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劑課件第四章清熱劑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清熱劑,學習目的與要求: 1、熟悉清熱劑的概說、分類及使用注意。 2、掌握下列方劑:白虎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清瘟敗毒飲)、涼膈散、普濟消毒飲、仙方活命飲(五味清毒飲、四妙勇安湯)、龍膽瀉肝湯、葦莖湯、瀉白散、葛根黃芩黃連湯、芍藥湯、白頭翁湯、青蒿鱉甲湯。 3、熟悉下列方劑:竹葉石膏湯△、導赤散△、左金丸、清胃散△、玉女煎△、清骨散△、當歸六黃湯△。,一、定義二、適應證三、分類

2、四、使用注意五、現(xiàn)代藥理研究,一、定義 凡以清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療里熱證的方劑,統(tǒng)稱清熱劑。屬于“八法”中的“清法”范疇。二、適應證1.外感病表證已解,邪傳入里,尚未成腑實證者,熱入氣分,熱入營分,熱入血分。2.三焦火毒熾盛,及外科瘡瘍腫毒屬陽證者。3.內熱熏蒸,臟腑熱盛。4.熱病后期,邪留未盡,陰液已傷;肝腎陰傷,骨蒸潮熱及久熱不退之虛熱證。,三、分類

3、里熱證的治療,根據(jù)病邪的部位不同,發(fā)病階段的不同,病變性質不同而分別采用不同的清熱方法,選擇不同的清熱方劑。主要分五大類:,氣血之分,虛實之別,臟腑之殊,氣分——清氣分熱血分——清營涼血 虛熱——清虛熱實熱——清熱解毒 五臟——清臟熱 六腑——清腑熱,,,,清臟腑熱,,四、使用注意:一是要辨別熱證所在部位。二是辨別熱證真假,勿為假象迷惑,如為真寒假熱,不可誤用寒涼,以免雪上加霜,益增其寒。三是辨別熱證的虛實,要注意屢用清熱瀉火

4、之劑而熱仍不退者,乃陰虛火旺,即王冰所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此時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傷陰,當以甘寒滋陰壯水之法,使陰復則其熱自退。四是清熱劑在遣方用藥方面,對于邪熱熾盛,服涼藥入口即吐者,可涼藥熱服,或加用少量熱藥,此即反佐法,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言:“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意在消除寒熱格拒的現(xiàn)象。五是要注意苦味寒涼藥物久服每易傷陽敗胃劫津,必要時可配醒脾和胃,護陰生津之品,防生他變。,使用注意(簡圖),1、辨證:

5、病位、真假、性質,3、“拒藥”的處理 (1)涼藥熱服  (2)配伍反佐藥,2、防苦寒藥傷陽敗胃,辨,反佐,防,,,,,五、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清熱劑的主要作用有:抗菌、抗炎、解熱,興奮網狀內皮系統(tǒng),增加白細胞吞噬能力,調節(jié)體溫中樞及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強心,利尿,降壓,降糖,鎮(zhèn)靜,鎮(zhèn)痛,保肝,利膽,抗?jié)儯卓笵IC、止血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本類方劑可作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多個環(huán)節(jié),或是能夠殺滅或抑制入侵的微生物病原體,對抗中和其內

6、外毒素;或是能夠作用于機體,調節(jié)機體對病原所產生的反應,使過高的體溫下降;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減少炎性滲出,抑制白細胞游走,抑制增生;興奮神經-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改善在急性感染中腎上腺皮質功能相對不足,促進機體功能紊亂和受損組織恢復,并可通過諸方面的綜合作用,間接或直接地起到抗腫瘤的作用。,因此,在現(xiàn)代臨床上清熱劑常用于治療多種急性傳染性、感染性熱性疾病,同時還治療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白血病、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等中醫(yī)

7、辨證屬里熱證者。,第一節(jié) 清氣分熱 清氣分熱劑,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等作用,適用于熱在氣分證。以氣分無形邪熱彌漫為其特征,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陰津耗傷。邪入氣分,里熱正盛,故癥見壯熱煩渴,大汗惡熱,脈洪大等,治宜清熱、除煩、保津為法。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苦寒質潤的知母等藥為主組方。由于邪熱易傷氣陰,故常配伍益氣養(yǎng)陰生津之品,如人參、麥冬、粳米等。代表方如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白虎湯《傷寒論》,白虎湯--證治分析

