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論文的撰寫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六、史學論文的撰寫,1、基本格式史學論文盡管千變?nèi)f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還是要遵循基本的格式。一般來說,較長的史學論文的格式如下:①引言(導言,緒論)。即文章開頭,用一段或幾段文字表達,主要包含以下內(nèi)容:a) 開宗明義,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一開始就讓讀者了解這篇文章的基本觀點;b) 解決論題中各概念定義;c) 說明研究背景,點出所研究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 說明研究緣由,點出研究本專題的目的;,e) 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價值和

2、意義;f) 擺出所要批駁的“靶子”;g) 回顧本專題的研究史,指出他們的長處和不足,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點。這一條尤為重要,大凡比較重要的課題,引文必須交待本課題的研究史,從交待中就可發(fā)現(xiàn)你對這一問題研究史掌握的情況以及認識的高度,從你選取的角度和論述的重點,一般就可判斷出這篇文章的價值。因此,如果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史不熟悉,這段文字就最難寫,如果熟悉了,又有較高的認識,這段文字也就不難寫。,下面我們摘錄幾篇論文的引言:其一,胡如

3、雷《論唐太宗》(《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2期)“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少見的杰出政治家,開明的封建皇帝。他不但受到古人的同聲贊頌,而且在今天史學家的筆下也是一個非常受重視和給予肯定評價的歷史人物。關(guān)于他一生的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內(nèi)容極為豐富,遠非短短一篇論文所能全部涉及。在這篇文章里,僅就唐太宗的特點、產(chǎn)生這個政治家的條件和他的局限性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這段引言150字左右,三句話,三個意思。第一句話說明李世民是個重要人物,既然是個

4、重要人物,就有研究的價值。第二句話,表明本文不是研究其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因為關(guān)于這方面的研究以往很多。第三句話說明本文研究的重點是唐太宗的特點、產(chǎn)生條件及局限性,關(guān)于這些方面恰恰是以往幾乎沒有涉及的。所以讀者一看到這引言,就產(chǎn)生了閱讀此文的極大興趣。,其二,南炳文《從“三言”看明代奴仆》(《歷史研究》1985年第6期)“明代的奴仆數(shù)量大、使用廣,辨明其實際地位與作用,是正確認識明代階級關(guān)系的重要一環(huán)。明代是我國古典小說一個重要的發(fā)

5、展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佳作。這些作品,也是研究當時階段級關(guān)系的重要資料。在以往關(guān)于明代奴仆的研究中,有的歷史學家已注意到這些生動、具體的論述,但總的來說,利用的還很不夠。最近,我們重新翻檢了馮夢龍編輯的短篇小說集“三言”,搜集了其中關(guān)于奴仆的資料,并結(jié)合其他文獻,做了比較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三言”中有關(guān)明代奴仆的資料,不僅生動地印證了許多文獻的記載,而且起了重要的補充和訂正作用,彌足珍貴。現(xiàn)將主要之點縷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p>

6、,這個引言分兩段寫成,第一段說明研究奴仆的重要意義:“認識明代階級關(guān)系的重要一環(huán)。”第二段①簡要說明小說中有大量資料。②以往關(guān)于明代奴仆研究史雖然注意到了,但利用得還很不夠(也許是沒有專文論述,故未點出具體文章)。③點出本文的研究角度:從小說中進行研究,而且小說中的材料對文獻材料,不僅印證,更是補充和訂正,這就說明了本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其三,王育濟《論“杯酒釋兵權(quán)”》(《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杯酒釋兵權(quán)”是宋初政治史

7、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們熟知的一則歷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學家聶崇岐先生的長文《論宋太祖收兵權(quán)》,正確區(qū)分了“杯酒釋兵權(quán)”與“收藩鎮(zhèn)之權(quán)”的不同,并著重闡述了“收藩鎮(zhèn)之權(quán)”的問題。四十年代,丁則良先生撰《杯酒釋兵權(quán)考》,認為“所謂杯酒釋兵權(quán)”一事,全來自傳聞,不可置信。八十年代以后,徐規(guī)、方建新、顧吉辰等知名學者,亦各有討論“杯酒”一事的專文,但由于他們對此事的真實性仍多有懷疑,甚至斷為偽造,這又不能不限制其對相關(guān)問題的探討。本文擬在前

8、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杯酒釋兵權(quán)”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并著重從“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它的真實性,成效及其意義等方面,提出一些個人看法。”,這段引言對“杯酒釋兵權(quán)”的研究史交待得十分清楚,從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都注意到了,而且以往的結(jié)論基本是懷疑或否認,而作者在本文中顯然是持相反觀點,并交待了本文研究的重點:“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真實性和成效及其意義。讀者一看,就知道本文會提出一些新觀點,這個引言寫得非常清楚。,其四,高敏《論侯景

9、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影響》(《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關(guān)于“侯景之亂”的起因與經(jīng)過,史書記載甚詳,后世之論侯景之亂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間雖不無歧異之說,但已剩義無多。然而,對于“侯景之亂”給南朝后期社會歷史造成的影響問題,卻專題論述者不多。且對此問題的探討,有賴于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全面考察,方可明其玄妙,探其原委,知其變異之由。正因為探討這一問題有其難度,故長期以來惟有陳寅恪先生及朱大渭先生二人對此有過專題探討。陳先生曾

