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按摩常用穴位》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小兒按摩常用穴位,常用穴位 概述:小兒推拿穴位中,一為經(jīng)絡學說中的十四經(jīng)穴和奇穴,二為小兒推拿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穴位。小兒特定穴位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1)小兒推拿特定穴位不僅有如孔穴點狀的特點,還有線狀(如三關,六腑)和面狀(如腹,五指節(jié))等。 (2)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大多數(shù)分布在頭面和四肢(雙手居多),方便了取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療。 (3)小兒特定穴位不象十四經(jīng)穴那樣有線路相連的經(jīng)絡系統(tǒng)。,小兒推

2、拿的特定穴位的名稱和十四經(jīng)穴,經(jīng)外奇穴一樣,亦有自己的根據(jù),某 些特定穴也是采用取類比象的方法而制定名稱: 例如: 1、根據(jù)臟腑命名:如心經(jīng),大腸,膀胱等。 2、根據(jù)人體的部位命名:如五指節(jié),腹,脊柱。,3、根據(jù)五行學說命名:如脾土,肝木。 4、根據(jù)山谷河流:如山根,洪池。 5、根據(jù)建筑物體:如天庭,三關。 6、根據(jù)動物名稱:如老龍,龜尾 等。 7、根據(jù)哲學名稱:如陰陽、八卦,第一節(jié) 頭面頸頂部,一、天門(攢竹)1

3、.位置:眉心至前發(fā)際成直線。 2.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3.次數(shù): 50-100次 4.應用: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神 5.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精神萎靡,驚惕不安,二、坎宮,1.位置:自眉心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 2.操作: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3.次數(shù): 50-100次 4.應用: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 5.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驚風,目赤痛。,三、太陽,1.操作:兩拇指向前向后直推,稱推太陽,用中指或

4、拇指揉,稱揉太陽2.次數(shù): 50-100次 3.作用: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痛 4.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驚風,目赤痛。,四、山根,1.位置:兩目內(nèi)眥連線之中,鼻根低洼處 2.操作:拇指甲掐3.次數(shù): 3-5次 4.作用:開關竅,醒目定神5.主治:驚風,抽搐,五、迎香,1.位置:鼻翼外緣,鼻唇溝凹陷中 2.操作:食、中兩指按揉3.次數(shù): 30-50次 4.作用:宣肺氣,通鼻竅 5.主治:鼻塞流涕,六、人中,1.位置

5、: 2.操作:掐3.次數(shù):5次,或醒后即止 4.作用:開竅醒神5.主治:昏厥、驚風,七、牙關,1.位置:耳下一寸,下頜骨陷中 2.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3.次數(shù): 按10次,揉50-100次 4.主治:牙關緊閉,口眼歪斜,八、百會,1.位置: 2.操作:用拇指按揉3.次數(shù): 按30-50次,揉100-200次4.作用:安神鎮(zhèn)驚,升陽舉陷 5.主治:頭痛,驚風,夜啼,脹肛,遺尿,九、囟門,1.位置:前發(fā)際正中直上,百會

6、前骨凹陷。 2.操作:兩手扶頭,兩拇指自前發(fā)際向該穴輪換推之,或用拇指端輕揉3.次數(shù): 50-100次 4.作用:鎮(zhèn)驚安神,通竅5.主治:頭痛,驚風,神昏煩躁,衄 血,十、耳后高骨,1.位置:耳后顳骨乳突處。 2.操作:拇指或中指揉3.次數(shù): 30-50次 4.作用:疏風解表,安神除煩 5.主治:頭痛,煩躁不安,驚風,十一、風池,1.位置: 2.操作:拿3.次數(shù): 5-10次 4.作用: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5.

