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春秋繁露春秋繁露卷第一卷第一楚莊王第一楚莊王第一“楚莊王殺陳夏征舒,春秋貶其文,不予專討也;靈王殺齊慶封,而直稱楚子,何也?”曰:“莊王之行賢,而征舒之罪重,以賢君討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貶,庸知其非正經(jīng),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是故齊桓不予專地而封,晉文不予致王而朝,楚莊弗予專殺而討,三者不得,則諸侯之得,殆此矣,此楚靈之所以稱子而討也。春秋之辭多所況,是文約而法明也。”問者曰:“不予諸侯之專封,復(fù)見于陳蔡之滅;不予諸侯之專討,
2、獨不復(fù)見慶封之殺,何也?”曰:“春秋之用辭,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今諸侯之不得專討,固已明矣,而慶封之罪,未有所見也,故稱楚子,以伯討之,著其罪之宜死,以為天下大禁,曰:人臣之行,貶主之位,亂國之臣,雖不篡殺,其罪皆宜死。比于此,其云爾也。”“春秋曰:‘晉伐鮮虞。’奚惡乎晉,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禮而重信,信重于地,禮尊于身。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禮而死于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曰禮而信,禮無不答,施無不
3、報,天之數(shù)也。今我君臣同姓適女,女無良心,禮以不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慶父之亂,魯危殆亡,而齊桓安之,于彼無親,尚來憂我,如何與同姓而殘賊遇我。詩云:‘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彼先人。明發(fā)不昧,有懷二人?!私杂写诵囊病=駮x不以同姓憂我,而強大厭我,我心望焉,故言之不好,謂之晉而已,婉辭也?!眴栒咴唬骸皶x惡而不可親,公往而不敢至,乃人情耳,君子何恥,而稱公有疾也?”曰:“惡無故自來,君子不恥,內(nèi)省不疚,何憂于志是已矣。
4、今春秋恥之者,昭公有以取之也。臣陵其君,始于文而甚于昭,公受亂陵夷,而無懼惕之心,囂囂然輕計妄討,犯大禮而取同姓,接不義而重自輕也。人之言曰:‘國家治則四鄰賀,國家亂則四鄰散?!枪始緦O專其位,而大國莫之正,出走八年,死乃得歸,身亡子危,困之至也。君子不恥其困,而恥其所以窮。昭公雖逢此時,茍不取同姓,詎至于是;雖取同姓,能用孔子自輔,亦不至如是。時難而治簡,行枉而無救,是其所以窮也?!贝呵锓质酪詾槿龋河幸姟⒂新?、有傳聞。有見三世,
5、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于所見,微其辭,于所聞,痛其禍,于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是故逐季氏,而言又雩,微其辭也;子赤殺,弗忍書日,痛其禍也;子般殺,而書乙未,殺其恩也。屈伸之志,詳略之文,皆應(yīng)之,吾以其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也,亦知其貴貴而賤賤、重重而輕輕也,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惡惡也,有知其陽陽
6、而陰陰、白白而黑黑也。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詩云:‘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仇匹?!酥^也。然則春秋義之大者也,得一端而博達之,觀其是非,可以得其正法,視其溫辭,可以知其塞怨,是故于外道而不顯,于內(nèi)諱而不隱,于尊亦然,于賢亦然,此其別內(nèi)外、差賢不肖、而等尊卑也。義不訕上,智不危身,故遠者以義諱,近者以智畏,畏與義兼,則世逾近,而言逾謹矣,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辭。以故用則天下平,不用則安其身,春秋之道也。春秋之
7、道,奉天而法古。是故雖有巧手,弗修規(guī)矩,不能正方圓;雖有察耳,不吹六而猶三年稱子者,為君心之未當立也,此非以人隨君耶!孝子之心,三年不當,而踰年即位者,與天數(shù)俱終始也,此非以君隨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春秋論十二世之事,人道浹而王道備,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為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參錯,非襲古也。是故論春秋者,合而通之,緣而求之,五其比,偶其類,覽其緒,屠其贅,是以人道浹而王法立。以為不然,今夫天子踰年即位,諸侯于