10、在《江東民條釋證及推論》一文中的推論部分說:“侯景之亂,不僅于南朝政治為巨變,并在江東社會上,亦為一劃分時期之大事?!边@一看法,實開認識侯景之亂對南朝社會歷史的巨大影響之端。,由于陳先生此文的重點是考證江南的民族問題,故對侯景之亂造成的巨大影響,僅提出了“巖穴村屯之豪長乃乘此役興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會階級關(guān)系之變動”這一個方面。而未論及其他方面。到八十年代,朱大渭先生進一步對侯景之亂給江南門閥世族地主的打擊、少數(shù)民族豪首和庶民階層興起的

11、影響作了論述。但是,就整個侯景之亂的影響而言,仍感有所缺漏。因思不揣淺陋,簡約補論一、二,以就教于方家!,這個引言首先介紹了研究史,指出關(guān)于侯景之亂的原因與經(jīng)過,沒有多少可討論的。但對于“侯景之亂”給南朝后期社會歷史造成的影響,專題論述只有二篇,并指出二篇的價值和不足。陳寅恪文章雖首次提出了“侯景之亂”的影響問題,但只論述了“造成南朝民族及社會階級關(guān)系之變動”這一個方面,而未論及其他方面。朱大謂文章對整個侯景之亂的影響論述有所缺漏。指出

12、前人的不足,也就明確了本文研究的重點:顯然是全面論述侯景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影響。,其五較長的引言(前言),見顧誠《沈萬三及其家族事跡考》(《歷史研究》99年第1期)作者在前言中首先就提出沈萬三值得研究的理由:富翁的代名詞、民間的沈萬三熱。然而,史學界對沈萬三的研究嚴重滯后,舉《辭源·沈萬三》以及近年來史學著作為例。接著作者指出研究沈萬三的重要意義。因為沈家事跡關(guān)聯(lián)著元、明政治史、經(jīng)濟史、文化史、社會史諸多領(lǐng)域,不可忽視

13、。這就闡明了作者研究這一問題的緣由、價值和意義。,②正文:這是最重要的部分,全文的精華部分、主要觀點、史料都要在這一部分充分展開,學術(shù)價值也在這一部分體現(xiàn),所有的論證過程也在這一部分完成。正文一般都會分好幾個部分。高敏《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影響》(《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一)促進了南朝兵戶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興起(二)推動了南朝奴隸解放運動和南朝社會階級關(guān)系的變動(三)造成了南朝后期統(tǒng)治集團民族成風與士庶

14、階層數(shù)量比重的變動(四)促進了南北朝北強南弱格局的進一步形成,③結(jié)論(結(jié)語):一般是全文的結(jié)束,或是總論點的歸納,或是中心論點的再次強調(diào),以加深讀者印象。高敏《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影響》(《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的結(jié)論:因此,在幾百年的南北朝對峙之中,北強南弱的格局,自侯景之亂已形成定局,即使無陳后主等人的荒淫逸樂,陳王朝的速亡也是指日可待的。例如:侯旭東《北朝鄉(xiāng)里制與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為中心的考察》(《歷史

15、研究》2001年第6期)本文主要針對傳統(tǒng)觀點而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學界一般認為:北朝時期,鄉(xiāng)村因?qū)嵭腥L制而不存在鄉(xiāng)里編制。作者通過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認為北朝在實行三長制的同時,鄉(xiāng)村仍然存在廣泛的鄉(xiāng)里制,當然這種鄉(xiāng)里制與前代也有一些區(qū)別。全文分為五部分:一、鄉(xiāng)里制考實。二、鄉(xiāng)里制特點。三、鄉(xiāng)里制出現(xiàn)背景的推測。四、鄉(xiāng)里與村民生活。五、結(jié)語。,在結(jié)語部分,作者強調(diào)如下結(jié)論:①北朝約自太和年間開始在城鎮(zhèn)外的村落編制鄉(xiāng)里,一直到北朝末

16、,除北齊時畿內(nèi)不設外,均是。不同于前代,北朝的鄉(xiāng)里具有劃定的地域,這可能與實行均田制有關(guān)。②鄉(xiāng)里編制雖普遍存在,但在生活中似乎未受到村民的積極認同,相反,他們對世代生活其中的村落表現(xiàn)出更強的歸屬感,并依托“村”組織活動,官方設置在村落受到架空。③一些日本學者重視研究六朝時代的村落,將它的出現(xiàn)與整個社會的變遷聯(lián)系起來,并強調(diào)村落“自治性”的一面,實際情況是復雜的,北朝的情況也表明“村落”與“鄉(xiāng)里”并行于此?!按濉钡某霈F(xiàn)是否意味著社會的

17、變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結(jié)論并非所有論文均有,也可以不出現(xiàn)。,④余論(附論):余論所論述的內(nèi)容雖然不是本文的主題,但與主題有密切的關(guān)系,或由主題派生出來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能加深對主題的理解。例如,劉浦江《遼朝國號考釋》(《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本文主要闡述遼朝的國號問題。作者認為,遼朝一代的國號變遷,遠比人們過去所知道的情況要復雜得多。遼朝建國之初建號大契丹;太宗時一度實行雙重國號。在燕之漢地稱大遼,在草原地區(qū)仍稱大契丹;圣

