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悲劇意蘊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史記》中的悲劇意蘊</p><p>  摘要:士人命運的悲劇性是《史記》悲劇意蘊所在。士人命運的悲劇具有二重性,具體展現(xiàn)為三種形式:一種表現(xiàn)為士人自覺的臣服于客觀環(huán)境,在名利的追求中喪失了人之為人的主體人格;一部分士人在客觀環(huán)境和主體人格兩者之間追求一種調(diào)和的存在,明哲保身;另一部分士人在客觀環(huán)境的束縛中追求主體人格的獨立存在和價值的不朽。他們共同表現(xiàn)為以君主意志和客觀權勢為主要內(nèi)容的環(huán)境

2、對人的主體意志的摧殘。士人命運的悲劇二重性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人追求自我發(fā)展的無限性與客觀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悲劇性沖突。 </p><p>  關鍵詞:司馬遷;主體人格;悲劇二重性 </p><p>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738(2013)02-0060-05 </p><p>  探討《史記》的悲劇意蘊和士人士人的概念詳見余英時的

3、《士與中國文化》,《史記》的悲劇人物符合士人精神的內(nèi)涵和外延,在此用士人代指《史記》中的悲劇人物。 </p><p>  命運的悲劇二重性,須探討司馬遷的身世命運。劉熙載在《藝概》中曰:“學《離騷》得其情者為太史公”。魯迅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中滲透著作者悲憤之情,司馬遷命運悲劇之感和悲憤之情的抒發(fā),必然滲透在對歷史的深沉思考和理性批判中。 </p><p>  司馬

4、遷受宮刑不死,發(fā)憤著書,以求生命和價值的不朽。宮刑對其身心都是極大的折磨,“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1]205“在這場事件中,他對專制君主無可理喻的權利、對人生在根本上為外力所壓迫的處境,有了新的認識。”[1]205司馬遷對現(xiàn)實有更清醒的認識,正如司馬遷受宮刑之前“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wèi)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

5、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 [2]2729司馬遷正道直言,忠心為國,卻落得身殘?zhí)幵崱?</p><p>  司馬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新的認識。司馬遷若“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 [2]2732,其冤屈得不到昭雪,其人生價值得不到實現(xiàn)。故著史以自現(xiàn)以求價值和生命的不朽。故曰:“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2733 &l

6、t;/p><p>  司馬遷受奇恥大辱,故欲抒己之憤懣之情;生死的抉擇和人生的巨大挫折,使他更加珍惜生命的價值,內(nèi)在的激發(f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自己的本質要求。 </p><p>  司馬遷在先賢身上找到了心靈寄托和前進的動力: </p><p>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

7、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2]2735。 </p><p>  他們有一種不屈服于命運的精神。但是客觀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總是使他們沉浸在失敗和困頓中。失敗和困頓激發(fā)人自覺追求生命和價值實現(xiàn)的抗爭精

8、神,故著書以求生命和價值的不朽。中國士人以道自任,以天下為己任,現(xiàn)實的遭遇使他們空有抱負而不得施展,轉向立言以追求生命的不朽。這就是中國士人命運的悲劇二重性。他們一方面不屈不撓的追求生命和價值的實現(xiàn)和不朽,但是客觀環(huán)境總是使他們處于失敗和困頓中。 </p><p>  人與客觀環(huán)境的斗爭過程中,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人類從神的崇拜和禮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認識到人的偉大——人的獨立意志和主觀能動性。人可以通過自

9、己的意志和智慧去改造客觀環(huán)境,一方面在現(xiàn)實世界中建立自己的功業(yè),另一方面堅信人的理性,不屈服于外在的權威,自覺的維護人的主體人格。人追求自身發(fā)展的同時推動了客觀歷史發(fā)展;但是客觀歷史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客觀的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方面推動了人的發(fā)展和人類事業(yè)的進步,另一方面客觀歷史發(fā)展進程要求個人的發(fā)展服從整個人類事業(yè)的發(fā)展。人要求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但是客觀歷史發(fā)展,在一定歷史時期內(nèi),不能滿足人的要求。這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是士人命運

10、的悲劇二重性的根源。 </p><p>  這種深層的矛盾在司馬遷身上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司馬遷把這種精神貫注到《史記》的創(chuàng)作中。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大都具有一種英雄色彩,并且絕大多數(shù)都具有一種悲劇色彩。 </p><p>  士人不屈服于客觀環(huán)境,要求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自我,當這一愿望無法滿足時,一部分士人自覺的臣服于客觀環(huán)境,在名利的追求中喪失了人之為人的主體人格;一部分士人在主體人格和客觀環(huán)境

11、中追求一種調(diào)和的存在,明哲保身;另一部分士人在客觀環(huán)境的束縛中追求主體人格的獨立存在和價值的不朽。他們共同表現(xiàn)為以君主意志和客觀權勢為主要內(nèi)容的客觀環(huán)境對人的主體意志的摧殘。故《史記》中悲劇英雄人物可以分為三類: </p><p>  (一)第一類以叔孫通,李斯,公孫弘為代表。叔孫通“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3]2,不講是非曲直,以面諛而得勢。 </p><p&

