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煤地層的劃分與對比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含煤地層的劃分與對比,馬 施 民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E-mail: masm@cumtb.edu.cn,全國煤炭資源潛力預測評價中國煤炭資源賦存規(guī)律研究,2,(1)地層劃分標準 (2)劃分方法 (3)煤層及煤層組的精細對比 (4)編制含煤地層對比柱狀圖 (5)編制含煤地層對比表 (6)編制含煤地層區(qū)劃圖,主 要 內 容,3,傳統(tǒng)地層學: 研究、描述層狀巖石的

2、形成順序和年代關系的學科(側重地層剖面的描述、劃分和對比)現(xiàn)代地層學: 研究地殼巖層的物質特性和屬性的四度時空關系及其變化的科學(國際地層指南).地層學(STRATIGRAPHY)是地史學的核心, 地質學的基礎,任何地質工作都離不開地層學,ETHYMOLOGY: STRATI-: 層 (地層); GRAPHY: 希 (描述),關于地層的劃分與對比,4,巖層-地球演化歷史的物質記錄,5,巖層≠地層地層的概念是整個地層學的核心。

3、地層特征的載體是巖層.地層具有三大屬性: 空間+ 物質 ( 物理,化學, 生物學等)+ 時間,6,地層分類(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或地層的劃分(Subdivision),含義: 根據(jù)巖石具有的不同特征, 把巖層按其自然順序排列成具有不同特征或屬性的單位基本依據(jù):《國際地層指南》目的:地質工作者需有一套共同的地層學語言,需要有一致的 或同義的、規(guī)范化的地層分類體系及地層術

4、語系統(tǒng),地層分類是地層學理論與實踐的綜合,也是地層學理論、概念及方法的概括和總結。,7,地層分類體系的由來與演變,世界上第一個地層分類系統(tǒng):1881年第二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提出,l900年第八屆國際地質大會修訂的包括時間單位與巖石單位的雙重分類(dual classification)。特點:是時間單位與巖石單位一一對應。這意味著二者在時間上嚴格等同。影響:雙重地層分類的起源,對世界各國地層劃分對比理論及方法的影響一直持續(xù)至今。它既

5、對地層學有過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又成為新的分類體系發(fā)展的障礙,使多重地層分類的實施帶來困難,8,三重地層分類及其術語 (據(jù)Schenck&Muller,1941),特點:強調地質時間單位代表抽象概念,新建了“時間地層單位”去代表相應地質時代單位所堆積的巖層。而“巖石成因術語”,是專為地方性地層單位而建立的。,9,“多重地層分類”理論,《國際地層指南》,l 976,2004年版 地層有許多不同的性質及屬性,根據(jù)其任一屬性

6、都可以劃分地層,因此地層可以有許多種分類,每類有各自獨特的單位。 重要性:著名的“多重地層分類”理論,是當代地層學分類新理論、新概念的代表。它已在國際上占壓倒優(yōu)勢,得到普遍承認和采納。,10,國際地層指南的分類及術語(1976,2004),11,地層劃分的主要種類和術語(中國地層指南),12,不同地質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1. 穿時性與非穿時性的問題2. 界線問題 3. 展布范圍4. 所含內容,13,地層劃分對比的技術路

7、線-層型的概念及其評述,層型是現(xiàn)代地層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現(xiàn)代地層學重要的工作方法與工 作程序之一。 層型(stratotype)是指地層的典型剖面,它是建立、識別和闡明一個地層單位或界線的典型剖面,也有人稱之為“模式”。層型可分為: 1.單位層型(unit—stratotype)指一個地層單位的典型剖面,這是闡 明和識別一個地層單位的標準。單位層型的上下界就是它的界線型。 2.界線層型(boundary—str

8、atotype) 指建立一條地層界線的典型剖面。它是確定和識別地層界線的、在典型剖面中的一個“點”。 3.復合層型(composite—stratotype) 指由幾個“分層型”聯(lián)合而成的一個單位層型。例如,由于剖面不完整、不連續(xù),于是一個地層單位可由某段剖面代表它的下部,另選一段剖面代表它的上部。(注:對一個地層單位或地層界線,可以有幾個比較標準的剖面,但 只能有一個層型)。,14,層型方法的優(yōu)點:為全球地層樹立供對比