18、宗和遼宗時又兩次改變國號。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始終稱遼朝為哈喇契丹和契丹。遼朝國號的復雜性是遼朝二元政治體制的一種表現(xiàn)。,全文分七個部分:一、遼朝國號之謎。二、太祖建號“大契丹”。三、雙重國號制:“大遼”與“大契丹”并稱。四、圣宗改號“大契丹”。五、遼宗復號“大遼”。六、契丹文和女真文中的遼朝國號。七、附論“大蕃”名號問題。,這第七部分即附論,為什么要附論“大蕃”名號問題呢?正文中已論證了遼朝國號先后有“大契丹”、“大遼

19、”之稱,契丹文、女真文中又有哈喇契丹和契丹之稱,從未有過“大蕃”之稱,作者可以不討論這個問題,但在1976年在北京房山縣清理一座遼塔塔基中,出土了一塊遼代紀年文字磚,上有墨書“大蕃天顯歲次戊戌五月拾三日已未”共15字。其中“大蕃”二字,有人認為很可能是遼朝曾經(jīng)使用的國號之一,而作者又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正文完全是按年代來考證遼朝國號的,關(guān)于“大蕃”的論述不便在正文中表述。而這個問題如果避而不談,又顯得不完全,必然會引起學界的疑問,故作為

20、“附論”的形式放在最后論述,最為適宜。作者認為“大蕃”應是“當?shù)貪h人對遼朝的尊稱,意若‘大朝’,而非正式的國號?!碑斎唬⒎撬姓撐亩加小案秸摗被颉坝嗾摗?,有的論文雖有,但不一定標明。如參考資料中選編的南炳文《從“三言”看明代奴仆》第五部分和明代奴仆有關(guān)的幾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余論”或“附論”,作者之所以不標明“余論”(附論)字樣,是為了更明確告訴讀者本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⑤注釋:所有專題研究性的學術(shù)論文都應有注釋,這是學術(shù)論文的重要組

21、成部分。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往往很不重視注釋,或者雖有注釋,但極不規(guī)范,在學術(shù)界產(chǎn)生了很壞的影響,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注釋的規(guī)范為什么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這是由注釋的功能決定的,一般來說,規(guī)范的注釋有三種功能:a) 為學界同行對相關(guān)問題作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b) 為文獻學研究提供可供分析的樣本;c)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章作者的學術(shù)功力和人品。因為從你注釋的情況,就可看出作者研究這個問題時所查閱過、使用過的資料、論著,學界

22、同行一看便知你是否看到過新材料,是否比前人發(fā)掘過更多的資料,如果沒有,文章的價值就會打折扣。當然這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也有特殊情況,即作者雖未發(fā)掘更多的資料,但他對已有的資料給予新的解釋,提出了新的觀點,這也是一篇好文章。但這種情況相對較少。,2、幾種主要方法——論證、批駁、敘述(1)論證:論證是議論文寫作的主要方式,所謂論文就是用論據(jù)對論點進行論證。因此,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是論文的“三要素”,關(guān)于這三要素,學界都有一些共同的認識、共同

23、的要求。關(guān)于論點,一般的要求是:①論點要正確。②論點要有新意。③論點要深刻。④論點要有針對性。關(guān)于論據(jù),一般的要求是:①論據(jù)必須真實。②論據(jù)必須是已知的。③論據(jù)必須典型。④論據(jù)必須充分。關(guān)于論證,一般的要求是:①論點和證據(jù)必須統(tǒng)一。②論證必須合乎邏輯規(guī)則。,論點,是作出所持的看法和主張,也即作者的觀點。任何論文,不可能沒有觀點,沒有觀點的論文也就不成其為論文。但一篇論文只能有而且必須有一個總論點,這個總論點就是主題。論文不論如何展

24、開,都必須圍繞這個論點,這就是緊扣主題,而不能偏離主題(總論點)。偏離了,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走題”、“跑題”。那這篇論文就寫失敗了。當然,有的論文內(nèi)容比較豐富,它的結(jié)構(gòu)也較為復雜。包括若干部分,涉及若干方面,還有若干層次,所以在總論點下有若干個分論點,經(jīng)過論證的分論點就就成了論據(jù),為論證總論點服務 。,例如,高敏《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影響》(《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本文總論點就是“侯景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產(chǎn)生了巨

25、大影響”。為了論證這個總論點,作者提出了4個分論點:①促進了南朝兵戶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興起。②推動了南朝奴隸解放運動和南朝社會階級關(guān)系的變動。③造成了南朝后期統(tǒng)治集團民族成份與士庶階層數(shù)量比重的變動。④促進了南北朝北強南弱格局的進一步形成。當然這4個分論點都需要論證,論證以后就成了總論點的依據(jù)了,論證了分論點也就論證了總論點,即總論點成立了。,論證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①分析法:分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思維方法,因

26、此,它也是史學論文寫作中最重要,最常用的論證方法。所謂分析,就是把整體分解成部分,把復雜事物分解為各個要素,并對這些部分或要素進行研究和認識的思維方法。人們認識一個復雜的事物不能一下子就認識清楚的??偸窍日J識事物的一個個局部,或一個個側(cè)面或一個個層次,然后才能逐步認識事物的整體、事物的全部、事物的本質(zhì),這是符合認識論規(guī)律的。因此,我們論文的寫作,也要遵循這個規(guī)律。運用分析法進行論證,就是要善于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個側(cè)面、要素、層次,化整