8、,,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傷寒陽明經熱溫病氣分實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熱生津,白虎湯--方義分析,石膏—辛甘大寒、清熱除煩 知母—苦寒質潤、清熱養(yǎng)陰 甘草 益胃護津, 粳米 防寒涼傷中,,白虎湯--使用注意,1、關于用法:米熟湯成,溫服。 2、石膏辛甘大寒,質重氣輕,用于清熱宜生用、打碎先煎,并應注意用量,一般為30~60g。 3、本方為寒涼清泄重劑,主清氣分實熱,故如傷寒脈浮,發(fā)熱無

9、汗,惡寒等表證不解者,不可用。口不渴者,脈浮細或沉者;血虛或陽虛發(fā)熱,脈洪大而重按無力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皆當忌用。,竹葉石膏湯 《傷寒論》,竹葉石膏湯--病機分析,余熱未盡 身熱汗多、口干喜飲 陰津虧損 舌紅苔少、脈虛而數(shù) 邪熱內擾—心胸煩悶、虛煩不寐 胃失和降—氣逆欲嘔 氣虛失養(yǎng)—虛羸少氣,氣 津 兩 傷熱 病 后 期,,,治法: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竹葉石膏湯--

10、方義分析,竹葉、石膏—清熱除煩止渴人參、麥冬—益氣養(yǎng)陰生津 半夏—和胃降逆止嘔 甘草、粳米—和中養(yǎng)胃調藥,佐,君,臣,使,1.辨證要點 凡熱病過程中見氣津己傷,身熱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臨床以身熱多汗,氣逆欲嘔,煩渴喜飲,口干,舌紅少津,脈虛數(shù)為辨證要點。2.加減變化 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之口舌糜爛,舌紅而干,加石斛、天花粉、沙參等以清熱養(yǎng)陰;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舌紅脈數(shù)者,加知母、元參、天花粉等以加強清熱生津的作用

11、。,[比較] 本方與白虎湯均為清氣分熱盛之主要方劑,白虎湯證為正盛邪實,里熱熾盛,故用石膏、知母之重劑,重在清熱。本方為大熱之后氣津已傷,故用石膏、竹葉,意在清其余熱;復用人參、麥冬、粳米、甘草、半夏等補其已傷之氣津,且兼和胃氣,是清補兼施之劑,正如《醫(yī)宗金鑒》所言:“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實乃本方與白虎湯的區(qū)別要點。,[方劑比較]本方與白虎湯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熱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熱病,邪在氣分證候,癥見

12、身熱多汗,心煩口渴,舌紅脈數(shù)者。白虎湯中石膏與知母相伍,清熱瀉火力強,適宜于熱在氣分,正盛邪實,“四大”俱備者;竹葉石膏湯乃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冬、竹葉、半夏而成,清熱瀉火之力遜之,又增益氣滋陰、和胃止嘔之功,正如《醫(yī)宗金鑒》所說:“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用于熱勢已衰,余熱未清而氣津兩傷,胃氣失和之證,癥見身熱不甚,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者。,第二節(jié) 清營涼血 清營涼血劑,具有清營透熱,涼血散瘀,清熱解毒等作用,

13、適用于邪熱傳營,或熱入血分諸證。邪熱入營,營陰受損,癥見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或斑疹隱隱,舌絳而干;邪熱入血可見出血,發(fā)斑,如狂,譫語,舌絳起刺。治當清解營血熱毒,涼血益陰,兼以散瘀。其組方多用咸寒的水牛角配伍甘寒的生地以清營涼血。由于入營邪熱多由氣分傳來,故常配金銀花、連翹、竹葉等辛涼輕宣之品透熱轉氣;邪熱入血每多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絡傷血溢或熱與血結又可致瘀,故常配丹皮、芍藥等散瘀涼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代表方如清營湯、犀角

14、地黃湯等。,清 營 湯《溫病條辨》,清營湯--病機與治法,身熱夜甚,口不渴  神煩少寐 ,時有譫語斑疹隱隱      口渴        舌絳而干,脈細數(shù),,熱傳營分,,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清營湯--方義分析,犀角(水牛角)—清熱涼血解毒 生地、麥冬、玄參(增液湯)—清熱養(yǎng)陰涼血 銀花、連翹、竹葉、黃連—清熱解毒、透熱轉氣 此即葉天士所謂“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意 丹參—涼血活血散瘀,君  臣

15、   佐,,清營湯--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為主治溫病熱邪初入營分證的要方。臨證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寒涼清滋,可助濕戀邪,故使用本方應注意舌診?!稖夭l辨》云:“舌白滑者,不可與也”。因苔白滑是挾有濕邪之象,誤用本方易助濕留邪,故必須是舌絳而干,方可使用。,犀 角 地 黃 湯《備急干金要方》,犀角地黃湯--病機與證候分析,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 熱傷血絡