7、主治:感冒,頭痛,頸項強痛,發(fā)熱,十二、天柱骨,1.位置:頸后發(fā)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2.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向上而下推,或用湯匙邊蘸油刮3.次數(shù):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輕度瘀血。 4.作用:降逆止嘔,祛風散寒5.主治:發(fā)熱,嘔吐,項強,驚風,十三、橋弓,1.位置:頸部兩側(cè)沿胸鎖乳突肌成一線 2.操作:用拇指或食、中、環(huán)三指揉,或用拇、食兩指提拿或用拇指抹。3.次數(shù): 揉50-100次,提拿3-5次,抹3-5分鐘4

8、.主治:斜頸,項強,第二節(jié)、胸腹部,一、天突1.位置:2.操作:中指端按揉3.次數(shù):30次4.作用:理氣化痰 ,降逆平喘,止嘔。5.主治:咳嗽,咯痰,食積,咽痛,二、膻中,1.位置: 2.操作:中指端揉稱揉膻中,兩拇指自穴中向兩側(cè)乳頭方向分推稱推膻中3.次數(shù):分推100次,揉50次4.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5.主治:胸悶,吐逆,咳喘,三、乳旁,1.位置:兩乳頭外側(cè)0.2寸 2.操作:用中指端或食指端揉3.次數(shù):

9、20-50次4.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5.主治:胸悶,咳嗽,嘔吐,四、乳根,1.位置:兩乳頭下側(cè)0.2寸 2.操作:用中指端或食指端揉3.次數(shù):20-50次4.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5.主治:胸悶,咳嗽,嘔吐,五、中脘,1.位置: 2.操作:用大魚際揉稱揉中脘,用掌面或4指摩稱摩中脘,自喉嚨往下推至中脘稱推中脘(胃氣以降為順)3.次數(shù):摩5分鐘,揉、推100-300次。,4.作用:揉摩:健脾和胃,消食和中推:

10、 降逆止嘔5.主治:腹脹食積,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六、脅肋,1.位置:兩側(cè)脅肋部,自腋下至天樞 2.操作:以兩手掌從兩脅腋下搓摩至天樞 3.次數(shù): 50次。 4.作用:寬胸理氣 5.主治:胸悶,脅痛,痰喘氣急,食積,七、腹,1.位置:腹部 2.操作:從中脘起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用手掌或4指摩。3.次數(shù):分推100-200次,摩5—10分鐘4.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5.主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八、臍,1.

11、位置: 2.操作:用中指端揉,指摩或掌摩3.次數(shù):揉100-300次,摩5分鐘4.作用: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5.主治:腹痛、腹脹、食積、便秘、腸鳴泄瀉,九、天樞,1.位置: 2.操作:揉3.次數(shù):50-100次4.作用:疏調(diào)大腸,理氣消滯5.主治:腹瀉、便秘、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十、丹田,1.位置:臍下 2-3寸間 2.操作:掌揉或掌摩 3.次數(shù):5-10分鐘4.作用:培腎固本,溫補下元5.

12、主治:腹痛,泄瀉,十一、肚角,1.位置:臍下 2寸,旁開2寸 2.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3.次數(shù):3-5次4.作用:止痛 5.主治:腹痛,第三節(jié) 腰背部,一、肩井1.位置: 2.操作:用拇指與食、中兩指對稱用力提拿,稱拿肩井;用拇指端按其穴稱按肩井3.次數(shù):3-5次4.作用:宣通氣血、發(fā)汗解表5.主治:感冒、驚厥、上肢抬舉不利,二、大椎1.位置: 2.操作:中指端揉,稱揉大椎,拇、食、中三指捏稱捏大椎。

13、3.次數(shù):揉50次、捏30次4.作用:清熱解表 5.主治:發(fā)熱,項強,七、脊柱1.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2.操作:用食,中兩指自上向下作直推、捏脊3.次數(shù):推100-300次,捏3-5次4.作用:調(diào)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jīng)絡,培元氣 5.主治:發(fā)熱、驚風、痢疾、腹瀉,八、七節(jié)骨1.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線 2.操作:用拇指橈側(cè)面或食、中兩指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稱推上七節(jié)骨或推下七節(jié)骨3.次數(shù):10

14、0-300次,4.作用:推上:溫陽止瀉,虛寒腹瀉推下:瀉熱通便,便秘5.主治:泄瀉,便秘,脫肛,九、龜尾1.位置:尾椎骨端2.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3.次數(shù):100-300次4.作用:調(diào)理大腸5.主治:泄瀉、便秘、脫肛、遺尿,第四節(jié) 上肢部,一、脾經(jīng)(宜清不宜補)1.位置:①拇指螺紋面 ②拇指橈側(cè)緣2.操作:旋推或?qū)⒒純耗粗盖?,循拇指擾側(cè)邊緣,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拇指伸直,在拇指螺紋面離心方向直推為清 3.

