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摘 要論文從倫理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儒佛孝道的對話及佛教倫理的建構過程,試圖從中得出有益于當今道德建設的啟示J 4 文 共 分 三 個 部 分‘ ” , 家 孝論的基本原理。 儒家孝論的基本倫理內 容是養(yǎng)親、敬親、順親和祭親。孝的產(chǎn)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心理基礎和社會基礎是提出 孝道的理由。 孝對個人、家庭、 社會分別起著規(guī)范、 協(xié)調和穩(wěn)定的作用。 ( z ) 儒學對佛教倫理的批評. 佛教倫理的基本內 涵是戒、定、慧三學和四攝、 六度原理,
2、這一內 涵決定了 佛教倫理的表現(xiàn)方式是出世性的,由 此,儒學便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倫理四個角度對佛教倫理進行了 批判。 ( 3 )中國 佛教孝論的 建構。 佛教內 部針對孺學的批判有三種回應的觀點,即排斥、融合和改革的觀點。在此基礎上以憊能、宗 密 、 契 ‘ 、 印 光 的 孝 論 為 個 案 分 析 中 國 佛 教 孝 論 的 建 構 · ( 由 此 而 反 省 中 國 佛 教 倫理建構對 于當 代中國 道德 建設的 意義
3、a一 ‘ - 一關 鍵 詞 : 播 擴佛 教 倫 澎孝 A ` ‘ 批 判建 構 v前 言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就無法寫出 真正的中國 文化史、中國哲學史甚至中國 歷史。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思想文化,在它傳入中國 后,經(jīng)歷了 試探、適應、發(fā)展、改變、滲透、融合等許多階段, 最終形成為一種適應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宗教,并使它的教義思想融合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成為中國傳
4、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本論文的主 要內 容是 通過佛教 倫理中一 個具 體倫理規(guī)范 — 孝的 形成來探討中國倫理發(fā)展過程中各種倫理體系之間,特別是儡佛倫理之間的互動、交融,以 探討中國 倫理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及當代倫理建設的思路. 之所以 選擇孝的原則,是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在所有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 人類文明不管進化到何種程度,孕育、出生、 成長、衰老、 直至死亡,這一過程乃
5、是一切正常人的必由 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 孝道就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 稱為孝的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 社會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 社會。第二、中國本土滋生的儒家倫理,以宗法家庭道德為核心,它代表著中國社會基本的價值取向。 在宗法家庭道德中,最核心的 就是孝敬父母,即所謂的“ 百善孝為先” . 儒家的孝論是儒家的基礎理論, 孝被視為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品德?!?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由生也。”(《 孝經(jīng)
6、. 開宗明義章》) “ 人之行, 莫大于孝。 ”(《 孝經(jīng) · 圣治章》) “ 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孝經(jīng) · 三才章》) 不唯如此,而且孝是無所不在、適 應于一切領域、 指導人類一切行為的、 普遍而永恒的終極性法則.第三、 佛教文化傳入中國之后, 受以 儒家為代表的 本土文化以 倫理為核心的批評,而倫理批評的重要標準就是孝.因為佛教提倡的出家修行,剃發(fā)毀服的生活方式,與中國 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的
7、孝道觀有很大矛盾。這些矛盾導致了佛教傳入之初, 就遭到了 儒家的抵制和反對。由于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倫 理思想的基礎,因此佛教要在中國 這樣一個重視孝行的國 家中 存在,并要想在這片土地上發(fā)展,絕對無法避開這些矛盾和沖突。于是,如何使佛教倫理與中 國傳統(tǒng)的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觀取得統(tǒng)一, 使兩者調和起來,不再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就成了 佛教在中國 發(fā)展的關鍵。本論文的寫作重點是佛教倫理中的孝論內 容和建構過程,這首先是基于對佛教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沖突與重構——儒佛孝道的對話與佛教孝道的建構.pdf
- 傳統(tǒng)孝道與現(xiàn)代孝道
- 重塑中的孝道倫理——論傳統(tǒng)孝道的轉型與新型孝道的構建.pdf
- 孝道教育的時代境遇與價值重構.pdf
- 中國佛教孝道觀研究
- 易經(jīng)與孝道
- 中國佛教孝道觀研究.pdf
- 中國佛教孝道思想探析.pdf
- 中國佛教孝道思想研究.pdf
- 現(xiàn)代法治語境下的孝道制度建構
- 30235.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與當代新孝道的構建
- 孝道與漢代法制研究
- 農(nóng)耕文明與孔子孝道
- 李贄的喪葬觀與孝道論
- 論傳統(tǒng)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現(xiàn)代重構
- 當今農(nóng)村“孝道文化”的解讀與思考
- 孝道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 孝道與西漢法制.pdf
- 孝道與漢代法制研究.pdf
- 農(nóng)耕文明與孔子孝道.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