16、—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瘀熱—善忘如狂、自覺腹?jié)M、大便色黑,主治:熱入血分證。即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中提出的“耗血動血”之證?!叭胙涂趾难獎友?,直須涼血散血”。,犀角地黃湯--治法與方義分析,犀角———生地———丹皮赤芍-,清心解毒,涼血消斑 熱清血自寧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陰滋火自熄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散血以防瘀,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犀角地黃湯--臨床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熱毒深

17、陷血分的耗血、動血證。用于熱入血分之各種出血證,及熱入心營之神昏、紫斑,以舌絳起刺,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用于蓄血證則以善忘如狂,自覺腹?jié)M,大便色黑易解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寒涼清滋,陽虛或氣虛失血及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又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但用量宜大;芍藥宜用赤芍,如熱傷陰血較甚,又宜用白芍。,[比較] 清營湯與犀角地黃湯中均用犀角、生地,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活血之功,用于溫病熱入營血之證。清營湯中還有玄參、麥冬、銀花、連翹、

18、黃連、竹葉、丹參,重在清泄營熱,透熱轉氣,適用于熱初入營,尚未動血,癥見身熱夜甚,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舌絳而干等;犀角地黃湯中還有芍藥、丹皮,專于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適用于熱入血分,熱盛動血,癥見出血,神昏譫語,斑疹紫黑,舌質深絳等。,第三節(jié) 清熱解毒 清熱解毒劑,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適用于三焦火毒熱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熱,胸膈熱盛;或風熱疫毒發(fā)于頭面等證。三焦火毒熱盛癥見有煩熱錯語,發(fā)斑及外科之癰疽疔毒等;胸膈熱聚

19、癥見有身熱面赤,胸膈煩熱,口舌生瘡,便秘溲赤等;疫毒發(fā)于頭面癥見頭面紅腫焮痛,咽喉不利等。本類方劑常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連翹等清熱瀉火解毒藥為主組成。如熱聚胸膈,便秘溲赤,可配伍大黃、芒硝等瀉下藥以導熱下行;若風熱疫毒發(fā)于頭面紅腫者,可配用牛蒡子、薄荷、僵蠶等辛涼疏散之品,以疏利分消熱毒。瘡瘍腫毒初起,熱毒壅聚,氣滯血瘀,當配伍理氣活血,散結疏邪之品以促其消散。代表方如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普濟消毒飲、仙方活命飲等。,黃連解毒湯

20、方出《肘后備急方》,名見《外臺秘要》引崔氏方,黃連解毒湯--病機與證候分析,三焦實熱火毒證:上擾神明 —大熱煩躁、錯語不眠 灼傷津液 —口燥咽干 迫血外溢 —吐衄發(fā)斑 壅于肌肉 —癰腫疔毒 熱毒熾盛 —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功用:瀉火解毒(苦寒直折 )組成:,,梔子黃柏黃芩黃連,,,君 臣 佐,黃連解毒湯--方義分析,黃連—瀉心火兼瀉中焦之火黃芩—清肺熱瀉上焦之火 黃柏—瀉下焦之

21、火 梔子—通瀉三焦導熱下行,1.辨證要點 本方瀉火解毒之力頗強,臨證運用以熱毒壅盛,大熱煩躁、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其它各癥如錯語不眠,吐衄發(fā)斑,癰腫疔毒等兼具其一即可,不必悉俱。 2.使用注意 本方組成為大苦大寒之劑,久服、多服易傷脾胃陽氣,非實熱火盛者不宜使用;又因本方偏于苦燥,可傷陰液,故陰虛火旺者宜慎用,如必須使用,應佐以滋陰之品。,涼 膈 散《和劑局方》,涼膈散--病機與證候分析,上中二焦邪郁生熱

22、證:熱聚胸膈、津液耗傷—身熱口渴、胸膈煩熱 燥熱內結、腑氣不通—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 化火上沖—面赤唇焦、口舌生瘡、 舌紅苔黃、咽痛吐衄等,涼膈散--功用及組成,連翹黃芩梔子大黃 芒硝竹葉 薄荷甘草,君 臣佐使,,,瀉火通便 清上泄下,,涼膈散--方義分析,連翹重用—清熱解毒、透散上焦之熱 黃芩山梔—清心涼膈、瀉火除煩 大黃芒硝—瀉火通便、蕩熱于下 “以瀉代清” 薄荷竹葉—輕清疏