9、的唯一標準,保證所代表的時間的連續(xù)性,沒有間斷。層型方法的缺點:化石和巖相的可選性; 認定方法的人為性(投票表決);野外實際應用的局限性。 綜述:層型方法是當前確定地層單位和界線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國際地科聯(lián)地層委員會采用的技術路線,但并不是最理想的確定與識別地層單位及界線的方法。,15,16,單位層型與界線層型示意圖,17,巖石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巖石地層劃分:在詳細研究地層剖面特征、空 間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和巖相

10、的基礎上概括、抽象出巖石地層結構模型,并將其組織為相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巖石地層對比:在區(qū)域上比較、尋找相似的或一致的巖石地層結構,延伸具有相似或一致的巖石地層結溝的巖石地層單位。由于相似的或一致的巖石地層結構可由同一沉積作用、沉積環(huán)境和地質過程形成,也可由不同一的沉積作用、沉積環(huán)境和地質過程形成。因此,建立在巖石地層結構類似性或一致性基礎上的巖石地層對比有三種可能:一,等特征對比;二,等特征、等相和等時對比;三,等特征、等相不

11、等時對比。,18,地層特征、地層結構與巖石地層劃分對比,定義:地層特征是指那些能用肉眼或借助其他物理、化學方法、手段觀測得到的具穩(wěn)定時空延展性的客觀地質存在。地層特征的載體是巖層,它可劃分為七個層次;即:紋層(lamination); 紋層組(lamination sets); 層(bed); 層組(bed sets), 亞層序(parasequence), 層序(

12、sequence) 序列(synthem) 注:“層”是地層特征的基本裁體。,19,三大類地層特征,20,地層結溝類型、涵義和實例,21,巖石地層單位的清理,地層綜合分析的重要任務之一:對現(xiàn)有地層單位的審核與整理,對不合理的、不確切的、甚至造成混亂的地層單位加以整理。其中,對巖石地層單位的清理將首當其沖。清理地層單位特別是巖石地層單位的作用:保證地層工作有統(tǒng)一認識和共同語言;它既直接為地層對比及區(qū)測填圖服務,也為為

13、編寫綜合性的各時代地層典或地層總結奠定基礎。巖石地層單位清理的重點:一是同義的組、群創(chuàng)名過多,組、群的名稱不是按所處的沉積盆地,而是按所在工作區(qū)或行政區(qū)任意創(chuàng)名。二是混淆巖石地層單位與時間地層單位的概念,過分重視組、群的時間含義,忽視其最本質的巖性特征,以致組、群經常隨著化石的新發(fā)現(xiàn)、時代的改變而隨意被肢解、修改和再創(chuàng)新名。(注:對巖石地層單位進行清理時,重點是比較其巖性、巖相特征,而不是其時間含義。),22,生物地層的劃分對

14、比,理論基礎:生物界(包括動物界和植物界)在進化過程中的規(guī)律——前進性、不可逆性、階段性和遷移的瞬時性等. 應用范圍:對顯生宙以來的沉積地層(尤其是含煤地層),確定其相對年齡,建立地質事件順序,確定橫向對比關系。基本原理:生物群順序原理(principle of faunal succession),又稱化石對比原理(principle of fossil correlation; Smith)1815):相同的巖層總是以同一疊覆

15、順序排列著,并且每個連續(xù)出露的巖層都含有其本身特有的化石,利用這些化石可以把不同時期的巖層區(qū)分開。常用方法:標準化石法:利用標準化石研究地層的方法。標準化石指生存時間短,分布范圍廣,數(shù)量眾多,保存完好的化石。而生物生存時間短,表明其演化迅速,這類生物化石在地層中的垂向分布局限,時問標志明顯,便于較精確地劃分地層,如筵類和牙形石等。盡管標準化石法尤其局限性但仍是生物地層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生物組合法:在缺乏最典型、最精確的生

16、物標志時,同層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總貌可“提供大致相近的綜合的地層信息。即使存在標準化石的情況下,綜合分析生物群全貌,也能提供更豐富、更全面的地層時代和沉積環(huán)境的信息。 注:利用化石群或化石共生組合來確定地層層位的方法比較簡便,已被廣為應用。須注意的是(1)此法適于在化石豐富(即化石的種類和數(shù)量均較多)的地層中使用,尤其對新生代含微體化石豐富的地層更為有效l(2)化石成分的明顯更替應與地層界線一致;(3)盡量與標準化石配合使用。