27、為零,化大為小,以便于論證。當然,這是不容易的,要熟練地掌握分析法,就必須對事物有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分析得準確。,例一:高敏的文章就是如上面所說,把“侯景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巨大的影響分解成四個方面。①兵制的變動(兵戶制瓦解,募兵制、私兵制興起)。②奴隸解放和階級關(guān)系變動。③統(tǒng)治集團民族成份與士庶階層數(shù)量比重的變動。④北強南弱格局的形成等。作者為何能作這樣的分析呢?也就是說分析的根據(jù)何在呢?當然來源于史料,來源于對史料的深入鉆

28、研,來源于作者深邃的洞察力。,例二:南炳文的文章《從“三言”看明代奴仆》既然是“看”,那么作者從“三言”中關(guān)于明代的奴仆看到一些什么呢?通觀全文,作者看到了四個方面:①明代奴仆的廣泛存在;②明代奴仆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屬性;③明代奴仆的反抗斗爭;④明代奴仆問題的復雜性。這實際上是本文的結(jié)構(gòu),也是一種分析。再細看,作者如何分析“明代奴仆的廣泛存在”的呢?作者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也就是說,作者把“明代奴仆使用之廣”這個分論點又分解成4個方面,

29、或是從四個角度來進行分析論證:①奴仆使用者的身份多樣;②奴仆的名目多樣;③奴仆被役使的領(lǐng)域廣泛;④奴仆被役使的地區(qū)廣和時期長。,每個角度還可以再細分,如奴仆使用者的身份就有:文官、武將、吏員、簪纓之族、暴發(fā)戶、大地主,作坊主、商人、高利貸者、水盜、妓女甚至上中農(nóng)等十幾種?!芭偷拿俊庇挚杉毞譃槎喾N?!耙凼古偷牟块T和領(lǐng)域”又分解為農(nóng)業(yè)、家庭手工業(yè)、商業(yè)(典當業(yè))、家內(nèi)雜役等多種行業(yè)和部門。,關(guān)于明代奴仆的社會地位,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30、呢?作者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①人身歸屬(屬于主人),何以見得?作者又從四個方面來分析論證:a) 隨意出賣、轉(zhuǎn)讓;b) 主人遷徙,奴仆跟隨;c) 主人安排奴仆的婚姻;d) 主人可以打罵。②身份地位低(對家長、全家乃至同族都低一等或幾等)。③經(jīng)濟地位(沒有獨立經(jīng)濟)④擁有家眷(但也由主人隨意役使)至于奴仆的反抗斗爭,作者將其分解成四種形式:①“奴變”即武裝反抗(由于不是三言所寫的,故略提,完全不提也會被人誤解作者不知道)。②逃亡。③搞“私

31、房”。④告主。,例三,《論徽商與封建政治勢力的關(guān)系》在論述徽商與封建政治勢力的關(guān)系時,作者就把封建政治勢力分解成三個要素:①封建官員(封建政治勢力的載體)②封建政府(封建政治勢力的象征)③封建皇帝(封建政治勢力的總代表),②例證法就是引用具體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也就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作為史學論文,就是引用具體史料來論證某個觀點,這是史學論文寫作中運用最多的方法。因為史學研究就是要憑史料說話,憑史料說話就是引用史料來論證提

32、出的觀點。例一,南炳文文章為了論證奴仆可以被隨意出賣和轉(zhuǎn)讓。引了三個例證:滕某、馬德、呂喜兒。以下論證主人遷徙,奴仆無條件跟隨伏侍,主人可以任意安排奴仆婚姻,主人可以打罵奴仆等觀點時都各舉了一個例子。本文通篇都是運用例證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例二,高敏在文中為了論證侯景之亂帶來兵戶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興起,作者從反方(侯景方)和正方(反侯景之亂的一方)來分析,侯景一方利用募兵來叛亂,作者引了3條史料,前一條史料證明侯景為準備反叛

33、而募兵,后二條材料證明侯景叛亂中召募奴隸為兵。反侯景一方也募兵,作者分三個層次:一是禁衛(wèi)軍募兵化,舉朱異例。二是地方軍募兵化,舉了徐盛文、任孝恭、陸襄三條史料。三是陳朝將軍以募兵起家:舉了侯安都、程靈洗、黃法 、魯悉達、荀朗、沈眾、袁泌、周迪、留異、徐世譜、熊曇朗、陳羽、陳寶應等十幾個例證。,最后作為概括:“在侯景之亂中,不僅侯景本人用以發(fā)動反叛的兵士多來源于召募;甚至中央控制的禁衛(wèi)軍,也發(fā)生了募兵化的事實;至于各地豪紳利用侯景之亂而

34、發(fā)展壯大勢力者,更是全憑召募兵士以組成的軍隊?!?運用例證法要注意的是:①引用的史例要有針對性,確實能說明觀點的。如胡如雷文,作者認為唐太宗一生的言論,經(jīng)常突出一個“怕”字,以下引用了4條材料,均有“懼”字和“畏”字,這樣的例證、針對性就很強。②要有代表性,也就是說要有典型性。③要有普遍性,如果要證明一個普遍性的觀點,完全引用個別事例的史料就不行了,必須有一個概括性的材料。例如,高敏一文在論證反侯景一方也在募兵時舉了十幾個將領(lǐng)的例子,最