23、散、解熱于上 “火郁發(fā)之” 甘草白蜜—緩峻瀉、潤腸燥、護胃津、和諸藥,涼膈散,配伍特點:(1)清瀉并用,以瀉代清(2)辛散清利,導熱外出,涼膈散--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上、中二焦火熱熾盛證,以胸膈煩熱,面赤唇焦,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清胸膈之熱,雖有通腑之力,但其意在于“以瀉代清”,故臨證時即使大便不秘,而胸膈灼熱如焚者,亦應施用。孕婦患本方證,方中硝、黃宜少用或不用。,普濟

24、消毒飲 《東垣試效方》,普濟消毒飲--證候與病機分析,大頭瘟(又名大頭天行): 風熱疫毒、壅于上焦 蘊結頭面、氣血壅滯—頭面紅腫焮痛 甚則目不能開 邪熱內盛—舌燥口渴 侵犯肺系—咽喉不利 風熱上壅、發(fā)于肌表—惡寒發(fā)熱、舌紅苔黃,普濟消毒飲--功用及組成,黃芩、黃連 牛蒡子、薄荷、連翹、僵蠶,板藍根、馬勃、玄參、桔梗陳皮 升麻、柴胡,甘草,,疏風散邪清熱解毒,,君,臣,佐,

25、使,普濟消毒飲--方義分析,黃芩、黃連(重用酒制)—清泄上焦頭面熱毒牛子、連翹、薄荷、僵蠶—疏散風熱而散結滯 玄參、馬勃、板藍根—加強清熱解毒并利咽喉 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陳皮—理氣疏散壅滯 升麻、柴胡—疏散風熱,寓“火郁發(fā)之” , 并引諸藥上達頭面,普 濟 消 毒 飲,配伍特點:,清疏并用,升降同施 芩、連得升、柴可引藥上行,以清頭面熱毒;升、柴配芩、連可防其升發(fā)

26、太過,二者相反相成,互為制約,有利于時毒清解,風熱疏散。,辨證要點:,頭面腫盛、惡寒發(fā)熱、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普濟消毒飲,加減變化:,兼便秘:加大黃(熱甚,無便秘亦可用) 并發(fā)睪丸炎:加川楝子、龍膽草,普濟消毒飲,使用注意 (1)本方藥物多苦寒辛散,只宜于上焦實熱證。陰虛、氣虛者慎用。(2)使用本方時,宜酌情配合外治法,如局部外敷如意金黃散、二味拔毒膏,紫金錠等,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其迅速消散。,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仙

27、方活命飲--病機與證候分析,癰瘍腫毒初起,局部紅腫熱痛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shù)有力,,仙方活命飲--功用與組成,銀花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陳皮白芷、防風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刺生甘草,活血止痛消腫潰堅 清熱解毒,,,君,臣,佐,使,,仙方活命飲--方義分析,銀花(生甘草)—清熱解毒 歸尾、赤芍、乳香、沒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白芷、防風—疏散外邪,使熱毒從外透解 貝母、天花粉—清熱散結 穿山甲、

28、皂刺—通行經絡,透膿潰堅 陳皮—理氣疏壅(行氣消腫) 生甘草—清熱解毒,和中調藥 加酒煎服—取其活血通絡以助藥效,前人稱本方為“瘡瘍之圣藥,外科之首方”,對癰瘍膿未成者,用之可使消散;膿已成者服之可使?jié)⑵?,故被譽為“瘍門開手攻毒第一方”。,仙方活命飲--臨床運用,1、應用要點:  局部紅腫熱痛,或身熱凜寒,脈數(shù)有力。2、使用注意: 本方只可用于癰腫未潰之前,若已潰后決不可用。全方辛苦偏涼,故對有陰證癰瘍者不宜使用,

29、脾胃本虛、氣血不足者也應慎用。,,3、加減變化:如紅腫痛甚,熱毒重者,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血熱甚者,可加丹皮、生地以清熱涼血;便秘者,可加大黃、芒硝以瀉熱通便;氣虛者,加黃芪以補氣。此外,可根據(jù)癰瘍腫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適當加入引經藥,如頭部加川芎,頸項部加桔梗,胸部加瓜蔞,脅部加柴胡,腰部加秦艽,上肢加羌活,下肢加牛膝。,第四節(jié) 清臟腑熱 清臟腑熱劑,具有清解臟腑經絡邪熱的作用,適用于

30、邪熱偏盛于某一臟腑而產生的火熱證候。本類方劑是按所治臟腑火熱證候之不同,分別選用相應的清熱藥物。如心經熱盛,用黃連、蓮子心、木通等為主以瀉火清心;肝膽實火,用龍膽草、夏枯草、青黛等以瀉火清肝;肺中有熱,用黃芩、桑白皮、石膏、知母等以清肺泄熱;熱在脾胃,用石膏、黃連、升麻等以清胃瀉熱;熱在腸腑,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等以清腸解毒。并視各臟腑的功能特點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熱證病機及其臨床表現(xiàn),可與利水通淋藥、滋陰益氣養(yǎng)血藥、辛香升散藥、引熱下