12、gt;  叔孫通其先叛秦歸楚,后又叛楚降漢。因劉邦的好惡變其儒服:“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盵4]2721 </p><p>  叔孫通定禮樂以滿足君主的虛榮與尊嚴,借以謀取富貴權勢,丁晏在《史記余論》中說:叔孫生諛臣耳,史公論其希世度務,道固委蛇,又借魯兩生語形容之,譏刺深矣[5]653。魯兩生論叔孫通,“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

13、。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后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4]2722。 </p><p>  叔孫通與其弟子皆一丘之貉,未顯達時竊罵叔孫通曰:“事先生數(shù)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4]2721后來叔孫通定朝儀,漢高祖悉以為郎,叔孫通以所受賞賜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皆喜曰:“叔孫生誠圣人也,知當世之要務?!盵4]2724尚镕在《史記辨證》中言“通為高祖籌時變,

14、開公孫弘阿世之端。史于通多微詞,亦以其為諛儒也?!盵5]653   叔孫通完全臣服于君主意志下,為了功名地位失去了尊嚴,人的主體意識與獨立意志在客觀威權下徹底迷失。 </p><p>  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shù)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4]2539 </p><p>

15、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李斯為丞相,可謂富貴已極“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shù)”。 </p><p>  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太盛?!蛩鼓松喜滩家?,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4]2547 </p><p>  秦始皇死后,趙高密謀立二世,李斯為求自保,屈從于趙高,矯天子之詔,擁立二世胡亥,

16、殘害扶蘇、蒙恬、蒙毅等。 </p><p>  李斯自嘆:“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4]2550 </p><p>  陳涉兵起山東,秦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李斯身居高位難辭其咎。國家危機的境遇下,不思報效國家,為求自保,茍且求容“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4]2554,為了維護個人私利不擇手段。 </p><p>  李斯自掘墳

17、墓,為趙高所陷害。李斯與其中子一起被拘,臨刑前對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4]2562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p><p>  在國家和生命的緊要關頭,李斯只求自保。從李斯觀鼠這一小事可以反映出李斯的人生價值觀——“故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4]2539-2540。為追求高位富貴,李斯徹底喪失了人之為人的

18、尊嚴和人格。 </p><p>  這一類人物在《史記》中俯拾皆是,如公孫弘,叔孫通,張湯等。這類人物共同表現(xiàn)為:人格的尊嚴喪失,卑躬屈膝的活著,踐踏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司馬遷寓敘事于論斷,通過對這一類人物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來頌揚和謳歌人對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和自由意志的堅持。 </p><p> ?。ǘ┑诙惾宋镆苑扼?,蕭何,張良為代表。在以君主意志和客觀權勢為主要內(nèi)容的客觀環(huán)境中,他們

19、明哲保身或功成身退。 </p><p>  范蠡輔助勾踐以雪前恥,北進中原,號令天下;功拜大將軍建立功名之后“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故上書辭勾踐“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4]1752 </p><p>  范蠡并直言相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4]1746洞

20、悉君主權力的弊端,明哲保身,功成身退。 </p><p>  蕭何在劉邦建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司馬遷在《蕭相國世家》中對他的功績、治國策略不著筆墨,反而精細描摹蕭何在劉邦的猜忌下如何自保。 </p><p>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shù)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shù)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庇谑呛螐?/p>

21、其計,漢王大說。 </p><p>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wèi)。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wèi)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衛(wèi)衛(wèi)君,非以寵君也。愿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說?!毕鄧鴱钠?/p>

22、計,高帝乃大喜。 </p><p>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shù)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shù)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上心乃安?!庇谑窍鄧鴱钠溆?,上乃大說[4]2015-2018。 </p>&l

23、t;p>  蕭何委曲求全,不惜自污;司馬遷敏銳的捕捉到劉邦的情感變化——“漢王大悅”,“高帝乃大喜”,“上乃大悅”。司馬遷以隱晦之筆寫出劉邦的猜忌和蕭何的委曲求全?!皾h高之狙詐猜忌,鮑生知之,召平知之,又一客知之,史公又從而反復著明之,而讀者不察。猶謂其豁達大度,何哉?”[3]513蕭何自我保護意識處處見之,劉邦猜忌處處顯之。 </p><p>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漢高祖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中建立巨大的

24、功勛。功成名就后明哲保身,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殘害功臣,張良身居高位卻不思諫諍。漢高祖欲易太子,張良明知其錯卻不勸諫,在呂后的強迫下才勉強出謀劃策。 </p><p>  張良“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建立功名之后,明哲保身,不再以國家社稷為念。故司馬遷置之不著“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張良“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25、”[4]2047-2048 這也不失為一種避禍的手段。 </p><p>  這一類人物還有王翦,蒙恬,曹參等等。他們無法與客觀的外在權勢相抗衡,明哲保身。 </p><p> ?。ㄈ┑谌惾宋?,以屈原,孔子,伍子胥為代表。他們要求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自己,追求生命和價值的不朽,但是客觀的環(huán)境常常使他們處于困頓和失敗的境地,他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客觀環(huán)境相抗爭,追求生命的實現(xiàn)和人格的獨立。