17、,23,古生物學方法,化石在地層劃分與對比上的意義A、B 為相距甚遠的兩地層剖面,根據(jù)各層不同化石的順序,可確定其相對地質年代,兩剖面的含化石層可對比。(據(jù) R.C. Moore,1952),24,生物地層單位的種類及等級生物帶是生物地層帶的簡稱,它是任何一種生物地層單位的統(tǒng)稱。生物地層劃分可采用不同生物特征(如以全部化石或某類化石的組合特征、共生情況、延續(xù)范圍、富集程度、形態(tài)特征等)為根據(jù)。因此,有含義和內容很不相同的多種生

18、物帶。為指明生物帶的種類,對每種生物帶應有不同的、專用的和定義完善的術語。經常使用的生物帶有五種,即延限帶、間隔帶、譜系帶、組合帶和富集帶。他們之間不存在從屬關系,也不相互排斥,更不是代表生物地層單位的不同等級。例如,延限帶不應該劃分成組合帶,反之亦然。然而某些種類生物帶(如組合帶)可再細分為亞帶,或將有共同生物地層特征的幾個生物帶組成一個超帶。因此,生物亞帶、生物帶和生物超帶成為生物地層單位的一種等級。此外,一個種的延限帶附屬于它

19、隸屬的屬延限帶,這是生物分類等級含義已延至生物地層單位上的結果,不再需要一個生物帶的等級術語。,25,26,1繁盛于A、B、C三層;2、7、9、12一延續(xù)和繁盛均僅限于B層;3一出現(xiàn)于A層、繁盛于B層;4一出現(xiàn)于B層,繁盛于B.C層;5一出現(xiàn)于A層繁盛于B層,滅絕于C層6-l4一繁盛于A層,滅絕于B層;8、13一出現(xiàn)于B層,繁盛于C層;l0一進入B層前滅絕;11一出現(xiàn)于C層底部,化石組合示意圖,27,含煤巖系與煤層,含煤

20、巖系(coal measures; coal series; coal-bearing strata; coal-bearing formation) 通常指一套含有煤層或煤線的沉積巖系。又稱含煤沉積、含煤地層、煤系、含煤建造等。含煤巖系的巖性和沉積相在垂直剖面上常顯示有規(guī)律的變化。含煤巖系的變化主要受控于巖系形成時的古構造和古地理環(huán)境。煤層(coal seam;coal bed)指植物遺體經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地質作用轉變而成

21、的層狀固體可燃礦產。它賦存于含煤巖系之中,位于頂、底板巖石之間。煤層的層數(shù)、厚度、產狀和埋藏深度等受古構造、古地理及古氣候條件制約。,28,煤層對比(correlation of coal seams),基本含義:根據(jù)對比標志,研究、分析判斷不同地點兩個或兩個以上煤層或煤組相互對應關系。意義:煤層對比是煤田地質勘探、生產勘探和煤礦開采的基礎地質工作,主要用于查明煤層層序、厚度及其變化,了解煤系和煤層的原生及后生變化,煤質及其變化,進行

22、煤層評價,判斷構造,計算儲量,指導礦井開發(fā)生產等。 方法:煤層對比是以具一定特征的巖層、煤層、巖性組合、旋回結構或一定動植物化石或化石群的巖層作為標志進行的。,29,煤層對比方法,①標志層法。有一定特征、厚度小、橫向變化不大的巖層,均可作為標志層。當厚度穩(wěn)定、結構及成分特征明顯時,煤層本身亦可作為對比標志。標志層按其穩(wěn)定程度可分為區(qū)域性標志層、全區(qū)性標志層及局部性標志層3類。標志層法是煤田地質勘探中常用的對比方法。②巖相一旋回特征對

23、比法。在對含煤巖系詳細研究基礎上,選擇測繪一個相一旋回標準剖面。在其他有 關剖面上,首先找出若干個控制性旋回,進而劃分小旋回,逐步與相一旋回標準剖面對比。此種方法多用于海陸交替相含煤巖系。③古生物法。當含煤巖巖系富含動植物化石時,可根據(jù)一定的種屬、具一定特征的動植物化石或一定組合的動植物化石群進行對比。此種方法不能用于啞地層。④ 微古生物法。含煤巖系中含有介形類、輪藻、牙形石等微體古生物時使用的對比方法,30,煤層對比方法(續(xù))