31、行藥、瀉下藥、涼血活血藥等配伍,以切合病情。代表方如導赤散、龍膽瀉肝湯、瀉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藥湯、白頭翁湯等。,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導赤散,主治:“水虛火不實”1、心經有熱: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冷飲,口舌生瘡,舌紅,脈數(shù)。2、心熱移于小腸:小溲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功用:清心利水養(yǎng)陰,導赤散--方義分析,生地—涼血養(yǎng)陰以制心火 木通—上清心經之熱, 下能通利小腸,利水通淋 竹葉—清心除煩,引熱下行

32、 生甘草梢—清熱解毒,調和諸藥,還可防寒涼藥物 傷胃。用梢,取其能直達莖中而止淋痛,,君,臣,佐使,導赤散--臨床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為清心利水的常用方劑。以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滋膩,故脾胃虛弱者慎用。,3.加減變化: 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若陰

33、虛明顯,加麥冬增強清心養(yǎng)陰之力;若心熱移于小腸,小便淋漓不暢甚者,可加車前子、赤茯苓等以增強清熱利水之功;若小便澀痛明顯者,加萹蓄、瞿麥、滑石之屬,以增強利尿通淋之效;若出現(xiàn)血淋澀痛,可加白茅根、小薊、旱蓮草以涼血止血,祛瘀通淋。,龍膽瀉肝湯《醫(yī)方集解》,龍膽瀉肝湯--證候與病機分析,脅痛頭痛目赤,口苦、耳聾陰腫、癢、汗,筋痿,帶下黃稠、臭小便淋漓不暢 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shù),肝膽實火上擾肝膽濕熱下注,,龍膽瀉肝湯--

34、治法與組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甘草,清利肝經濕熱清瀉肝膽實火,君  臣 佐   佐使,,龍膽瀉肝湯--方義分析,龍膽草—大苦大寒,上清肝膽實火,下瀉肝膽濕熱 黃芩、梔子—瀉火除濕 澤瀉、木通、車前子—滲濕泄熱當歸、生地—養(yǎng)血滋陰,又防苦燥滲利之品傷陰血 柴胡—疏暢氣機,并引諸藥入肝膽經 甘草—調和諸藥 ,護胃安中,龍膽瀉肝湯,配伍特點:  瀉中有補,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

35、而不傷正,瀉火而不伐胃。,1.辨證要點 本方清肝膽,利濕熱,凡屬肝膽實火上炎或濕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病證,均可使用。以口苦,溺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有力為辨證要點。2.使用注意 (1)本方藥物多苦寒之品,易傷脾胃及陽氣,故使用時應中病即止,不宜多服、久服。(2)素體脾胃虛弱和陽虛者慎用。又本方中關木通所含馬兜鈴酸有損害腎功能的不良反應,故腎功能不好者亦應慎用。(3)原方中龍膽草、梔子等酒炒后可減輕其副作用。,3.加減變化 若肝

36、膽實火較盛者,可去澤瀉、車前子,加青黛、丹皮等以助瀉火之力;若濕熱較盛者,可去當歸、生地之滋潤,加碧玉散、薏苡仁等以增利濕之功;若脅肋脹痛較甚者,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等以行氣活血止痛;若便秘或大便干結者,可酌加大黃、蘆薈等瀉熱通便。,比較:龍膽瀉肝湯、瀉青丸與當歸龍薈丸均用苦寒清熱藥以瀉肝經實火,其不同點在于:龍膽瀉肝湯并能清利濕熱,且有滋養(yǎng)肝血之功,用治肝膽實火上炎,肝經濕熱下注之證;瀉青丸并能疏散肝膽郁火,宜于肝火郁結之證;當歸龍薈

37、丸選用大苦大寒之品,著重于瀉肝膽實火,使從二便分消,用于肝經實火之證。,左金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主治與病機分析,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嘈雜吞酸,嘔吐,,,左金丸--治法與方義分析,治法:清瀉肝火,降逆止嘔,吳茱萸,清心火清胃熱,疏肝反佐降逆引經,黃 連,,,左金丸--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肝火犯胃證。以嘔吐吞酸,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2.加減變化 若吞酸重者,可加

