成淡藍色,細胞質呈強嗜酸性,染后成鮮紅
100、色(圖版Ⅲ3~4)。</p><p> 3.2.3 成熟前期精巢</p><p> 精巢發(fā)育最快,體積達到最大,解剖時觀察到精巢為蠟黃色。組織切片顯示,精小葉的體積也達到了最大,早期時精小葉內部被精母細胞和精子細胞充滿,晚期時精小葉內部大量分布著變形中的精子細胞,另外還有少量的精母細胞。此時精細胞呈強嗜堿性,染后成深藍色(圖版Ⅲ5~7)。</p><p> 3
101、.2.4 成熟期精巢</p><p> 成熟期的精巢,切開后即可看到有白色精液的流出。組織切片顯示,精小葉內部被成熟的精子充滿,精子呈線形,弱嗜堿性,染后成淡藍色(圖版Ⅲ8~9)。</p><p> 3.2.5 排放期精巢</p><p> 精巢為臘黃色。組織切片顯示,精小葉在排出成熟的精子后,中央出現了空腔,此時精小葉內仍殘留精母細胞和精子細胞,精小葉之間逐
102、漸開始出現了空隙(圖版Ⅲ10)。</p><p> 3.2.6 休止期精巢</p><p> 精巢體積開始逐漸萎縮,大量的成熟精子排放后,精小葉內部變成了一個大空腔,形狀不規(guī)則,精小葉外壁逐漸變薄并開始萎縮退化。精小葉內仍殘留少量精子和精母細胞;精小葉內的結締組織大量增生,性腺完成一個發(fā)育周期(圖版Ⅲ11~12)。</p><p> 3.3 細角螺精子發(fā)生&l
103、t;/p><p> 依據各級不同時期的細胞形態(tài)、細胞核及細胞器的變化,精子發(fā)生過程可劃分為6個不同階段:初級精原細胞、次級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成熟精子。</p><p> 3.3.1 初級精原細胞</p><p> 細角螺的初級精原細胞染色淺且分布較均勻。核內有明顯的核仁,通常為1~3個,約1μm,電子密度高,分布較居中,染色較深(圖版Ⅳ
104、1)。透射電鏡觀察得:初級精原細胞是所有生精細胞中體積最大,呈橢圓形,大小為(12.1~14.95)μm×(8.73~10.95)μm,核的大小約為(7.53~8.74)μm×(5.87~7.47)μm,核質比約為0.67。染色質均勻的分布在細胞核內,電子密度較低而且少見濃縮聚集現象,細胞質中細胞器以線粒體、內質網為主(圖版Ⅳ1~3),線粒體體積較小,呈棒形或橢圓形,內質網一般與核膜相連接(圖版Ⅳ1),細胞質內高爾基
105、體較難觀察到。</p><p> 3.3.2 次級精原細胞</p><p> 一個初級精原細胞經有絲分裂后形成兩個次級精原細胞,這一過程中可觀察到雙核細胞(圖版Ⅵ4)。次級精原細胞比初級精原細胞小,大小約為(9.27~10.37)μm×(6.85~8.63)μm,核大小約為(4.87~5.92)μm×(4.4~4.94)μm,核質比約為0.58。次級精原細胞形狀為圓
106、形或不規(guī)則四邊形。與初級精原細胞相比,次級精原細胞的核質比較小,細胞核位置偏移。核內電子密度變高,染色質濃縮增加,近核膜處有異染色質出現。核仁明顯,體積變小,大小約為0.6μm,細胞質內有豐富的內質網和線粒體(圖版Ⅳ5~6)。線粒體體積明顯增大,呈橢圓形,線粒體內出現較多且明顯的脊。</p><p> 3.3.3 次級精母細胞</p><p> 次級精原細胞分裂后形成初級精母細胞。初級
107、精母細胞的體積明顯小于次級精原細胞,大小約為9.4×6.3μm,核大小約為3.80×2.60μm,核質比約為0.45。在初級精母細胞階段:核內染色質濃縮轉變?yōu)槿旧w,同源染色體發(fā)生配對、交叉互換現象;核仁經歷了從有到無的過程。根據其核內染色質的形態(tài)變化,可將其劃分為四個時期:細線期、偶線期、粗線期和雙線期。</p><p> 細線期:核內具有一個明顯的核仁,位于核偏心位置;核內染色質完成復制
108、并開始逐漸濃縮,電子密度逐漸變大,染色質呈細顆粒狀或細絨毛狀,無規(guī)則地分布在核仁周圍和核膜附近;細胞質內細胞器較少(圖版Ⅳ7)。</p><p> 偶線期:細胞核內的核仁開始慢慢消失,核內同源染色體進行聯會配對,相比細線期染色體開始變得清晰濃縮,可見部分染色質濃縮成團塊狀(圖版Ⅳ8),細胞核明顯增大。</p><p> 粗線期:細胞核內核仁完全消失,可見聯會復合體,聯會復合體呈粗線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開題報告】
- 細角螺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研究【畢業(yè)設計】
- 管角螺配合飼料的初步研究【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細角螺的研究概述【文獻綜述】
- 管角螺的胚胎發(fā)育過程的研究【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香螺即食產品的研發(fā)【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紙盒貼角機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光唇魚個體生殖力的研究【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病房呼叫系統(tǒng)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doc
- 微黃鐮玉螺的齒舌形態(tài)觀察【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計】
- 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doc
- 流媒體播放系統(tǒng)設計【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
- 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和文獻綜述.doc
- 電參數測量系統(tǒng)設計【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
- 超市進銷管理系統(tǒng)設計【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
- 智能組卷系統(tǒng)設計【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
- 懸掛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
- 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和文獻綜述.doc
- 鐵路隧道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文獻綜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