24、,⑤ 孢粉法。根據(jù)含煤巖系中的標準類型孢粉、孢粉組合以及具有特殊孢粉成分的標志層進行對比。此種方法適用于巖漿活動破壞輕微、煤層未受構造強烈破壞、煤化程度較低的煤。⑥煤巖特征對比法。根據(jù)煤巖組分、宏觀類型、顯微組分含量及其變化,以及煤層結構等煤的宏觀和微觀特征進行綜合分析,某些特殊夾石層,如粘土巖夾石有時也可作為對比依據(jù)。此種方法可靠,使用較多。⑦巖礦特征法。根據(jù)巖石的礦物成分、含量變化以及礦物的標型特征進行對比。有時石灰?guī)r不溶殘旌、

25、粘土染色分析結果和不同粘土礦物的百分含量亦可用于對比。此種方法在掩蓋煤田地質勘探工作中有重要意義。⑧ 微量元素法。對含煤巖系巖層和煤灰中微量元素進行光譜分析,根據(jù)微量元素共生組合特征和百分含量進行對比。它是是一種輔助方法。但當其他方法達不到預期對比效果時,可作為一種主要方法。⑨ 結核法。結核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有一定規(guī)律,其特征和含煤性有一定關系,特別是同生結核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聚煤條件的指標。因此,可利用結核的物質成分、大小、結構、

26、構造、表面特征、結核與圍巖的分離程度,以及結核系數(shù)等特征或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比巖、煤層。⑩ 測井曲線法。煤與其他巖石物性上往往有一定差異,因而可以根據(jù)測井曲線類型,尋找物性標志層進行煤層或煤組對比。常用的有電阻率曲線、自然電位曲線、密度測井曲線和天然伽馬曲線等。 注:進行煤層對比時,除在特定條件下采用單一對比方法外,一般選擇若干種方 法進行綜合對比,以求準確。,31,煤核(coal ball),32,地層劃分與對比的結果,結果表示:地層

27、柱狀圖,地層柱狀對比圖,地層區(qū)劃圖,33,地層柱狀圖的基本要求:1)代表性的地層剖面(厚度,頂?shù)捉缦?,巖性特征等)為依據(jù);2)內容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區(qū)域地質填圖),34,地層柱狀對比圖的基本要求:1)以重要門類生物化石為主線(可參考《中國地層典》,《中國各地質時代地層劃分與對比》,結合沉積特征、含煤性、穩(wěn)定分布的標志層等因素。2) 主要強調地層小區(qū)之間的橫向對比,35,地層分區(qū)或地層區(qū)劃,地區(qū)分區(qū),又稱地層區(qū)劃,指各個地區(qū)由于大

28、地構造背景、古地理環(huán)境和生物區(qū)系等不同,故在地層發(fā)育的總體特征,和不同階段的發(fā)展變化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根據(jù)這種差別劃分出不同地層區(qū)。地層分區(qū)的作用和目的:正確反映各區(qū)地層發(fā)育的總體特征,便于概括各時代地層沉積類型的空間分布及其在時間上的發(fā)展變化,指導區(qū)測和找礦。地層分區(qū)的原則:需用“四維”觀念去認識地層;必須考慮一個地區(qū)在不同地史階段的古地理、古構造特征及其發(fā)展變化,注意其發(fā)展的階段性;同時更要考慮該區(qū)在整個地史時期的共同特征。與

29、劃分一個地質時期的沉積分區(qū)完全不同,它要反映區(qū)域地層發(fā)育的總體特征。,36,區(qū)域地層總體特征,區(qū)域地層總體特征: (1)沉積類型。主要指沉積相組合或建造類型。(2)生物區(qū)系。指生物相分異和生物分區(qū)。(3)層序特征及厚度特征。 (4)構造運動及變質作用。前者指大階段地層間的接觸關系,如基底與蓋層之間、或其他重要的不整合面。后者是指熱變質作用,它反映重大地質事件發(fā)生的時期,可用于劃分地質階段。區(qū)域地層總體特征是由由大地構造背景控制

30、的。地層分區(qū)與大地構造分區(qū)的關系極其密切 地層分區(qū)的主要依據(jù):(1)地層發(fā)育的總特征及分布特點,(2)層序特征、基底構造及接觸關系,(3)沉積組合特征、含礦性及厚度變化,(4)火山作用、巖漿活動及區(qū)域變質作用,(5)古生物群特征。,37,地層分區(qū)的等級及其特點,我國現(xiàn)行的三級地層分區(qū)方案:地層區(qū); 地層分區(qū);