38、烏賊骨、鍛瓦楞以制酸止痛;脅肋痛甚者,可合金鈴子散,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3.使用注意 吐酸屬胃虛寒者忌用。,左金丸、戊已丸、香連丸,同具苦降辛開的配伍方法,不同點在于:左金丸黃連六倍于吳茱萸,重在清肝瀉火,和胃降逆,主治脅肋脹痛,嘔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證;戊己丸連、萸等量,即清熱與開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緩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瀉的肝脾(胃)不和證;香連丸連、萸同炒后去吳茱萸,意在清熱燥濕為主,加木香以行氣止痛,主治濕熱痢疾,膿血相兼,

39、腹痛里急后重。,葦莖湯《千金備急要方》,葦莖湯--病機與證候分析,痰瘀互結,咳吐膿痰膿血,,胸痛,痰熱互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成膿為癰,葦莖湯--功用與方義分析,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葦莖—清肺泄熱,“乃治肺癰之要藥”冬瓜仁、薏苡仁—清化痰熱,利濕排膿 桃仁—活血逐瘀以助消癰,葦莖湯--臨床運用,1、辨證要點   咳吐腥臭膿痰、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治肺癰的基礎方,2、加減,膿未成:+清熱解毒藥

40、 金銀花、魚腥草等膿已成:+祛痰排膿藥     桔梗、生甘草、貝母等,,葦莖湯--臨床運用,3、葦莖現(xiàn)多用蘆根,宜重用,一般在30g以上, 鮮者更佳。4、“瓜瓣”究為何物?王孟英等認為是冬瓜子 張璐等認為是甜瓜子王晉三又認為是絲瓜子,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主治:肺中伏火,肺失肅降癥見: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 甚

41、,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治法:清瀉肺熱,止咳平喘,瀉白散--方義分析,桑白皮—清瀉肺熱,平喘止咳為君地骨皮—瀉肺伏火,兼退虛熱為臣炙甘草、粳米—和中潤肺,培土生金(亦寓 虛則補其母之意),共為佐使 諸藥相伍,清肺調中,標本兼治,清熱而不傷陰,瀉肺而不傷正。清中有潤,瀉中有補。,瀉白散--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為肺熱喘咳證而設,適宜于正氣不太傷,肺熱不太甚者。以喘咳氣急,

42、皮膚蒸熱,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寒涼,清中有潤,故由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咳,或虛寒性咳嗽,不宜使用。,3.加減變化 若肺經熱重,加黃芩、知母等以增強清泄肺熱之效;燥熱咳嗽者,加瓜蔞皮、川貝母等潤肺止咳;陰虛潮熱,加銀柴胡、鱉甲,滋陰退熱;熱傷陰津,煩熱口渴者,加花粉、蘆根,清熱生津。,清胃散 《脾胃論》,循經上攻—牙痛牽頭、面頰發(fā)熱 胃熱上沖—口氣熱臭、口干舌燥 傷及血分 牙宣出血甚或 熱蒸肉

43、腐 牙齦紅腫潰爛,化火上攻胃中積熱,,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清胃散--病機與證候分析,,清胃散--治法與方義分析,黃連—清泄胃火  升麻—清熱解毒,清胃 涼血,,,君,生地—涼血滋陰 丹皮—涼血清熱 當歸—養(yǎng)血和血,,臣,佐,清胃散--臨床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實火牙痛的常用方劑,凡胃熱證,或血熱火郁者,均可使用。臨證以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寒涼清泄,若屬風寒牙痛

44、或腎虛火炎所致的牙齦腫痛,牙宣出血者,均不宜使用。,,3.加減變化 若胃火盛者,加生石膏并重用,以增強清胃之力;胃火熾盛之牙衄,加牛膝,引血熱下行。若熱毒重者,加水牛角、銀花、連翹,清熱涼血解毒;兼腸燥便秘者,加大黃,釜底抽薪,導熱下行;津傷口渴飲冷者,加玄參、花粉,清熱生津。,玉女煎 《景岳全書》,玉女煎 --病機與證候分析,循經上攻—頭痛牙痛 熱傷胃絡—牙齦衄血 熱耗陰津—煩熱干渴 齒失所養(yǎng)—牙齒松動,胃熱陰虛,,玉女

45、煎 --治法與方義分析,治法:清胃熱,滋腎陰 石膏、知母—清陽明有余之熱 熟地、麥冬—滋少陰不足之陰 牛膝—引熱(血)下行兼補肝腎,玉女煎,1.辨證要點 本方具清胃熱,滋腎陰之功,凡胃火熾盛,腎水不足之牙痛、牙衄,以及消渴等均可加減應用。以牙痛齒松,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為辨證要點。2.使用注意 本方寒涼清泄,若大便溏泄者,忌用本方。,3.加減變化 若胃火盛者,重用石膏,熟地易為生地,并加梔子、大黃,加強清泄胃火之功;若腎