26、</p><p>  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愁幽思而作《離騷》”[4]2482,反復傾吐內(nèi)心的怨憤、凄苦,反復詠嘆高潔的人格和不遇之情。他對國家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深沉的憂患意識,積極入世并堅持主體人格的高度獨立,要求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功業(yè),并把這種功業(yè)的建立當做生命和價值的最高實現(xiàn)。 </p><p>  但是屈原在追求價值的實現(xiàn)和主

27、體人格的同時,把自己禁錮在君臣關系之中。封建宗法體制下君主意志束縛其生命和價值的實現(xiàn)?!扒郊燃抵?,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4]2482。屈原以死來反抗渾濁的世界。屈原高潔的人格和永不屈服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士人追求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自己。   孔子積極入仕,卻一生不遇,落魄之極。 </p>&

28、lt;p>  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鬃娱L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4]1909。 </p><p>  但是孔子堅持獨立的主體人格,不枉道事君。 </p><p>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

29、見君子![4]1932 </p><p>  孔子抱著一種救世的情懷,四處奔波,不受禮遇,但是他不因救世之心而損道。 </p><p>  伍子胥積極地追求生命和價值的實現(xiàn),“隱忍以就功名”。 </p><p>  楚平王以伍奢為質召伍尚與伍子胥。伍尚盡孝而死,《左傳》中寫伍尚對伍子胥道“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

30、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钡搅恕妒酚洝分?,則改為:“伍子胥曰:‘二子到,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4]2172從《左傳》到《史記》,由對伍尚代表的儒家仁孝道德理念的弘揚轉向了對伍子胥人生觀、價值觀的展現(xiàn)。 </p><p>  伍子胥在追求有為人生的道路

31、上,幾經(jīng)生死。 </p><p>  伍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乃與太子建俱奔于鄭……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到昭關,昭關欲執(zhí)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zhí)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吳,吳王僚方用事,公子光為將。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

32、4]2173。 </p><p>  司馬遷以一種飽含感情的筆調(diào),精細的描摹伍子胥逃難過程中的種種驚心動魄的畫面,最后不禁贊道:“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4]2183伍子胥對生命和價值實現(xiàn)鍥而不舍的追求,激勵著他戰(zhàn)勝外在的環(huán)境的困厄。面對申包胥的質疑和批判“今至于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

33、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盵4]2176-2177表現(xiàn)為一種精衛(wèi)填海式的抗爭和不屈的精神。 </p><p>  越王勾踐勵精圖治,對吳國造成巨大威脅,伍子胥再三直諫,毫不顧忌自己的安危。君主的猜忌和小人的讒言使他郁郁不得志,他最終以死為諫,捍衛(wèi)自己的主體人格和獨立意志。 </p><p>  伍子胥仰天嘆曰:“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

34、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于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4]2180。 </p><p>  伍子胥不惜以死為諫,固然有其對吳國的責任感,更深層的是對自我話語權的堅持和對君主權力的毫不妥協(xié)。他的身上高揚著人的主體精神,要求自由的施展主體意志。但是人的這種追求自我全面而自由的

35、發(fā)展自己的精神根本上受到客觀權勢的壓抑。他的一生一直沉浸在痛苦和困頓之中,其主體意志得不到自由的施展。伍子胥隱忍茍活、直諫而死,只是為了實現(xiàn)生命中的某種目的,當某種目的達到后就可以從容而死;為了一個目的而忍辱求生,為了一個目的而不避生死。 </p><p>  這一類人物在《史記》中舉不勝數(shù),如吳起,伯夷,叔齊,孫武,汲黯,周亞夫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他們“在任何事物之前無需退縮,在天地面前無所羞慚和恐懼,從而就

36、不必低首于任何力量,不必膜拜于任何神靈?!盵4]251同時自覺的積極追求生面和價值的實現(xiàn),永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權勢。 </p><p>  《史記》中彌漫著一種悲劇性英勇主義情結,其雄深雅健的高亢的悲劇之美,是士人命運沖突悲劇性的外在表現(xiàn)。悲劇之美源自英雄人物對悲劇命運的抗爭,而迸發(fā)出的美麗花火,從而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逝去的憤慨。通過三類的悲劇人物對比,我們可以認識到司馬遷隱約地褒揚第三類士人,他們桀驁不馴,或者

37、不屈服天命,或者以天下為己任,或者剛正不阿,威武不屈。但是他們的命運有一種拂之不去悲劇意蘊??陀^環(huán)境和權勢束縛和壓制士人生命和價值實現(xiàn),壓抑欲深,他們反抗越激烈,越能激發(fā)他們實現(xiàn)理想和價值的抗爭精神。他們這種獨立不屈的文化人格和永不屈服的精神推動著歷史的前行。歷史以人為主體,人的發(fā)展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而人追求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的本質力量是歷史發(fā)展的根本推動力。 </p><p><b>  [參考

38、文獻] </b></p><p>  [1]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p><p>  [2] 班固.漢書[M]. 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p><p>  [3]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9. </p><p>  [4] 司馬遷.史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