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紡織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及標準紡織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及標準yd8405高春朋,高銘,劉雁雁(青島大學化學化工和環(huán)境學院,山東青島266071)董瑛(華潤紡織集團公司,上海200086)收稿日期:20060903作者簡介:高春朋(1980),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抗菌整理劑及紡織品上應用原載:《染整技術》20072;3842【摘要】綜述了目前應用于紡織品抗菌測試的菌種種類及其性質,并介紹了目前常用的抗菌測試標準的要點、應用范圍及其優(yōu)缺點
2、。【關鍵詞】抗菌;測試標準;紡織品【中圖分類號】TS1909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9350(2007)02003805抗菌紡織品的最重要的性能指標是抗菌性。測試抗菌性時,要求培養(yǎng)基濃度、溫濕度、pH值及試驗時間與穿衣條件相一致,實驗儀器應為微生物實驗常用儀器,且對任何形狀的紡織材料都能測試[1]??咕缘臏y試方法中,發(fā)展較早的是日本和美國,最有代表性且應用較廣的是美國的AATCC試驗法100和日本的工業(yè)標準。國內使用較多的評
3、價方法一般都是參照AATCC(AmericanAssociationofTextileChemistsColists,美國紡織染色家和化學家協(xié)會)標準[2]和日本JAFET(日本纖維制品新功能協(xié)議會)批準的“SEK“標志認證標準的方法[3]。我國于1992年頒布了紡織行業(yè)標準FZT010211992《織物抗菌性能試驗方法》[4],1996年頒布了國家標準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衛(wèi)生用品衛(wèi)生標準》[5]。但是抗菌性能評價的方法和
4、標準還遠末作到系統(tǒng)、統(tǒng)一、規(guī)范,尤其是抗菌紡織品的性能評價和產品規(guī)范在我國還有許多問題不明確,只能做到簡單的定性檢測。鑒于當前我國對抗菌紡織品的全面評價還不能適應國內生產和對外貿易的需要,本文對目前世界上使用較多的抗菌測試方法及標準進行了對比,1測試菌種的選擇微生物(micro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細小、結構簡單、肉眼無法直接看到,必須借助顯微鏡等設備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絕大多數的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是無害的,甚至是有
5、益和必需的。但是也有小部分的微生物可以引起人類和動植物的病害[6]。因而人們在進行抗菌性能的評價中,菌種的選擇必須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表1列出的菌種是在自然界和人體皮膚及粘膜上分布最為廣泛的。測試的菌種[7]包括細菌和真菌。在細菌中主要用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葡球菌、巨大芽胞桿菌、枯草桿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熒光假單胞桿菌);在真菌中主要用霉菌(黑曲霉、黃曲霉、變色曲霉、桔青霉、綠色木霉、球毛殼霉、宛氏擬青霉、臘葉芽枝霉)和癬菌
6、(石膏樣毛癬菌、紅色癬菌、紫色癬菌、鐵銹色小抱子菌、袍子絲菌、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無芽胞細菌中抵抗力最強的致病菌,可作為革蘭氏陽性菌的代表。巨大芽胞桿菌是芽胞類細菌中常見的致病菌;枯草桿菌易形成芽胞,抵抗力強,可作為芽胞菌的代表。大腸桿菌分布相當廣泛,巳作為通常的革蘭氏陰性菌的代表性菌種用于各種試驗。黃曲霉、球毛殼霉作為規(guī)定的防霉試驗用菌種,已列入我國國家標準(GB2423.1681),其它一些所選擇的霉菌,則是侵蝕紡織品或高
7、分子材料的常見霉菌。白色念珠菌是人體皮膚粘膜常見的條件致病性真菌,對藥物具有敏感性,具真菌的特性,菌落酷似細菌而不是細菌又不同于霉菌,因具有酷似細菌的菌落,易于計數觀察,常作為真菌的代表。因此,為考核抗菌紡織品是否具有廣譜抗菌效果,較合理的選擇是按一定的比例,將有代表性的菌種配成混合菌種用于檢測。目前大部分抗菌產品的抗菌性能,往往僅選擇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白色念珠菌分別作為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和真菌的代表。但實際上僅用這二種