35、后有一條總括性的材料:“時江表將帥,各斂部曲,動以千數(shù),而魯氏尤多?!边@就很有說服力。,③比較法史學論文寫作中常常要用到比較法,即將兩個事物拿來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深刻的認識。例如,胡如雷《論唐太宗》一文就運用了這一方法,在第一部分,他雖沒有提到其他皇帝,實際上是將唐太宗與其他皇帝進行了比較,因為歷史上的皇帝那么多,治世也不少,為什么唯獨唐太宗受到古代歷史家的同聲贊頌以及當今史學家的重視和肯定呢?經(jīng)過比較,他才得出結(jié)論:唐太宗不僅是個

36、模范皇帝,而且他的治國之道可以垂戒于將來,具有超時間的價值,后人能從兩方面在他身上吸取教益和力量。也就是說他既有治道,又有實踐,并且取得成效的全面人物,其他皇帝一般只具有一點,不具備兩點,他這個結(jié)論是通過比較后才得出的。第二部分是通過一系列比較逐漸深化對產(chǎn)生李世民的歷史條件的認識的。,首先,是將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與此前農(nóng)民戰(zhàn)爭(秦末、新莽末、東漢末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相比較,得出結(jié)論:“隋末農(nóng)民起義,不是一次一般的農(nóng)民起義,而是一次規(guī)??涨暗霓r(nóng)民戰(zhàn)

37、爭,對地主階級的打擊特別沉重”。從而使唐太宗“怕”字當頭,特別謹慎,因為“他所處的時代不允許出現(xiàn)暴君和壞皇帝”,這是唐太宗之所以能夠成為開明、進步的皇帝的重要原因。,其次,作者又將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與元末、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相比較,得出結(jié)論:元末、明末兩次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均超過隋末,但明初、清初為什么沒有出現(xiàn)象唐太宗這樣的皇帝呢?因此唐太宗的出現(xiàn),農(nóng)民起義的作用只是一個重要方面,并不代表全部。這種比較、設問,使作者再從其他方面去找原因,作者把唐初和此

38、前各王朝初年相比較,終于找到了兩個相似的王朝,即唐初和西漢初。西漢初總結(jié)亡秦的教訓,唐初總結(jié)亡隋的教訓,通過這種比較,得出重要結(jié)論:“如果一個還比較強盛的王朝,主要不是因為土地兼并等無法抗拒的經(jīng)濟規(guī)律所起的作用,而是由于皇帝個人的殘暴引起農(nóng)民戰(zhàn)爭,那么繼起王朝的君臣就特別留心從前朝統(tǒng)治中汲取慘痛的教訓?!彼宄褪沁@樣滅亡的,所以唐太宗就特別注意和研究“君道”。,第三,作者又進一步比較,既然西漢初和唐初的情況類似,那么為什么文帝、景帝不能

39、像唐太宗那樣呢?由此而想到是不是與他們所遇到的反面教員有關(guān)?于是作者又將隋煬帝與秦始皇相比較,發(fā)現(xiàn)“殘暴”是兩人的共同點,除此之外就不一樣了,隋煬帝“驕矜自負”拒諫飾非,生殺任情、嫉才妒能,偏聽偏信,秦始皇則不突出,正因為有隋煬帝這樣特殊的的反面教員,才造就了唐太宗這樣特殊的開明皇帝。,第四,以上是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呢?作者又將唐太宗和一前一后的李淵、李治相比較,為什么客觀原因完全一樣,而李治、李淵就不能成為李世民呢?這就足以說明,唐太

40、宗的政治品質(zhì)確有過人之處。通過這一比較,又找到了唐太宗之所以成為開明、進步皇帝的主觀因素??傊?,作者十分善于作多種多樣的比較,通過比較,使作者對唐太宗的認識逐步深化,最終達到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運用比較法對歷史問題進行比較研究時必須遵循“可比較原則”。因為歷史比較研究不是任何條件下都能進行的。它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即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比較時,必須具備共同的基礎(chǔ)與聯(lián)系。如果沒有這個共同的基礎(chǔ)或聯(lián)系就不能進行比較。這就是“可比較

41、原則”,具體地說就是只有同類事物才能比較,不同類的事物不能比較,如果二者風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就無可比較性,如人與樹,王安石變法和德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岳飛和圈地運動等等,都不能進行比較。,比較的方法有很多種:大致說來有縱向比較,橫向比較,宏觀比較,微觀比較,比較時自然不限于一種方法,也可以同時采用幾種比較方法。運用比較法也有一定的步驟:①確定可比性主題。②分別研究可比各方的特點、過程、根本屬性。③綜合起來比較異同,意在“同中求異”、“異中

42、求同”。④提出命題假設,尋求歷史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⑤驗證理論,通過比較研究說明提出的理論的真實性。(趙吉惠書P171),舉兩個例子:一位學者選擇嚴嵩和徐階進行比較研究,這兩個人為什么能比較呢?因為兩人都是政治家,而且都是明代中期先后擔任過內(nèi)閣首輔,具有可比性,傳統(tǒng)觀點認為一是“奸相”,一是“賢相”,二者完全不同。,但作者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異中有同,如徐階的政績,主要是在嚴嵩之后改變施政方針,實行寬松政治,還政于六部,乃贏得了人心