8、封內(nèi)三年稱子,皆不在經(jīng)也,而操之與在經(jīng)無以異,非無其辨也,有所見而經(jīng)安受其贅也,故能以比貫類,以辨付贅者,大得之矣。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惡惡之性,可養(yǎng)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體之可肥轢而不可得革也。是故雖有至賢,能為君親含容其惡,不能為君親令無惡。書曰:“厥辟去厥只”事親亦然,皆忠孝之極也,非至賢安能如是。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耳。文公不能服喪,不時奉祭,不以三年,又以喪取,取于大夫,以卑宗廟,亂其群祖,以逆先公,小善無一,而
9、大惡四五;故諸侯弗予盟,命大夫弗為使,是惡惡之征,不臣之效也。出侮于外,入奪于內(nèi),無位之君也。孔子曰:“政逮于大夫,四世矣。”蓋自文公以來之謂也。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惡服人也,是故簡六藝以贍養(yǎng)之。詩書序其志,禮樂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于質(zhì);禮制節(jié),故長于文;樂詠德,故長于風;書著功,故長于事;易本天地,故長于數(shù);春秋正是非,故長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能遍舉其詳也。故人主大節(jié)則知闇,大博則業(yè)厭,二者異失
10、同貶,其傷必至,不可不察也。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齊時蚤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圣化,吾取之。春秋之好微與,其貴志也。春秋修本末之義,達變故之應(yīng),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極者也。是故君殺賊討,則善而書其誅;若莫之討,則君不書葬,而賊不復(fù)見矣。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賊不復(fù)見,以其宜滅絕也。今趙盾弒君,四年之后,別牘復(fù)見,非春秋之常辭也。古今之學者異而問之曰:“是弒君,
11、何以復(fù)見?猶曰賊未討,何以書葬?何以書葬者,不宜書葬也而書葬;何以復(fù)見者,亦不宜復(fù)見也而復(fù)見;二者同貫,不得不相若也。盾之復(fù)見,直以赴問而辨不親弒,非不當誅也;則亦不得不謂悼公之書葬,直以赴問而辨不成弒,非不當罪也。若是則春秋之說亂矣,豈可法哉!”“故貫比而論,是非雖難悉得,其義一也。今盾誅無傳,弗誅無傳,以比言之,法論也,無比而處之,誣辭也,今視其比,皆不當死,何以誅之。春秋赴問數(shù)百,應(yīng)問數(shù)千,同留經(jīng)中,翻援比類,以發(fā)其端,卒無妄言,
12、而得應(yīng)于傳者;今使外賊不可誅,故皆復(fù)見,而問曰:‘此復(fù)見,何也?’言莫妄于是,何以得應(yīng)乎!故吾以其得應(yīng),知其問之不妄,以其問之不妄,知盾之獄不可不察也。夫名為弒父,而實免罪者,已有之矣;亦有名為弒君,而罪不誅者,逆而距之,不若徐而味之,且吾語盾有本,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搜晕锬獰o鄰,察視其外,可以見其內(nèi)也。今案盾事,而觀其心,愿而不刑,合而信之,非篡弒之鄰也,按盾辭號乎天,茍內(nèi)不誠,安能如是,是故訓其終始,無弒之志,枸惡謀者,
13、過在不遂去,罪在不討賊而已。臣之宜為君討賊也,猶子之宜為父嘗藥也;子不嘗藥,故加之弒父,臣不討賊,故加之弒君,其義一也。所以示天下廢臣子之節(jié),其惡之大若此也。故盾之不討賊為弒君也,與止之不嘗藥為弒父無以異,盾不宜誅,以此參之。”問者曰:“夫謂之弒,而有不誅,其論難知,非蒙之所能見也。故赦止之罪,以傳明之;盾不誅,無傳,何也?”曰:“世亂義廢,背上不臣,篡弒覆君者多,而有明大惡之誅,誰言其誅?故晉趙盾、楚公子比皆不誅之文,而弗為傳,弗欲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春秋繁露》連詞研究.pdf
- 董仲舒《春秋繁露》研究.pdf
- 春秋繁露養(yǎng)生哲學研究
- 《春秋繁露》養(yǎng)生哲學研究.pdf
- 《春秋繁露》復(fù)音詞研究.pdf
- 《春秋繁露》訓釋札記_5313.pdf
-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研究.pdf
- 春秋繁露文本言說方式研究_2466(1)
- 《春秋繁露》禮治思想研究_1356.pdf
- 《春秋繁露》文本言說方式研究_3882.pdf
- 《春秋繁露》文本言說方式研究_2466.pdf
- 《公羊傳》與《春秋繁露》殊異考_19517.pdf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歷史意識與道德意識.pdf
- 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春秋繁露》翻譯實踐報告.pdf
- 《春秋繁露》與《法言》的比較研究——兼論西漢中后期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走向.pdf
- 《演繁露》介詞研究.pdf
- 《演繁露》訓詁考.pdf
- 《演繁露》研究_39768.pdf
- 金露梅微體快繁與扦插技術(shù)及其生根機理研究.pdf
- 春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