8、菌來代表織物的抗菌性能是遠遠不夠的。另外,由于大部分真菌無法計數菌落數,因此,紡織品抗真菌性能的評價主要通過觀察試樣接觸真菌后,在一定的溫濕度的條件下,經過一定時間以后真菌在試樣上的生長情況來評定的,而對真菌生長程度的評定,剛采用英國標準BS608581來進行等級評定[8]。2紡織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分類Pewocci法定量阻止帶AATCCl00定量菌減少率改良AATCCl00定量菌減少率細菌增殖抑制法定量增殖抑制效果菌數測定法定量增減值
9、差Latief法定最菌減少率Isquith法定量菌減少率Majs法半定量滴定值浸漬法新瓊脂平板法定量殺菌抑菌活性振蕩瓶法定量菌減少率振蕩法改良振蕩瓶法定量菌減少率Quinn法定量菌減少率平行劃線法定性阻止帶菌數減少法其它方法AATCC147半定量阻止帶寬度表2抗霉菌效力測定方法[10]試驗法定性或定量評價依據J1SZ2911抗霉性法定性菌發(fā)育情況AATCC30定性強度殘留率AATCC90定性阻止帶寬度AATCC147半定量阻止帶寬度平行
10、劃線法定性阻止帶增濕瓶法定性菌生長情況真菌生長抑制法半定量對菌生長抑制真菌生長繁殖阻止效果法半定量菌生長程度真菌定量評價法(濾紙接觸法)半定量菌生長程度白癬菌生長繁殖阻止效果法定量菌減少率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另外,阻止帶的寬度代表的是擴散性和抗菌效力,對于與標準織物比較是有意義的,但不能作為抗菌活力的定量評定[11]。AATCC90試驗法改良之一(噴霧法)是在培養(yǎng)后的試樣噴灑一定量TNT試劑,肉眼觀察試樣上菌的生長情況。其發(fā)色原理為TNT
11、試劑因試驗菌的琥珀酸脫氫酶的作用被還原,生成不溶紅色色素而顯紅色,從而達到判定抗菌性的目的。該種方法的優(yōu)點就是無論試樣是否有抑菌圈形成,只要平板上有細菌生長,就會顯出紅色[12]。AATCC90試驗法改良之二(比色法)是在培養(yǎng)后試樣上的菌洗出液中加入一定量的TNT試劑使發(fā)色,l5min后用分光光度計測定525nm處的吸光度,來求出活菌個數。但是以上兩方法不適用于無琥珀酸脫氫酶的試驗菌。32AATCCl00試驗法AATCCl00是一種容量
12、定量分析方法,適用于抗菌紡織品抗菌率的評價。該法于1961年由AATCC委員會提出,1965,1981,1988,1993年作了修訂。是目前國外使用較廣泛的抗菌性測試法之一。該法原理為:在待測試樣和對照試樣上接種測試菌,分別加入一定量中和液,強烈振蕩將菌洗出,以稀釋平板法測洗脫液中的菌濃,與對照樣相比計算織物上細菌減少的百分率。此法的缺點是一次試驗的檢體不能太多,且花費時間較長;對于非溶出型試樣,不能進行抗菌性能評價;沒有詳細規(guī)定中和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消臭抗菌劑,抗菌消臭助劑,抗菌防霉整理劑,防螨蟲過敏助劑,織物防螨劑
- 織物布料面料防霉劑,布料織物面料防螨劑,抗菌防螨劑,抗菌消臭劑,防螨劑,防腐劑,防霉助劑
- 地毯抗菌劑,抗菌防臭劑,防菌劑,織物布料面料防霉劑,布料織物面料防螨劑,紡織防螨助劑,殼聚糖整理劑
- 針織品抗菌劑,防螨抗菌助劑,耐久抗菌防螨劑,水溶性甲殼素,絲蛋白加工劑
- 抗菌防臭助劑,抗菌消臭劑,防霉抗菌防臭劑,針織品防螨蟲劑,面料防螨劑
- 床墊防螨劑,床品防螨劑,布料防螨劑,紡織品防螨劑,織物防螨劑,抗螨蟲整理劑,防螨蟲過敏助劑,除螨劑
- 涂料抗菌劑,抗菌藥水,消臭加工劑,濕巾防霉抗菌劑,紡織防螨劑
- 防螨整理劑,抗螨整理劑,紡織防螨蟲劑,防塵螨加工劑,防螨劑,紡織防螨劑,床墊防螨劑,床品防螨劑
- 涂料抗菌劑,抗菌藥水,消臭加工劑,濕巾防霉抗菌劑,紡織防螨劑52040
- 家紡防螨劑,面料防螨劑,織物防螨劑,紡織品防螨劑,布料防螨劑,床品防螨劑,床墊防螨劑,紡織防螨劑
- 紡織防螨劑,床墊防螨劑,床品防螨劑,布料防螨劑,紡織品防螨劑,織物防螨劑,面料防螨劑,家紡防螨劑
- 納米銀抗菌劑,抗菌整理助劑,羽絨防霉抗菌劑,紡織防霉劑,防螨蟲整理劑
- 紡織防螨劑,床墊防螨劑,床品防螨劑,布料防螨劑,紡織品防螨劑
- 紡織品防螨劑,布料防螨劑,床品防螨劑,床墊防螨劑,紡織防螨劑
- 形態(tài)記憶整理樹脂,銀離子無機抗菌劑,抗菌防臭整理劑,床品防螨劑,紡織抗靜電劑
- 抗菌劑,塑料抗菌劑,抗菌助劑,羽絨抗菌整理劑,紡織品防霉劑
- 抗螨整理劑,防紫外整理劑,無甲醛防皺整理劑,防油防水劑,紡織布料面料阻燃助劑
- 卵磷脂保濕微膠囊,納米銀抗菌整理劑,防紫外線整理劑,防螨蟲藥水,防塵螨加工劑
- 甲殼素整理劑-毛巾抗菌劑-紡織用抗菌劑-塑膠抗菌劑-涂料抗菌劑-滌綸抗菌劑-鞋用抗菌劑-防臭抗菌劑-防菌劑
- 針織物納米抗菌防螨-防紫外復合整理研究及服用性能評價.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