43、。而嚴嵩也有不少政績,如任用胡宗憲等人討平倭寇,善于識見人才,因此有不少人,尤其是袁州人懷念他。嚴嵩有不少劣跡,眾所皆知。而徐階也有不少劣跡,如縱子為惡,橫行鄉(xiāng)里。嚴嵩貪,徐階也貪,因為嚴嵩的田產(chǎn)只有徐階的1/15,表明徐階也是一個大貪官。在為官之道上,徐階和嚴嵩的相似之處太多了:如贊助玄修,迎合世宗;打擊政敵,不顧道德;不擇手段,心黑手辣。經(jīng)過這番比較,作者得出結(jié)論:他們二人都是功過相伴,難以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歷史

44、人物,(尹選波《嚴嵩、徐階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6),另一位學者比較了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的不同,得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結(jié)論:①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于融合外域服裝文化。中國文化起源于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比較固執(zhí)的“原體”意識,傳統(tǒng)服裝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wěn)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②西方文化善于表現(xiàn)矛盾、沖突,在服裝構(gòu)成上強調(diào)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中國文化是和

45、諧文化,強調(diào)均衡、對稱,統(tǒng)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guī)矩、平穩(wěn)為美。③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shù)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gòu)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④西方文化崇尚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xiàn)性感,古典模式上衣表現(xiàn)女性第二特征,可露頸、露肩、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xiàn)女性胴體曲線?,F(xiàn)代模式卻以簡約的形式表現(xiàn)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xiàn)代時髦

46、。中國文化漠視“性”的存在,服裝不表現(xiàn)人體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表現(xiàn)的是一種莊重、含蓄的美。,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tài)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jié)合,以理節(jié)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性嚴密包裹人體,使人難窺其體,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裝嚴整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实鄣亩Y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皇帝禮服不僅僅是權(quán)力的象征,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xiàn)

47、。(吳小峻《中國和西方服裝文化的比較研究》原載《中華文化論壇》2000.1《新華文摘》2000.5),比較法在史學論文寫作中是經(jīng)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大家如要更多地了解史學論文寫作中如何運用比較法,還要參閱一部重要著作,馬克垚主編的《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38萬字,此書基本上是論文結(jié)集,但是以編章形式出現(xiàn),每一章實際上就是一篇論文,每篇論文都是運用比較法進行研究的。運用比較法一定要注意兩點:一是對所比較

48、的事物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否則很難進行比較。如前述將嚴嵩、徐階進行比較,就必須對嚴嵩、徐階要有充分的研究,然后才能進行比較。中西服裝文化也如此,如果你只了解中國服裝,而對西方服裝不甚清楚,也不能進行比較。,二是防止流于形式上的比較,比較如果僅僅看到兩個事物之間的異和同,這是不夠的,正如黑格爾所說 :“假如一個人能看出當下顯而易見之異,比如能區(qū)別一枝筆和一個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個人有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

49、,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認識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小邏輯》P:262頁,三聯(lián)書店1954年版),而要看出兩個事物之間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就必須在比較的過程中同時運用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的邏輯方法,才能深入到歷史的本質(zhì),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2)批駁批駁就是對錯誤觀點的批評、批判,或是對不同觀點的反駁、駁斥。這也是史學論文寫作中常用的方法。在史學研究中經(jīng)常

50、會有一些不同的觀點的爭論,人們?yōu)榱岁U述自己的觀點,有的就免不了反駁對立的觀點,只有駁倒了對立的觀點,自己的觀點才能站住腳,因此要掌握批駁的方法。批駁的方法主要有三種:駁論點、駁論據(jù)、駁論證方法。①駁論點:在論辯文章中,常常直接用事實或理論證明對方論點的錯誤:駁論點最有力的就是以事實說話。前述關(guān)于宋江是否受招安、打方臘問題,之所以各種觀點相持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就是因為未掌握過硬的事實材料,后來馬泰來先生找到了李若水的一首詩,立即

51、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把宋江未投降的論點駁倒了。,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shù)是籠統(tǒng)而不精確的,要想駁倒這一觀點,最有說服力的當然是事實了。因此,一位學者在文章中列舉七個方面的事實,反駁這種觀點:一、中國古代的天文記錄極為豐富,公元1500年前出現(xiàn)的40顆彗星,其近似軌道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的觀測。二、植物、動物、藥物的識別分類,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表現(xiàn)了科學分類的先進性。三、對

52、空間的測量—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已相當準確;宋代天文學家測定的28星宿距度誤差絕對值平均只有1.5度;人體經(jīng)絡圖與現(xiàn)代科學儀器所顯示的結(jié)果完全吻合。四、時間的測量有對回歸年長度、行星會合周期、交食周期、歲差測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五、演算—祖沖之圓周率求出第七位有效數(shù)、明代發(fā)明十二平均音律達到尺單位以下24倍。六、參數(shù)配合—春秋戰(zhàn)國時,中國已有當今世界上最早的一份銅錫合金配方表;康熙、雍正兩朝的彩瓷瓷胎的化學成份AC2O3、SiO

53、2等含量都掌握了一定的比例。七、儀器制作——北宋沈括制作的浮漏,其讀出的時刻值每晝夜誤差竟小于20秒。秦漢時期,我國已掌握精確的割圖技術(shù)、指南車、水運儀等儀器的齒輪。作者在列舉了以上七個方面的事實以后說,這些考察是極其粗劣的,“但這些考察也不難看出,中國古代科技在許多活動領(lǐng)域都呈現(xiàn)很高的精確性?!薄八^中國古代科學技術(shù)是籠統(tǒng)而不精確的說法是值得懷疑的(吾敬東《中國古代科學技術(shù)是籠統(tǒng)而不精確的嗎》1990.7.23《光明日報》)。,②