15、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健脾胃,補氣血5.主治:消化不良,泄瀉,嘔吐,痢疾,二、肝經(jīng)(宜清不宜補)1.位置:食指螺紋面 2.操作:旋推為補,離心方向直推為清 3.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 清肝經(jīng):平肝降火,息風鎮(zhèn)驚,解郁除煩5.主治:煩躁不安,驚風,夜啼,三、心經(jīng)(宜清不宜補)1.位置:中指螺紋面 2.操作:旋推為補,離心方向直推為清 3.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清:清熱退心火5.主治:高

16、熱神昏,煩躁不安,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四、肺經(jīng)1.位置:無名指螺紋面 2.操作:旋推為補,離心方向直推為清 3.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補:補益肺氣 清:宣肺清熱,疏風解表,化痰止咳5.主治:感冒,發(fā)熱,胸悶,咳嗽,五、腎經(jīng)(宜補不宜清)1.位置: 小指螺紋面2.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 3.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補腎益腦,溫養(yǎng)下元5.主治:先天不足,

17、久病體虛,遺尿,六、大腸1.位置:食指橈側(cè)緣,自食指尖至虎口 2.操作:從食指尖推向虎口為補,從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為清3.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補:澀腸固脫,溫中止瀉:虛寒腹瀉,脫肛清:清腸除熱導滯:便秘,溫熱痢疾,七、小腸1.位置:小指尺側(cè)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2.操作:從指尖直推指根為補,從指根直推指尖為清3.次數(shù):100-300次4.作用:清:清下焦?jié)駸幔趧e清濁 5.主治:尿閉,遺尿,小便赤澀

18、,水瀉,八、腎頂1.位置:小指頂端 2.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3.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5.主治:自汗、盜汗,九、腎紋1.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 2.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3.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祛風明目,散瘀結(jié)5.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nèi)陷,十、四橫紋1.位置: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2.操作:拇指甲掐揉,四指并攏從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

19、處,稱推四橫紋。3.次數(shù):掐3-5次,推100-300次 4.作用:退熱除煩,散瘀結(jié)5.主治:消化不良,疳積,腹脹,十一、小橫紋1.位置:掌面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jié)橫紋處2.操作:以拇指甲掐稱掐小橫紋;拇指側(cè)推,稱推小橫紋3.次數(shù):掐3-5次,推100-300次 4.作用:退熱,消脹,散結(jié) 5. 主治:肺炎,口舌生瘡,流涎 注:推小橫紋治療肺部干性羅音有一定療效。,十二、掌小橫紋1.位置:掌面小指根,尺側(cè)掌紋頭

20、2.操作:中指或拇指端端按揉3.次數(shù): 100-500次 4.作用及主治:肺痰,口舌生瘡,流濃 注:揉掌小橫紋可治療肺部濕性羅音,十三、胃經(jīng)1.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jié) 2.操作: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3.次數(shù):揉100-500次 4.作用及主治:1)清胃經(jīng):清中焦?jié)駸?,和胃降逆,除煩止渴:用于脘腹脹滿,嘔惡喛氣 2)健脾和胃,助運化:用于脾胃虛弱,水化不良。,十四、板門1.

21、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或拇指掌橫紋到腕橫紋中點) 2.操作: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板門;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3.次數(shù):100-500次,4.作用及主治:1)揉板門: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用于食積,喛氣,腹脹、腹瀉、嘔吐。 2)板門推向橫紋:健脾止瀉,用于腹瀉3)橫紋推向板門:和胃止嘔,用于嘔吐,十五、內(nèi)勞宮1.位置:掌心中,握拳指中指,無名指之間中點2.操作:中指端揉3.次數(shù):100-3

22、00次 4.作用及主治:清熱除煩,用于口舌生瘡,發(fā)熱,煩渴,十六、內(nèi)八卦1.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到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所作圓周。 2.操作:順時針運法 3.次數(shù): 100-500次 4.作用及主治: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用于咳嗽痰喘,胸悶的 腹脹嘔吐,十七、小天心1.位置:手掌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2.操作:用中指端揉,稱揉小天心,用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用中指尖或屈曲內(nèi)指間關節(jié)搗稱搗小天