46、陰虛偏重,重用熟地,并加玄參或女貞子、黃柏著重滋陰或兼以降火;若熱傷血絡,齒衄出血量多者,重用牛膝,去熟地,加生地、玄參、丹皮、白茅根以增清熱涼血止血之功。,[比較]玉女煎與清胃散均有清胃作用,用于胃火上攻之證,癥見牙痛,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玉女煎由石膏、知母、熟地、麥冬、牛膝組成,清滋并進,滋陰補腎之功較勝,適用于胃火上攻,腎陰不足,牙痛齒松者;清胃散由黃連、生地、丹皮、當歸、升麻組成,清中寓散,涼血消腫之力較強,適用于胃經實火上

47、攻,牙痛較甚,牙齦紅腫或潰爛,牙宣出血者。,清胃散與玉女煎鑒別,葛根芩連湯《傷寒論》,葛根芩連湯--方義分析及功用,君葛根—外能解肌除邪、內能升清止利 臣黃連、黃芩—性寒能清胃腸之熱 味苦可燥胃腸之濕 佐使甘草—甘緩和中、協(xié)調諸藥功用:解表清里,葛根芩連湯--主治證候分析,主治:熱陷陽明,表邪未盡(協(xié)熱下利),表邪未解邪陷陽明,上蒸于肺—汗出而喘,身熱口渴胸脘煩熱苔黃脈數(shù),

48、下迫于腸,下利臭穢肛門灼熱,,,,,葛根芩連湯--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熱瀉、熱痢,不論有無表證,均可應用。臨床以身熱下利,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2.加減變化 若有腹痛者,加木香、白芍以行氣止痛;兼有食滯者加炒山楂、六曲;便中帶血者加丹皮、槐花、地榆等。3.使用注意 如有下利而不發(fā)熱,脈沉遲或微弱,病屬虛寒者,不宜使用。,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芍藥湯--病機與證候分析,濕熱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赤白相兼

49、 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黃膩,,氣血失調濕熱壅滯,功用:清熱燥濕,調氣和血,芍藥湯--方義分析,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解毒 白芍重用—配當歸養(yǎng)血和血 “行血則便膿自愈” 配甘草緩急止痛木香、檳榔—行氣導滯 “調氣則后重自除” 大黃—苦寒,下積導滯,瀉熱化瘀 合芩、連—清中有瀉 “通因通用” 肉桂—辛熱,可制芩、連苦寒之偏

50、防止苦寒傷中與冰伏濕熱之邪 辛散之性,可助歸、芍行血之力 甘草—甘平,益胃和中,調和諸藥,芍藥湯,配伍特點:氣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熱共投,側于“熱者寒之”,芍藥湯,辨證要點:  便膿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膩微黃,加減變化:白多赤少: + 厚樸、砂仁、車前、澤瀉赤多白少:?。∪夤?、當歸      ?。〉て?、地榆、白頭翁,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湯--方解及功用,白頭翁—清

51、熱解毒涼血止痢黃連、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治痢 秦皮—清熱解毒收澀止痢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白頭翁湯,主治:熱毒痢疾(熱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腸)癥見:下痢膿血、赤多白少 腹痛后重、苔黃脈數(shù)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熱毒深陷血分之血痢。以下痢赤多白少,或純下鮮血,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性味苦寒,痢疾屬寒濕及虛寒者禁用。,白頭翁湯,3.加減變化 若發(fā)熱急驟,利下鮮紫

52、膿血,壯熱口渴,煩躁舌絳,屬疫毒痢者,加生地、丹皮、金銀花涼血解毒;腹痛里急后重較甚者,加木香、檳榔、白芍以行氣消滯,緩急止痛;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滯;惡寒發(fā)熱、外有表邪者,加葛根、銀花、連翹以透表解熱。用于阿米巴痢疾,若配合吞服鴉膽子(桂元肉包裹),療效更佳。,,,,,白頭翁配連、柏為主,能入血分,側重于解毒涼血,使血分熱毒清而痢止。用于熱毒壅滯于大腸,深入血分而致的熱毒血痢。癥見

53、下痢膿血,赤多白少,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均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之功,用治熱 毒濕熱痢疾。,以連、芩配芍、歸,香、檳為主,重在清熱燥濕解毒,兼調氣和血。瀉下積滯,寓“通因通用”,用治濕熱壅滯,氣血瘀滯之濕熱痢疾。癥見便下膿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苔黃膩,脈弦數(shù)。,芍藥湯,白頭翁湯,第五節(jié) 清虛熱 清虛熱劑,適用于熱病后期,邪留未盡,陰液已傷所致的夜熱早涼,舌紅少苔;或陰虛火旺之發(fā)熱盜汗等證,本類方劑常