54、駁論據(jù)。觀點是由論據(jù)支撐的,駁論文章為了駁倒對方的觀點,往往采取駁論據(jù)的辦法,論據(jù)駁倒了,論點自然也就駁倒了。所以我們在撰寫駁論文章的時候,一定要先弄清對方的論據(jù)是什么,然后想辦法如何駁倒對方的論據(jù)。例如:關(guān)于宋朝的“杯酒釋兵權(quán)”究竟有無此事,學術(shù)界曾經(jīng)爭論不休。否定此事的學者有兩條重要論據(jù)(理由):第一個論據(jù),也是“最過硬”的理由是:“建隆二年六月甲午(初三),太祖母杜太后病逝,六月初到七月初,及國喪期間,朝廷上不作樂,不宴飲,而

55、李燾所考‘杯酒釋兵權(quán)’之事恰恰發(fā)生于此時,恐難令人相信?!钡诙€論據(jù)是:“有關(guān)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之記載,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到詳?shù)倪^程……”。王育濟教授在“論杯酒釋兵權(quán)”(《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一文中對上述這兩條論據(jù)進行了反駁。(略),③駁論證方法。也有的文章駁論據(jù)比較困難,這時可以采取駁對方的論證方法來達到駁倒對方觀點的目的。例一:1990年4月29日《科技日報》上的《唯心主義預測觀的荒誕結(jié)論——評〈1999年人類大劫難

56、〉一書》(此文作者司有和,《新華文摘》1990年第10期轉(zhuǎn)載此文),就是用的這種反駁方法。1558年法國人諾查丹瑪斯寫了一本四行詩詩集《新世紀》,對一些事情和人類的未來作了神秘的預言。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五島勉對該詩集中的部分詩篇作了“創(chuàng)造性”解釋,來證明諾查丹瑪斯的預言99%準確可靠。他特別渲染了這樣一個預言:人類將在1999年遭到大劫難,宣告滅亡。他將自己的書名叫作《1999年人類大劫難》。《科技日報》的文章駁斥了這個荒繆的“預

57、言”。文章指出,這種“預言”所運用的論證主法,是任意的,反科學的,為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所不取。,首先,五島勉運用了錯誤的邏輯推理,他的全書采用了一個演繹推理結(jié)構(gòu)。寫成三段論的方式就是:大前提:諾查丹瑪斯的預言都是應驗的;小前提:1999年的詩是諾查丹瑪斯寫的;結(jié) 論:1999年的詩也能應驗。五島勉的推理過程表面看來似乎沒有錯。但是要保證推理的正確,首先必須要求大前提絕對正確,那么它的大前提是不是正確呢?五島勉從《新世紀》的1013首詩中

58、摘取了16首所謂“應驗”了的詩,便作出結(jié)論:諾查丹瑪斯的“預言命中率高達99%”,“幾乎全被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所驗證”,因此,他的預言“今天還將繼續(xù)得到應驗”。,作者抓住了五島勉論證方法的錯誤,指出這是用簡單枚舉法作出的不完全歸納推理。邏輯學的常識告訴我們,通過簡單枚舉法作出的邏輯推理,列舉的事件即使件件都是真實正確的,結(jié)論仍然是“或然的”,即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若列舉的事件不真實不正確,(如他所摘取的那些并不能自圓其說的詩),那結(jié)論就肯

59、定不正確了。要保證推理結(jié)論的正確,只能大量收集真實資料,即進行完全歸納法的邏輯推理。《科技日報》的文章接著列舉事實,證明五島勉書中“在科學上、常識上和史實上的錯誤比比皆是?!闭f明大劫難邏輯大前提是虛假的。,五島勉找到1999年天象將會出現(xiàn)“大十字”形的排列,作為人類特大毀滅的根據(jù)。所謂“大十字”,指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加上太陽和月亮共11個星體運行到1999年將會以地球為交叉點排成一個“大十字”。耶酥是在十字架上殉難的,所以行星“大十字

60、”標志著人類的毀滅?!犊萍既請蟆返奈恼掠迷S多天文學的科學知識和十分精確的數(shù)字,駁斥了五島勉荒唐可笑的牽強附會,并且指出,科學的預測(“假設”)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chǔ),根據(jù)已知的客觀事實所呈現(xiàn)的規(guī)律和趨勢,經(jīng)過理性思維和科學論證而推知的。至于唯心主義的預言必然導致荒誕的結(jié)論。(戴知賢書P:137-139),例二:近年來,史學界曾對宋代官員俸祿水平的評價,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觀點認為,宋王朝采取“益俸”政策,當時的官員俸祿都很高,“在中

61、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宋代官員的俸祿是最為優(yōu)厚的”,并多以清代史家趙翼《宋制祿之厚》條中所述宋代官員俸祿“給賜過優(yōu)”,可謂“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于萬民者不留其有余”作為重要佐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宋代“官吏的待遇并不優(yōu)厚,在官吏中鮮有不窮窘者”,當時,“大多數(shù)官員的所得俸祿低于實際支出”,并以宋代史家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1中引述宋太祖所講的“吏員猥多,難以求其治;俸祿鮮薄,未可責以廉;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等語作為基本