31、 地層小區(qū); 1.地層區(qū)(簡稱區(qū))為一級地層區(qū)。其建立主要考慮自前震旦紀以來全部地層發(fā)育的總體特征。在一級地層區(qū)內,一般要求系以上的地層單位在巖相上(指沉積環(huán)境、巖性特征及古生物特征的總和)能夠對比,統(tǒng)可以基本對比或分區(qū)對比。 2.地層分區(qū)(簡稱分區(qū))地層分區(qū)是二級地層區(qū)。它的劃分主要根據(jù)某斷代(例如古生代)地層發(fā)育的總特征。在二級地層區(qū)內,一般要求統(tǒng)在巖相上可以對比。組基本可以對比或分區(qū)對比。 3.地層小區(qū)(簡稱小區(qū)

32、)這是三級地層區(qū)一它是地層分區(qū)的基本單位,它的劃分主要依據(jù)某些時代的地層發(fā)育的特征。在一個小區(qū)內,地層層序、組及群的特征、含礦性及古生物群等,應基本一致。一般要求組級單位可以對比。,38,中國地層分區(qū)略圖(據(jù)王鴻楨、劉本培.1979),39,層序地層學( 序列地層學)及其應用,層序地層學是研究旋回式、成因上有聯(lián)系的、以侵蝕面或者與其可以對比的整合面為界的年代地層格架,以及沉積層序內部地層、巖相分布模式的地層學分支學科。,層序地層學是在地

33、震地層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概括了地震地層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綜合了生物地層學、同位素地層學、磁性地層學、沉積學和構造地質學的最新成果。其基本原理是構造運動、全球絕對海平面的變化和沉積物供應速度綜合作用的結果,產生了地層記錄,也可稱作地層信號。這些記錄反映了上述諸作用的規(guī)模、強弱、持續(xù)時間和影響范圍。其中,構造作用與海平面變化的結合,引起了全球性相對海平面變化,它控制了沉積物形成的潛在空間。,40,層序地層學的產生起源于Mac Je

34、ryey在70年代后期的研究成果,他在數(shù)學上模擬和定量表示了產生全球旋回曲線的海平面、構造沉降和物源供給之間的相互關系。這項工作顯示出層序地層學以統(tǒng)一思想對地層學和盆地演化進行研究所產生的巨大潛力。然而,層序地層學成為獨立的學科形成于80年代后期,是由P.R.Vail、J.B.Samgree和J.C.Van Wagoner等學者提出并完善的?! .R.Vail等(1987)提出的層序地層學概念及其有關沉積模式,是以海洋環(huán)境為背景,針

35、對被動大陸邊緣提出的。層序地層學的核心部分是研究全球海平面升降變化對沉積作用的控制。包括對大陸邊緣碎屑沉積作用的控制和對大陸邊緣碳酸鹽沉積作用的控制。層序及其內部組成部分體系域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地殼沉降以及沉積物供給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全球海平面升降和構造沉降共同作用的結果,引起海平面的相對變化。在全球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海平面的相對變化速度是碎屑沉積地層型式和巖相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長期構造運動的背景下,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控制碳酸鹽沉

36、積地層型式和巖相分布。,41,層序地層學的基本論點 地層單元的幾何形態(tài)及巖性受海平面升降、構造沉降、沉積物供給和氣候四大參數(shù)控制。其中全球海平面升降速度、構造沉降速度和沉積物供給速度控制了沉積盆地的幾何形態(tài);這三種因素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關系最終導致某一地區(qū)海平面相對于該區(qū)陸架邊緣的相對變化速度及沉積體系域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42,絕對海平面與相對海平面,43,全球海平面變化曲線要素圖,44,45,層序(SEQUENCE

37、)體系域(SYSTEM TRACT)層序界面(KEY SURFACE),層序地層學的基本概念,46,層序:是一套相對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聯(lián)系的、頂?shù)滓圆徽厦婊蚺c之相對應的整合面為界的地層單元。 -準層序:是一層序地層分析中最基本的沉寂單元,是一個一海泛面或與之相對應的面為界的、成因上有聯(lián)系的層或層組構成的相對整合序列。   -準層序的邊界:是一個海泛面及與之相關的界面。大多數(shù)準層序邊界海泛面均存