54、以滋陰清熱的鱉甲、知母、生地與清透伏熱的青蒿、丹皮和苦寒瀉火的黃連、黃芩等配合組方。代表方劑如青蒿鱉甲湯、當歸六黃湯等。,青蒿鱉甲湯 《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主治:  溫病后期,邪伏陰分,陰液已傷。癥見: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青蒿鱉甲湯--治法及方義分析,鱉甲——咸寒,滋陰退熱,入絡搜邪 青蒿——芳香,清熱透絡,引邪外出 《溫病條辨》謂兩藥配伍“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

55、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 生地、知母——清熱滋陰助鱉甲退虛熱 丹皮——涼血透熱助青蒿透泄陰分伏熱,治法:養(yǎng)陰透熱,青蒿鱉甲湯,配伍特點:清中有滋清中寓透,青蒿鱉甲湯--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最宜于溫熱病后期邪熱未盡,陰液已傷之虛熱證。以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方中青蒿氣味清芳,不耐高溫,可用余藥的沸藥汁泡服。陰虛欲作抽搐者不宜用。,3.加減變化 若暮熱早涼,汗解渴飲,

56、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止渴;兼肺陰虛,加沙參、麥冬滋陰潤肺;對于小兒夏季熱屬于陰虛有熱者,酌加白薇、荷梗等以解暑退熱;對于虛熱重者,加胡連、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虛熱。用于慢性腎盂腎炎及腎結核低熱不退者,加白茅根、澤瀉之屬以清熱利尿。,清 骨 散 《證治準繩》,[組成]銀柴胡5g 胡黃連 秦艽 鱉甲 地骨皮 青蒿 知母各3g 甘草2g[方解] 方中銀柴胡甘苦微寒,善退虛熱而無苦燥之性,用為君藥。知母滋陰瀉火而清虛熱

57、;胡黃連入血分而清熱;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去下焦肝腎虛熱,善退有汗之骨蒸。三藥清陰分之虛火,共為臣藥。秦艽辛散苦泄,青蒿芳香,清虛熱而善透伏熱;鱉甲咸寒,既滋陰潛陽,又引藥入陰分,為治虛熱的常用藥,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可防苦寒損傷胃氣而為使藥。,[功用]清虛熱,退骨蒸。[主治]虛勞發(fā)熱。骨蒸潮熱,或低熱日久不退,形體消瘦,唇紅顴赤,困倦盜汗,或口渴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肝腎陰虧,虛火內

58、擾之虛勞發(fā)熱,以骨蒸潮熱,形瘦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以清退虛熱為主,如陰虛較甚者,慎用。,當歸六黃湯 《蘭室秘藏》,當歸六黃湯,主治:   陰虛火旺盜汗。癥見:   發(fā)熱盜汗,面赤心煩,口干唇燥,大便干 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 滋陰瀉火,固表止汗。,當歸六黃湯--方義分析,當歸、生熟地—滋陰養(yǎng)血,培本制火 黃連、芩、柏—瀉火

59、除煩,清熱堅陰 黃芪倍用 —益氣實衛(wèi)以固表止汗 合當歸熟地益氣養(yǎng)血,當歸六黃湯--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陰虛火旺之盜汗。以盜汗,面赤,心煩溲赤,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養(yǎng)陰瀉火之力頗強,適用于陰虛火旺,中氣未傷者。又本方寒涼滋膩,若脾胃虛弱,納減便溏者,則不宜使用。,3.加減變化 若陰虛而內火較輕者,可去黃連、黃芩,加知母,以冀瀉火而不傷陰;陰虛陽亢者,加白芍、龜

60、甲以滋陰潛陽;盜汗甚者,加浮小麥、山萸肉、五味子以增強止汗作用。,復習思考題: 1.竹葉石膏湯主治何證?方中配伍半夏有何意義? 2.試從組成、功用、主治等方面比較清營湯與犀角地黃湯的異同。 3.涼膈散主治何證?其配伍有何特點? 4.試分析龍膽瀉肝湯配伍生地、當歸以及柴胡的意義。 5.清胃散、玉女煎均有瀉火清胃之功,臨床上應如何區(qū)別應用? 6.葛根黃芩黃連湯、白頭翁湯、芍藥湯均能治痢疾,三方在主治病機、治法及藥物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