62、論據(jù)。,究竟哪一個觀點正確,或者兩個都不正確呢?一位學者認真研究了兩種觀點的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發(fā)現(xiàn)了問題:認為宋代官員俸祿水平低者,多以北宋初有關(guān)官員俸祿的史料,尤其是以那些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感嘆自己俸祿低廉,有失體面,或生活確有一定困難的官員之所述作為立論依據(jù)。相反,認為宋代官員俸祿水平高者,又多以北宋中期不斷“益俸”以后元豐時期規(guī)定的官員俸祿數(shù)額,尤其是以當時待遇優(yōu)厚的中級以上官員所享有的較高俸祿數(shù)量作為立論的根據(jù)。由此可知,雙方在具

63、體時間性的界定和所指對象的層次上,缺乏同一性,其結(jié)論自然有別。,而且,這位學者還認為上述兩種觀點論證的方法也存在問題。他認為,衡量一個時期官員俸祿的高低,如果按照不同的標準和價值體系作比較,結(jié)論肯定不一,評價自然也有差別。若僅根據(jù)宋代俸祿制度中確定的某一時期的俸祿數(shù)量對整個宋代官員的俸祿水平作簡單的判斷,顯然是不科學的。若僅根據(jù)當時個別官員生活奢侈,富?;蚬?jié)儉,則更是欠客觀與公正的。實際上,宋代官員俸祿的多少,是一個動態(tài)性的復合變量。,

64、僅從當時俸祿制度規(guī)定的發(fā)放數(shù)量來看,從宋初至宋末,一直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大多時候都較高;若按折米比較,則有少數(shù)時候低于盛唐官員的俸祿水平。從實際含金量或購買力來看,宋代官員的俸祿水平則隨社會的治亂與物價的漲落而有所變化,呈現(xiàn)出時高時低的特點,不可一概而論。這是因為,官員的俸祿水平,不僅隨官吏等級、官品大小有高下之分,而且俸祿的發(fā)放,在較長時期中,即使按《祿令》所載數(shù)量,官品相同,所定俸祿待遇無別,實際收入也因官員是否擔任實職、俸祿發(fā)放的是

65、實物或貨幣以及購買力的大小變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作者提出了一個新方法:就是在衡量、評價宋代官員的俸祿水平時,擬根據(jù)宋代各個時期俸祿數(shù)量的變化與物價指數(shù)的漲落以及社會各階層的實際生活狀況等,作一些具體的定量的比較分析,力求得出較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結(jié)論。,由于作者采取了新的方法來研究,得出的總結(jié)論是:從總體上看,其官員的俸祿水平大致處于中國歷朝的中上等水平,不同時期官員的俸祿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不論是哪一時期,絕大多數(shù)依靠俸祿為生

66、的官員在整個社會中,都是處于相對富裕地位的階層。(張全明《也論宋代官員的俸祿》,《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上述作者所使用的論證方法顯然比較科學,所得出的結(jié)論也很有說服力,他雖然不是批駁所提的兩種觀點,但實際上是指出了他們所采取的論證方法不科學,那么,采用這種不科學的論證方法得出的觀點自然也是不科學的。,由于作者采取了新的方法來研究,得出的總結(jié)論是:從總體上看,其官員的俸祿水平大致處于中國歷朝的中上等水平,不同時期官員的俸祿水平存

67、在一定的差異,但不論是哪一時期,絕大多數(shù)依靠俸祿為生的官員在整個社會中,都是處于相對富裕地位的階層。(張全明《也論宋代官員的俸祿》,《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上述作者所使用的論證方法顯然比較科學,所得出的結(jié)論也很有說服力,他雖然不是批駁所提的兩種觀點,但實際上是指出了他們所采取的論證方法不科學,那么,采用這種不科學的論證方法得出的觀點自然也是不科學的。,3)敘述史學論文中離不開敘述,所謂敘述就是將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行為以及歷史事

68、件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敘述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敘述有不同的形式:有順敘、有倒敘、插敘、概敘和評敘。敘述最常見的毛病有兩個:一是裹雜不清。一些同學在寫作時,思路不清,層次不明,缺乏內(nèi)在聯(lián)系,往往有“斷氣”之感,尤其是段與段之間沒有邏輯聯(lián)系,讓人看后不知所以,或者看時非常吃力。二是詳略不當。敘述時該詳?shù)牟辉敚撀缘牟宦?。敘述詳略應遵循的原則是:重要的材料宜詳,次要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詳,“舊”材料宜略;人所難言

69、者宜詳,人所易言者宜略。,4、遵守學術(shù)規(guī)范學術(shù)規(guī)范就是學術(shù)研究中人們公認的規(guī)則和范式。就象游戲中的游戲規(guī)則一樣,沒有游戲規(guī)則,任何游戲都玩不成。沒有學術(shù)規(guī)范,更談不上學術(shù)研究。學術(shù)規(guī)范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及至大家公認并通行的規(guī)則和范式,它也是學術(shù)道德的一種體現(xiàn)。學術(shù)規(guī)范應該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為人類的知識庫等提供(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新東西;發(fā)掘新的材料,作出新的解釋,使用新的方法,構(gòu)筑新的范式等等,沒有這種求新、創(chuàng)新的精神,一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