38、在著深水沉積與淺水沉積的一個截然界面。    -準層序沉積特征:是一個向上沉積水體不斷變淺的序列,層厚向上增大,生物擾動向上減少,沉積相向上指示水深變淺,三維空間上表現(xiàn)簡單的沖刷和變粗的趨勢。 -準層序組:是指由成因相關的一套準層序構成的、具特征堆砌樣式的一種地層序列,其邊界為一個重要的海泛面和與之可對比的面,有時它可以和層序邊界一致。體系域:指一系列同期沉積體系的集合體。層序界面

39、      -不整合:是一個將新老地層分開的界面,沿著這個界面有證據(jù)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積間斷的陸上侵消截或陸上暴露現(xiàn)象。      -海泛面:是一個新老底層的分界面。他們常常是平整的,僅有米級的地形起伏,但穿過這個界面會有證據(jù)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可容空間:指供沉積

40、物潛在堆積的空間.,47,體系域類型- 低水位體系域 (LST),48,體系域類型- 海侵體系域 (TST),49,體系域類型- 高水位體系域 (HST),50,體系域類型- 陸架邊緣體系域 (SMST),51,52,53,54,全球海平面變化的周期性,,55,層序地層學方法用于地層劃分對比的一般步驟,1.建立層序地層格架 這是層序地層學的研究基礎。目前,主要依據(jù)地震剖面,查明不連續(xù)面,再結合鉆井和露頭資料進行對比。主要工作是識別層序

41、界線和在層序內部劃分出準層序和準層序組。 2.建立年代地層格架 依據(jù)古生物、同位素年齡值、古地磁、氧同位素、海平面指數(shù)等,建立地質年代并繪制海平面相對升降變化曲線。以便和全球性海平面變化旋回對比。 3.確定體系域 首先,確定沉積盆地內的第一個海侵面,即尋找海侵體系域的底面。其下伏為低水位體系域或陸架邊緣體系域,頂面為進積底面。海侵面的識別關鍵是尋找判斷密集層段。其次,根據(jù)地震地層特征來判斷和識別體系域.,56,57,地史時期的

42、成煤期,,,,58,中國的石炭系,中國石炭系各?。▍^(qū))均有分布地層發(fā)育良好,有穩(wěn)定型、活動型和過渡型的海相、陸相、海陸交替相多種沉積類型,出露面積為379100km2。      穩(wěn)定型沉積海陸交替相含煤、碎屑、碳酸鹽沉積主要分布于華北地區(qū),多缺矢下統(tǒng),動植物化石豐富,一般厚度不大;淺海相碳酸鹽沉積分布于揚子一華南區(qū)及塔里木區(qū),層序完整無缺,化石豐富,門類繁多;碳酸鹽夾碎屑沉積分布于西藏、川滇

43、西部,生物屬華南型;冰淺海岡瓦納相碎屑沉積分布于瀾滄江南,發(fā)育有冷水型動物群。      活動型沉積海相:淺海碎屑夾火山噴發(fā)沉積分布于天山一興安區(qū)及昆侖區(qū),部分地區(qū)缺矢下統(tǒng),上統(tǒng)發(fā)育完整,巖性、厚度變化極大,生物群以珊瑚、腕足類等底棲類為主,伴有菊石,并含安加拉植物群;半深海碎屑、碳酸鹽夾火山噴發(fā)沉積,分布于瀾滄江西南的狹長地區(qū),巖相變化大,發(fā)育有冷暖混合型動物群。陸相:分布局限,僅見于黑龍江嫩

44、江罕達氣一帶,為類磨拉石及火山噴發(fā)沉積。      過渡型沉積分布于祁連山、秦嶺、念青唐古拉山以及金沙江流域和滇西南地區(qū)。沉積類型復雜,有濱海相碎屑、碳酸巖和含煤碎屑沉積,淺海相碳酸鹽、碎屑沉積,半深海相.。硅質碎屑及碳酸鹽沉積,局部地區(qū)夾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巖相、厚度變化大。     石炭系蘊藏著豐富的煤。鋁土礦、耐火粘土、石膏等礦產。,59,顯生

45、宙以來的有機碳埋藏比率(Berner,1987),60,中國石炭-二疊紀年代地層劃分問題,石炭系(中國地層典,2000; 中國地調局;2005) 石炭系(中國區(qū)域年代地層表;2002) 壺天亞系 馬平統(tǒng) 上石炭統(tǒng)