23、心。 3.次數(shù):掐、搗5-20次,揉100-300次,4.作用及主治:1)揉小天心:清熱、鎮(zhèn)驚、利尿、目赤腫痛、小便短赤2)掐,搗小天心:鎮(zhèn)驚安神,用于驚風抽搐,夜啼,驚惕,十八、總筋1.位置:掌后腕橫紋中點2.操作:按揉、掐 3.次數(shù):揉100-300次,掐3-5次 4.作用及主治:揉:清心經(jīng)熱:用于口舌生瘡、夜啼掐:鎮(zhèn)驚息風,用于驚風,抽搐,十九、大橫紋1.位置:掌后橫紋,近拇指端為陽池,近小指端為陰池。2.操

24、作:分推或合推 3.次數(shù): 30-50次,4.作用及主治:1)分陰陽:平衡陰陽 、調(diào)和氣血、消食導滯、用于食積,煩躁不安,腹脹,腹瀉 2)合陰陽:行痰散結(jié),用于痰結(jié)喘咳,胸悶。,二十、十宣(十王)1.位置:十指尖指甲內(nèi)赤白肉際處 2.操作:掐 3.次數(shù):各5次,或醒后即止4.作用及主治:清熱,醒神開竅,用于急救,二十一、老龍1.位置:中指甲根正中后1分處 2.操作:掐 3.次數(shù):各5次,或醒后即

25、止4.作用及主治:醒神開竅,用于急救,二十二、端正1.位置:中指甲根兩側(cè)赤白肉際處 ,橈側(cè)稱左端正,尺側(cè)稱右端正2.操作:拇 指甲掐 或拇指螺紋面揉。3.次數(shù):掐5次,揉50次,4.作用及主治:1)揉右端正:降逆止嘔,用于惡心嘔吐 揉左端正:升提,用于水瀉,痢疾2)掐:鎮(zhèn)驚息風,用于小兒驚風,二十三、五指節(jié)1.位置:掌背五指每一指間關節(jié) 2.操作:掐 或拇、食指揉搓3.次數(shù):各掐3-5次,揉搓30-50次4.作用及

26、主治:1)掐:安神,鎮(zhèn)驚,用于驚惕不安,驚風 2)揉搓:祛風痰,開宮竅,用于胸悶,痰喘,二十四、二扇門(發(fā)汗效穴)1.位置:掌背中指根本節(jié)兩側(cè)凹陷處 2.操作:掐 或拇指端或食、中指端提揉3.次數(shù):掐5次,揉100-500次 4.作用及主治:發(fā)汗解表,退熱平喘,用于發(fā)熱無汗,二十五、上馬(二人上馬)1.位置:掌背無名指及小指掌指關節(jié)后凹陷處 2.操作:拇指或中指端揉3.次數(shù):揉100-500次 4.作用及主治:滋陰補

27、腎,用于虛熱喘咳,小便短赤,二十六、外勞宮1.位置:掌背中與內(nèi)勞宮相對 2.操作:揉3.次數(shù):100-300次4.作用及主治:溫陽散寒,發(fā)汗解表,升陽舉陷,二十七、一窩風1.位置:手背腕橫紋正中 2.操作:揉3.次數(shù):100-300次4.作用及主治:溫中散寒,用于受寒引起的腹痛,二十八、三關1.位置:前臂橈側(cè),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2.操作:拇指橈側(cè)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 3.次數(shù):100-300次4.作用及主治:

28、補氣行氣,溫陽散寒,發(fā)汗解表,主治一切虛寒病癥,二十九、天河水1.位置:前臂正中,從腕部總筋到肘部曲澤 2.操作:用食、中指兩指指面,自腕直推向肘,稱清天河水3.次數(shù):100-300次4.作用及主治:清熱解表,瀉火除煩,治療一切熱性病癥,三十、六腑1.位置:前臂尺側(cè),陰池至肘成一直線 2.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3.次數(shù):100-300次4.作用及主治:清熱、涼血、解毒,用于一切實熱證。,第五節(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