46、 小獨山階 威寧統(tǒng) 逍遙階 達拉階 達拉階 滑石板階

47、 滑石板階 羅蘇階 羅蘇階 豐寧亞系 下石炭統(tǒng) 大塘統(tǒng)

48、 德塢階 德塢階 大塘階 上司階 巖關階 舊司階

49、 巖關統(tǒng) 湯耙溝階,61,62,63,華南地層區(qū)-貴州獨山剖面,64,獨山泥盆紀—石炭紀國際典型標準地質剖面的主要集中地為:東起水巖鄉(xiāng)的丹林,經舒家坪、龍洞水至大河口,雞窩寨、何家寨、盧家寨、五里橋;西從白虎坡經水頭寨、其林寨、二層坡直達平塘縣的卡浦橋,全長約21.3公里,輻射區(qū)域面積約14.91平方公里?!蔼毶綐藴势拭妗币蚱涞貙影l(fā)育良好、

50、出露完整、古生物化石豐富等特征,早已在國內外享有相當?shù)穆曌u,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特別在地學研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全球地學研究的進步和發(fā)展。,65,華北地層區(qū)-山西太原剖面,66,中國石炭系柱狀剖面對比圖,67,中國的二疊系,中國二疊系發(fā)育良好,全國各省(區(qū)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具有穩(wěn)定型、活動型和過渡型的海相及陸相沉積,出露面積為323700km2。      穩(wěn)定型沉積海相:淺海

51、臺地相碳酸鹽沉積分布于上揚子區(qū),巖相及厚度穩(wěn)定,生物發(fā)育,以特提斯型底棲類動物群為主;淺海相碳酸鹽、碎屑及近海含煤碎屑沉積分布于江南及東南地區(qū),巖相復雜,厚度變化大,動物群有頭足類、腕足類、雙殼類等,壽昌菊石群豐富,華夏植物群繁盛;淺海相碎屑及碳酸鹽沉積分布于藏南地區(qū),為河湖沼相含煤碎屑和以紅色為主的雜色碎屑沉積,下部局部夾濱海相沉積 ,巖性巖相穩(wěn)定,華夏植物群豐富,上部含歐美植物群。     

52、 活動型沉積海相:主要分布于天山一興安區(qū),完達山一帶、臺灣省亦有出露,為厚度巨大的淺海相 、海陸交替相碎屑、中酸性火山噴發(fā)夾碳酸巖沉積,動物群為冷水型、冷暖交替及混生型,并含有安加拉植物群。陸相:分布于塔里木地區(qū),為山前河湖相以紅色為主的粗碎屑夾火山噴發(fā)沉積,含安加拉、華夏植物群(不混生)。      過渡型沉積海相:分布于昆侖一南祁連、藏北、青海及滇西地區(qū),為碎屑、碳酸鹽及火山噴發(fā)沉積,局部有

53、含煤碎屑沉積,巖相及厚度變化急劇,生物為特提斯型動物群及華夏植物群。陸相:分布于準噶爾、吐魯番等地,為山間、山麓河湖相碎屑沉積,含安加拉、華夏、歐美植物群及二齒獸動物群。    二疊系是我國主要的產煤地層,還有鋁土礦、耐火粘土、油頁巖等。,68,69,,70,中國石炭-二疊紀年代地層劃分問題,二疊系(中國地調局,2005;中國區(qū)域年代地層,2002 ) 上統(tǒng)(樂平統(tǒng))

54、 長興階 吳家坪階 中統(tǒng)(陽新統(tǒng)) 冷塢階 茅口階 祥潘階 棲霞階 下統(tǒng) (船山統(tǒng)) 隆林階

55、 紫松階,71,華南地層區(qū)-貴州龍里剖面,72,浙江長興剖面-P/T 金釘子,73,華北地層區(qū)-山西太原剖面,74,中國二疊系柱狀剖面對比圖,75,基本參考文獻《中國地層典》編委會編,1996,中國地層典(太古宇-新近系)。地質出版社A. 薩爾瓦多主編, 2000,國紀地層指南:地層分類、術語和程序全國地層委員會編,2001,中國地層指南及中國地層指南說明書。地質出版社。全國地層委員會編,2002,中國區(qū)域年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